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專家調研報告

  關於舉辦古道文化論壇并發表《韶關宣言》的倡議

  ——古道文化調研報告

  黄偉宗

  本文原載《省政府參事建議》,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2008年5月15日(第1期)。

  作者:黄偉宗,簡介見本書目録前第5頁。

  2002年6月,我們作爲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成員的參事和文史館員,在雷州半島的徐聞發現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從而將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史提前1300年之後,又在粤北的南雄梅關珠璣巷古道,發現了在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之間的對接通道,從而提出了這一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意義的命題。自此,我們又經過近6年的努力,在我省和珠江流域(9+2泛珠三角合作區域)發現了好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内藴的古道。而且發現這些古道,在多年大搞水庫、水利、發電、灌溉工程的發展中,尤其是在現代交通的“高速化”(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地鐵、輕軌、高速航運、高速航空)突飛猛進的情况下,好些有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的標誌性古道,已逐漸被埋没。古道文化遺存也正在日益走向衰亡,成爲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産,如不及時注重保護利用,其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價值,將會日漸從地球消失。由於古道文化在我省、我國、以至世界各地都擁有,其危機也都有普遍性。爲了及時敲響警鐘,我認爲很有舉辦全國或國際性的古道文化論壇、并發表搶救和保護古道文化《宣言》的必要。爲此,特提交調研報告如下:

  一、豐富的古道文化資源

  從2002年到現在的2008年間,我們結合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的考察,以及啓動《中國珠江文化史》工程的著述需要,對我省和珠江流域地區的古道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發現其資源是極其豐富的,而且其分佈是頗有規律、甚有特點的:

  (一)自古以來,人類要有水才能生存。水决定人的生命、生活、生産,决定人的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决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古代,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人們,主要靠自然河流和人造河流與水陸之間的溝通而相互往來。由此,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道,往往在國家或省區交界的河流或人造河流地帶。如:廣西中越邊界的北侖河,雲南中緬邊界的湄公河,廣東深圳與香港交界的深圳河(沙頭角),廣西桂林的靈渠,粤湘交界的武水,粤贛交界的湞江和定南水,閩粤交界的韓江等等。

  (二)古道以陸路爲多,通常穿山越嶺,經懸崖絶壁,過原始森林;古代交通多靠馬和馬車,故古道又稱馬路或馬道;又由於古代開闢陸路交通的能力有限,古道往往沿繞河岸開鑿,或者水陸聯運,船車换行。如:雲南的“五尺道”,四川的“棧道”,雲貴的“馬幫道”,廣西的瀟賀古道,廣東南雄的烏逕古道,雲浮的南江古道,懷集的綏江古道,封開的賀江古道,乳源的西京古道,鶴山的彩虹古道等等。

  (三)古道與古代的關隘密切相關。因古代封建割據,戰争頻繁,常在地域交界或軍事要地設置水陸關卡,也即隨之修建古道。如:廣東南雄的梅嶺珠璣巷古道,樂昌的金鷄嶺古道,英德的貞陽峽古道,廣西玉林的鬼門關古道,賀州的鷹陽關古道等等。

  以上這些僅是我們在我省和珠江流域地帶初步查到的古道,尚未查到的古道估計還有不少,其他地方、以及其他國家可能會更多。所以古道文化資源是極其豐富的,是有普遍意義的。

  二、深厚的古道文化内涵

  古道文化,實質是人類歷史文化的化石和載體。每個地域、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歷史脚步,都從其古道上走過並留下足印;人類的每種文化,都在古道文化中體現出來並是其有機元素或内涵。所以,古道文化是歷史的縮影和年輪,是古代文化的年表和寶庫。如能對其及時挖掘保護,深入研究開發,古爲今用,代代相傳,必將使這項人類財富越積越深,其意義與作用也越大越廣。

