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藝地方化的一面旗幟——評郭福平的文藝創作
正值金夏豐收季節,在粤北文化古都——韶關市,韶關學院和韶關市文聯等單位舉辦郭福平作品研討會,是件很有意義的文壇盛事,謹致熱烈祝賀!
郭福平是一位有成就、有特色、有影響的中年作家。自改革開放以來,他的作品幾乎年年獲奬,獲奬作品的數量和次數之多是不多見的,他所獲奬項的層次和種類也是相當齊全而多種多樣的,從市、省評奬到全國評奬,從業餘創作評奬到專業創作評奬,從報刊評奬到政府評奬,從小説、小品、兒童文學、報告文學到戲劇、電視、戲曲,以至保險徵文、獻禮徵文和“五個一工程奬”。所以,完全可以稱他是作家中的一位獲奬大户,或者稱之爲“奬運”亨通的作家!
爲什麽郭福平能“奬運”亨通呢?固然在於他的天賦和艱苦努力,但我認爲重要的是他長期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堅持實踐一種創作思想和精神,這就是:寫本地方的新人物和新世界、將世界和全國最新最好的文藝創作經驗和方法,消化並轉化爲自己的創作素養,以具有民族和地方風格的作品,爲本地方和群衆的需要服務。他的創作目的和對象明確,創作的内容和藝術適合自己風格,作品順應時勢、爲地方需要並受群衆歡迎,自然機遇頻至、“奬運”亨通。
爲本地方和群衆需要服務的思想和精神,我想是可以用文藝地方化的概念稱謂的;當今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强縣”等號召的實質,是文化地方化、地方文化化。文藝是文化的一種體現或一部分,文藝地方化的提法也即是這些號召的一種體現或一個部分,其内涵和實質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説是當前尤其應當强調的一個方面。因爲近些年來,文藝界較多强調走向世界,强調拿出世界性、全國性的高、大、尖作品;這些强調無疑是必要的,但忽視地方和群衆的現實需要,則失之片面。近些年來,我們的確存在對文藝普及和地方群衆需要注意不够的問題,在創作上也較少注重地方的生活現實與世俗風情的反映,致使文藝創作脱離社會生活、脱離地方群衆的傾向日益明顯。所以,我認爲提出文藝地方化的口號很有必要。
魯迅曾經説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從古至今,在世界和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作品,大都是鮮明深刻表現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之作。實現創作具有世界或全國水平作品的目標與文藝地方化,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認爲郭福平的創作成就和特色也能證實這個道理。
首先從他全部作品的題材和立意上看,他的創作全都是取材於他生活與工作的地方,反映本地方現實生活的新氣象和新問題,但却又是站在全國和時代的高度去把握本地方的新氣象和新問題的。例如榮獲廣東省文藝最高奬項——魯迅文藝奬的大型現代採茶戲《青山水東流》,寫的是粤北山區農村石溪管理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生的事,全戲圍遶着因修公路經過本區而得五個農業人口轉與非農業人口(農轉非)指標給誰的問題,展開了錯綜復雜的矛盾衝突,特别是在幹部和幹部之間是先公後已還是假公濟私、是秉公辦事還是走後門的對比和較量,寫得淋漓盡致,甚有山區農村特點,而又是當時帶全國普遍性的問題。顯然,作者既站在全國和時代的高度、又扎根於粤北農村的生活實際,以活靈活現的粤北山區生活情態,將這普遍性的新氣象新問題成功地表現出來的。著名戲劇家紅綫女稱贊這出戲“是反映現實的佳作,是一朵散發着陣陣清香的山花”,就是這個道理。可以説,郭福平的作品大都如此。
