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富庶之源

  粤北明珠 水電瑶鄉

  俞振煒

  本文原載《大地》(雙週刊)2008年第10期,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2008年10月出版。

  作者:俞振煒,中共乳源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位於南嶺山脈南麓的乳源瑶族自治縣,地處廣東北部山區,縣内地形復雜,西高東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達73.28%,多年平均降雨1883mm,境内溪流交錯,落差較大,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小水電開發條件得天獨厚。全縣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有南水河、大潭河、楊溪河、新街河,集雨面積40-100平方公里河流有5條。據最新河流規劃,水利資源理論藴藏量56.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容量52.86萬千瓦。

  中國農村水電之鄉

  乳源縣小水電開發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941年縣境内就興建了兩宗小水電站,其中洲頭津若虚電站,裝機容量20千瓦;龍南湯盆上圳電站,裝機6千瓦。若虚電站是廣東省第二座、粤北第一座水電站。到了上世紀80年代,乳源縣就已經是全國百個電氣化縣之一。截止2007年12月,乳源縣已建水電站達409座,總裝機容量達54.1萬千瓦,據水利部調查統計,乳源縣目前的小水電裝機容量、電站座數在全國縣級排名第一。全縣裝機容量5萬千瓦以上電站有兩座共12.5萬千瓦,裝機容量10000-50000千瓦的電站有8座共11.07萬千瓦,裝機容量10000千瓦以下的電站有406座共29.35萬千瓦。這些電站的設計形式多樣,經濟成分也較復雜,有國營、集體、股份及個體等。

  2007年,全縣1106個自然村通電率達100%,通電用户達50136户,通電率達99.73%;全面完成了一、二期農網改造和輸變綫路建設,提高了農村用電質量,輸變綫路綜合網損率9.6%,電壓合格率爲97.6%。全縣總用電量達2314千瓦時,户均生活用電量750千瓦時,農村電氣化水平快速提高,2007年還獲得“中國農村水電之鄉”稱號。

  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並舉

  乳源縣的水電建設一直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走科學發展之路。水電資源開發必須符合水資源規劃和河流規劃,要在開發中注重保護生態資源,禁止無規劃的盲目開發。乳源縣利用少數民族自治法,通過立法加强以法治水,以法治林的力度,依法征收水資源費,增加了林業、水利建設的投入,形成了“以林涵水、以水發電、以電護林”的良性循環,促進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2005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又把建設“緑色乳源”作爲一項重大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作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爲今後的水資源保護龢利用確定了方向。

  乳源縣制定一系列水電開發政策,統一規劃、分級辦電,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形式多樣化,推動集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小水電開發促進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在農村水電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推動了乳源縣工業生産的迅猛發展,有利的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十五”時期,全縣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7%;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7%。2007年,全縣完成生産總值26.13億元,縣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全縣50%的財政收入來自水電産業,佔據了半壁江山。可以説乳源縣是名副其實的水電財政縣。

  打好水電能源牌

  近年來,乳源縣堅持工業立縣發展戰略,通過打好水電能源牌,積極實現外向帶動戰略,拉長産業鏈,加快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農村水電的快速發展,使乳源縣水電每年有8億多千瓦時的富餘電力輸送到國家電網,優廉的電力資源吸引了一大批外來投資企業,形成了“窪地效應”。這些企業在乳源進行低成本擴張,加快資本積累,形成比較優勢,迅速佔領時常,搶佔競争先機。如1998年引進的東陽光實業總公司、三協電子廠等,這些外向型企業落户乳源,成爲推動乳源縣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力軍。外向型企業吸納近10000名本縣農村富餘勞動力,成爲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以水電和外向型工業爲主導産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鎮、村集體經濟收入,解决了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促進了第三産業的崛起,加快了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對農村的脱貧奔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乳源縣各鎮、村多渠道籌集資金,或采取資源入股的方式興建小水電站,增加了鄉鎮、村委會、村小組甚至是農户的收入。目前,乳源縣9個鎮,40個村委均有自建的小水電站或股份,解决了240個自然村的脱貧問題。

  致富尋常百姓家

  小水電建設大大的改善了偏遠山區生産、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開發小水電,不僅使偏遠山區的農民用上電,而且帶動了這些地區的交通、電信、水利事業的發展。在偏遠山區每建設一座水電站,都會帶動當地“三通”,即路通、電通、電話通。如此同時,教育、有綫電視、飲水、合作醫療、奔康房建設等方面也都有來自小水電的大力支持。

  小水電發電企業爲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重要的就業機會。全縣414座電站共吸收職工6300人,其中70%以上職工是來自農村的青年。

