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華僑華人把中國産品帶進意大利



  意大利華僑華人社會基本上可以説是華僑社會,其人員搆成主要是1990年後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意大利的新華僑。隨着新華僑數量的激增,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迅速成長,取代中餐業成爲華僑華人經濟的首要支柱行業,不僅對意大利華社,也對當地乃至周邊國家帶來影響。

  一、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迅猛發展

  1990年,意大利華僑華人只有2萬左右,主要居住在米蘭、佛羅倫薩等地。九十年代中後期,進入意大利的華人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尤其是意大利1995、1998、2000、2002年的大赦,吸引了周邊國家移民和非法移民大量涌入,使意大利華僑華人迅速增加,據意大利全國移民協會統計資料,僅1998年大赦就有10972名中國非法移民獲得意大利合法居留權。到2004年,意大利華僑華人人數已增到約20萬,其中合法居留的約10萬人,成爲了意大利第四大移民團體。華僑華人的分佈,也從過去的米蘭、佛羅倫薩擴展到羅馬、都靈、那不勒斯等大城市及其衛星城市。

  華僑華人集聚在這些主要城市的中心地帶,進行商貿經營活動,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短時間内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並有較大規模的華人商貿街區,並以這些街區爲基地大力拓展貿易業。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貿易業在意大利華僑華人經濟中所占比重達到60%以上,取代中餐業成爲意大利華僑華人經濟的首要支柱行業。

  目前,意大利華僑華人從事商貿活動形成了幾個著名的“商圈”:

  1.米蘭“中華街”(“VIA CHINA”)一帶:米蘭是中國人移民意大利最早和人數最多的地區。早在30年代,米蘭就成立有華僑組織。1990年後,新移民陸續增加,聚集在米蘭市中心區“VIA PAOLO  SARP”一帶開始經營中國貨品,從事中國貨品貿易,經過10年努力,終於發展到形成現在的以“VIA PAOLO  SARP”爲中心,由縱横幾條街道組成的中國商貿區。該區有近600家中國商户,主要經營服裝、鞋帽,另有少數中餐廳、雜貨店、中醫藥店、中文書籍音像品店等。所經營的商品種類繁多,整個街區布滿各式中文招牌,其中一條主要街道還被政府命名爲“VIA CHINA”即“中華街”。

  2. 羅馬“勝利廣場——維多裏奥廣場”東部街區:勝利廣場——維多裏奥廣場是羅馬城東部的主要商業街區。1994年時當地還很少見華人,華人的經營活動只是集中在一條街,後來隨着移民的增多而不斷向周邊街道發展。1998年,羅馬華僑華人增加到3萬人,華商貿易公司發展到近百家。到2003年,羅馬華僑華人增加到6萬多人,華商貿易公司則激增到600家,佔據整個勝利廣場的東部街區。華人貿易公司主要經營服裝批發,近年則轉向經營鞋帽批發業務。現在,盡管該地區鋪租高,店面難求,但因這一“商圈”藴藏的商機和魅力,仍有許多華人想辦法擠進去,因此出現“店中店”或“一店兩制”的情景,即把一間店闢爲兩間,其中一間店租給其他華人經營,一般是原店經營服裝生意,新店則經營皮革製品。

  3. 佛羅倫薩郊區普拉托“中國皮包城”:普拉托是在意大利有着舉足輕重經濟地位的紡織重鎮。在1987年時普拉托僅有幾户中國人,但現在普拉托已經形成了名副其實的華人社區,在17萬人口中,華人的比例已超過10%,成爲意大利大中城市中華人密度最高的一個城市。華僑華人承擔了當地90%的服裝、皮具的加工和貿易業。在皮包加工方面,一般是華人老闆租用當地廢棄的倉庫,改造成幾十甚至上百個工場,租給華人移民,集加工製造和批發中心爲一體,各工場基本上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經營,少的3-5臺縫紉機,多的有8-10臺,其原料、半成品主要來自中國。當然,那裏也有一些較大的華人批發商直接批發來自中國的同類産品。如擔任佛羅倫薩華僑聯誼會副會長的楊先生,就每年花10萬歐元的租金租用當地一個二、三百平方米的房間,既搞批發,又做倉庫,各種款式的皮包、箱包等貨品均來自中國大陸。

