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與深港金融合作的方向



  
  维持香港的繁榮和發展,不僅僅是國家對香港回歸的承諾,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需要。本世紀前30年,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30年內,中國將初步完成世界經濟大國的發展歷程,世界上將形成美國、歐盟與中國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經濟大國的發展必將形成對世界有影響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正在擔當起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深港合作也正在圍繞打造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而展開。

  一、香港正在擔當起中國崛起中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

  國際金融中心是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13世紀的威尼斯就曾依托於興旺的國際貿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憑藉荷蘭經濟力量的支持和歐洲商業和信息交換中心的優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後,憑藉著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倫敦也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並且憑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漂移到紐約,並且持續至今。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中心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逐漸呈現多極化的發展態勢。此時,日本經過20多年高速的經濟增長,經濟規模已經名列世界第二位,東京也逐步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當今的紐約、倫敦、東京是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随著歐盟與中國崛起,英國與日本後退,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正在轉移,未來的世界级的國際金融中心應是紐約、法蘭克福和中國香港。香港對中國和平崛起將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利用香港這個現成的國際金融中心,對中國政府來說,是歷史賜给我們的一份厚禮,國家應該保持香港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並把香港打造成世界級金融中心。

  香港現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香港畢竟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市場經濟發育過程,最大優勢是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自由貨幣制度、自由匯率制度、自由港,能吸引世界各地的資金。香港銀行體系的總資產超過8000億美元,居亞洲第4位,全球第17位;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為12萬億港元,是亞洲第2,全球第8大股票市場。香港是亞洲第一及全球第5大股票上市集資中心。

  一個自由的金融環境是金融中心得以孕育和誕生的重要基礎。香港有非常自由的金融環境,國際資金通過其香港的機構很快能進入中國內地。香港擁有一批國際水平的金融專業人才,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外語水準,能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需求。另外,香港資本市場有完善穩定的法律體系,尤其是對投資者方面的制度保護,高度流動性,自由兌換的貨幣體系,高增值的金融服務,等等。相比之下,中國內地金融界、企業界的融資能力和資本運營能力差距還比較大。

  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需要加強與中國内地的合作

  與國際其他金融中心例如紐約、倫敦和東京相比,香港最明顯的不足之處是規模較小。由於沒有龐大的本土經濟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偏重於為內地國際層面的資金融通活動提供服務。為避免香港受到類似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提高香港金融競爭力,發展香港資本市場,爭取更多內地優質企業來港上市,促進香港銀行走向內地,提供平台、服務,是香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香港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市場與國內企業结合的平台、通道,成為促進香港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基地。由於香港本地經濟規模比較小,在過去的20年間,主要是為國際資金提供了一個進入亞洲和中國內地的平台。香港的金融活動主要是通過銀行和股票市場兩個渠道進行。

  到目前為止,共有354家內地企業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內地股份有限公司(H股)和內地有關公司(紅籌集股)佔總市值的48%及2006年頭6個月市場交易額的53%,並於2006年上半年籌集了近1300億港元(佔市場總籌資量的73%)的資金。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兩地同步挂牌上市,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中國工商銀行首次公開募股籌資約215億美元(含超額配售),其中香港H股籌資約156億美元,上海A股籌資約59億美元。香港H股籌資規模是上海A股籌資的3倍,反映了香港證券市場吸引國際資金的潜力。由此產生的集结效應也促進了香港資產管理業務的蓬勃發展,國際上主要的基金管理公司紛纷進駐香港。

  回歸以來,中國因素帶動香港經濟整體發展,尤其強化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面向世界、背倚內地的中國化金融中心。

  香港本地金融業處於高度競爭狀態,需要向內地尋求發展空間。香港有135家持牌銀行,有規模的銀行有香港匯豐銀行、香港渣打銀行、香港大新銀行、香港中信嘉華銀行、香港港基銀行、香港東亞銀行、香港亞洲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香港)、浙江第一銀行(香港)、香港永亨銀行、香港荷蘭銀行、香港星展銀行、中國銀行(香港)、香港中銀、香港恆生銀行、香港南洋商業銀行、香港永隆銀行、香港廖創銀行、美國亞洲銀行(香港)、美國運通銀行(香港)、香港蒙特利爾銀行、香港豐明銀行、香港富通銀行、香港大華銀行、香港集友銀行、銀聯信托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香港)、交通銀行(香港)、中國建設銀行(香港)。分割香港金融市場蛋糕的足以下幾大巨頭:

  (1)匯豐銀行,資產規模l萬億港元,約佔香港銀行總資產15%;

  (2)中銀集團,資產規模8‘900億港元,約佔香港銀行總資產12%;

