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絲綢之路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戰略與對策


  我最近參加了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和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對這條歷史交通綫文化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刻感慨頗多,認爲應深入發掘研究,當前應以其旅游文化爲切入點,開發利用這筆歷史遺産,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同時也爲將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作好準備。下面,我談談對海上絲綢之路旅游資源的認識及其開發建議。

  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南海絲路)作爲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東西方世界的强大通道和紐帶,對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巨大貢獻而彪炳人類史册。它不僅對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産生深遠影響,而且在它經過沿岸和海區保留大量文化遺址遺存,是一筆很有價值的旅游資源。但時下海洋旅游開發的重點多在3S,即海水(Sea)、沙灘(Sands)和陽光(Sun),而對海洋歷史旅游資源開發却很不足,特別是對極富藍色文化內涵的南海絲路的旅游開發還缺乏應有的開發戰略和力度。在21世紀海洋時代,有必要對此作專題研究,使之納入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一、南海絲路的歷史地位

  我國歷史上對外交通有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後者因斷絕無常,地位遠不如前者重要。而在我國沿邊四海中,南海海域最大、鄰接國家最多、種種往來最頻繁,影響也最重大和深遠,故南海絲路所享有的崇高歷史地位,也成了它作爲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的地理的和文化的基礎。

  1.貿易之路。溯自秦漢以來,我國即利用南海絲路與它周邊國家,遠及印度洋沿岸,東非以及歐美、大洋洲等發生貿易關係,從《漢書·地理志》所載中西海上交通,經唐代“廣州通海夷道”到“近代海上絲綢之路”都一直在溝通它們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在明清禁海時代,這種貿易或明或暗,從未中斷。這條絲路所形成的全球性海上交通大循環,使我國走上與世界各國貿易交往道路。商品的互通有無,它所産生的經濟、文化效應是不言而喻的。

  2.文化交流之路。伴隨著貿易關係而發生的文化交流也是南海絲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東漢佛教、唐宋伊斯蘭教、明清西方宗教和近代西方醫學、儀錶、機械等科技,從古代茉莉、菩提、芒果、花生、番薯、玉米、烟草等新作物品種到近代西方思想、制度文化等都假道南海絲路傳入嶺南,再擴布全國。當然,中國文化也通過這條通道傳到西方。這種雙向文化交流,深刻地改變了當地文化的各個層面和景觀,也留下大量文化旅游資源。

  3.友誼之路。南海絲路,風帆浪舸,往來其間的商人、使者、教士、旅行家等雖然目的不同,但都增進和加深沿岸國家人民的瞭解和友誼,所以南海絲路又是友誼之路。僅明洪武二年到正統十四年(1369—1449)亞非各國遣使來華朝貢達694次,永樂九年(1411)滿刺加(馬六甲)國王率皇后、臣僚來華隊伍多至540餘人,永樂二十一年(1423)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等16國遣使共1200人貢物入京,〔1〕唐代來華旅行家蘇萊曼在《東游記》,伊本·白圖泰在與他同名的游記中都忠實地記錄了廣州城市風貌;元代歐洲旅行家鄂多立克經南海抵廣州,在游記中稱廣州比威尼斯大三倍,特別說廣州人食蛇,說“這些蛇很有香味,幷且作爲如此時髦的佳肴,以致如請人赴宴而桌上無蛇,那客人會認爲一無所得。”〔2〕此爲外國人對“食在廣州”的最早介紹。這些事例顯示,南海絲路所留下這些友好往來者的身影,也是尋根、懷舊旅游的一種資源。恰如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楊式挺指出:“綜觀南海交通貿易2000年,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其主要是友好、和平、平等、互利互補,而不是以掠奪、征伐、欺淩、殖民爲目的”。這一評價,表明南海絲路旅游資源主要是和平友好往來的歷史産物。當然,近代西方列强也首先是從南海絲路爬上我國大陸進行侵略活動的,所以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的遺址遺迹,也是今日寓愛國主義教育于絲路旅游的基地。

  二、南海絲路旅游資源分類和分布

  在有著2000多年發展歷史,遍及占我國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的2/3以上的南海絲路,以及在嶺南長達8200公里海岸綫上(含陸、島岸綫),都分布著豐富多樣的絲路旅游資源,雖然它們多布滿了歷史灰塵,但經清理之後仍可大致分爲以下幾種旅游資源可供開發利用。

  1.古海港遺址。歷代揚帆南溟,須依托港口。絲路沿海港口星羅棋布,漢有合浦(在今廣西北海市東北南流江出海口)、徐聞(在今徐聞縣西南)兩個始發港,三國以後廣州成爲始發港。此後,唐宋有潮州港、屯門港、廣州扶胥港、恩州(陽江)港、白沙津(海口港)、蓮塘港(海南萬寧)、崖州港等,到明清有新興汕頭港、汕尾港、澳門港、北海港、吳川港、電白港、昌化港等。雖然它們時有變遷,如廣州黃埔港就數易其址,但保持下來的古碼頭(如廣州西來初地、黃埔港歷代碼頭)、牌坊(如南海神廟“海不揚波”牌坊),附屬船廠(如唐代海康港附近船廠)、碑文(如黃埔港在海珠區黃埔村碑文)等反映了絲路歷史變遷,具有很高旅游觀賞價值。

