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1當前國内消費市場斷層的成因與對策
近年來,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結餘購買力積聚越來越多,而市場商品實物量銷售並未隨着收入的增長而相應增加,生産與消費之間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存在明顯的脱節,城鄉居民之間以及城鎮居民不同消費群體之間存在較爲明顯的消費斷層現象。一方面需盡快推出相應的消費政策,正確引導居民消費;另一方面要加快産業、産品結構的調整,促進産銷銜接,以大力增加商品貨幣回籠,促進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一、消費斷層的表現
消費斷層是市場一種或幾種主導消費品逐漸進入飽和期後,新的主導消費品尚未出現所引起的消費行爲在時空上的間斷現象。具體地説,我國五六十年代流行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四大件”;七八十年代爲電視機、洗衣機、收録機、電冰箱、電風扇、照相機“新六大件”取而代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有了空調、電話機、攝像機等主導産品加入,由此推動生産和消費的同步健康發展。然而,進入90年代特别是近一兩年,消費品市場上新的主導産品尚未形成,出現了較爲明顯的消費斷層。從現象看,消費斷層的出現是近年來由於各地區、各部門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行業、部門以及個人間收入懸殊較大,形成瞭高收入户由於家庭基本建設早已完成而無東西可買,持幣待購或轉向其他投資;低收入者由於受收入條件的限制,或商品價值過高而買不起。在居民消費由千元級消費向萬元級尤其是兩萬元收入以上(如住房、汽車)的跨越過程中,則存在極大的斷層。與此同時,近幾年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1994年末全國儲蓄存款餘額已達21519億元,在當年物價漲幅超出20%的高位上,新增儲蓄存款仍達6315億元,比上年增長415%,這還不包括城鄉居民已經認購的上千億元國庫券和股票。從很大程序上反映出儲蓄大幅度增加和消費斷層的出現是有緊密聯繫的。它説明巨額的社會貨幣正在尋找新的出路,期待着新的消費熱點和新的市場主導産品。因此,解决消費斷層問題,不但能引導即期消費的平穩增長,更能反過來促使輕紡工業、家電工業和加工工業的正常發展。
二、消費斷層的成因
目前居民消費出現明顯的消費斷層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從市場供給看,主要是因爲市場没有適銷的主導産品。生産結構决定消費結構,近年來隨着城鎮居民耐用消費品普及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接近飽和期,加上目前生産結構的週期趕不上消費需求的變化,一些生産經營單位對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缺乏正確估量,熱衷於生産和經銷高檔商品,忽視一般商品的開發經銷,致使供求失衡的矛盾在一些地區時有發生,表現了一方面高檔商品充斥市場,另一方面則是優質的大衆化商品供不應求或花色品種不全,出現斷層現象。
從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搆成看,主要是由於居民消費性收入的城鄉分配結構與産業結構的錯位,消費領域出現兩個明顯的不同步。一是城市居民收入長期超過經濟增長使城市消費結構昇級先於産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二是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長期過低使農民消費結構昇級滯後於現有産業結構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初城鄉收入差縮小階段(1979—1984年),我國消費市場熱點主要在農村,農民收入提高迅速轉化爲農村市場對輕工業品、建材等的巨大需求,農村市場成爲當時全國市場的擴張主體,農村市場商品零售額增量占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量的654%,位於百元消費級上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在農村銷售量劇增。1985年後,市場熱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城鎮居民在收入超經濟增長的條件下,現實購買力急劇提高,超前進入第一次消費革命。1985—1988年居民對千元級耐用消費品(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録音機等)掀起了排浪式消費狂潮。1988年占全國258%的城鎮居民消費品零售增量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量的527%,人均增加購物26084元,爲同年農民人均消費品零售額增量(8l58元)的32倍。换言之,1988年全國範圍的大搶購中有3/4以上的商品是城里人買走。1985—1989年城鎮居民每百户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平均每年增長367%;電冰箱增長621%;洗衣機增長235%;録音機增長23 5%。這5年中,農民在收入增幅鋭减而物價漲幅大增的情况下,爲了維持消費水平而不得不减少儲蓄,農村儲蓄餘額年均增長率由前6年的323%降到37%。
1988年以後,城鎮居民經過前一段消費熱潮後,家用電器普及率達到相當水平,在短時間内尚不會進入更新期,表現出對千元級耐用消費品相對飽和穩定態勢。本應成爲家用電器後續消費群的農民却因囊中羞澀,購買力不足,仍在百元消費級徘徊,尚不具備大量購買耐用消費品的能力。這一時間差使我國80年代迅速成長起來的消費品工業本不應存在的需求制約而置於困境之中。
