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到香港



  沙井離香港很近,有水路相通,很早就有人遷居那裏。早在南宋時沙井的陳氏就有人遷到香港,定居在元朗流浮山一帶。相傳陳朝舉的原配夫人晏氏的墓穴就葬在香港九龍新界青衣島,1974年因建設需要,遷葬到新界白坭虎地吉穴,經過香港著名的風水師蔡伯勵定針,沙井、燕川、荷凹及茶山各房子孫合力迎奉。

  元、明時期,兵荒馬亂,部分沙井的居民逃至今天香港沙田大圍村一帶開荒定居。昔日沙田鄰近海濱,屢遭海盗的侵擾,明萬歷二年(1574年),當地廿九户人家每户建屋一所,組成圍村,以扺禦賊匪的劫掠。據村中父老所言,建“積存圍”曾聘得著名的勘輿大師賴布衣先生指點,萬歷二年正月廿日爲良辰吉日,奠基立圍,並取名“積存”,意在“積善”和“存仁”。這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因該村爲沙田最大的一條圍村,故又稱大圍。

  建國前,沙井許多人到香港打工或從商,經常回家。站穩脚跟和事業有成後才帶家眷去香港。建國後,零星的非法逃港年年有,但大規模公開的逃港潮有兩次。

  1960年,當時沙井人並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只見太寶公路和惠寶公路成群結隊的人絡繹不絶,夜以繼日地潮水般涌向深圳,但時間較短,只是幾天時間就停止了。這次外逃潮中,沙井只有幾百個青年去了香港。

  1979—1980年外逃,時間較長,規模也較大。據説最初聽有謡言説香港開放,後又説1980年底香港要關門,不再準大陸人入境。於是一夜之間外逃公開化,沙井各村紛紛找船、買船,有全家一齊走的,有各村自備船隻一起走的,甚至還有村幹部組織村民共同走的。外逃者中男女老少,中青少年都有。據説縣裏派了一位幹部來沙井組織反偷渡,結果這位幹部郤和村民一起坐船偷渡走了。當時公社各級幹部全部下村,到海邊,到碼頭勸説村民不要冒險外逃,説香港只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生活也是很艱苦的等等。縣委領導也到沙井來做勸説工作,在大王山附近受到偷渡村民用泥塊擲擊。有一條村人口只有六百多人,這次外逃郤走了326人,幾乎達到了失控的程度。

  建國後按國家出入境政策申請去香港的人。這部分人或赴港團聚或繼承産業,持單程证往香港定居。

  華僑、港澳同胞向來熱心家鄉建設和興辦公益事業,沙井各村的道路橋樑、村民休閒設施,各村小學、自來水工程等均見有旅港同胞捐資興修。1982年以後,對教育衛生及公益事業的捐資捐物共約6千多萬港元。

  陳榮根先生是沙井衙邊村人,香港步昇鞋業公司董事長,其夫人區碧茵女士曾任香港保良局副總理。1983年6月陳榮根伉儷捐資建成占地80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榮根學校。該校是一所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職中)的一條龍學校。1997年7月該校撤消中學部分,成爲沙井鎮中心小學,校名仍用榮根學校。

  1986年陳榮根夫人區碧茵女士捐資200萬港元爲沙井醫院興建一棟四層大樓,命名爲“區碧茵婦兒院”,同時捐贈了B超、心電圖機、兒頭吸引器等一批醫療儀器及一輛救護車。他們還給衙邊村捐贈了一批自來水管,使全村各家各户都安裝了自來水,解决了飲用水的困難。十五年來陳榮根伉儷共累計捐資港幣達5000萬元。

  沙井鎮僑聯興建僑聯大厦,造價人民幣80多萬元,其中香港同胞捐款人民幣36萬元。1986年旅港同胞蕭樹强先生捐款30萬元港幣,爲母校沙井中學興建教學大樓。1997年10月28日香港德昌電機集團名譽主席汪女士向沙井人民醫院捐資人民幣200萬元購買醫療設備。1989年12月由香港步涌同鄉會捐資30多萬元建成步涌僑親别墅。

  在香港的沙井籍同胞估計有三萬多人。(程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