  隨着農村用電的普及,農民生活不斷改善,利用廉價的小水電電能,以電代柴實行電炊的農户越來約多,有效地控制了亂砍濫伐,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隨着農村水電的開發建設,擴大了全縣的通電面,用電普及率不斷提高,交通、通訊不斷改善,家用電器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農村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娱樂設施遍佈城鎮鄉村,極大地豐富了鄉村精神文化生活,使長期以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區農民過上了豐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生活,農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壯哉!引楊大會戰

  簡鋭剛

  本文原載簡鋭剛著《往事録》,花城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作者:簡鋭剛,簡介見本書第15頁。

  “引楊工程”,係綜合開發楊溪河流域水資源,以擴大和改善糧産區的農田灌溉爲主的工程,取“引楊溪河之水以灌溉”之意。工程1975年動工,1980年竣工,共建成攔河壩一座,主幹渠36公里,渡槽13座、1750米,倒虹吸11座、220米,涵、閘等32座,總工程量土石方168萬立方。渠道引水流量13.5立方每秒,工程建成後,受益農田3.6萬畝,建設電站兩座,裝機容量共4720千瓦。當時只有15萬人口的貧困小縣,這是一項大工程。

  乳源縣委,在“四人幫”叫嚷“不爲錯誤路綫生産”甚囂塵上的年月,决定實施這項工程,並於粉碎“四人幫”一年後,因勢利導,動員民衆,凝聚民心,運用民力,組織萬人會戰,30天拿下最爲艱巨的主幹渠任務,對整個工程的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應當載入史册。

  籌劃於動亂歲月

  1974年伊始,“批林批孔”鋪天蓋地,“四人幫”加緊製造混亂,使國民經濟又遭到嚴重破壞。

  剛過去的一年,乳源農村分配水平下降。人平年收入61.3元,比上年减7.87元;人平月糧食35.4斤,减3.5斤,比機關幹部多不了幾斤,其中糧産區桂頭41.8斤,侯公渡41斤,附城37斤,一六34.7斤。

  乳源縣的領導者們爲農民的温飽焦慮。他們認爲,平原區糧食生産占全縣的70%,必須花大氣力改變糧産區灌溉水源分佈極不均衡的狀况。縣委指示水利部門,設法把地勢較高的楊溪河流域富餘的水調出,實行綜合利用,使平原區的農業生産條件有一個大的改變。

  經過水利部門勘測報上級同意後,1975年11月,全縣從各公社調集千多名民兵組成專業施工隊,首戰渠首的攔河壩、石渠、溪口渡槽三項工程,宣告乳源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農田基本建設開始。

  開戰便是硬仗。1000多名瑶漢族民兵,不畏艱險,智慧神勇,他們抗嚴寒、戰酷暑,經過一年多的苦干,在激流中建成長54米、高4米、底寬7米、頂寬1米的進水口攔河壩;在懸崖峭壁的石山半腰開出寬4米、深3米的2.8公里引水渠;横空架起全縣最長的溪口渡槽,全長120米,一拱跨過,高37米,跨度78米,過水斷面高2.6米、寬4米,設計流量10立方米每秒。攔河壩、引水渠、溪口渡槽的建成,爲决戰引楊主幹渠奠定了基礎。

  强將精兵迎會戰

  1977年夏收夏種剛結束,乳源縣委即遣强將精兵萬餘,揮師鯉魚冲至柳坑口一帶,在長達30多公里的戰綫上,擺出决戰引楊主幹渠的大會戰態勢。

  按照總體規劃工程受益的公社參戰,主要公社出動50%的勞動力,由公社黨委書記、大隊黨支部書記、生産隊長親自帶隊,按民兵建制組織。消息傳來,人心雀躍,出現許多兄弟、姐妹、夫妻、父子甚至一家三代人齊上陣的動人場面。附城鮮明陳屋71歲的陳榮才,誰也攔不住,9月15日隨首批隊伍進場;游溪連塘邊7名瑶族婦女不顧勸阻,背着小孩上工地;一六東粉張屋張錦發領着15歲和13歲的女兒參戰,讓她倆經受鍛煉。瞬間組成浩浩盪盪的農建大軍,桂頭4735人,侯公渡2706人,一六1883人,附城1332人,游溪185人,乳城鎮40人,共10881人。