根據80年代城鎮家用電器市場供求失衡的價格信號建立起來的家用電器工業,到80年代末的生産能力已達到基本滿足全國人民達到小康生活水平需要的規模,當滿足了城市消費群需要後,又面臨城鄉消費斷層帶來的困境。在新一輪經濟高漲中,輕工業一直業績不佳,出現大面積生活能力過剩和産成品積壓,不得不限産壓庫。花費巨額投資(許多是外匯)新建的輕工業生産項目,有的開開停停,有的竣工之日即停産之時,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一方面是耐用消費品普及率極低的農村市場潜力很大;另一方面是消費品工業現有生産能力閒置,1989年後,消費品市場多數商品一直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1993年消費品供給量和實際購買力之間順差又比1992年擴大6000億元。表明城鄉居民收入差再度擴大已對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造成不良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日本及西歐諸國都經歷了以大量購買耐用消費品爲主要特徵的所謂“消費革命”。每一次消費革命即是消費需求結構急劇變動的昇級换代。日本第一次消費革命正值50年代末60年代初經濟高速增長期,1956-1963年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達12%,三種主導産品(黑白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普及率急劇上昇。1964-1970年是第一次消費革命結束到第二次消費革命興起的積蓄準備期,約歷時7年。此期間日本是長期繁榮的穩定增長期,1965—1970年日本保持了近5年的戰後最長的景氣繁榮。70年代開始,以小汽車、彩色電視機、空調器爲代表的高級耐用消費品開始進入一般家庭。兩次消費革命使日本經濟出現騰飛。
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國彩色電視機提前在第一次消費革命中已進入家庭。目前城市居民正處於一個從千元消費級向萬元消費級躍昇之前的積累準備期。第二次消費革命在我國有住宅及相關産品和服務(裝飾材料、裝修、傢具、厨房設備等居室成套設施)、小汽車和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及相關的道路和交通設施、電話等民用通信郵電設施、空調器和家用電腦爲代表的高級家用電器等爲主要内容。1989年後城鎮居民儲蓄傾向明顯提高,1989—1993年城鎮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餘額每年平均增長337 %。若以年增率30%遞增, 2000年城鎮居民家庭每户積蓄可達 6萬元,將有相當一批家庭陸續步入第二次消費革命行列,本世紀末達到新的消費高潮。
但是,我國爲了成功地實現第二次消費革命,在居民消費實力積累的同時,必須首先成功地實現産業結構昇級。第一次消費革命浪潮在城鎮排浪式推進,城鎮居民對千元級家用電器需求漲勢如此迅猛,大大超過了我國家用電器工業的生産能力和技術水平,只能靠進口原裝整機、進口零部件組裝、進口成套生産綫設備和關鍵零部件來迅速擴大供給能力,緩解巨大的供需缺口。這一次消費革命本應是帶動我國産業昇級十分重要的階段,但我國却靠大量進口度過了這個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重要的工業技術進步階段。在這一時期,我國産業結構和工業技術雖然也有昇級,但這種昇級主要是靠大量進口外國成套設備、關鍵技術和主要零部件來支撑的,國産化的只是輔助技術和提供了市場。與國内工業化的技術革新進程相比,這種産業昇級遠遠不够,更爲深刻的問題是這種靠“買進式”引進技術,而不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轉化爲技術的進步方式,導致國内需求結構與國内工業技術之間的嚴重斷層。當國内第二次消費革命誘導國内産業進一步昇級時,國内工業化技術進步速度遠遠趕不上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如果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大的改變,到本世紀末又會重演80年代舊劇,不得不再次依靠國際貿易來緩解産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失衡,
綜上所述,消費斷層主要是由於居民消費水平快速增長,消費結構的昇級與産業、産品結構的調整速度出現明顯的不同步造成的。
三、消費斷層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生産環節需要對産品不斷更新换代去適應消費需求,同時也要求消費環節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連慣性,才能使生産消費步入良性循環,否則有可能出現産銷脱節。近幾年居民收入經過不斷積聚,結餘購買力越積越多。初步匡算,1994年我國居民結餘購買力已達年3萬億元。據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對500户不同類型居民家庭的抽樣調查,目前居民家庭金融資産(包括銀行存款、手持現金、國庫券、股票及其他各類有價證券)大幅度增長,户均達17萬元,資産搆成中銀行儲蓄占了73%,手持現金占73%,有價證券占193%。因此銀行儲蓄無論在居民現有資産結構中,還是在意向的選擇上仍占主導地位。儲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减少了居民即期消費需求,不利於商品市場的正常發展。