  從迄今所見的古道情况上看,每條古道都是有其特定的地理和歷史條件,使其文化負載和性質與其他古道不同。但又由於所有古道都在根本上屬交通性質,所以其文化内涵元素往往是綜合性的,而且是普遍性的,只不過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作用有所不同,從而使其特點與其他古道有别而已。因此,我們要對古道文化進行具體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古道文化中有哪些帶普遍性的文化元素或文化内涵。從迄今調研情况看,其文化内涵是很豐富的,其内容大致有:

  (一)絲綢之路和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文化内涵。絲綢之路即海外交通綫,是中國與世界通商和交往之路,也包括國内的商賈之路。絲綢之路實質上也是古道,其文化也即是古道文化。前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家文物局先後宣佈:擬將全世界絲綢之路(包括海上、陸上絲綢之路及相關文化遺存)統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在泛珠三角合作區的古道中,有兩條屬於陸上絲綢之路,即:雲南貴州的邊境絲綢之路,以及四川經貴州到廣西梧州的西南絲綢之路。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對接點或通道,理當屬於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相關文化遺存”。我們查有實據,保存較好而有條件列入申請的古道有:南雄梅嶺珠璣巷古道、乳源西京古道、封開賀江古道、雲浮南江古道、廣西瀟賀古道等。

  (二)政治軍事文化内涵。秦始皇統一中國時,規定全國“車同軌”,并且在雲南曲靖修建“五尺道”,在廣西修建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桂林靈渠。這兩項工程,與在北方建的萬里長城並列爲秦始皇的“三大貢獻”。楚漢相争,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和敗走“華容道”,張飛大鬧長板坡和捷徑入蜀等等,都是發生在古道上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故事。

  (三)文人文化内涵。古代文人進京做官或應試,被貶文人南下任職或流放,都要走過古道,從而使古道留下古代文人的印痕,使古道文化更具内涵和滄桑感。如:南雄梅嶺古道,載有嶺南第一宰相、第一詩人張九齡的開路史績、開明政績和開一代詩風、開一方文氣的輝煌文化内涵;連州古道和武水古道,留有唐宋名家韓愈、劉禹錫、王勃、蘇軾、蘇轍、楊萬裏、周敦頤、米芾、包拯等文人的文氣;湯顯祖携他的杰作《牡丹亭》過梅嶺古道,直下徐聞辦書院,康有爲、樑啓超經梅關古道,赴京呈“公車上書”,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四)思想學術與宗教文化内涵。漢代陳欽、陳元父子和士燮四兄弟從古道承受和傳播經學;葛洪經古道到羅浮山修道;南北朝時印度和尚達摩經海路進廣州,又經古道到開封啓傳佛教禪宗;唐代六祖慧能經梅關北上黄梅受經,又南下開創中國禪宗;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海路進大陸,又經古道到内地傳天主教,並引進西方文明。

  (五)移民文化内涵。中國數千年曆史,近半是移民史。每次改朝换代,外族入侵所引起的動亂,每次瘟疫流行、蟲旱、洪水所造成的灾難,都造成大批的移民潮,而移民的足迹又都深印於條條古道之中,造成古道莫不具有移民文化。在南雄梅關珠璣巷古道、江門蓬江“後珠璣巷”古道、乳源西京古道等的移民足迹至今仍歷歷可見。

  (六)文學文化内涵。中國許多古代詩詞和文學名著,大都與古道密切相關。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到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從《西厢記》的“碧雲天,黄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到《城南舊事》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都有不可勝數的著名古道詩詞。著名的文學散文集《史記》、《老殘遊記》,不乏膾炙人口的古道散文名篇。著名戲曲也多有古道折子,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十八相送”,《天仙配》的“狹路相逢”。著名小説也與古道緣中有緣:《聊齋志异》是蒲鬆齡在古道搜集材料寫成,而所寫的鬼怪故事大都發生於古道;《西遊記》寫的是唐僧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古道取經史;《水滸傳》寫宋江等一百零八條好漢被逼從不同的古道上梁山;《三國演義》寫魏、蜀、吴三國從不同的古道走過“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百年曆程。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七)人生文化内涵。悲歡離合、生離死别是人類社會的常有現象,是人生文化的普遍内容和表現形式。這些人生文化内涵,也常常發生和體現於古道,其文字的記載則見諸古代史書、地方誌、族譜、家譜、傳記中,尤其生動地表現於古代文學作品(包括詩詞、戲曲、散文、小説)中。“詩聖”杜甫是寫古道人生文化的能手。他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宵”,寫的是生離;他的《夢李白》:“死别已吞聲,生别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寫的是死别;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泪滿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則可謂一詩寫全了悲歡離合。