  考察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有幾個比較顯著的特點:

  1.從業者來源地比較單一。意大利華僑華人90%來自浙江的文成、青田、瑞安和温州,他們主要從事貿易業。只有10%來自東北、福建等地。華僑華人的來源地决定了他們一定時期貿易的渠道、方式和商品種類等。

  2. 經營産品來源地較集中。基本來自中國大陸,早期集中在浙江温州等地,近年則發展到廣東、福建等省,特别是與廣東貿易的發展勢頭較猛,廣州白馬市場和東莞虎門的服裝,增城新塘和順德均安的牛仔服,澄海和東莞大朗的毛衣(細紗及粗紗),中山沙溪的休閒服,花都獅嶺的箱包,等等,都在意大利華商中有較高的知名度,紛紛到這些地方采購商品。

  3. 經營地點比較集中。主要在華僑華人集中居住的城市,如米蘭、羅馬、佛羅倫薩及都靈等,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經營效應。

  4. 經營的商品種類比較集中。主要是服裝、皮革、鞋帽等中低檔生活用品。經營家電等附加值高産品的比較少。

  5. 銷售方式上以批發爲主。到華人商店的多是批發商,而不是一般顧客。一些店主不想做零賣生意,故意把商品的價格標得很高,以嚇退零買者。批發的對象既有華僑華人,也有意大利人;既批發給意大利的零售商,也批發到周邊國家的下游批發商,從而使得意大利成爲中國商品進入歐洲的集散地。特别是服裝、鞋帽類,法國、德國、西班牙和東南歐的許多華商都從意大利進貨。2003年春節前後意大利當局整肅海關,意大利華商從中國進口的大批貨櫃囤積在港口半年至一年,不但令意大利華商蒙受重大損失,還波及到西班牙、法國、希臘等地華商的貨品供應,據説一度出現斷貨現象。

  6. 華商組織衆多,對促進貿易起到一定作用。隨着華僑華人的增多和貿易業的發展,意大利華僑華人成立了衆多商會組織,僅在米蘭、羅馬等大城市,華商組織就有幾十個。這些華商組織,雖然作用大小、影響不一,但都聯繫不同的華商群體,對溝通信息、幫扶互助、促進貿易等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意大利和歐洲市場對中國商品需求的拉動

  意大利社會是一個兩極分化明顯的國家,中低收入階層占很大比例。近10年來,歐洲經濟不景氣,普通百姓收入下降,但崇尚浪漫、瀟灑的社會文化使得意大利人並未放棄對服飾、鞋帽等生活消費品的追求。意大利本土生産的同類産品價格居高不下,而中國的産品則有良好的性價比,恰好滿足了該消費群體的需求。此外,意大利存在大量外來移民和非法移民,他們收入偏低,一些人甚至經濟困難,價格低廉的中國貨正好滿足這部分人的消費需求。需求决定一切。意大利和歐洲市場的需求爲華僑華人貿易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新華僑華人生存發展内在需要的推動 

  意大利華僑華人大多以親屬團聚名義或從非正常途徑扺意,許多人是“洗脚上田”的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通意大利語文,難以進入意大利文化、教育、科技及其他領域,只能從事對知識文化要求不高的普通餐飲業和初級商品貿易。加上大多數華人移民意大利歷史不長,尚未融入當地社會,“外族人”烙印明顯,因此在生活態度、事業取向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自我封閉性以及隨之而來的族群内的從衆性:當部分人通過服裝、鞋帽、日用百貨等貿易取得成功後,其他人就跟風、模仿甚至乾脆就是簡單地“復製”,從而在客觀上刺激了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的迅速發展。

