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應當屬于海洋大省


  當全省正在積極探討和部署建設文化大省之際,珠江文化研究會推出了三本著作,這就是黃啓臣主編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黃偉宗的《珠江文化論》,司徒尚紀的《珠江文化與史地研究》。今天,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和省絲綢集團公司等單位舉行“海上絲綢之路與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研討會”,開展研討活動,我看是很有意義的。三本著作的出版,是珠江文化研究會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祝賀。這是三部份量重、文化含量高、付出大量心血的學術著作。說明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成立三年來,一直在扎實、認真地開展研究工作,銳氣相當足,幷且卓有成效;同時也說明學術、文化工程要出成果,很重要一點,是在于對學術資源、各學科的人才資源要組織、整合、協調得好,幷且要給予激勵和支持。黃偉宗會長在《我研究珠江文化的苦與甘》一文中,引了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兩句詩:“飛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又講了他自己的“自找苦吃”,是“山重水複路何方?走得一程是一程”。我看,研究嶺南文化、珠江文化,是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有機組成部分。但在科學的路途上是沒有平坦大道可走的,今後的路途還很遠,還會有很多的“苦”要吃,這裏頭有很多的一“山”又一“山”,一“程”又一“程”,需要各方面的有識之士不懈努力。

  珠江文化研究會弘揚珠江文化,幷提出要“以珠江文化的稱謂和概念取代、擴大和包括嶺南文化”。黃偉宗、司徒尚紀教授的書中對此都有許多論述。當然,這個問題不是今天研討會要討論的主要內容。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嶺南文化是多年來一直這樣講、這樣用的,研究得比較早,成果也很顯著。現在提出珠江文化,從水文化的角度,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水文化相幷列,也是言之成理的。但嶺南文化的海洋性特點,廣東的對外開放、交往遠比其他地區早,是非常突出的,這點也是其他地區比不上的。因此,我曾考慮,用“嶺海文化”來作稱謂,也就是在原來嶺南文化的含義中,强化海洋文化的內涵,似乎更切合廣東的實際。山與水,陸地與海洋,“唐山人”與海外華僑,祖籍文化與華僑文化,共同構成廣東文化的立體畫卷。崇山、江河、海洋三者,從廣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來說,是不可分的,是互相滲透的,是長期形成的廣東人所特有的文化品質。這事今天只是順便提及,不可能展開來談。但今天的研討會給我一個重要啓示:文化的潜移默化、陶冶錘煉,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關鍵時刻,當天灾降臨或者國難當頭的時候,能否戰勝灾難,化險爲夷,民族精神、文化底蘊,往往起著决定性的作用。真刀真槍的戰爭,靠武器,更靠士氣人心;當今突如其來的這場非典,沒有硝烟的戰場,要戰勝非典,靠白衣戰士、醫務衛生專家的科技實力,更靠人的精神力量、文化素質。我想,研討嶺南文化、珠江文化或者嶺海文化,都要堅持學以致用、研以致用,要有助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構建新時期的廣東人精神。比如敢爲人先,坦然面對,兼容務實,關愛爲懷,這些我認爲是廣東人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嶺南文化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黃偉宗教授在他于去年底撰寫的《充分發揮珠江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大省》的建議書中,即分析了珠江文化的優勢,講了廣東人的觀念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的正面優勢,同時也指出了其負面(不徹底、不深刻)。這很有見地,也很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作辯證的分析,正是爲了更好的揚弃,爲了固本强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而這正是文化工程建設的目的。

  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黃啓臣教授主編的專著《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是一部填補空白之作。當然,今後還有新的課題要研究,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沉睡在南海海底的那些船舶,上面該有多少寶物,有許許多多的“未知數”,有很大的魅力,也留有大量的懸念。過去我在廣州市委工作時,曾接到文史館老先生的建議,希望市里抓一下探明和打撈南海沉船的工作。他們很熱心,出了不少主意。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表態,說此事要統一考慮,各地不能各自爲政,也只好作罷。但這事我們不做,會有別人在做。今年6月7日的《羊城晚報》刊載了一則報道:一個參加過越戰的美國退役老兵,在幾年時間裏就悄悄地從南海撈出了大約一萬件中國宋、明兩代的中國瓷器和陶器。現在這些寶物已被分批運回美國,保存在洛杉磯他的家中,還準備公開拍賣。這也說明“守株待兔”不是辦法。這裏我也講個好消息,據說粵西陽江海域發現了一艘裝滿各種古董的沉船,他們計劃以這艘船作爲主要的展品,在海陵島建一個海洋博物館。此事不知進展得怎麽樣,但願能够辦成。這對開發陽江的旅游,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都有好處。

  最後,我提兩點具體建議:

  一、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三位教授的著作都講了明代鄭和下西洋的事。三保太監七次下西洋,前後歷時28年。這是一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産,是中國自古即是海洋大國的重要標志,其歷史比葡人達伽馬的航海要早得多,影響也要大得多。對此,廣東要搞些什麽紀念活動?我認爲,廣東可以考慮拍一部電視劇。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經廣東水域,其中第二次是從廣東首航出發。據稱汕頭的南澳島和澳門、海南都有鄭和遺迹。海外也有,據《辭海》記載,爪哇三寶壟附近有三保洞,祀鄭和,香火甚盛。羅懋登所撰《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也是寫鄭和事迹的。在廣東,與海洋文化有關的是媽祖,廣東沿海老百姓都知道媽祖,各地都供奉媽祖,有許多有關媽祖的故事,可以作爲創作的素材。電視劇是最容易進入千家萬戶的。搞得好,對宣傳海上絲綢之路,對嶺南文化的研究,都可産生積極的作用。

  二、司徒尚紀教授的書中提出海洋權益意識教育問題,這點很重要。海洋國土的概念,過去很淡薄,學校、教科書也少講,甚至根本不講。許多人只知道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不知道還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又分布在南海。建議要從小學生抓起,要宣傳,要維護我們的海洋權益,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廣東應當屬于海洋大省,要建設經濟强省,海洋經濟這一塊相當大,不可缺少。

  (本文作者系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