  (八)革命文化内涵。中國革命之路,是坎坷崎嶇之路。從農村到城市、從山區到海邊的奮斗歷程,大都在古道中跋涉。所以在古道文化中也有輝煌的革命文化内涵。著名的陳毅《梅嶺三章》:“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是於梅嶺古道抒發的英雄篇章;著名的毛澤東《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横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顔”,爲珠江流域的古道注入了光輝的革命文化内涵。大革命時期江西蘇區的民歌《十送紅軍》,蕭華創作的《長征組歌》,也都是中國古道文化的不朽詩章。

  (九)旅遊文化内涵。古道既是古人的旅遊途徑和聖地,又是古人考察人文地理資源的科學基地。酈道元的《水經注》,以及《徐霞客遊記》,既是經典的地理學術著作,又是千古傳誦的古道旅遊散文。古道更是今日的重要旅遊資源和寶庫,是愛國主義、傳統教育、鄉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聖地。當今研究開發古道文化的旅遊資源,很大程度上是開發其聖地資源和基地資源,使其古爲今用、舊物新用,使代代青少年都能有似當年“詩仙”李白那樣,高歌“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學革命領袖毛澤東學生時代那樣“携來百侣曾游,憶往昔峥嶸歲月稠”;尋找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足迹,發思古之幽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沿杜牧《山行》的詩路,去尋覓古道的意境:“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三、打造古道文化的具體建議

  (一)舉辦古道文化論壇。由於韶關市的古道文化資源特别豐富,保存較好,條件比較成熟,我認爲在韶關舉辦古道文化論壇比較合適。前不久,我們已與韶關市人民政府達成初步共識,擬於今年底或明年年初,在韶關市舉辦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古道文化論壇,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省文化廳、韶關市人民政府主辦,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乳源縣人民政府、南雄市人民政府承辦。

  (二)發表《韶關宣言》。在韶關市舉辦古道文化論壇的主要目的,是在學術上肯定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的古道是絲綢之路文化的組成部分,應當作爲其“相關文化遺存”而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之中。如果因範圍過大或其他原因而爲難,也應當而且完全有條件將古道文化作爲單獨項目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由於這是帶世界性、全國性的、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意義的重大命題,需要有力的學術和輿論支持,所以,仿傚前些年在西安舉行的全國性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爲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而發表《西安宣言》的做法,發表《韶關宣言》,爲古道文化申遺呼吁。

  (三)建議將韶關古道文化論壇,與在陽江爲“南海一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論壇,相互聯繫起來舉行,即在相同月份先後連續舉辦。這樣做,意味着我省陸上和海上兩項高峰文化遺産學術論壇,有似雙子星座那樣並行崛起,在文化戰略上“雙拳出擊”,舉世矚目,影響更大,是增强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同時,也可並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專家、中國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專家,以及世界著名考古學家、海洋學家、歷史學家、文化學家等等,能連續參加兩會,效率高,效果會更好,也可節省一些財力、人力。前不久,我們與陽江市人民政府商議,他們也完全贊成這個倡議,並認爲這兩個國際性論壇關係重大,最好由省政府統籌舉辦。

  (四)希望省領導能給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批拔專項經費,作爲考察古道文化和編寫出版《廣東與珠江流域地帶古道地圖》之用。韶關論壇開會費用及出版論文集費用,由韶關市人民政府與省文化廳協商解决,或者由省政府統籌解决。

  (五)建議組織作家、記者採寫古道文化散文或報告文學,拍攝古道文化系列電視片,既可作爲史料文獻,又可作爲旅遊讀物。希望省旅遊局和廣播電視廳爲此投資,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可以出面組織,策劃進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