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海上絲綢之路逐步認識和深化研究開發的過程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作爲這次學術研討會承辦單位之一的珠江文化研究會,向來自全國各地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教授、專家、學者和新聞記者,表示熱烈的歡迎,衷心感謝大家爲這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的大力支持和所作出的學術貢獻。各位爲這次研討會提交的學術論文,以及在會上的發言或講演,必將會對海上絲綢之路這份文化遺産的研究和開發,起到積極的卓有成效的現實作用,歷史將會記下你們的辛勤勞動成果和功績。
現在,我謹代表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和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共同組成的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開發項目組,向大家彙報我們進行這個項目研究開發的過程和體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從對珠江文化的考察研究開始
早在199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成立文教組之初,出于爲省政府的文化政策、規劃和决策提供咨詢的需要,我們所包括的多學科專家,意識到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科技和文化時代,許多領域的研究目標和參照系,正在逐步向以文化爲終極和準繩而轉移,大文化的概念和現代化文化學,正在深入各種科學和行業中,成爲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學術、文藝的决策或抉擇的指導意識,其中尤其是水文化的概念,認爲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産、生活、也决定人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域和其他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點,可以數出許許多多,最根本的是在于其共性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的不同,也即是文化特質和色彩的不同。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感到既然身在珠江流域,吃的是珠江水,爲珠江流域地區服務,就很有必要研究珠江文化,考察其源流和走向,弄清其來龍去脉,特別是認識其文化特質所在,即與其他江河文化的區別所在。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們先後到珠江所包括的三條主幹流(即:西江、北江、東江流域)進行了考察,包括:西江的封開、德慶、肇慶,北江的南雄、韶關、英德,東江的河源、惠州、深圳,珠江三角洲的中山、珠海、東莞等地,發現這些地方儘管有山區和水鄉、山區與平原、先進與落後的區別,但在歷史上在文化源流上却又是有許多相通之處的,在文化性質上又是有著共同點,幷與其他江河文化(包括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等)有明顯區別的。另一方面,我們還在地理形勢上發現:珠江的三條江及其相鄰的江河,都是向南海出口,每個出海口都稱之爲“門”,如虎門、崖門、磨刀門、虎跳門、鶏啼門等等,而且海岸綫又特別長,港口林立,得天獨厚地形成了江河與海洋交匯,幷且同天共體的格局,這是與中國任何一條江河文化的地理形勢最大而最明顯的區別所在,也因此而使得珠江文化有著特別濃厚的海洋文化因素和色彩,有著特別明顯的流動性、敏感性、創新性、開放性、包容性、兼容性的特點,是一種北風與海浪相撞而又交融的文化特質。
這些基本認識,是我們在考察中逐步認識、逐步證實,幷逐步深化的。首先是在1994年對南雄珠璣巷的考察中,發現這小巷是唐宋以來南北文化,幷向海外延伸的文化古地,有140多個姓氏的家族,從中原經此轉到珠江三角洲幷轉海外、南洋、美國,證實了珠江文化的南北和中外的交匯性和流動性,典型地體現了北風和海浪交匯和流動的特點。在對廣東封開的考察中,發現這是漢武帝統一嶺南時的嶺南首府所在地,是西江文化發祥地,珠江流域主要方言之一粵語在此發源,在這裏出土的原始人類化石距今14萬2千年,比原認爲嶺南人祖先的曲江馬壩猿人(距今12萬8千年)化石提前近2萬年,是“古廣信”之所在地,廣東、廣西由此劃分,標志著珠江文化也是有深久歷史傳統文化的。我們還從史料中發現,漢武帝在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統一嶺南時,即派黃門譯長從廣信前往越南、印度,是從雷州半島的徐聞和北部灣的合浦出發,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而且始發的時間同張騫通西域也即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時間(公元前138年)差不多。這個發現,在《漢書·地理志》船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的記載中得到證實。這個重要發現,更進一步證實了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關係由來悠久,同時也標志著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有悠久的海洋文化歷史,幷不是西方學者所說的“封閉的內陸文化國家”也不是19世紀著名的德國學者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所說的那樣:“中國幷沒有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海洋“不影響他們的文化”。