  縣成立强有力的大會戰指揮部。由縣委副書記陳京任指揮;副指揮:縣委副書記譚佐賢,縣委常委趙焕寶,縣革委會副主任趙志明,縣革委會副主任鄺大英,縣武裝部副部長戴登高,縣革委會副主任葉金菊(女);成員:侯公渡公社黨委書記李元章,附城公社黨委書記張定勇,桂頭公社黨委書記鐘章茂,一六公社黨委書記鄒福安,縣農林水辦公室副主任劉烈義,縣交通局長孫繼福,縣商業局副局長範葵,縣水電局副局長譚雨賢,縣公安局副局長陳林賢,乳城鎮黨委書記鄧偉(女),游溪公社黨委副書記王國豪。他們分别下到公社工地,指揮施工,參加勞動。大會戰按公社劃分戰區,相應建立戰區指揮部,實行軍事化管理。

  各指揮部設在戰地前沿,指揮、施工、政工、後勤、醫療同上第一綫。大會戰指揮部在營盤村,戰區指揮部:桂頭設在均村,侯公渡設在上司廟,一六設在莫家村,附城設在擔干嶺,游溪設在連塘邊,乳城鎮設在桂頭施工隊。

  大會戰到了倒計時。縣委書記楊文挺於9月18日晚電話會議上作臨戰動員:會戰組織領導工作要做到有條不紊,確保1萬大軍的工具、物資和生活用品源源不斷供給;要求用一個月時間,把會戰工程勝利攻下來。次日,他帶領縣委常委、縣革委會副主任一行18人,深入各戰區工地檢查會戰各項準備工作,滿意地看到,人員到齊,一切就緒。

  20日清晨,楊文挺和陳京手持勞動工具走上一六戰區的山上工地,來到農建大軍中間。此刻,綿延30多公里的戰綫,萬人振臂揮鋤,一場聲勢浩大的會戰打響了!

  戰前的部署嚴密

  這是以發展生産爲目的,真正貫徹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方針的大會戰。經過精心策劃,擇善定謀,因情措法,講求實效,摒棄了搞花架子的勞民傷財做法。

  施工不搞“打大撈”。縣委於9月初便召開會議,公布施工方案,下達施工任務。按照工程受益分配任務,以平均每個勞動力45方,把主幹渠總的工程量分到每個參戰單位。桂頭7.9公里、19.359萬方,侯公渡9.09公里、11.365萬方,一六3.8公里、7.815萬方,附城3.3公里、5.0155萬方,游溪0.615公里、8325方,乳城鎮1600方。乳城鎮工段是高坡石壁,没有土方;一六和桂頭工段山高坡陡,石頭比較多;其他戰區也有不少石方地段,工程都很艱巨。各公社經過實地踏勘,把任務落實到大隊、生産隊。以生産隊爲單位,誰先完成誰先回家。

  施工總的要求明確而具體:提高工效,保证質量,安全施工。爲此,在戰前半個月便作了布置,提出了關於工程規格質量要求、施工步驟與方法、施工的具體規定等。9月15日前後,各公社派出10%~20%的先遣人員上工地,作食宿和施工準備,進行劈斜、開方口,以便大軍一到便可開工。會戰期間,大會戰指揮部派出技術員和施工員,協助戰區按工程設計施工。爲確保施工安全,明令各戰區建立安全組,每施工段有專職安全員。對容易出問題的炸石專門作出嚴格的規定,凡爆破一律由經過訓練人員負責,每天統一時間放砲。施工過程中,安全警鐘長鳴,所發出的27個通知,有8個與安全施工有關。所以1萬多人會戰1個月,没有出現1宗安全事故。

  嚴格生活管理。工地統一作息時間:5:00起床,5:30早飯,6:00~11:30開工,11:30~13:00午飯和午休,13:00~17:30開工,18:00放砲,18:00~20:00晚飯和冲凉,

  20:00~21:00會議,21:30熄燈睡覺。

  大會戰指揮部重視上傳下達,互通情報,交流經驗,推動全面。規定各戰區每天匯報一次,反映上工人數、好人好事、競賽經驗和存在問題。大會戰指揮部先後印發《快報》73期、《戰通》27號。

  衆志成城顯威力

  孫武曰:“上下同欲者勝”。

  “四人幫”垮臺,憧憬着美好未來的憨厚的農民覺得,縣委想到大家的心裏去了,開渠引水,灌溉良田,工程浩大,造福子孫;雖然要自帶工具、糧食、柴茅,隊裏每日只補半斤糧、兩角錢,工分比同等勞動力高15%,也樂意豁出去干,這是一份榮耀,是一種功德。

  開工之日,人們一改以往穿舊衫破衣勞動的習慣,紛紛穿上新衣,尤其是年輕人,仿佛去赴街,又像是過節,天天如此,30多公里長廊形成一道令人賞心悦目的風景綫。不少人因此喜結良緣。而會戰期間涌現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迹,讓人刻骨銘心。

