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歸德雍睦堂陳氏



  宣德三年(1428年),禮部侍郎陳璉回家省親,順便到歸德看他的姑母。他的姑母陳氏嫁給懷德村的潘家,姑父潘禮敬熟詩書,善文章,所居擅山水園林之勝,因名曰樂静軒,過著“有田可耕、有書可讀、有蔬可茹、有桑可蠶、有牲魚酒酎司供祭祀待賓客”的生活。陳璉自幼就得到姑母的喜愛,也十分喜歡姑父,因而每次回鄉都要來玩。十月初一這一天,陳璉陪姑母到雲溪寺燒香,遇到了歸德的陳迎陽。陳迎陽介紹自己是駙馬五世孫,請他到家裏作客。陳璉早就聽説歸德的駙馬房陳氏,只是無緣來往,今天在廟裏相遇也算是緣分,便痛快地答應了。陳家就在雲溪寺的附近,不一會兒就到了。待貴客坐下,陳迎陽從房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世譜》,給陳璉介紹陳家的來龍去脈。得知陳璉的光臨,陳迎陽的兄弟子侄都來見這位名聞天下的中央首長。他們衣冠濟濟,按昭穆尊卑立於兩階,陳璉看到這些,總算相信以前聽到的關於歸德陳氏的傳聞。第二天,陳迎陽帶陳璉到祠堂參觀,只見“翼翼乎門堂,寢室井然規矩,駙馬公生氣至今猶然如在。所見者,秀水環門,奇峰當户,砌闌呈鳳外之馨,庭樹交日中之蔭,弱冠童髫,傳訓兩楹,咿嗚朗朗”,陳璉不禁嘆道:“誠哉!元愷之鄉,鄒魯之地矣”。陳璉欣然應邀爲歸德陳氏族譜作序。

  歸德陳氏尊陳俊卿爲太始祖。

  陳俊卿(1113—1186),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厢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爲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南京市)事。隆興元年(1163年),爲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1165年)入京,爲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爲己任。淳熙二年(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孝宗在他死後贈太師,謚號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弔唁,並書其行狀。

  始祖陳應元,淳熙元年(1174年)與禮部郎官、中書舍人參謀軍事虞允文有抗擊金兵、經營北方之議,虞允文是陳俊卿“薦其才堪將相”而成爲一代名相的,對陳應元也極其器重,可惜没有多久虞允文就去世了。紹熙年間(1190~1194)陳應元任應天府知府,僑居江左,娶劉氏夫人,生夢龍。

  陳夢龍娶了宋朝理宗皇帝的公主,成爲駙馬都尉。陳夢龍的兒子陳宋恩咸淳元年(1265年)封爲侍郎,宋祥興年間因帝室姻親,避元之難而遷到廣東南雄,遍歷歸德瀕海之地,見歸德爲東南之美俗,土地肥沃,如《詩經·大雅·綿》所説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是締造之區,定居於此。

  陳宋恩背着陳夢龍遺骸來到這裏,將其安葬在今新橋白沙(高速公路入口處),建成後曾多次修繕,現存建築保存了清代墓葬形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又重修,在三合土層上覆蓋水泥表層。墓葬由用三合土夯築的墓墻、護墻、冥堂、祭臺、拜臺等組成,明堂部分爲圓形,自明堂以出爲三級矩形伸手,最外端爲半圓形拜臺。墓墻以順磚平砌法砌,其上覆以三合土層。2000年公佈爲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宋恩有三個兒子,長真子,次受子,三萊子,“三子咸有一德,媲美三休,上有以彰夫積功累仁之勤,下有以開夫振振繩繩之胤,載先人骸而葬,在居西建祠堂,置田數頃,以爲蒸嘗祭祀之典,使子孫後代世守之。”

  長房陳真子,官至縣尹,生三子。陳真子長子陳仁叟,傳至十世陳友梅而絶。陳真子次子陳宜叟,生三子,大兒子陳伯良四代單傳,傳至四世孫陳永嘉,就傳不下去了,將堯文的孫子陳鳳過繼來續香火,結果依然是單傳,二傳至陳威保就絶了後代;二兒子陳仲良、三兒子陳季良都無子。陳真子三子陳敬叟没有後代。