二、到雷州半島兩次考察的證實
根據《漢書·地理志》提供的歷史依據,我們于2000年6月,即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初,組織了專家考察團專程到雷州半島進行了考察活動。參加的有來自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廣東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的文化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家、語言學家和作家,對這個始發港進行了多學科交叉的全方位考察和論證,初步認定了當今的雷州半島徐聞縣五裏鄉二橋、南灣、仕尾一帶的漢代生活遺址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遺址之一。同時,又考察到古代的徐聞郡首府,本在今徐聞,後又遷至海康(即今雷州市),漢書所說的徐聞,可以理解爲整個雷州半島,即大徐聞港,因而整個雷州半島都可以而應當共同研究開發這項歷史文化遺産。
這次考察結果,固然是證實了《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而且是明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1年組織的國際專家考察團所忽視歷史事實,將他們所承認的南宋時期才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史,推前了一千多年。同時,也爲改革開放的方針定在廣東“先走一步”的中央决策,找到了重要歷史淵源,找到我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源頭。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在一次大會講話所指出的那樣,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發祥地”。所以廣東省政府領導極其重視,批示再組織專家考察團去進一步核實、論證。經過認真準備之後,今年3月,再組織更多學科的專家前往徐聞、雷州市進行了考察,進一步證實了原來的結論。幷向省政府作了報告,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織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和各大學、研究機構、考古、文物等單位的專家和作家,分別組成學術委員會、創作委員會、規劃委員會、新聞出版委員會,組織各種力量,訂出計劃,將研究開發海上絲綢之路作爲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來進行。
三、在國內外學術交流中的深化
我們項目組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省政府領導和國務院參事室領導的關心和鼓勵下進行的,是在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同時又是與各地政府、兄弟省市的領導、專家,以及外國學者和國內外新聞媒體的支持分不開的。這些支持,使這個項目的影響日益增大,而且深化了我們的認識,推進了對這項文化遺産的研究開發。
首先說說去年11月,項目組成立後,即赴福建泉州市學習考察,受到很大啓發,商定舉行“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爲題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計劃;今年春天,雙方又在廣州進一步商討了召開這個會的事宜;特別值得感謝的是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徐聞縣委、縣政府領導,對這項文化遺産極其重視,大力支持這個項目的研究開發工程,支持出版有關著作,全力籌辦這次全國學術研討會。
省內外、國內外的新聞媒體,也是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去年第一次到湛江雷州半島考察的時候,南方日報進行了連續報道,影響特大;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人民日報華南版、廣東省電視臺以及湛江的各媒體,都突出報道,新華社用了6種文字向全世界發布新聞,美國等國媒體都采用了這新聞,使這項文化遺産的研究開發,産生了國際影響。人民日報華南版正式與項目組合作,在人民網上將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了專門網站、更擴大了國際影響。今年4-5月,我應美國華人文化協會的邀請,到美國講學和進行文化交流期間,向美國的華人作家、學者講授了珠江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産生了强烈反響,美國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僑報》、《金山時報》和《星島日報》美國版均作了報道,我國駐三藩市領事和文化參贊對這個項目熱烈支持,表示如果需要到美國考察或尋找資料,他們將提供方便,又爲這個項目與國際接軌提高到更高檔次。在今年8月初,廣州舉行第六次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又提出了廣州應發揮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品牌建議,受到舉世矚目。
