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達“5·16”通知,宣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從中央到地方相繼成立“文革小組”指導這場運動。當時許多人對“文化大革命”不理解,包括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各大隊幹部。各大隊黨支部,抱着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在執行中加深理解的誠意,緊跟形勢,部署了掃“四舊”、“革命大批判”,抄四類分子的家,看看有無變天賬和反動詩詞等。運動開始批判“三家村”,後來批判劉少奇,説劉少奇推行“三自一包”,批判結束後,把用稻草扎的人放火燒掉,就算劃清了界限。後來紅衛兵運動興起,一些中小學生出來掃“四舊”,把家譜、古書、戲衣一古腦兒稱之爲“四舊”,一焚了之。大隊幹部怕他們砸了祠堂的牌子,趕緊用泥巴將祠堂和匾額封存起來。

  9月間,沙井中學停課“鬧革命”,紅五類(即工人、幹部、貧下中農、革命軍人、烈士的子女)紛紛到北京串連。沙井的紅衛兵外出串連,外地的紅衛兵到沙井串連。有小股北京來的紅衛兵到達萬豐,和善緣庵尼姑發生衝突。他們把當家老尼姑文慰祥綁在大樹上,用皮帶抽打,直至她咯血,并且揚言還要派大隊人馬前來萬豐造反。大隊幹部聞言,趕忙布置村民在公路上用石塊、樹杈等設置障礙,不讓汽車開過來,後來,外地紅衛兵也没有再來,乃是一場虚驚。

  文化大革命初期,壆蓢大隊爲了緊跟形勢,組織群衆批鬥“四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給“四類分子”戴高帽或掛牌游村,一度還把他們關押起來,幾乎無一幸免。萬豐村“秀才”潘淦昌,經常拉去批鬥,抄了他的家。潘應榜(現在香港潘氏宗親會會長)其母住萬豐村,“文革”中,因她的胞兄弟是國民黨僞職人員而受牽連,先挨批鬥,後關押坐牢。在萬豐小學中,批鬥了陳廣韜、梁維枝、温創錦等幾名教師,批倒鬥臭後,逐出教師隊伍。陳廣韜曾參加過國民黨,肅反時已作過結論,屬一般歷史問題。梁維枝是個摘帽“右派”。温創錦並無政治問題。後來越批越左,連一些可教育的子女也在劫難逃,把潘有嬋、潘錫球等無辜青年關押6個多月。

  當時經常組織學習,誰説錯了一句話,馬上就會遭到批判,責令向毛主席像請罪。有個中學生看大字報,他認爲大字報裏頭引用的毛主席語録與大字報的内容不相稱,於是在大字報上打了個叉,結果立即被指責爲現行反革命加以批鬥。更爲凄慘的是,萬豐小學有個13歲的學生,在墻壁上亂涂,寫打倒xxx,結果下面有“毛主席萬歲”字樣,擦去了xxx,搆成了反標,經過偵察破案,認定是潘x所爲,遭到口誅筆伐,因爲年紀太小,只好交學校和家長管教,有一次他偶有小過.又翻出舊賬,被派出所找去訓話,小小年紀,實在經受不了這種政治折磨,從派出所歸來,當晚自殺身亡。

  到了1968年春,“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剛開始時,大隊幹部千方百計不讓沙井的造反派插手壆蓢大隊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他們幾次到璺崗和萬豐串連,都被頂了回去。後來,後院起火了,本大隊有些人也把鬥争的矛頭指向大隊幹部,大隊書記陳鬆喜首當其衝被批鬥,白天拉到各村巡逥批鬥,晚上關進“牛棚”。副書記潘植培(兼大隊長)、陳炳培等都遭到了批鬥,靠邊站。大隊黨、政組織一度癱痪。解放軍實行“三支”、“兩軍”,進駐璺萌大隊。

  1969年3月15日,成立“三結合”的壆蓢大隊革命委員會,同時改組黨支部,潘錦容任大隊支部書記,潘廣籌任大隊革委會主任,不到1年,改爲潘錦容兼大隊革委會主任。

  從1970年開始,壆蓢大隊黨支部響應上級黨委的號召,全面推行學大寨、學黄山洞運動。1971年,支部書記潘錦容等組團去山西昔陽縣大寨大隊參觀學習,回來後組織廣大群衆學習大寨精神。首先,抓幹部參加勞動,七個支委平均每人全年勞動達152天。其次,抓認識,擺正集體與國家關係,農業與副業的關係,當前與長遠的關係;也一度實行政治評分,割資本主義尾巴,砍社員自留地,限制社員飼養家禽、家畜等措施。三抓公田水利化和規格化,大隊幹部帶頭挖水溝,平整土地,表面上搞得轟轟烈烈。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大學大變,關鍵在路綫”,“因地制宜,全面發展”,“以糧爲綱,五業興旺”。在實現糧食超綱要,畝産達千斤後,生産又有所發展。壆蓢大隊也多次在公社會議上介紹學大寨的經驗。

  1974年,潘錦容調到南頭公社任公社書記,被譽爲“赤脚書記”。陳炳培接任星萌大隊支部書記,潘淦平爲大隊革委會主任,分管萬豐片,繼續推行農業學大寨。盡管萬豐幹部群衆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但未能找到通向共同富裕之路,直到1977年,萬豐大隊總收入僅爲629585元。除去生産成本242086元(占總收38.4%),集體積累52024元(占8.3%),社員分配爲310684元(占49.2%),人平151元,勞平318元,户平684元,群衆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只不過比那些更貧困的村落好一些罷了。糧食産量1970年萬豐大隊總産爲21912擔,1977年爲27899擔,7年時間增加了27%;農業學大寨活動中的形式主義以及“左”的政策,一直到“包産到户”後才被徹底否定和摒棄。(歐陽發)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