  (三)比較寬鬆的創業營商環境的催化

  埃及蘇依士運河開通後,意大利在上世紀重新成爲所有途經地中海貿易、貨運的樞紐,是東亞、東南亞、中亞産品進入中西歐的第一集散地。那不勒斯和熱那亞是全地中海最爲忙碌的海港。意大利的地理環境爲華僑華人貿易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與英、法、德等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意大利在勞工制度、海關準入、税務檢查等方面相對寬鬆,“彈性”空間較大,有關機構執法也不够嚴格。華僑華人腦筋比較靈活,善於變通和“打擦邊球”,這爲華僑華人營商獲利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四)温州人創業精神的内在作用 

  温州人具有與生俱來的創業精神。他們追求自主、自立,“寧爲鷄頭,不爲鳳尾”,人人都想當老闆,且敢冒當老闆的風險;他們相互幫扶,采取 “做會”等傳統方式爲新移民籌集做生意的起步資金,幫助新移民在短時間内創業。他們喫苦不叫苦,“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這些,使得温州人在意大利很快站穩脚跟,創業發展。

  三、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喜憂參半

  華僑華人貿易業的發展,迅速提昇了意大利華僑華人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許多搞貿易的新移民,經過幾年的努力,過上小康甚至較富裕的生活,一些華僑華人甚至靠貿易業積聚了較强的經濟實力。如米蘭的胡氏集團、王氏集團、周氏集團等都是當地比較知名的華人商家。由周立康五兄弟組成的周氏集團,旅居意大利十餘年,成功地實現了從餐館——進出口貿易——超市連鎖店的“三級跳”。現在,該集團在羅馬、米蘭等地開設了四家大型超市,經營的商品有服裝、絲綢、紡織、食品、玩具、工藝、家用電器等行業,客户從意大利延伸到歐共體其他國家;公司每年上交税款40多萬美元,成爲意大利華商的交税大户。同樣由來自温州的胡小秋4兄弟創辦的胡氏集團,主營批發貿易,在米蘭、都靈有門市部,在米蘭、羅馬有批發部,在米蘭近郊有1萬多平方米的倉庫和冷凍庫,在我國内投資合辦冷凍廠。 另一位温州移民在米蘭郊區興辦了大型的鞋帽超市和服裝超市,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所經營的除中國商品外,也有許多來自東歐國家的産品;服務人員全部雇傭當地人,管理比較正規和現代化。目前他正計劃在另一地方投資興辦大型的現代化超市,有關規劃已獲當地政府批準。

  在提高自身經濟實力、拓展生存空間的同時,新華僑華人也給當地的市場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例如米蘭的中國城所在區域,在中國城形成以前的八十年代,曾是一片蕭條的貧民區,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還一度成爲吸毒者的集中地,隨着新華僑華人的到來,商貿業取得迅速發展,整片街區才一掃頽勢,繁榮起來,現在一年一度的“米蘭葡萄節”也放在中國城舉行。羅馬的維多裏奥廣場周圍,當年華人剛剛進入時,也是一片蕭條,後來越來越多華人的到來,以及他們的辛勤勞動,改變了這一街區的面貌,促使那裏發展成了生意興隆的商業區,房屋租金的飄昇更使當地屋主的錢袋得到了充實。

  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的發展,還促進了中國商品走向歐洲,擴大中國産品的國際市場。 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2003年意大利從中國的服裝紡織進口就達到了5億1千萬歐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通過華僑華人的貿易業務進入意大利的。正是他們使得中國的商品走進了意大利人的視野、進而走進了歐洲人的視野。例如,意大利裏瓦每年舉辦面向全歐洲和地中海各國的鞋展,在2004年8月舉行的第62届裏瓦鞋展上,許多來自温州的廠商就是通過華僑華人貿易伙伴或經銷商參展,由於規模和數量龐大,經過華商的提議,主辦當局還專設“中國鞋都展館”,不少温州廠商因而獲得來自各國的大量訂單。由於意大利華商在促進意中貿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意大利進入亞歐商貿中的貨運樞紐作用,使得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中國商品走向歐洲,擴大了國際市場。

