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再過一天 美應重新思考對華政策
再過一天,美國和全世界就進入2008年了。再過一天,美國就要進入更換領導層的年份了。再過一天,美國是否也應該重新思考對華政策了?
美國的傳媒已經迫不及待地呼籲,要重新思考和制定對華政策。繼2005年9月推出「中國世紀」特刊後,美國《新聞週刊》今年底又推出「中國2008」的年終特刊,再次宣佈:未來屬於中國。特刊呼籲,美國政府必須儘早制定長遠的對華政策。
回顧再過一天就走過的2007年,可以知道,中美關係走得是比較順的,尤其是在幾道特別敏感的坎上,邁過去了,沒有摔跟斗。這是哪幾道坎呢?
一,台灣問題這道坎。2007年,美國政策基本上是積極配合中國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的,對於台獨具有比較明確的反對態度,尤其是在批評扁政府「入聯公投」方面,美國政府是出了力、做了事的,不管效果如何,態度是比較好的。
二,領導人互信這道坎。2007年,中美兩國政府在各個層級保持著密切的對話與溝通,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會晤和電話交流,以及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諸多對話管道都保持暢通。胡錦濤與布什之間個人互動關係融洽,感情增長。
三,國際安全這道坎。如專家評論: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在蘇丹問題上,中國也得到美方的積極評價。另外,中美在反恐、防擴散、能源安全、全球氣候變化等國際性議題,以及教育、文化、科技等雙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保持了良好的態勢。
四,經貿合作這道坎。中美雙邊經貿關係繼續發展,經濟上相互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第三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獲得成功,雙方達成了許多共識,簽署了多項合作協定。經濟貿易存在的問題受到有效的壓抑,沒有成為破壞中美關係的導火索。
五,軍事安全這道坎。11月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與中方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對話,雙方就推進兩軍交流與互信達成多項共識,特別是就儘快建立兩國軍事熱線達成一致。中美軍事關係上雖然發生了小鷹號事件,但是無傷大體。
不過要看到,中美合作跨過了這麼幾道坎,沒有被絆倒,並不是因為坎不高,更不是毫不費力的。為了邁過這幾道坎,中美兩國很吃力、很辛苦。
比如說,要邁過台灣問題這道坎時,美國並不改變對台政策的模糊實質,並不停止對台軍售。又比如說,美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因素,卻又不斷拿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貿易差額、中國產品安全四大問題來敲打中國。
中國的的確確是為大局計,採取了容忍、協調、配合的策略,若非如此,中美關係不可能和諧共處。
2008年,美國政府不應該繼續停留在對華政策徘徊不定、模糊不清的狀態了。如果遲遲疑疑地不作徹底全面的思考,中美關係的實質改善仍將遙遙無期。如何啓動思考?美國的媒體已經說得很清楚。
美國《新聞週刊》的特刊指出:「過去30年,4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個數字佔了整個上世紀脫貧人口的75%。到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拉動幅度首度超過美國,「這也是1930年以來美國第一次被超過。」
也就是說,美國必須認清中國的現實,瞭解中國的現狀,在這樣的基礎上思考與制定對華政策,才能符合事實,才能真正有利美國國家利益。
美國《洛杉磯時報》日前載文說,中國現在不是我們的直接軍事威脅,未來幾十年也不可能是。此外,由於中國和美國都擁有核武器,相互威懾將防止衝突發生,如同冷戰期間一樣。即使是涉及台灣地位這個問題,那也仍然有和平解決的充分餘地。美中直接對抗當然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那將對世界經濟和全球穩定造成多麼大的災難!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不是你贏我必輸的關係。與世界其他強大力量印度、俄羅斯、日本和歐盟一樣,中國是合作夥伴,不是威脅。我們有很多安全利益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美國必須端正對中國的心態,要從積極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思考政策,要多找中美之間的平衡點、共同點,要知道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的道理。
紐約市長Michael Bloomberg不久前在美國《新聞週刊》撰文說,根據他在私營領域35年的經驗,以及經營全國最大城市的6年經驗,他認為中國不是美國的威脅,而是一個機遇。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機遇。應該認識到中國和美國是競爭者,但美國也應該明白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不是零和遊戲。正如美國經濟增長對中國有好處,中國經濟增長對美國也有好處。那意味著美中有必要合作,共同解決共同的問題,而不是試圖恫嚇或脅迫另一方的行動。而且這意味著美國應該抓住互相學習的機遇。
Michael Bloomberg市長的文章指出了美國制定對華政策時最嚴重的問題:一,沒有合作觀,二沒有雙贏觀,三,沒有互相學習觀。
我們對美國在2008年大幅度修訂對華政策是不抱期望的,時機未到。但是,我們認為,如果在2008年起,美國仍抱著僵硬的對華思維不改變,最後吃虧的未必是中國。所以,美國必須換腦筋,必須從有利中美關係發展的角度開始,重新思考對華政策。
200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