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4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發展戰略初探



  中央批準成立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使廣東省形成了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第一層次是深圳、珠海、汕頭3個經濟特區;第二層次是廣州、湛江兩個開放城市和海南島;第三層次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這樣多層次、廣闊的沿海開放地帶,搆成了一個大範圍的、梯形開放式的、完整的經濟開放區。

  鑒於珠江三角洲的優勢和形勢發展的要求,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應該是在開放區建立一種外向型的經濟。所謂外向型,是指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國外市場。國外資源包括資金、知識、技術、信息、科學和人才等。國外市場包括消費品、生産資料、勞務和科學技術等市場。

  一、國際上建立外向型經濟的成功經驗

  目前,國際上通過建立外向型經濟促進本國發展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戰後日本、西德的經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是靠發展外貿、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日本在1950年至1979年的30年間,用101億美元引進338萬項外國技術,大量吸收、采用世界現代科技的重要成果,實現了經濟騰飛。據他們的估計,如不從國外引進這些技術,靠自己摸索,可能要花幾十倍的資金和更長的時間。香港經濟起飛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也是由於在五十年代實行了出口導向型,即外向型的發展模式,它們以工業爲基礎,以外貿爲主導,以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信息爲支柱,以此全面地帶動了經濟的起飛。1974年至1983年,香港産品的出口每年平均增長9%,成爲世界貿易的一個很重要的地區。要把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建成外向型經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功做法和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二、建立外向型經濟的客觀依據

  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建立外向型經濟有着十分充分的客觀依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該區有着得天獨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毗鄰港澳,可把港澳當作自己最近、最大的主要市場。1984年珠江三角洲出口到港澳的鮮活商品占廣東省出口總值的684%。第二,珠江三角洲的華僑和港澳同胞衆多,占廣東省華僑、港澳同胞總數的60%左右。近幾年,珠江三角洲的僑匯每年平均占廣東省的70%以上;在引進的外資中,僑、港資占90%以上。第三,實行對外更加開放的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加强了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幾年來,該區開展來料、來件、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以及合作、合資經營利用的外資,約占廣東省的70%以上。第四,該區商品經濟較爲發達,農副産品的商品率較高,是廣東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1984年該區農副産品的商品率達728%。另外商品集散及儲運能力也比較强。第五,珠江三角洲的農副産品和工業品在國内、外市場上有較强的競争力和滲透力。如廣州市的出口商品就銷至123個國家和地區。第六,第三産業蓬勃發展。該區商業、旅遊服務業、金融、交通、通訊、科技、信息等近年來發展較快,尤其是商業、旅遊服務業發展速度更快,並逐步向商層次轉化,大大增强了經濟開放區的輻射力和吸引力。

  三、建立外向型經濟的做法

  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要以工業爲主體,只有工業才能成爲外向型經濟的支柱。要重點發展輕工、紡織、電子行業,與此同時,還要花大氣力抓好能源、交通、化工、機械、建材等重工業。工業的發展要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從單元化逐步轉向多元化。

  建立外向型經濟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開拓市場。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要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以鮮活商品爲主的食品出口,拓展市場。要充分利用輕紡工業的優勢,積極發展高、精、尖的“拳頭”産品,打進國際市場。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可在國外進行投資開拓和貿易開拓,大膽創辦海外企業。

  加强科學的經營管理,是建立外向型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隨着對外經濟的發展,建立一套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勢在必行。當前,首先要加强對企業的信息指導和增强企業的應變能力,積極收集國際市場信息,進行國際市場研究,嚴格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安排生産。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要建立廣泛的國際商業網絡和廣闊的商品銷售渠道,開拓多元化市場。

  發掘人才、培養人才,這是建立外向型經濟的關鍵。國際市場的争奪,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争。建立外向型經濟,必須廣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一大批具有現代化知識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挖掘現有的人才,並注意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進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學科的人才培訓,尤其是增加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重。

  (本文原載1986年2月28日《經濟參考》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