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安倍辭職 日中關係又面對考驗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辭職,立即牽動中日關係。儘管因安倍辭職,造成中日關係大逆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肯定要經受新一輪的考驗。在安倍主政時期,中日關係恢復得不錯,但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後遺症並沒有得到全面的調治,問題還很多。

  安倍辭職之際,中日關係處在這麼一個特殊的階段: 

  一,中日關係的堅冰已經打破,中日兩國的互信得到恢復,中日之間尖銳的分歧得到彌合,中日關係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比較好的形勢,關鍵在於安倍晉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個人因素不可忽視。 

  二,中日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並未有得到基本的解決,中日關係的升溫十分緩慢,日本政府對中國的警惕、疑慮沒有得到根本的抛棄。其中安倍晉三個人的思想也還處在左右搖擺的層次,對華遏制一直是其深層次思維特徵。 

  三,中日關係的穩定,符合日本、中國、美國乃至亞洲各國的需求,安倍晉三的積極主動作為受到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但是,中日關係的穩定與進步,對安倍晉三化解國内政治難題作用不是太大。 

  中國方面一直認為,安倍辭職不會影響中日關係在今後繼續發展。最主要的理由在於: 

  一,安倍辭職無關中日關係,因此中日關係不會受到嚴重影響。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安全與合作研究部主任沈世順認為,自民黨和日本政壇應該不會因為安倍辭職發生太大變化。安倍的辭職主要是因為國內的原因,是內政問題,因而日本的對外關係應該不會有什麼變化,特別是在大家都很關注的中日關係問題上,不必過多擔心。 

  二,日本對華政策在安倍努力下,已呈相對穩定性,誰來接任都不會輕易改變。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高洪認為,無論誰接替安倍,都應該對中日關係負責任,應該保持平穩、良好的雙邊關係。 馮昭奎研究員也樂觀地認為,除了麻生,其他幾個可能人選都不會在對華政策方面走得太遠。「即使麻生上臺,也不會倒行逆施,中日融冰之旅還會繼續。」  

  三,中國不會因為安倍辭職而改變對日政策,中國將繼續發展與日本的友好關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日前在談到日本政局變化時表示,這是日本的內部事務。中國政府一貫重視和推動中日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這一政策不會改變。近年來,中日關係在兩國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發展。安倍首相為此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勢頭將會繼續下去。 

  對此,我們認為是具有充足道理的,中日關係發展的勢頭是難於改變的。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到,中日關係不可能一帆風順,中日關係必然會繼續接受考驗。一,安倍的接班人能否堅定不移執行安倍對華政策,需要考驗。二,日本新首相與中國政府的關係需要新的時間來考驗。三,當中日遇到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能否減少衝突,彌合矛盾,需要考驗。 

  胡錦濤2006年10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安倍晉三時說,實現中日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首先,要加強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問題。不再發生傷害戰爭受害國人民感情的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妥善處理 台灣問題。不斷鞏固和加強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採取切實措施,擴大雙方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尤其要加強能源、環保、信息通信技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第三,要擴大人員交往。進一步加強兩國政府、議會、政黨、團體、文教、青年等方面的往來與合作,不斷增進兩國人民的瞭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強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溝通與協調,共同構築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我們知道,胡錦濤指出的恰恰是中日關係中最薄弱的、最難辦的、最需要雙方努力的問題。只有這四項目標達到了,中日關係才可能健康持續發展下去,才不會因人而異,不會因事而異,不會因感情而異! 

  2007年9月14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