特有現實意義的是:在我國即將參加WTO(世貿)的時候,香港《中國評論》雜志就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問題,發表了記者韋民先生與我的訪談錄,幷由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有關學者以“WTO與海上絲綢之路”爲專題舉行了座談,在該刊思想者論壇專欄發表;又决定從2001年第一期開始,每期開闢“珠江文化”專欄,系統宣傳珠江文化。這些安排,更是將我們這個項目的研究、開發,在學術上及其與現實的關係上,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廣度,推上新的臺階和檔次。
四、研究開發工程的四個系列
對海上絲綢之路這項文化遺産的研究開發工程,我們主要是以下列四個系列的工作來進行的:
(一)《珠江文化叢書》系列
首先是組織三項“史”的研究和編寫工作:1.《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由黃啓臣教授等編寫;2.《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由廣州市組織學者編寫;3.《湛江市(含雷州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史》,由湛江市學者阮應琪、陳立新編寫。這三部專著將爭取于明年面世。
兩部長篇報告文學的寫作:1.《開海——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2.《千年國門——廣州3000年不衰的古港》。兩書由洪三泰、譚元亨、戴勝德等一級作家撰寫,共達80余萬字,是我國首部海上絲綢之路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廣東旅游出版社已于2001年11月出版。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專輯,包括:1.《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由陳永正教授選注;2.《廣府海韵——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理論專著,譚元亨教授著;3.《東方的發現——外國學者談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由徐肖南教授等編譯;4.《交融與輝映——中國學者論海上絲綢之路》,由黃鶴教授等編輯。這四册書已由廣東旅游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研討會論文集也將在會後結集出版。此外將隨著研究開發的需要,不斷增加新的書目。
(二)學術考察和研討系列
自從發現這項文化遺産之後,我們一直堅持進行深入研究和馬不停蹄的考察活動,對這項遺産的認識和瞭解逐步深入;同時,采取考察活動與學術研討交叉幷進的做法,進行系列的考察與研討活動。
這次在湛江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就是在前期大量的考察和研討活動基礎上進行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學術研討會,對中國南方各個港口,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門、臺灣各港口,香港、澳門,廣東的汕頭、汕尾、廣州、深圳、珠海、陽江、湛江、遂溪、雷州、徐聞,海南的各港口,廣西的合浦、北海、欽州、防城等,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總體或個體的認識和評價,海上絲綢之路對于我國(特別是南方港)的經濟、疆域、政治、軍事、科技、工業、種植、農業、貿易、宗教、文化等等諸多方面在歷史和現實上的發展作用有更深的認識。
在這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之後,我們希望爭取明年(2002年)或後年,舉行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與澳門、香港和有關省市合作,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有關國家的專家學者參加,進一步論證廣東和中國南方港,爲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作學術準備,幷通過這次活動,對海上絲綢之路在外國的發展綫路和歷史進行考察研究,對這條海上交通綫的有關國家的影響也應當有新的瞭解,有新的交往途徑,都應當盡力爭取條件去進行廣泛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幷作爲經濟文化資源去開發。
在步步深入研究開發海上絲綢之路的同時,我們也同時進行對其與陸上絲綢之路交接點或連接進行考察研究,使這項歷史文化遺産得以進一步發掘,更進一步發揮其在我國和國際上的作用和影響。陸上絲綢之路早已知名于世,衆所周知從西安到新疆,到西亞、中亞、東亞諸國,似乎很少人注意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或連接綫。今年從7月到最近,我們先後到廣西的賀州、梧州、玉林、合浦、北海、欽州、防城、南寧進行考察,又先後到廣東的樂昌、南雄進行考察,發現這些地方都有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或連接綫,有出土文物史料實證,但都未能深入地考察和研究,更未能進行系統的宏觀的探討,簡直可以說是一塊學術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例如,在廣西的賀州,除衆所周知的賀江之外,尚有一條位于湖南、廣西交界處的南北新通道,即萌渚嶺與都龐嶺之間的大山谷地,長達170公里,尚有秦漢古道之遺迹,幷在該地發現有漢遺址,是華南地區僅見的、已被評定爲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廣西玉林的鬼門關,尚留著古代名人蘇東坡等人南下流放的遺迹,佐證了從陸上轉入海上的絲綢之路的連接;廣西與越南之間的邊境,既有“海絲”遺址,又有陸絲足迹。
