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時節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沙井人在每年冬至過後就開始準備過年。首先是舂粉和炒米磨粉,這要看家庭經濟和人口多少而定炒米和舂粉的數量。沙井人做炒米餅很講究,稱爲垯餅。垯餅那天把鄰近的親戚和鄰居好友的中、青年婦女和姑娘們請來,圍在一起垯餅,歡聲笑語夾雜着垯餅的聲音,場面頗爲熱鬧。每家人垯餅一般都在當日垯完。餅的材料一般是炒米粉、黄糖、花生仁等。

  進入十二月中旬,開始大清潔和大掃除,家裏從上到下,屋裏屋外都要清掃一次,傢具和用具也要清洗乾净。接著是辦年貨,一切過年應節食品、用品都要購齊。然後做禾花、糖環、碌堆、碌堆窩、粉片等。年廿五家家户户燒香點燭,備有糖、餅、瓜子、茶果拜竈君。年花,沙井人以桃花、富貴竹、大桔等爲主。

  除夕(月大爲三十,月小爲廿九)的前一天,沙井人在香港成家的兒女,都在這天回鄉與父母團聚吃團年飯,並於當天返回香港。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春聯、門神,過了十一點鐘以後就拜神,多數只拜當天,經濟較寬裕又信仰虔誠的人家要拜到元宵節。點香燭,燒砲仗,用鷄、魚、猪肉,特别要備猪横劂(表示横財就手之意)等酬神。晚餐合家吃團年飯,外出的家人無特别要緊之事都回來團年喫飯,但外嫁女不回來。飯前備三鳥、魚、猪肉、炸蚝、蚝豉、牙菇、肉皮、魷魚等拜祖先,點香燭,放鞭砲,然後吃團年飯。蚝民人家要在蚝船上掛桅燈,叫照銀路。

  年初一至年初三,每天都要點香燭拜神燒砲仗。年初一大清早,兒子、媳婦、孫兒捧着全盒,有糖果、瓜子、大桔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利是”。沙井人給親朋戚友拜年,除了年初三少見一些外,其他日子都可以去拜年。新年期間舞獅隊出動到各村參拜、採青並進行武術表演。

  農曆正月初七,俗語稱“衆人生日”,又叫人日,當日又一番熱鬧,是過年的又一個高潮。相傳女媧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正月初一是鷄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過去這天早飯時,人們要吃七種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寶羹”和“董天餅”(在露天中煎成)等。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髮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道教篤信“三元神”,包括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及下元水官,而三位官神的生辰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正月十五正是上元天官的生辰,所以又名爲上元節。做禾花,扁米和央塊,有吃湯圓的習慣。各家各户在入夜之後在大門上掛燈,孩子們提着各式各樣綵燈在街巷玩耍。上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祠堂掛燈,舉行儀式叫“點燈”。是日點燈人家要備全盒,在祠堂擺酒菜請村裏的男丁,家裏擺酒宴請親戚。過年的氣氛到正月十五元宵後才算結束。

  正月十九日,沙井的各家各户用一個篩箕放着剪刀、尺、針綫、大桔、生蒜和煎駁撑,點香燭拜天姬娘娘,祈求保祜人口平安。

  清明節,做茶果甚至買燒猪拜山,拜太公山後有的還在茶樓喫飯,分燒猪。拜山者若是拜新山(入土1-3年)一定要在正日(清明當天),其他山清明前後都可拜。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名“端陽節”。古時人們視五月爲“惡月”,而五月初五更喻爲“惡月惡日”,每年五月皆潮濕多雨,水灾瘟疫泛濫,天氣濕悶細菌滋生繁速,人們易生病,爲了送走惡運,就通過端午等習俗,以驅邪求安。家家户户包粽子,有咸肉粽和梘水粽。沙井人多爲拜粽而很少過節。建國前在新橋河扒龍船。

  二月十九日和六月十九日爲觀音誕,沙井人都拜觀音,各家各户都安有觀音大士神位,所以煮齋菜,買觀音衣,做壽桃等,點香燭在自家的觀音神位拜祭,外出拜祭的較少。

  農曆七月初七,七巧節,又稱七夕節或乞巧節,人稱“七姐誕”。七巧節源於牛郎與織女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的故事。是日拜七姐,多爲女子備齊七色花參拜。

  農曆七月十四日,盂蘭節,俗稱“鬼節”。傳説中元地官的生辰正是七月十五,是日爲地官赦罪日,道教稱之爲“中元節”,而佛教則稱爲“盂蘭節”,所以一踏入七月,相傳鬼門關會大開,遊魂野鬼會借此時在人間游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祭祀,直至七月三十日鬼門關再度關閉時,鬼節才結束。每家都要蒸鬆糕,殺鴨,做邊爐菜等拜田頭公和拜祭祖先。

  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以月餅、芋頭、菱角、果瓜和花生等食品爲主。早上拜神,晚上賞月,小孩子玩各式各樣花燈。建國前也有過放孔明燈的習俗。中秋節前後,沙井還有玩迷螭蜍王。在村中的空地上聚集着一幫人,他們燒香拜神,打鼓敲鑼,吹喇叭,迷惑人來打功夫。被迷上的人,平時並不會功夫,此時像鬼上身一樣,跳到場内,拿起刀、竹竿等武器,互相像模像樣對打起來。有的還用頭推大石,把百多斤重的石頭推翻滚動,叫挑桑牛。村裏很多人來圍觀。

  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中國人除了在“清明節”拜祭祖先外,亦有一個特定日子登山祭祖,這就是“重九”,是人稱春秋二祭的其中一祭“秋祭”。由於重九的“九”字與長久的“久”字諧音相同,故重陽節亦有懷念故人的意思,隨之而有登山祭祖的風俗。沙井地區的習俗與清明差不多。

  冬至又名“冬節”、“至節”或“長日”。它的起源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由於陽曆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之後,太陽的照射由南回歸綫漸向北移,令北半球的的晝日開始由日短夜長,慢慢回復日長夜短,所以到了冬至,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隨之萌生。相傳自漢代起,冬至被定爲正式的節日,朝廷上下百官皆有一天的假期,所謂“冬大過年”。照例是以三牲拜神,做茶果,吃頓豐盛大餐。沙井人冬至一般不殺鷄,只殺鴨、鵝,俗語云“冬殺鷄,鷄蒔空”,多以鵝鴨、魚肉等拜祖先。(馬海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