近幾年我國貨幣信用回籠的增長速度大大快於商品回籠的速度,其中原因與目前市場缺乏能大量吸引居民貨幣的主導産品,市場出現嚴重的消費斷層有着密切關係。長此下去一方面由於居民消費在跨越更高的消費層次上存在較大差距,而市場接近飽和的産品又在大量生産,不利於再生産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籠中虎”對市場形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實際動態變化看,儲蓄不會衝擊商品市場。建國以來,只有1962年、1963年、1970年居民結餘購買力是下降的,除這三年外,其餘年份居民結餘購買力都是均衡增長的,並未出現由於市場物價不穩而結餘購買力衝擊市場的情况。1988年的搶購商品,擠提存款風波,不只是由於物價上漲,更是由於物價改革“闖關”呼之欲出,宣傳解釋又未能跟上,居民漲價預期增强而急於購物保值的心理所致。因此,儲蓄的穩定更取决於政治經濟形勢的穩定。從近期看過大的結餘購買力不會對市場形成多大衝擊,但從長遠看對市場形成的壓力是不可低估的。
四、如何從根本上解决消費斷層現象
由於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消費斷層現象在短期内難以改變,必須出臺相應的消費政策,來引導居民消費,組織商品貨幣回籠。
1.盡快推出市場主導消費品——住房。90年代中後期主導消費品市場的商品是什麽?從各種因素分析,住房和汽車是首推商品,其中又以住房最爲首當其衝。汽車由於受道路設施、使用費用過高、居民消費觀念等條件的制約,在近幾年内難以大量進入家庭。而住房無論是居民需求還是回籠貨幣,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居者有其屋”,住房對居民而言是十分必需的,大多數居民對住房改革是贊成的。據北京市調查,有44%的人認爲房改速度太慢,這是房改順利推行的社會心理基礎;另一方面住房所帶來的連帶消費,回籠貨幣的潜力是巨大的。據統計,1元住房消費可帶動5元其他消費(購置傢具、厨房用品、裝修裝飾等)。因此,必須盡快改變將住房作爲實物性福利進行無償分配的制度,實行切實可行的消費政策。只要引導措施得當,近期内居民消費重心將移位到住房。可以預言,近幾年内以建房傳代爲核心的農村傳統消費投向,將逐步向家用電器、交通工具等耐用消費品轉移;而長期以家電消費爲重點的城鎮居民,則可能將相當比重的貨幣收入轉投到住房。
2.盡快出臺新的信用消費政策——分期付款和消費貸款。住房和汽車價高值大,就目前居民的收入水平來説尚存在很大差距。要實現兩種商品的一次性購買,大約需要10年或20年的時間。以住宅爲例,一套兩居室的住房,按每平方米2000元計算,需要8萬~12萬元左右,這對於一般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説,要積攢20年左右才具有購買能力。汽車也需要同樣的時間纔可實現。因此必須盡快出臺分期付款和消費信用貸款等消費政策,纔可實現城鄉居民消費重心的轉移,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信用消費在日、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已很普遍,盡管這些國家比我國富裕,但購買住宅時具有一次性支付能力的人尚不到10%,大多數居民都是通過分期付款和消費貸款等方式才擁有住房。我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吉尼係數低於其他國家,尤其城鄉兩大群體内部吉尼係數更低,這種兩大平臺式的收入分佈格局,容易造成消費需求平臺式昇級,結果是消費需求排浪式擴張或收縮。在我國的少數城市盡管也實行了分期付款和消費貸款等方式,但由於宣傳跟不上,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具體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等原因,效果不很理想,需要進一步改進才能發揮其作用。
3.清理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渠道,規範收入分配政策,堵住國有資産流失口子。改革開放以來,城鎮職工工資外收入快於工資性收入增長,新舊體制交替中形成的政策縫隙使大量國有資産流入少數人手中,“灰色收入”成爲一大經濟景觀。城鎮居民收入增加渠道若明若暗,没有形成規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造成城鎮居民個人收入長期超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爲了達到既保证勞動報酬的合理提高,又堵住國有資産流失口子的目的,必須徹底清理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渠道,逐步規範分配政策,刹住給工薪階層以小惠並以此來掩護個人“灰色收入”的現象。
4.出臺相應的消費配套措施。拓寬城鎮職工商品化消費領域,增加城市居民合理的消費負擔,分流部分結餘購買力。改革開放以來,城鎮職工消費商品化改革明顯落後於其他改革進度。在收入增加很快的同時,城鎮職工原有的福利性既得利益不僅很少損失,反而新增許多名目的福利性補貼。改革城市人口現行福利制度,拓寬城鎮職工商品化消費領域已在當務之急。在若干城市多年試點的基礎上,除加快住房改革步伐外,其他相應的改革如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應不失時機地推行,盡快使居民部分結餘購買力分流到住房、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領域,防止因商品消費領域過窄使第二次消費革命再次超前到來。
5.擴大居民投資領域,變消費性收入爲長期投資。目前我國城鎮居民收入積蓄形式仍以銀行儲蓄爲主,居民可以在僅犧牲部分利息的條件下隨時從銀行提取定期存款,結餘購買力在消費和儲蓄(投資)之間的轉化成本很低,自由度很大。爲了穩住結餘購買力,要逐步將居民貨幣收入轉爲長期投資,從而加快産業結構調整速度和推遲消費成熟期,配合企業股份化改造和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鼓勵居民參與投資活動,從政府公債到企業債券、股票,凡是能帶來利潤的有價證券都應方便居民選擇。
(本文與他人合作,寫於199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