廣東的樂昌,在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中原來的古絲,又有從海外運入的珍珠、瑪瑙;在廣東南雄的有關梅關的歷史文獻中,特別是張九齡在唐代的《開鑿大庾嶺路序》中,闡明其目的是與“海外諸國”通商方便;而中外著名的韶關南華寺,本身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産物,因爲它是1500年前印度的智藥三藏和尚,從海上絲綢之路到廣州,然後進入韶關建這寺的;而在這寺發祥的惠能六祖,更是珠江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兼容性的突出聖人,是世界承認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另二位是孔子和老子),同時又是西方學界公認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將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倡導“人人心中有佛”,具有大衆性的務實性色彩,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禪宗派;而這樣的中國化佛教,又向外出口,傳入了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包括: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連印度這個佛教發祥地所流行的也是惠能禪宗這種禪宗佛教,真可謂進口轉出口,內銷轉外銷。南華寺將于明年舉辦建寺1500周年慶典,舉行國際性的“六祖與禪宗”思想學術研討會;南雄梅關珠璣巷,將于2006年舉辦開拓1300周年慶典,舉行以陸上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連接爲主題的大型學術研討會,我們將參加他們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協助他們辦好這些活動,這也是我們將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進一步深化擴大的打算和重要步驟。
(三)文化形象系列
我們研究開發海上絲綢之路這項文化遺産,弘揚其歷史文化傳統和精神,主要是使中國與世界對接,歷史與現實對接,特別是在經濟和文化上,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納入中國,使歷史在現實中發揮新的光芒,使現實充實歷史之內蘊。同時,又要使每一個始發港重現其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光輝,發揮其在現實中的作用。因此,對整個海上絲綢之路這份遺産及其精神,要從世界的、中國的、歷史的、現實的高度去進行文化的定位,幷且對每個始發港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現實中的作用和價值,進行文化定位,幷對其作出形象的概括和凝現。
本此目的,我們在考察和研討進程中,已經作出了初步嘗試,如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寫出湛江的文化形象是《南珠之都》,將漢代始發港徐聞現于《徐聞濤聲》形象中,兩部長篇報告文學,將雷州半島2000年海上絲綢之路史,瑞現爲“開海”的形象,將廣州這3000年不衰大港形象地稱之爲“千年國門”。這種文化形象工程我們將隨考察和研究的深入和發展,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將對每個始發港的研究開發,注重整個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發,起到重要作用,而這系列本身,也是一種形象建設工程,具有以文化與文學交叉結合而帶動研究開發的開拓意義。
另一方面,是恢復和進一步探討海上絲綢之路對于珠江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物質和形象的標志性的意義,將其海洋文化的內涵與色彩、將其所標志的兼容性和開放性,更充分地發掘出來,更有機地突現于總體形象之中,將珠江文化區別于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海洋性及其江海一體的特質,將中國文化的海洋性的歷史與包融性的特大容量更充分地展現出來,以恢復其在世界文化史上本應有的地位和文化形象,匡正世人將其視爲封閉的內陸文化國家的偏誤。
(四)研究與開發綜合系列
我們對這項文化遺産的研究開發,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以多學科交叉的、全方位地逐步發現和開發這項文化遺産的過程。這個過程,時間不長,認識和開發的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很膚淺的,只能說是剛剛起步。我們將繼續努力進一步擴大成果,繼續以現代文化意識和多學科交叉研究開發的方式方法,深化對這份遺産的研究,使其與多學科的學術研究對接,全方位地發揮其作用和影響,特別是對現實經濟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如城市建設規劃、旅游發展規劃和建設、學術研究的課題、對外交往的溝通、文藝創作和影視等等,都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正在爲一些地方提出建議或作規劃,盡力地將學術成果轉化爲生産力,古爲今用,一物多用,使精神生産與物質生産結合,爲國家爲人民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本文作者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