  2.古城港市。海港必須依托它們所在城鎮而實現其吞吐功能。南海絲路沿岸港市,多爲各級歷史文化名城,包括潮州、揭陽、海豐、平海(在惠東)、東莞、廣州、佛山、雷州、海口等,還有一批因絲路而繁榮的古鎮。這些名城古鎮在各個層面上展示了南海絲路發生、興衰歷史,具有綜合旅游價值,在絲路衆多旅游資源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3.古建築。保障絲路暢通的各種建築設施、商貿建築,以及祈求航行安全而修建的廟宇、牌坊等,都屬其列。明清時著名的廣州十三行即爲中外貿易機構,其精緻建築令時人嘆爲觀止,後雖毀于大火,但保留至今的十三行地名仍令中外游人慕名來游。作爲這條絲路見證的廣州南海神廟、浴日亭、懷聖寺、光塔、琶洲塔、蓮花塔、陸豐碣石鎮福星塔,以及湛江硇洲島、南三島上燈塔和海南海口燈塔、文昌清瀾港上燈塔等都是絲路導航標志。特別是航海保護神媽祖(天妃、天后)廟,雖然在我國沿海和重要河流要衝都有分布,但以南海沿岸最多,其中又以貿易、漁業發達地區至爲集中、奉祀最篤、香火最盛。據有關資料記載,現在廣東沿海約有媽祖廟100多座,單南澳島就有15座。珠海萬山鎮白瀝島天后廟、汕尾媽宮廟、大華天后廟等久負盛名。陸豐現存8座媽祖廟保存良好。廣東南路沿海,媽祖廟更興盛,陽江有4座,電白有5座,吳川有8座,雷州有5座,徐聞海安有1座,今湛江東方街原名天后街,硇洲、海口、文昌、三亞這些海上交通要衝均有天后廟,甚至南海諸島也有天后廟、石廟、公廟、土地廟、娘娘廟、孤魂廟等,雖然,名稱不一,這些廟宇却均爲祈求航海安全而建。如東沙島有天后廟,西沙永興島、南沙太平島、南威島、南鑰島、西月島等即有上述廟宇。永興島上“孤魂廟”橫額書“海不揚波”即同廣州南海神廟橫額意涵一樣。航海中樞港澳媽祖廟更多,澳門一稱“馬交”,閩人稱爲“阿媽閣,”原爲葡萄牙人初上岸碼頭 ,後葡人按閩音譯爲馬交,與廣州話“媽祖”相諧,爲這個昔時東方巨港航運興盛一時見證,近年也有新建天后廟的,如番禺南沙天后塑像巍峨壯觀,爲游人仰止的旅游景點。

  4.古炮臺。沿海許多古炮臺雖爲防守海疆而建,實際也保護了航海安全,具有异乎尋常旅游價值,也同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册》粗計,廣東沿海現存古炮臺約有50多座,著名的如珠江口虎門炮臺、大虎山炮台、大角山炮台、深圳赤灣古炮臺、汕頭廣澳炮臺、汕尾石獅頭炮臺、海會崖門炮臺、陽江閘坡炮臺、雷州雙溪炮臺、徐聞三墩炮臺、海南文昌鋪前炮臺、清瀾東、西炮臺、榆林炮臺等,都銘刻著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歷史,都宜加以修復保護,辟爲旅游景點,供游人瞻仰。

  5.摩崖石刻。南海絲路上的海灣、海島有不少航海者、文人學士題刻,不但保存這條絲路的歷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考古、藝術、文學等價值,也是絲路旅游資源一項瑰寶。珠海高欄島上寶鏡灣岩畫,刻有船頭與船尾上翹的海船,爲先秦南海絲路前身最早開拓者作品。此後這類石刻時有其作,如饒平海山鎮“海不揚波”,潮陽棉城東岩“觀海”,陸豐多厢鎮“揚威止水”等石刻,都表達了這些遠涉鯨波航海先輩們共同的良好願望,讓後來者受到感召和鼓舞,受到藝術熏陶,應予保護和開發。