  (3)恆生銀行,資產規模600o億港元,約佔香港銀行總資產9%;

  (4)渣打銀行,資產規模2000億港元,約佔香港銀行總資產3%;

  (5)工商銀行,資產規模1000億港元,約佔香港銀行總資產1.5%。其餘130家銀行都是資產規模在幾十到幾百億港元的中小銀行。香港金融市場分割格局,在自由利率的制度下,銀行之間價格戰激烈,存款與貸款的利率差越來越小,目前只有1個百分點(中國內地是2.5個百分點),有時甚至降到0.6個百分點。加上高昂的經營成本,銀行辦公樓每平方米租金通常達到月300元,是深圳的5—10倍。人工成本年40多萬元/人,是深圳的3倍,內地的8倍。在香港,銀行達到盈虧平衡點的資產規模是100億港元,而在中國內地。銀行達到盈虧平衡點的資產規模是20億元。招商銀行香港分行貸款業務已經降到資產的40%,另外60%買債券,利息更低。銀行過去是融資中介,現在企業越來越去資本市場融資,逼得銀行越來越變成資金交易中心,變成金融超市,客戶需要什麽就提供什麽。代理客戶買賣股票、買賣保險、做定向廣告(信用卡消費),收中介業務手續費,由融資型向交易型轉變,由息差收入向收費收入轉變。因此,香港所有銀行都希望儘快進入內地,搶佔市場份額。目前香港銀行進入內地的最大障礙是中國內地金融業的“管制”。由於內地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和人民幣管理體制,香港的金融體系在馬內地國際層面的資金融通活動提供服務的角色仍然十分有限。這也是深港兩地合作的最大障礙。随著這個“管制”機制的逐步鬆動,香港銀行進入內地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到2006年底,中國加入WTO以後的過渡期結束,中國全面放開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限制。這些政策走向為香港金融業向中國內地拓展提供了條件,也將逐步消除香港金融業向中國內地拓展的障礙,為香港帶來至少以下、機遇:一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強化和繼續發展為國際與內地之間資金融通的角色:香港可利用在亞洲地區的優勢,配合倫敦、紐約的金融中心,提供24小時的國際金融服務。香港在這方面,尤其是作為國際資金進入內地的平台,已有一定的優勢,而此優勢必須鞏固。除了把境外的儲蓄資金帶引到內地之外,隨著內地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有關資金流出的政策將會繼續放寬,跨境資金的流動趨於雙向。內地有著龐大的儲蓄,但主要是由官方部門持有境外資產,非官方投資者的對外投資需求得不到滿足。香港可以成為有關資金“走出去”的渠道,為內地的機構和個人的境外投資提供服務。二是作為國家及區域金融中心,香港可參與內地本地層面的資金融通活動。在作為內地國際層面資金融通平台的基礎上,因應內地提升金融體系資金融通效率的需要,香港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加強參與在內地本地層面的資金融通。一方面,涉及需要在當地提供的金融服務,內地的廣大客戶市場,给予香港的金融機構極大的發展空間。由於珠三角地區毗鄰香港,預期香港金融機構將能更有效地在該地區參與提供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隨著內地資本項目的開放,內地集資者及投資者將可更自由地“走出去”。香港也可提供方便、低風險和有效的平台,讓內地的投資者和內地的集資者結合,從而把內地的儲蓄帶引到內地集資者的手上。例如在股票方面,現時有不少比較優秀的內地企業都來香港上市。隨著內地放寬對境外投資的限制,內地的投資者將可投資於內地企業的香港上市的股票。三是在內地金融體系與國際接軌過程中,香港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試驗場地。香港是內地境外第一個的容許銀行提供人民幣存款、兌換、匯款及銀行卡服務地方。自2004年以來,香港積累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經驗,再加上香港和內地的金融監管機構一直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香港將可為人民幣走向全面可兌換,以及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提供一個穩健可靠的試驗平台。現階段國務院正積極研究進一步擴大在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範圍,包括香港進口商以人民幣支付來自內地的直接貿易進口和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試點等項目。香港應早著先機,抓住人民幣自由兌換前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發展成為內地境外以人民幣為單位進行貿易支付及金融活動的金融商業中心,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6年香港經濟高峰會上提出了未來策略的5大方針:

  ——加強香港金融機構在內地市場的參與能力;

  ——便利內地的投資者、集資者以及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

  ——把香港發行的金融工具帶到內地,並加強兩地金融監管方面的合作;

  ——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尤其在貿易支付和人民幣發債方面;