  一切爲了大會戰:游溪負責供應大會戰的柴茅,出動了1000多名瑶族社員,歷時半個月,於9月16日便把砍好的20多萬斤木柴送到了指定地點。桂頭均村大隊要接待4000多人住宿,他們空出自己的新房子、文化室、倉庫,而本大隊64名青年民兵却住進猪場。一六有47個隊原定安排在桂頭機關和莫家村,他們嫌離工地遠而在山邊自己安營。

  工地上没有弱者。一六大隊大村一隊在隊長陳培養帶領下,於9月13日第一個破土動工,提前打響大會戰第一砲。侯公渡前進灘頭6位小姑娘,最大的17歲,最小的15歲,開工第二天創人平3.9方紀録成爲佳話。附城大群五隊江少群鐵姑娘班4人,開工遇上“石老虎”,他們以鐵鎚、鋼釺對待,對頑石實行爆破,一天便制服了這只“攔路虎”,人平2.84石方。游溪連塘邊上坳隊工地多是大石,他們没放一砲,12個人靠雙手和雙肩,5天半時間,把144方石搬掉。開工才8天,有3個戰區完成任務過半:侯公渡58.9%,游溪57%,附城56%。中秋、國慶大家都在工地上過。在最緊張激烈的日子,乳城鎮3餐飯送到工地,附城燃起篝火夜戰。桂頭烈村江背四隊爲了拿下最後的143.8方土石,隊長謝細福帶着14人,連續幹了兩個白天一個晚上。後勤也是强人多,附城大群一隊年僅20歲的沈月桂,幾乎每天凌晨3點摸黑從小江村到桂頭街買河粉,好讓大家吃了開早工;游溪連塘邊東村角馮志旺,不僅給本隊人送飯,還爲沿途6個隊送去茶水。

  會戰牽動衆人心。爲了引楊工程早日完成,全社會各階層各部門都投入了很大力量。交通局提前搶修通公路,郵電局及時架設好電話綫路,工業部門設點維修了一大批工具,財貿戰綫僅爲中秋、國慶就組織了猪肉3150公斤、月餅3500公斤、黄荳1873公斤供應工地。學校師生、桂頭駐軍、八七九處、南水留守處等分别給予了極大支持。

  競賽與驗收並舉

  開展勞動競賽和實行施工驗收,這是此次大會戰又快又好完成任務的雙翼。競賽圍遶“提高工效,保证質量,安全施工”開展。戰區間由會戰指揮部組織,10天評比一次;大隊、生産隊在戰區進行,5天評比一次。優勝者授予流動紅旗。施工驗收制定5條標準,即水圳長度,平臺實土寬度,平臺邊坡,水圳深度、寬度,圳基高度、寬度,達到任務要求和設計規定,發給驗收合格证,方能撤離工地。

  會戰開始後,你追我趕,高潮迭起。第一次評比,附城戰區奪得紅旗;第二次評比,紅旗爲游溪戰區獲得;第三次評比未到,游溪、附城、乳城鎮3個戰區已凱旋。大會戰激發了人們的聰明智慧,紛紛改革工具,改進方法,改善管理,争先創優。附城林星木突擊組最先創人平日挖6.4方紀録,很快被桂頭鄧中華突擊組人平8.25方所代替;不久,附城的鄒亞赤、鄒喜耀、鄒冬妹人平日挖11方,刷新了紀録。國慶節前夕,開工僅10天,有29個生産隊完成了任務,驗收合格,其中一六12個,桂頭7個,附城6個,侯公渡4個。

  人們有競争意識,更有全局觀念。游溪連塘邊生産隊50多歲的隊長趙敬榮,會戰開始時腿上長了兩個大瘡,長褲都不能穿,副隊長要换他不肯。就是這位老隊長,本隊完成任務後,率隊支持臘溪隊,四天時間攻下103方大石,之後又去幫助上坳隊。全綫有132個生産隊完成任務後自願支援别隊。

  30天時間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各地專家的評價

  適逢全國拱壩現場會議在乳源舉行,參加會議的100多名代表,於10月13日參觀了正在施工的引楊工程。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在座談中有如下評價:

  一、縣委决心大,群衆勁頭大,工程進展快;

  二、萬人大會戰的自力更生精神好;

  三、引楊工程綜合利用好,既灌溉又發電,還解决群衆吃用水;

  四、引楊工程規模大,施工任務艱巨,很有氣魄,有點像河南林縣的紅旗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