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言:僑務事業,我把青春獻給你



  2008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没有過的一個如此大悲大喜、悲喜交集的年份。我們在經歷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巨痛之後,迎來了8月8日北京奥運隆重開幕的盛世華典,以及12月改革開放30週年的隆重紀念。歷史的長河,雖然潮落潮起,却始終奔流向前。今日之中華民族,在歷經了深重的磨難之後又挺直不屈的脊梁,意氣風發地屹立在時代潮頭,令世界感動側目!

  30年,在人類歷史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和中國人民來説,却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史詩。改革開放,不僅對中國、對世界産生重大影響,而且也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中國人。30年風雲激盪,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使中國從貧窮落後變得繁榮昌盛,在世界上樹立了嶄新的形象;30年滄海桑田,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使中國百姓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海外華人贏得了尊嚴與榮光。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舉世公認。然而,改革開放的開啓動力和路徑選擇,很多人却並不清楚,那就是從僑鄉到非僑鄉,從沿海到内地而全國,數千萬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成爲開啓改革開放閘門的動力源。回顧歷史,自近代以來,中國重大的歷史事件和變革,大都受到來自海外的影響,凝聚了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的力量,特别是改革開放後,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更是奮勇當先,爲改革開放探路墾荒,爲僑鄉發展捐贈投資,可謂貢獻卓著。即便是進入21世紀,在中國已經步入小康社會的今天,每當祖(籍)國有困難的時候,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獨特的力量給予强力的支持,僅以2008年而言,從自發組織對奥運聖火在海外傳遞的保護,到對“藏獨”破壞活動的聲討譴責,到支持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的全僑動員……作爲中華民族的海外力量,新世紀海外華人華僑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新的風采。所以,今天我們回顧改革開放歷程,不能不談到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我們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不能不感念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對祖(籍)國的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同樣也改變了我自己。我既是改革開放的見证者和受益者,又是參與者和推動者(盡管個人的力量是那麽微不足道)。改革開放,使我這個原以爲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村孩子有幸參加高考,上大學讀書,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迹。但在上大學前,自己的夢想和羡慕的職業是新聞記者和作家,從來没有想到會成爲一名僑務工作者。

  我没有任何“海外關係”,參加工作前與華僑也没有任何接觸,對華僑和僑務工作完全不了解。之所以走上僑務這個崗位,完全是緣於年級“輔導員”老師當時對僑辦這個部門的誤讀。

  作爲恢復高考後的首届大學畢業生,我們成爲了搶手的“香餑餑”。當時需要大學生的單位很多,其中對重點大學畢業生需求最多的是中央國家機關和大學所在的省會城市,因此武漢大學中文系77級60多名同學,大多去了北京或留武漢,少數外省同學一般回所在省省會。那時觀念保守的我既不想去北京,也不想留武漢,一心想回廣西省會南寧。但畢業時只有一個回廣西的名額,“輔導員”老師理所當然地把這個名額給了也想回廣西的女老鄉。當時中文系没有廣東的畢業生,廣東在全國也還比較落後,對外省人没有吸引力,因此盡管廣東有6個單位要人,却没有同學願意來。我回不了南寧,只好選擇到毗鄰廣西、生活和語言相通的廣東。我對廣東那6個要人單位的具體情况不了解,拿不準該去哪個單位好,就讓負責分配的“輔導員”老師幫我作主。宣佈分配方案前,“輔導員”老師曾繪聲繪色地對我説:“分你去一個金燦燦的、别人削尖腦袋都進不去的單位。”宣佈分配方案後,我才知道所謂“金燦燦的、别人削尖腦袋都進不去的單位”竟然是廣東省僑辦,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人們對僑辦的評價和看法。僑辦“金燦燦”,説明華僑也是“金燦燦”,華僑都是有錢人,正如解放前重點僑鄉臺山民謡所傳唱的那樣:“金山伯,金山伯,無一千有八百”。 以至上世紀80年代一段時間,僑辦幹部的一些親戚朋友還一度以爲僑辦是用兑换券或美金來發工資呢。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華僑的看法。就這樣,我在1982年2月春節前幾天,登上了擠逼不堪的從北京開往廣州的列車。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在火車的同一節車厢裏,我碰上了同樣從武大畢業返回廣州的幾個校友,其中一個是圖書館係畢業的劉姓女同學。之前我們並不認識,瞭解之後才得知她被分配去天津的南開大學分校當教師,準備回家過完春節後才去報到。瞭解到我在廣州舉目無親,到廣州時又是半夜,她便邀請我去她家暫住,我也毫不客氣,下火車後便跟隨她走,來到了位於瘦狗嶺路的廣州華僑學生補習學校。

  當時華僑補校由國務院僑辦與廣東省僑辦雙重領導,劉同學的父母在華僑補校擔任語文老師,他們本身也是美國僑眷。這也許是冥冥中注定,我正式踏足社會後首先接觸的人,竟然是我日後從事僑務工作所服務的對象(劉同學後來也移民美國成爲新華僑)。我在劉同學家裏住了兩三天(直到離開廣州回廣西過春節),對此我一直心懷感激。到廣州後的第2天,我從華僑補校乘公共汽車到位於海珠廣場僑光路6樓的廣東省僑辦人事處報到。人事處的領導告訴我,省僑辦本來是申請要3個大學生的,準備一個留僑辦機關,兩個安排到華僑補校當教師。結果只要到我一個,他們捨不得給華僑補校,於是把我留在了僑辦。就這樣,我生命歷程中的僑務之旅正式開始,一轉眼至今在僑務崗位已26年,成爲省僑辦在職的兩三位“元老”之一。