  6.其他文物古迹。南海絲路所經海域,出土不少沉船和其他文物,如澄海南洲、和洲古船,吳川沙角旋宋代沉船(銅船),尤其是臺山海域有大量古代沉船,出土宋代以來大批文物。在西沙水下也出土大批歷代銅錢、銅錠、銅鏡、石獅、石柱、石磨等,截止1974年在西沙北礁發現能辨別文字的銅錢共2975公斤,80706枚,既有沉船也有古代居民帶到島上後沖到海裏的,這不僅說明西沙爲南海絲路所經,也是這些島礁爲中國領土的物證。在絲路沿岸還有不少墓葬,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證。徐聞、合浦港附近有大量漢墓,出土舶來品有琥珀珠、瑪瑙珠、水晶珠;遂溪縣城附近南朝墓出土波斯銀幣、銀盒、銀碗;海南三亞的送路、酸梅角和陵水縣的千教坡發現50多處阿拉伯人墓葬群,面向大海擺入,正對南海絲路必經之地,墓碑上刻有阿拉伯文,意爲“凡人必有一死,唯有至尊至大的真主永存。”這些文物古迹,顯示它們作爲絲路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多麽多彩多姿。

  三、南海絲路旅游資源開發戰略

  根據上述南海絲路所享有崇高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以及它蘊藏旅游資源特性,對它們的開發利用,應采取大手筆、大氣派、綜合性的開發戰略,以謀取最佳的經濟、社會效益。

  1.建立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基地。南海絲路反映我國不愧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不愧是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我們的祖先不惜自我犧牲,戰狂風、鬥惡浪,征服海洋,走出一條通往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一切炎黃子孫都應引以爲自豪和驕傲。基于這種理念,絲路景點應有選擇地被開發、經營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海絲路作爲文化交流之路、友誼之路,已獲得各國的共識,進而成爲增加、加深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和國際主義的象徵。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政策大會即把海上絲路列爲修復的三大項目之一;1990年10月,聯合國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隊乘“和平方舟”號從威尼斯由西向東沿絲路考察,翌年抵達泉州和廣州;阿曼、蘇丹、瑞典也擬定《海上絲綢之路考察研究10年計劃》,幷派遣船隻先後造訪廣州、香港,舉辦有關展覽會。絲路考察熱的興起,表明它已成爲一項國際性、友好往來的事業。在當今國際形勢日益由對抗轉爲對話,和平發展成爲時代主流形勢下,更應充分利用南海絲路這筆歷史文化遺産,進行國際主義教育和國際間合作往來,而不能混同于一般旅游景點與開發經營。

  2.展示中外多元文化融合。南海絲路作爲一種歷史文化遺産,它反映了中外多元文化漫長的傳播、交流和融合過程,及其累累碩果,具有重大的文化、學術和政治價值。在旅游開發中,應充分深入地發掘、披露其文化組成和底蘊,爲當地營造寬鬆、濃重文化氛圍,吸引外資,參與全球經濟和空間一體化創造良好條件。

  3.構建爲沿岸地區支柱産業。南海絲路旅游所帶來的,不僅是它的經濟收入,而且對吸引外資,加强區域甚至跨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開發,都將收到綜合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爲此,應將發展絲路旅游列爲當地支柱産業之一。

  4.綜合開發。南海絲路旅游資源與其他海陸旅游資源往往共存,在開發利用上難以單獨分割,應與其他旅游資源開發一體考慮。另外,絲路旅游景點不少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它們是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因此,絲路旅游資源開發是綜合性的,但不能失去突出絲路歷史文化這個主題。

  5.點綫結合空間開發。南海絲路路程遙遠,資源分布既集中又分散,宜在資源集中地區(如廣州市)作多層次、集中式開發,分散地區作個別開發,使兩者相連成旅游路綫,展示絲路歷史全貌。

  四、南海絲路旅游開發對策

  南海絲路悠久歷史、崇高地位和衆多遺址遺存,决定它作爲一筆有形和無形旅游資源具有重要開發價值,宜采取以突出其文化品位爲內涵的綜合開發戰略和綫狀空間框架,以及爲此所需要的一系列對策與措施,使古老的絲路遺産納入新世紀海洋開發潮流。

  鑒于目前南海絲路旅游尚未興起,甚至未達共識,作爲一項旅游産業一時難以啓動,宜采取以下對策。

  一是開展基礎研究。包括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調查、保護好遺址遺存,幷作出科學評估,以作爲旅游開發的資本。

  二是爭取國際合作。南海絲路凝聚了中外多元文化融合成果,反映了沿岸各國友好合作的歷史。

  三是試行絲路旅游。可按絲路路綫或取某一段,開展海上旅游,如從廣州珠江口沿海游,或從合浦、徐聞港舊址作環北部灣游,甚至南海諸島游等,都不失爲可取方案之一。

  四是建立南海絲路博物館。這樣一座博物館,能集中展示絲路歷史文化,既爲旅游景點,也將收到其他社會經濟效果。

  五是培訓一批熟悉絲路的歷史文化導游人員,爲絲路旅游資源開發作好人才準備。

  注 釋:

  〔1〕《明成祖實錄》卷127。

  〔2〕轉見鄧端本《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與發展》,載《論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第22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