郭福平是一位很有職業責任感、又很有時代責任感的作家。他的創作大都是爲本地方服務的,又都是爲當今時代服務的,是爲推動現實發展而寫、並在現實生活中産生實際效應的。他長期在韶關市文化部門工作,從專業創作者到擔任行政領道的職業,都具有進行創作或組織創作的責任;地方文化需要較多戲劇演出,而地方劇本的創作往往“吃力不討好”。郭福平明知個中滋味,仍任勞任怨地堅持下來,即使在主要精力擔負行政領道職務之後也不推卸創作。他的作品大都是在這高度責任感的主道下完成的,也是以此爲動力而取得成功的。如:2001年,他創作的大型採茶戲《霜雪山梅紅》,就是爲本地方、也是爲時代進行“三個代表”教育的需要而寫的。但郭福平並不因是宣傳品而馬虎從事,而是極其認真地以自己最大藝術本領進行創作,精益求精,成爲優秀作品,深受歡迎。當年,韶關市黨政部門發出《關於組織觀看採茶戲[霜雪紅梅]的通知》,並先後榮獲廣東省第四届“五個一工程奬”、中國戲劇文學第二届銅奬等省級、國家級的奬項,可見爲地方服務的創作,也是可以取得高級水平和全省、全國影響的。
郭福平是位多産作家,又是創作的多面手,兒童文學、報告文學、小説、小小説、小品、故事、歌謡、兒童話劇、戲劇、戲曲等藝術門類,他都能操作,都寫出獲奬的精品。他的作品數量多、藝術門類多、創作題材多、典型人物多、藝術手法多,但大都是寫本地方現實生活的人和事,寫本地方的世態風情,用本地方群衆熟悉或傳統的藝術門類或形式創作,從而寫出的是充滿本地方現實生活氣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爲本地方群衆喜聞樂見的作品,同時又是受到全省、全國好評的精品。如:他的小説《冬冬》,小品《送禮》寫的兒童故事,都是很有地方特點和生活氣息的,又都是獲得全省、全國兒童文學奬的作品;他的報告文學《興許還有更多内容》、《能人當支書》和《“寒極”春光》,寫的都是本地方的人和事,也都分别獲省市重要奬項;特别值得贊許的是:郭福平開始是創作兒童文學著名,出版有兒童文學集《冬冬和田田》,後來以寫小説、小品、報告文學亨有聲譽,出版有小説集《局長家的猫》,但他不以此爲滿足,也不以自己的所長和興趣爲寫作前提,而是以本地方和群衆的需要爲重,近些年將精力主要轉向創作自己陌生的採茶戲。這種戲是僅在粤北通行的小劇種,有地方局限,藝術程式也有限。郭福平不因此而嫌棄這種地方藝術,而是勇敢地去把握它,繼承這劇種的藝術傳統,又運用現代的藝術手段去改造和豐富它。如他寫的《555變奏曲》和《梨樹灣近事》,是“無場次現代採茶戲”:他寫的《青山水東流》、《霜雪山梅紅》,也都是冠以“大型現代採茶戲”之稱謂,明確其與傳統有所不同,可見他是既繼承又改造的。他這種不厭棄採茶戲藝術地方性和觀衆面窄、而是充分利用其爲本地方服務、並予以改造發展的精神和做法,是難能可貴的;正因爲如此,他的這些作品在本地方受到熱烈歡迎的同時,又獲得了全省或全國性的奬勵:《青山水東流》獲全國電視戲曲片評選二等奬,《霜雪山梅紅》獲中國戲劇文學銅奬,也體現了越是地方的也越是全國的這個道理。
尤其可貴的是:郭福平從創作啓步到現在,是一貫地、堅定不移地堅持這種文藝地方化的思想和精神的。我有幸在20世紀70年代初結識郭福平,此後一直關注他的創作。他當時才16歲,是我在粤北主持的首期文藝創作學習班年紀最小的學員,他當時是在農村勞動的業餘作者,後來做民辦教師,他開始的作品是寫本地的兒童故事,逐步寫小説;新時期之初考上大學,在粤北讀書,畢業後留在粤北工作至今,也是一直從事爲寫粤北的文藝創作至今,三十餘年如一日,既不以爲地方群衆寫作而自卑低人一等,也不因連連得奬而趾高氣揚,始終刻苦耕耘,不驕不躁,堅持不懈。這樣的創作道路,也從縱的走向上體現和證實了他這種創作思想和精神是由來已久的,是他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不斷發展的。他之所以能一直堅持走這樣的路,任勞任怨,無憾無悔,顯然在於他内心有一股深厚的家鄉故土的文化情結,有一種以文藝創作爲天幟的作家勇氣和責任心,有一顆爲地方、爲時代、爲群衆做實事的赤誠之心!
所以,無論從創作實際、創作特點、創作成就,或者從創作思想和精神、創作道路、創作影響上説,郭福平當之無愧是我省文藝地方化的一面旗幟,我們應以他爲榜樣,倡道文藝地方化。
(200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