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三通 香港需要驚慌失措嗎?
兩岸大三通終於實現了,在兩岸一片歡騰之際,香港有人卻愁上眉頭,為什麼呢?因為兩岸大三通對香港的運輸業、旅遊業有一定的衝擊,兩岸經香港中轉的人與物大大減少。於是乎,香港獨輸論彌漫,很有一些驚慌失措的味道。事實究竟如何呢?難道香港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
據香港機場管理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兩岸自今年7月開始周末包機直航後,香港客貨運量連續下跌4個月,最新公佈的11月客貨量分別僅有380萬人次以及30萬公噸,同比下跌5.6%及18.7%。我們相信,大三通之後的數據,更將下跌。所以,如果說大三通對香港經濟沒有衝擊,那是不實事求是的觀點。
那麼,兩岸大三通對香港經濟的最大影響在哪幾個方面?社會輿論認為:
第一,香港的運輸業、旅遊業會遇到麻煩,損失很大。據香港旅行社協會評估,每年經香港轉機往內地的過境旅客,或將下跌100萬人次。香港貿發局副首席經濟師邱麗萍則估計,會有5%經港的台灣旅客及20%經港的台灣空運貨物受影響。據《兩岸空運直航協議》,固定包機由目前的36航班擴大為108航班,開放航點由5個增加為21個等等。香港與台灣往返的「黃金航線」勢必因此而被取代。
第二,香港的中介地位會受到影響。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對香港的中轉地位亦持悲觀看法,香港的中介角色會直接受到衝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陳恩教授說,去年1月至11月,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接近3000個,累計吸收台灣直接投資453.3億美元,其中都是以香港為中介進行的。兩岸三通後台商可直接對大陸投資,香港的投資中介作用會大為削弱。
第三,香港的經濟地位也會受到影響。比如說,香港的全球最重要的貨櫃港地位就會受到損害。香港貨櫃運輸業職業公會副主席謝浪估計,三通將使香港的貨櫃處理量減少5%,香港要重奪全球第一大港的機會更加渺茫。香港物流協會會長黃輔華表示,三通之後,香港一年將損失貨櫃處理量6%,即超過138萬個貨櫃,以每個拖櫃費收1000多元計算,香港物流業界將損失逾13億元。
上述看法都很客觀,是對現狀的描繪。
然而,對任何事物都會有一分為二的看法。香港特區政府、社會輿論也保持很樂觀的看法,比如:
一,針對香港運輸業、旅遊業受到衝擊的問題,香港政府評估後認為,三通後兩岸雖然開放不少港口,但獲准經營的船舶均須屬兩岸資本,並掛方便旗或在香港註冊的船舶。對於扮演中轉角色的香港而言,雖然會帶來一些衝擊,但對貨櫃航商及散裝貨航商來說,卻是利多於弊,而對香港航運服務如船舶註冊、保險等也應有正面影響。港府旅遊事務專員方舜文說,台灣旅客今後不用到香港轉機,短期內會對香港的海空航運業造成影響,但台灣的轉機客一般在香港的個人消費只有200元港元左右,而來港旅遊或商務的台灣旅客每人平均消費超過5000港元,業界應拓展台灣旅客,可減低轉機客不經香港的影響。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也表示,不認為台客會從此不再到香港,只要香港繼續是購物天堂,提供優良的金融及專業服務,仍可「留客」。
二,針對香港中介地位受損的猜疑,亞太台商聯合總會總會長潘漢唐指出,台商看中的並非香港中轉站功能,而是香港市場的本身潛力。香港業界過去僅將自己定位為橋樑和中轉站,做法近乎保守,因此他希望香港儘快進行重新組織(re-organize)、重新建構(re-structure)和重新定義(re-difine)。
三,針對香港的經濟地位會不會受到損害的問題,香港特區政府表示,非常支持兩岸實現三通,中長期將有助於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區內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憑香港擁有的競爭優勢,包括穩健的金融體制、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由的資訊平臺和專業的服務配套等,今後香港可在兩岸企業融資和提供高增值服務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發言人又表示,隨著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日趨密切,以及兩岸經濟進一步發展,香港必能受惠,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服務業中心也能發揮更大效用。
在此,我們注意到,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並不悲觀,在關於兩岸三通實現之後香港面臨的問題和機遇方面,所言所行堪稱有思考、有對策、有計劃。香港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基本看法應該是:短期有影響,長期有利益。也就是說,香港特區政府的評估結果是:「短期受損長遠有利」。對此,我們要為香港特區政府喝彩,這樣務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在危機中找到轉機、贏得生機的積極問政、行政態度,值得肯定。
我們的基本觀點如下:
一,兩岸大三通是大勢所趨,是不可以更改的,香港只能順應大勢,因勢而上,再造生機。這是基本原則,這樣的基本原則是不可以動搖的。任何地區,如果把自身經濟的發展構建在區域的衝突或者對峙、封閉之上,是不可能長久的,也是不理智的。香港經濟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開放、更開放,永遠是香港立於不敗之地的路線。兩岸大三通,給香港帶來了更加開放的時代新機遇。
二,過去受兩岸各種政策的限制,香港與台灣的交流、香港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一直處於重形式而流於空泛内容的階段,港台經濟根本沒有達到密切化的境地,大量的經濟合作機會尚沒有開發出來。兩岸大三通之後,原來沒有的機會,今後全部都展開了。如何改變單一思維,把台灣市場納入到香港投資合作的版圖,有待努力,機遇多多。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說得好,中長期來看,隨著兩岸經貿合作增多,預料未來兩地在金融、旅遊及各方面的交流也將增多,帶動大中華區域的經濟活力,屆時香港也可分一杯羹。
三,兩岸大三通最大的好處,是催促香港特區政府主要負責官員以及社會專業人士轉換腦筋,必然有利推動香港經濟向更新、更有活力方面轉型。香港必然會更加重視自己在兩岸大格局中的獨特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只要思路打開,機遇就來。
特首曾蔭權日前說,現在全球經濟正在整合,有利中國内地擴展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香港可以藉此抓緊機遇,成為中國内地的人民幣結算中心:「我們一定要證明給國家看,更加加深用香港市場做人民幣交易,包括結算方面,不能夠增加國家在金融市場的國際風險,這是重要的元素,我有信心香港可以做到這方面,一方面可以擴張到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量,也不會增加國家在金融方面的風險。」
僅此一項,如果做到了,香港在兩岸、尤其在港台金融合作之中,能獲多大的利益啊!抓住兩岸大三通的機遇,重新出發,背靠大陸,面對台灣,佔據兩岸經濟貿易的制高點,視野無限、商機無限。香港需要驚慌失措嗎?
2008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