  ——加強兩地支付系統、股票交易所結算系統及債券结算系統的聯繫。

  三、香港金融發展方向為深圳帶來的機遇

  香港面對的是整個中國內地,但香港金融發展向五大方向推進,為深圳帶來了機遇。深圳是香港進入內地的門戶,也是亞洲最大的陸路口岸,深港兩地在資金结算、同城化方面已經有很好的合作基礎。深圳在香港金融業進入內地的戰略上起三個作用:

  1. 先頭陣地作用

  深圳是香港金融業進入內地的“試水池”。香港金融機構可以先在深圳設灘,進行“試水”,取得經驗,再向內地拓展。當年香港工業向內地轉移也是這個過程。深圳本身有較大的經濟實力,也是一個香港金融業可以發揮作用的舞臺。特別是深圳的港資企業多,高科技產業發達,工業基礎較好,為香港金融業提供了優良的服務對象。香港銀行已有14家在內地設分行,其中有10家在深圳。香港金融管理局很希望深港之間進行兩個試點,一是“人民幣自由行”,二是“外匯自由行”。深圳的外來投資中,約有七成來自香港,在深港資企業有1萬多家,佔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70%以上。香港回歸以來,深港貿易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長,而CEPA的實施,更活躍了深港兩地經貿往來。深圳口岸與香港之間的年貨物貿易總額達到500多億美元。香港的企業手中有很多人民幣,目前不能匯到內地的下屬企業中去,內地的下屬企業手中的外匯也不能匯到香港的企業手中。如果深圳和香港能共同努力爭取到這個政策,深圳就可很好地發揮先頭陣地作用。

  2.前後台作用

  深圳可以成為香港銀行的後台業務基地。香港金融業的發展不但要向內地擴展前台業務,還要將銀行業務中佔用土地和辦公空間較多、耗費電力資源、用人較多的後台業務如呼叫中心、備份業務、保管票據和客戶資料的倉儲業務。包括與客戶接觸較少的研發業務,轉移到周邊地區,包括深圳、東莞、廣州等地。而深圳毗鄰香港,可以成為香港銀行業最便捷的後台業務基地。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建立離岸營運中心已日趨普遍,因為建立離岸營運中心有助降低營運成本及改善服務素質。目前香港金融服務業面對的挑戰之一是辦公場所及工資成本較高,制約了利潤的增長,因此選擇在毗鄰的深圳利用眾多優惠措施建立後勤服務中心會有助於降低營運成本,提高利潤率。這項業務實際上早已起步,中銀(香港)、渣打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最先以深圳為後台業務基地,並已有一定業務規模。

  3.建構連通境內外的統一资本市場

  香港與紐約、倫敦和東京競爭,香港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市場與國內企業结合的平台、通道,成為促進香港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基地,都需要與深圳資本市場合作,建構連通境內外的統一的資本市場。吸引內地優秀企業來港上市,是香港證券交易所做強做大的途徑。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這樣的優質企業都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最重要的國際融資渠道,包括直接投資、FDI、私募投資、股票融資、債券融資、銀行信貸等。香港是中國優質企業海外融資的首選之地。香港具備了國際一流的金融基礎設施,尤其是軟件環境,包括法制的監管、透明度。香港是世界自由港之一,資本跨境可以完全自由流動,沒有限制,以及適度的監管體制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國際遊資,大大增加了市場的流通性。香港具備了資本市場機構與專業人才的臨界密度,吸引了全球第一流的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會計與法律事務所參與資本市場的發展,並成為當地市場的主體。香港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效率高,企業上市後配股、發行債券審批速度快,資本運作效率高。由於香港資本市場這些顯著的優勢,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香港可望繼續保持其中國乃至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深圳證券市場可以與香港證券市場聯合起來,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營造一個特殊環境。深圳證券市場可以成為一個承接香港證券市場、輻射內地企業的資本市場。

  深港金融業合作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統一的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深圳連通香港,成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但由於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還處在攻堅階段,最關鍵的改革如外匯管制的解除與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實現還需要一定時間,所以深港金融業合作也必須分階段推進,逐步實施。可以把深港金融業合作分近期和中長期兩個階段推進:

  近期目標:抓住深港金融業合作中已經出現的機遇,積極推進香港銀行業在深圳的後台業務,積極引入香港銀行在深圳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深圳銀行和大型企業走出去,收購和參股香港中小銀行,為深港金融業深層合作奠定基礎。

  中長期目標:積極爭取深港之間“人民幣自由行”和“外匯自由行”試點。深港兩個證券交易所各有分工,錯位發展,積極爭取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再上市。促進兩個證券交易所在創業板方面的合作,深圳證券交易所進行改制,轉變為公司法人,在此基礎上,深港兩個證券交易所结成戰略聯盟,形成連通境內外的統一資本市場。

  (作者查振祥,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