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潮汕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近日率領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和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組成的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專家考察團,在對粵東進行深入考察後認爲,汕頭的南澳,饒平的柘林,潮州港,澄海的鳳嶺、樟林,汕尾的白沙湖等地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偉宗教授說,這次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開發項目組組織的考察論證,填補了我國對海上絲綢之路東綫研究的空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補充。
饒平的柘林港是“粵東第一港”
黃教授指出,潮州市饒平縣境內的柘林港,是潮汕地區最早的對外通商港口,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段港。據史料記載,古時天津、上海、泉州通往西方和東南亞的貨船,經常停泊柘林港避風,幷進行給水、補充生活物資。而南澳島上的貨物和生活物資,則大都經柘林港與大陸流通。
柘林港不僅是歷史上的海防要塞,更是古代海運發達的名港。早在元代,因海運發達,柘林港內及東小門海面礁石上建“龜塔”、“蛇塔”,山上建“鎮風塔”,爲當時進出港口的船舶安全導航,見證了柘林港的海上貿易史。明代雖然實行嚴曆“海禁”,柘林港仍是“商船巨艦往來之所”。就國內海運而言,柘林港是潮州乃至粵東海運的主要港口,貨物運輸,北上津、滬,南下呂宋、安南、暹羅、馬來西亞,都以柘林港爲進出口。
明朝建立以後不久,便實行“海禁”政策,只許官方貿易,不許民間商人出海。實際上,除了鄭和下西洋以外,其他時期的官方貿易以接待外國商船爲主。沿海地區的富戶爲了謀利,窮苦百姓爲了謀生,便只好鋌而走險,從事海上走私活動。潮州地區在這一方面是很突出的。潮州、南澳、澄海、饒平等地,出現了以許棟爲首的通倭走私集團,他們亦商亦盜,活動于海上。通倭船艦及日本商船往來頻繁,柘林港是其主要停泊點,常有商船幾百艘停泊。柘林港入口貨物主要有大米、白砂糖、布匹等,出口貨物有陶瓷、紅糖、茶葉等。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者急于從中國掠奪勞動力,載運到荷蘭、古巴、南美墾殖。那時,洋船常駛入柘林港,登岸拉丁,載運勞動力出國當牛馬,做苦工,柘林港成爲移民出國的口岸。道光22年(1842年)柘林鎮李武豪等十多人便是從柘林港乘洋船出國做苦工的。
廣東專家在柘林港實地考察幷尋古訪迹後認爲,柘林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粵東第一港,興起于隋唐,盛于明清。雍正年間柘林港進入繁盛時期,當地興起“紅頭船”海運之風,商民大造“紅頭船”300餘艘,航行于臺灣、廣州、上海、天津、寧波、福州、泉州等地。
潮州港是瓷器出口大港
隋代,煬帝命陳陵“率兵自義安浮海擊”流求(琉球)。義安郡就是潮州,當時的琉球就是今天日本的沖繩。可見隋代的潮州已經有對外交通的港口。雖然有關潮州港的文獻記載比較缺乏,但是從潮州出土的瓷窑多分布在韓江出海兩岸的情况就可推斷,潮州港是古代瓷器出口的重要港口。如位于韓江東岸筆架山、號稱“百窑村”的宋窑遺址,在宋時被譽爲“廣東陶瓷之都”,其産品遠銷國內外。自1953年以來,該處先後發掘了十幾座窑,出土了大量的瓷器。
清朝統一臺灣以後,開放“海禁”,允許百姓駕船出海,潮汕地區的海外貿易活動又活躍起來。清朝政府規定,廣東出海的船隻頭部油以紅色,俗稱紅頭船。1972年,澄海東裏和洲河灘出土一艘紅頭船,上有標記:“廣東省潮州府領口字雙桅一百四十五號蔡萬利商船”,可以推知當時在潮州府注册的雙桅海船,至少有145艘之多。潮州海商在清代海外貿易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澄海的樟林港是宋代和明清兩代重要貿易港
澄海市的樟林港和鳳嶺港,是宋代和明清時期兩個重要的商業貿易港,尤其是樟林港。據有關資料記載,清康熙23年撤銷“海禁”後,樟林古港便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海上運輸日趨興盛,成爲汕頭開埠之前粵東一個重要的海運港口和海防軍事要塞,繁榮達200年之久。在乾隆、嘉慶年間進入全盛期的樟林古港,其關稅占了全廣東省的五分之一。它既是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又是潮汕貿易“海上互市”的轉運樞紐。該港航綫北通福建、臺灣等地,南達東南亞各國,史稱“粵東通洋總匯”。光緒元年,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已赫然標有“樟林”的名字。
新興街是當時樟林古港全盛時期的貨棧街,全長近200米,由54間雙層的貨棧組成,目前仍有部分貨棧保存完好。專家在新興街實地考察的當天,名爲“安平棧”的房主陳先生說,這間貨棧是其曾祖父留下來的。漢學界權威學者饒宗頤先生在1999年參觀了新興街後,評價該街“是海上文化的一個象徵”。黃偉宗教授指出,樟林港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東綫的重要港口,出港的物品最重要的是瓷器。
汕尾的白沙湖港
汕尾白沙湖是海陸豐地區三大鹹水湖之一。黃偉宗教授介紹,白沙湖是距離國際航綫最近的港口,僅12裏,是遠航貨船的必經之港。有史料記載說,該海域危險但屬必經之地,也是潮汕地區沉船最多的港口。
據有關資料記載,汕尾白沙湖在唐宋時期貿易活躍,是一個熱鬧的古港口,在當地曾出土大量的歷史文物。同時,在汕尾地區另有大安、公平、海豐等唐宋大陸河口港,這對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均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有資料說,汕尾航段,岸綫曲折,爲破碎海岸結構,其間島礁環列,島鏈內航道險惡,島鏈外洋面開闊,歷來是海上貿易和戰爭的重要場所,由于其地理位置險要,歷史上海盜、走私猖獗。
“紅頭船”精神
黃偉宗教授指出,潮汕這些港口在不同時期交替興起、繁榮、衰落,在不同時期發揮了不同的作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從歷史遺迹和出土文物可以發現,潮汕海上絲綢之路也是“海上瓷器之路”;同時,頻繁的移民現象更成爲潮汕港口區別于其他古代港口的重要特色,這從現散居全球各地的千百萬海外潮汕人就可見一斑。
潮汕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既有漢、唐時期的材料依據,又有充分的明、清時代的歷史資料,這些都充分證明,潮汕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同時,潮汕的“紅頭船精神”體現了潮汕的海洋文化精神,代表了潮汕海洋文化的特色,豐富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容。
潮汕可以利用寶貴的歷史遺産,以旅游發掘文化,以文化帶動旅游,大力發展獨具特色的旅游業。
(本文作者系新華社駐潮州市記者,新華社2001年7月1日電。這條電訊爲《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汕頭日報》、《潮州日報》、《汕尾日報》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