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寶中學與沙井
一九四四年秋,中共中央指示廣東抗日武裝要向西發展,在粤、桂兩省之間一直到達湘桂綫,發展成粤、桂、湘三省邊區,建立和發展五嶺根據地。王震和文年生所率領的部隊沿平漢、粤漢綫東西兩側南下,廣東以東江縱隊爲主派出負責幹部和武裝,盡快北上會師,創建五嶺根據地。
爲此,廣東省委從國民黨後方動員了大批黨員和進步青年知識分子來到東江抗日民主根據地,參加東江縱隊舉辦的青年幹部訓練班,爲革命培養和輸送幹部,前後舉辦了七期,受訓者七百多人。爲了把培養革命人才的工作持續,東江縱隊黨委决定創辦東寶中學,並把這個責任交由東寶行政督導處承擔,東寶中學實質上是培養革命幹部和師資力量的一所革命學校。
東寶行政督導處主任譚天度、副主任何鼎華、王士釗接受辦學任務後,於一九四四年底選派何恩明當校長(留美回國,觀瀾人),曾勁夫爲副校長(留日回國,沙井新橋人)籌辦東寶中學。東寶中學的辦學宗旨是:發展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培養一批革命知識分子,爲抗日民主政權輸送幹部,爲東寶地區教育事業培養師資。
東寶中學是在1945年2月正式開學的,校址設在寶安公明鎮水貝村。學校開辦時招收三個班:一個簡易師範班,學生三十多人;一個春季初中班,學生四十多人;一個秋季初中班(包括升中班),學生四十多人。學生來源有三個渠道:一是東寶地區人民送子女入學,二是民主政權的區鄉政府和部隊向中學保送和推薦優秀學生,三是淪陷區進步青年前來投考。學生年紀大的二十歲左右,小的不過是十三、四歲。
東寶中學教職員工共十九人,其中有六人是沙井籍人士。副校長曾勁夫是新橋人,曾留學日本,在國民黨統治區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多年,到校任職前是根據地寶二區的一位鄉長,工作積極,爲人正直。夫人江秋華任圖書管理員。總務主任文萍踪,兼春季班初中班主任,是新橋人。教師陳杰南是沙井人。庶務員曾樹安是新橋人。校工曾九是新橋人。
在東寶中學讀書的沙井籍學生有:沙井圍頭陳氏兄妹,兄陳秉勛春季入學,妹陳寶珠秋季入學。他們的父親陳勁川當時在東寶民主政府工作,父親把他們兄妹先後送到東寶中學接受革命教育。壆崗村陳漢蘇的大女兒陳慧娟在春季入學。新橋村的曾集明春季入學,大哥曾集芬,二哥曾集謙早年參加革命,後來曾集謙在東莞北安村戰鬥中犧牲,成爲烈士。當時曾集明在東寶中學讀書時秘密參加了共青團組織,並參加武裝鬥争。
東寶中學的校慶定在五月四日,學校成立課餘演出的“五四”劇團,團長是曾勁夫副校長,副團長是樑克寒老師(解放後出任華南文工團團長)。
爲了配合黨的抗日中心工作,使學生迅速成長,學校非常重視師生參加社會活動。副校長曾勁夫率師生外出宣傳,利用晚上到各鄉演出。宣傳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街頭劇、話劇、歌咏、舞蹈、美術等;有口頭宣傳、有文字宣傳。爲了配合减租减息運動,五四劇團創作了第二個三幕五場話劇《老虎九》,主題是揭露地主惡霸殘酷壓迫和剥削農民,勾結日僞妄圖復辟的陰謀,歌頌農民進行合法鬥争的勝利。劇團的演出,還穿插了一些歌舞和其他小節目。演出中貫穿着因陋就簡、嚴肅認真的精神。每到一個地方,自己搭臺,自製或借用道具,有時没有舞臺就在山坡上演出,但演員表演逼真,能激起觀衆的共鳴,歡喜處,臺下笑聲一片;悲切處,臺上臺下一齊垂泪;激昂處,群情激越,情緒高揚。
這個戲演遍了東寶地區的松崗、新橋、沙井、連平、寮步、大朗、西鄉等地,獲得了預期的宣傳效果,得到了廣大群衆的歡迎。在新橋演出時,由於這裏地處我根據地與敵僞交界邊緣,形勢很緊張,派部隊在周圍放哨,部署力量監視敵人,保護演出。演出前,劇團做好演員和觀衆的動員工作。演出中,忽然僞軍陳培的部隊向新橋放了幾聲冷槍,進行擾亂,但我方有備,繼續演至終場,秩序良好。演出後,劇團連夜撤出。同學們風趣地説:《老虎九》居然在老虎身邊演出了。
日寇投降不久,國民黨反動派就發動全面内戰,國民黨軍隊新一軍、新六軍、五十四軍瘋狂向東寶地區大舉進攻,妄圖消滅東江縱隊。爲了避免損失,保存有生力量,東江縱隊决定一切非武裝人員立即疏散回家或撤退出城市掩蔽,開展黨的地下鬥争。當時東寶中學也奉督導處之命停辦,全校師生疏散回家或轉移到城市讀書工作。
曾勁夫副校長撤退到香港繼續工作,一九四八年回東寶遊擊區任東寶支隊政委。解放後任寶安縣、東莞縣副縣長職務。一九五六年後在華南師範學院、暨南大學任教授,於1966年4月病逝。
沙井圍頭村陳氏兄妹,到廣州去讀書,寶安解放後回沙井教小學。後來,兄陳秉勳去香港謀生,妹陳寶珠留在沙井、南頭等地教小學,現已退休頤養天年。
壆崗村的陳慧娟讀完書後,從事小學教育,直到退休,現居廣州。
新橋村曾集明先撤退到香港,後又回内地讀書,一九四八年回東寶地區參加了武工隊,寶安解放後曾在廣州建設局工作,後又回鄉參加勞動,歷盡坎坷和艱辛。後外流香港謀生,改革開放後回鄉定居。
東寶中學創辦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東寶地區的革命鬥争史和教育史上值得紀念和頌揚。而且與沙井鄰近咫尺,關係密切,不可忘懷! (馬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