  雖然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業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但其存在的隱憂也不容忽視:

  1.對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和有關行業帶來一定的衝擊,引起不滿。意大利各城市歷來就是商業區、生活區相互交錯結合,有很多地方還保留着“上屋下店”的格局。現在,大量的“下店”已成爲華僑華人的服裝店、鞋帽店,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格局,給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華商到了意大利並未“入鄉隨俗”,而是陋習依舊,早期亂停放車輛、亂堆放貨品、亂扔垃圾等行爲比較嚴重,導致當地居住環境臟、亂、差,引起當地居民的反感,惡化了與當地居民的關係。羅馬勝利廣場一帶居民就經常組織抗議遊行,要“把中國人趕出去!”;米蘭工商管理局、税局和警察局迫於當地輿論的要求,經常“突查”華人商業街的商鋪。有的地方政府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對華商加以限制,例如規定在2年内不準改變原店鋪的用途,不準在商業街内搞批發,只能零售等。

  新華僑華人貿易過於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産品,不但内部競争激烈,還給當地企業帶來競争壓力。意大利全國33萬個工業企業中,不足百人的小企業占了99%,所生産的正是服裝、鞋帽、飾物類産品,除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品牌外,大多屬中檔産品。近年來中西歐經濟不景氣,意大利也受很大影響,消費市場萎縮,壓縮了當地企業的生存空間。而華商大量從中國進口同類産品,對當地企業的銷售市場産生了一定的衝擊。這樣就引起了當地人對華商的怨憤和矛盾,個别地方甚至發生了火燒華人倉庫等極端事件,至今仍未能破案。

  2. 重利輕質,給中國商品蒙上陰影。許多意大利華商營銷心理尚不成熟,在“短平快”營銷理念的驅使下,重價輕質,在交易中過分重視價格優勢,而忽視産品質量,不但造成自身損失,也影響中國商品的整體形象。這些情况被一些反感甚至敵視華商的社會輿論所炒作,造成“中國貨質量差”的不良影響,不但影響了華僑華人貿易的良性發展,還對中國商品走出去帶來阻力。

  3. “口頭承諾”的原始交易方式存在一定風險。一些意大利華商和國内供貨企業法律意識不强,通常采用口頭承諾或一紙不規範的簡單協議等方式交易,雙方只强調“信用”,忽視合同保障,在形成一定貿易關係後,往往先供貨、後結帳。“口頭承諾”的交易方式是一把“雙刃劍”,這既是雙方有信用的表現,但往往經不起風浪的打擊。一旦出現問題,不但華商受影響,國内的供貨企業勢必蒙受損失。如2003年春節期間意大利海關對華僑華人入口商品采取措施,上萬個貨櫃的商品滯留在那不勒斯港口長達半年有多,不僅華僑華人商家,就連國内廠家也蒙受重大損失。

  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意大利華僑華人社會和貿易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所難以避免的。隨着華僑華人社會的成熟,華僑華人與主流社會的溝通和融合,華僑華人作爲一個群體將逐步被當地社會所認同和接受,與當地社會的文化衝突、經濟矛盾等也會逐步趨緩;與此同時,新的事業機遇、職業方向也會逐漸涌現,分流過於集中的貿易業者;隨着貿易的進一步開展,華商的營銷心理也將逐步成熟,運作也會趨向合法化、規範化。從而使這些矛盾和問題獲得消解。可以預料,未來華僑華人在促進中意兩國經貿發展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與許明陽同志合作,收入吕偉雄主編、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海外華人社會新透視》2005年11月第一版,國務院僑辦政研司2006年3月編《“中國和平發展與海外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