  在省僑辦26年,我干過多個崗位:在僑政處6年,從事僑務政策的研究起草和落實僑務政策工作;在秘書處7年,從事、分管文秘工作;在國外處5年,分管綜合及華裔學生夏冬令營和華文教育工作;在文教宣傳處3年,負責文教宣傳處全面工作;在秘書(人事)處3年,負責秘書(人事)處全面工作。2006年5月任省僑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後,分管對外聯絡及協助主任分管秘書人事、機關服務中心等工作。這26年,我不僅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僑務工作恢復發展的歷程,更見证了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僑務工作對廣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

  26年來,我參與調研和起草許多重要的僑務政策和文件,參與組織籌備過許多大型的僑務活動,親歷過許多重大的僑務事件,足迹遍及全省僑鄉地區和部分國家的華人社會。我經歷過撥亂反正、落實僑務政策的艱難曲折,深知維護僑益之重要與不易;參與接待過來訪的著名華商、華裔政要、華媒高層、華社領袖和普通僑衆,瞭解他們的所思所需所急;走街串巷考察過海外華社,深知海外僑胞的奮斗歷程和對祖(籍)國及家鄉的深深眷念;參觀過許多僑捐項目、僑資企業,體會到捐贈者、投資者的桑梓情懷。更難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省僑辦原辦公大樓——海珠廣場僑光路4號3樓走廊裏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猶如集市般的繁忙景像,那是全省各地來人匯集在那裏辦理接受僑捐手續,由此可見當時僑辦的地位和影響。當然,我也看到,合法權益受損僑胞的憤怒與無奈,華僑農場部分歸難僑生活的困頓與等望,海外底層僑衆生活的艱辛與灰闇。26年,海内外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僑務畫卷在我心中鋪就,讓我難忘,始終鞭策我牢記職責,努力工作,無愧於心。

  2007年,國務院僑辦專門爲從事僑務工作20年以上的同志頒發“榮譽證書”,我是獲得證書的一員。廣東省僑辦對此高度重視,專門組織分片舉行隆重的頒發證書大會。記得在省僑辦的大會上,我代表在職獲证者發言時曾用這麽一句話作爲發言的題目:僑務事業,我把青春獻給你。事實也是如此。從22歲加盟省僑辦,轉眼即將進入耳順之年,我雖然没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也没有碌碌無爲、虚度光陰,而是一步一個脚印,在領導、同事、朋友的關心幫助下逐步成長、成熟。回首過去,我對走上僑務工作崗位無怨無悔,爲自己能够對我省僑務發展做過一些工作感到自豪。在26年的僑務生涯中,吕偉雄主任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領導,在他主政僑務的7年時間裏,省僑辦甚至全省僑務工作走出低迷,搞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開闢了許多新天地,深得海外僑胞的好評。他在贈送給我的《情通天下——吕偉雄的僑務七年》一書中寫下了這樣的贈言:“林主任:工作上,我的許多思考來自你的啓發”。我知道這樣的評價對我來説是過奬,我受之有愧。但有一點却是確實的,就是在工作中我養成了勤於思考和勤於動筆的習慣,其結果是留下了一批文字。在改革開放30週年到來之際,在同事、朋友的鼓勵下,我把部分涉僑文字收集、整理、匯編成這本《僑這三十年》,作爲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紀念。

  《僑這三十年》,内容分爲五個部分:“僑務視點”是對僑務工作熱點難點問題的探索思考;“華社觀察”是對海外僑情現况的研究成果;“林林總總”是對涉僑問題的隨感雜談;“藝文小築”是涉僑的文藝作品和新聞報導;“往事尋踪”是僑務工作的記録。收入書中的文字,時間跨度達20多年,大多數已在報刊公開發表。

  現在看來,書中的部分文字(特别是早期的)盡管仍顯得比較稚嫩粗疏,一些觀點也未必正確,但基本都是我所見、所聽、所思、所寫,從中可以看到這30年來僑情、僑鄉、僑務的變化發展。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努力得到了領導、同事和專家的肯定。如發表於1988年第2期《華僑與華人》的《對退還私改僑房問題的看法》一文,被認爲是“很有價值的探討”, 是“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質量較好的文章。”“這種理論結合實際的研討,必將對僑務决策的科學化起其應有的促進作用。”有的文章則受到了專家的重視,如《淺談華人華僑的世界性組織及其活動》,據有關華僑華人研究的著作介紹,屬於最早對華僑華人社團國際化問題進行研究的文章。有的文章頗受讀者歡迎,如《堅持以人爲本,努力構建和諧僑務》一文,在國務院僑辦《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舉辦的讀者評選2006年“最受讀者喜愛的文章”活動中獲得二等奬。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當前,廣東正高舉科學發展的大旗掀起新一輪大發展,努力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新的發展、新的目標、新的征程,廣東依然離不開僑的力量、僑的參與、僑的支持。作爲僑務大省,廣東僑務任重道遠。我們惟有堅持以人爲本,爲僑服務,不斷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創新,用心用情用力,認真頑强工作,才能對得起那麽多深愛着祖國和家鄉的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續寫廣東僑務新的歷史華章。

  

     林琳   

   於2008年11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