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字一滴思鄉泪



  ——淺談臺灣懷鄉詩

  啊,誰説秋天月圓佳節中盡是殘秋——每回西風走過總踩痛 思鄉的弦!(蓉子:《晚秋的鄉愁》)

  在臺灣的報紙雜誌上,出現了許多懷鄉詩,或咏史寄懷,或情寄山水,或感時懷歸,表達出深摯的愛鄉之情。象這首《晚秋的鄉愁》,一字一掬泪,一聲一滴血,哀怨悱惻,讀來令人爲之腸斷。

  賴江質的《旅懷》:“十年湖海寄萍踪,飽盡風霜瘦盡容,望斷家鄉消息渺,歸心亂逐浪千重。”一個“瘦”字,一個“亂”字,表現出作者對故鄉的無限思愁。對故鄉的懷戀,這是遊子共同的心理。因其表現出遊子心中普遍存在的鄉情,而引起廣泛的共鳴,獲得了1965年度臺灣省“詩壇聯吟”第一名。

  由於歸期難卜,不少人便轉而對故鄉山水風物的追憶,甚至在夢中重游故地,以此慰借自己的鄉思。“東風剪剪水波藍,獨客樓頭酒半酣,草長鶯飛春浩盪,一簾烟雨憶江南”(何逸天《和白翎詞長憶江南》),追憶的是江南美景。這類詩在臺灣懷鄉詩中占較大比重。在詩人紀絃的眼裏,一片槐樹葉,由於是從家鄉撿拾帶去的,他覺得“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寶貴的一片。”(《一片槐樹葉》);家鄉的井水,在詩人李佩征的眼中顯得特别“有情味”:“走遍太平洋和大西洋之濱,却找不到如你美味的泉流”(《井水》);連故鄉的雨,也是那樣的可愛:“牽也牽不住的小雨絲哪,總在我心靈深處,挑着,剌綉着,纏綿的鄉愁。”(亞微《故鄉的雨》);對於鄉音,就更不用説了:“真美中的至美,樂聲裏的美樂,我突然發現,那最美的聲音,是來自故國人的鄉音”(浦麗珠《鄉音》)。

  鄉愁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時刻噬咬着遊子的心靈。這種思想感情,在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國殤》一詩中表現得更爲强烈: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這首詩寫於1962年1月24日,他在同月12日的日記中説:如死在臺灣,“願葬石山或阿裏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又説:“遠遠是何鄉?是我之故鄉,我之故鄉在中國大陸。”於右任1964年11月病逝臺北,至死未能實現還鄉夙願,恐其九泉之下仍存着深深的遺憾吧?

  時代畢竟不同了,還鄉的願望並不僅僅是幻想。兩岸和平統一,這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這種呼聲越來越高。這給臺灣懷鄉詩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之從單純的抒寫鄉愁轉而呼吁臺灣當局捐棄前嫌,與大陸握手言和,爲祖國的和平統一鼓與呼,這是近幾年出現的臺灣懷鄉詩的一個顯著特色。如《浪淘沙·心願》:

  

  同胞泪閃閃,

  歸思如煎,

  西望中原又一年。

  無限山河骨肉情,

  夢繞魂牽。

  

  從我萬民願,

  杯酒言歡,

  先公後私解前嫌。

  和平統一齊努力,

  功比補天。


  親人要團聚,民族要團結,祖國要統一,這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心聲。惟望臺灣當局體察民情,以大局爲重,與大陸和平統一。這樣,臺灣同胞幸甚,民族幸甚,國家幸甚。

  

         (原載《廣東僑報》1985年10月9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