  陳堯文過繼給長房的陳季良,生二子:陳用爿士、陳用和。

  陳用.爿士生四子:陳鸞、陳鳳、陳麒、陳麟。陳用和,其子孫遷大橋木蓮塘。

  陳鸞生六子:陳經、陳緯、陳蜒、陳縚、陳綬、陳緣。陳緯生三子:陳瓚、陳玢、陳王勺。陳蜒遷往橋頭。陳鳳過繼給永嘉。陳麒生陳球,陳珠;陳珠隨母嫁到角子頭,後遷竹子園,再遷羅定州圍底墟。陳麟生陳繹,遷往虎門海南栅南涌口,部分返回南畔。陳瓚生陳鳳崗。陳玢,字德輝,生三子。陳王勺没有兒子。陳鳳崗生七子:陳樸、陳模、陳斡、陳校、陳植、陳梓、陳杭。陳梓,字念崗,生五子:陳光麗、陳迎陽、陳冠陽、陳和陽、陳文陽。陳文陽,字完純,生三子:陳柏芝、陳仲芝、陳季芝。陳仲芝生陳雋惠。

  陳隽蕙,字仲之,新安縣恩德鄉三都衙邊村人。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以《詩經》中式舉人。川頁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會試,登馬世俊榜第二甲,賜進士出身,授河南衛輝府汲縣知縣。陳隽蕙在科舉上的成功極大地光宗耀祖,陳鳳崗、陳念崗也因爲多子而受到後世的崇祭,至今衙邊村裏仍然完好地保存着鳳崗祖祠和念崗祖祠。

  二房陳受子,官至御史,生四子,分四紀,皆永其世,故子孫尤盛。

  第一紀陳受子長子陳瑞可,字迎陽,生二子:良珂,傳至五世而絶;原震。原震生五子:長堯則,無子而絶;次堯文,過繼給長房的季良;三堯咨,迂雲南、貴州;四堯夔,堯夔生用威,用威生通道、暹遇、逵通,暹遇遷往鶻聞,逵通遷往香山;五堯道,遷周家村。今之所傳的子孫都爲堯夔、堯道的後代。

  第二紀陳受子次子陳九處,生三子:敬德,居竈下(今福永橋頭);志德,傳至九世而絶;廣德子孫尤廣,生四子,分爲四支,第一支陳宗祜,居舊祠堂側居(今辛養村);第二支陳宗順,居渡溪(今壆崗村),最爲繁盛,分三大房,長房最盛;第三支陳佛祜,子孫遷居羅定州,後遷花縣西覆鄉;第四支陳宗傳,子孫遷居平山。

  第三紀陳受子三子陳志可,生二子:元亨,居塔子前;元貞,居後亭。後代逐漸衰落。

  第四紀陳受子四子陳純可,生四子,遷居石橋頭(東莞太平南沙厦),子孫也少。

  三房陳萊子傳至六世而絶。

  歸德陳氏多次修譜。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孟冬,都察院副都御史彭誼到歸德。他是東莞市橋人,與陳氏有瓜葛之姻,當他遍觀於祠,“但見犟飛鳥革,秩然上棟下宇之嚴,鬆茂竹苞,儼然臨水面山之勢,生氣至今猶存,令人惕然掠動”。他在給陳氏家譜所作的序中稱陳氏爲“邑南之巨室”,“歸德之名門”。嘉靖七年(1528年),陳東軒編族譜,托萬家萌(今萬豐村)的潘竹軒請翰林院大學士黄佐寫序。黄佐在序中贊道:“陳氏居不私庀,幣不私貨,奉先祠供祭有田無間言,衍衍蒸蒸,六行是履,海濱風範,義門媲美矣。”

  明代陳宗順遷居壆崗時,這裏已有黎、費、冼三姓。隨著陳氏勢力的强大,裏崗成爲陳氏單姓村落,並在黎氏宗祠的基礎上修建陳氏大宗祠。壆崗陳氏大宗祠位於星崗老村東偏北。三問三進二天井院,面朝東南,面闊12米,進深35.18米,占地面積近430平方米。大門正面呈凹鬥狀,基臺、檐柱、墀頭均爲花崗石制面,明間正中辟門,門額上行書題有“陳氏大宗祠”,右側小字“乾隆歲次甲寅三月吉旦”,門兩側有楹聯:“前面橋溪後面沙溪溪水長流涌出渡溪新氣象,空中天馬庭中禄馬馬辟超拔迎來附馬舊家風”。中廳後金柱間構置門扉木屏風,上有“虞祜堂”牌匾。後廳金柱上有楹聯:“雍睦世家子孫發達開先緒,穎川堂上祖武傳留啓後人”,明問置貢桌、靈位及陳氏祖譜,左右有對聯:“六龍懷念姻親舊,五馬近思節世澤長”。祠堂始建於清乾隆甲寅年(1794年),經多次修繕,梁架結構基本保持清代風格。2000年公佈爲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雍睦堂陳氏從江左來到歸德,後裔遍佈衙邊、辛養、後亭、茭塘、馬鞍山、壆崗、重慶村(原來叫竈下)、南頭、南山、東莞南栅等地。每年的重陽節,陳氏後裔都會浩浩盪盪前往陳夢龍的墳墓祭拜,場面很壯觀。(程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