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近代西方經濟地理學産生以後,20世紀初始傳入我國,廣東是一個首途之區。1934年,中山大學地理係主任蔡源明教授著有《經濟地理學》一書,是我國最早的經濟地理學論著之一,也開啓了這門學科在我國教育和傳播的先河。建國後,曹廷藩教授長期執掌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不但爲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經濟地理人才,爲新中國地理科學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積極貢獻。他努力探索經濟地理學爲生産配置、産業布局和城鎮規劃服務等應用研究,同時大力倡導經濟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使廣州成爲經濟地理學在南方的重鎮。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也同時蒸蒸蔚起,吸引大批青年學子負笈前來。學成以後,他們又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爲方興未艾的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在中山大學地理係這個人才群體中,張樂育先生是最突出的一個。他上世紀60年代初中山大學畢業後,遠赴北國邊陲黑龍江省經濟研究所工作,努力攻讀馬克思《資本論》,一直沉浸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爲指導的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中。其間雖歷經風雨和坎坷,但他不改初衷,始終堅持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故能極大地充實和提高了自己的學科理論、知識和水平。1980年,張樂育先生回到母校,擔任曹廷藩教授助手,繼續從事經濟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後又到中大嶺南學院經濟係,在區域經濟學這個領域裏施展拳脚,大有收穫。退休以後,他一如既往,堅持學術研究,筆耕不輟,發表多篇論文,産生强烈的社會反響和好評。最近,張樂育先生將自己大半生發表的論文結集出版,囑我爲之作序。一則爲張樂育先生執着於經濟地理學專業,特别是鑽研其基本理論問題的精神所感動;二則也想借此一角之地,發表個人對專業的一些不成熟意見,於是爲文集寫了點文字,也算是對張樂育先生學術成就的祝賀。

   首先,最值得肯定和讚頌的是張樂育先生獻身經濟地理學專業的精神。他近半個世紀時間,都投入這門學科的鑽研、思索、尋求其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正確答案。不管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如何變换,人事關係怎樣錯綜復雜,生活環境何等的煩擾,外界物慾多麽誘人,他始終堅持在這個學科園地裏默默地耕耘,專心地守望,滴下了自己誠實勞動的汗珠,正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唯其如此,他才有今天的收穫。文集裏的每一篇論文,都忠實地記録了他在地理科學道路上留下的深刻的足迹,反映了他追求地理科學、獻身地理科學的人生核心價值和志趣取向。

  第二是張樂育先生嚴謹治學態度、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蘇聯經濟地理學自建國初傳入我國,一開始就存在關於它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等基本理論問題的重大分岐,我國學者爲此長期争論不休。張樂育先生受業於曹廷藩教授,是曹廷藩教授倡導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的堅定信仰者和支持者,也最尊重和景仰自己的導師,故能成爲曹廷藩教授的助手,兩人精誠合作,協力攻關。但在學科理論問題上,他也有自己獨立見解和視野。比如在經濟地理學發展動力上,1958年以來地理學界就流行“任務帶學科”觀點,曹廷藩教授也持有這種主張。這在特定形勢和背景下,無疑是有其正確性的。若局限於此,忽視基礎理論研究,那將妨礙學科發展。張樂育先生憑着深厚的理論功底,按照恩格斯所言:“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論思維”的教導,非常清楚“任務帶學科”這種觀點的局限。在2007年發表的《關於“任務帶學科"的討論》論文,對此作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入剖析,指出這是一種機械唯物論,而不是辯證唯物論的研究思路,應予改變,轉到實踐經驗與理論思維相結合的正確軌道上來。這不是否定經濟地理學先輩們在學科爲生産服務上的貢獻,而是隨着科學研究環境的變化,充分認識基礎研究在現代科技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基礎上作出的合理調適,和對學科動力研究的一個發展,這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又如對經濟地理是一門研究生産布局的科學這一廣爲流行、尤爲北方學者所推崇的論調,張樂育先生根據錢學森地理科學思想,結合自己研究心得,指出其仍屬經濟地理學的應用理論研究範疇,還不屬於基礎理論研究之列,提出應建立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三個層次的經濟地理學科體系。舉凡這類觀點,在文集中不乏其例。問題不在於這是不是一種理論創新,重要的是張樂育先生有勇氣、膽識和功力,對現成的理論,哪怕是權威、偶像、經典提出質疑,甚至挑戰。只有這種理論交鋒,才有可能激起新思想的火花,導致舊東西的揚棄和新觀念的産生,這是近現代科學發展史所證明了的。由此,不能不令人想起陳寅恪先生爲人格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胡適先生説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证”做學問方法。這用於觀察張樂育先生爲人處事和做學問,也是不爲過的。

   第三是張樂育先生能適應環境、與時俱進的治學風範。張樂育先生出身於經濟地理學專業,後又不斷加强、提高經濟學修養,將這兩門關係非常密切的學科集於一身,使他的理論體系更加堅實牢固,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更加贍豐,有足够能力來應對工作的變遷。從文化也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來理解,這是他文化素質的增强和提昇所在。所以當他由於各種原因離開地理科學園地轉到經濟科學領域,仍能在區域經濟研究上縱横馳騁、左右逢源,取得不少成果。細檢他得奬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轉載的論文,如《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歷史地理背景》、《關於世界近現代先進經濟技術地理擴散規律的研究》、《當代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科學内涵》等,都是進入這個領域以後發表的,他學術生涯的黄金時期也在於此。這就不難看出,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綜合,對一個人成長,對一門學科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由得使人記起列寧説的: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命運把他抛到哪裏,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語言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總可以憑着《國際歌》熟悉的詞和曲,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張樂育先生在學術生涯上有過類似的際遇,相信其他在學習、研究、生活上碰過艱難險阻的人,也會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教導中得到啓迪,做一個真正大寫的人,但問題在於這種人要“有覺悟”。這就要看個人的努力和修養了,張樂育先生在這個方面是成功的。

   此外,收入文集的論文,都是改革開放後發表的。這是張樂育先生適應新時代要求,努力學習、更新自己的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並積極參加城市和區域發展規劃,認真總結經驗,上昇爲理論層面的結果。如他學習錢學森地理科學思想,指出應突破計劃經濟時代經濟地理學的傳統觀念,建立適應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需要的地理科學(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復興人文地理學熱潮中,他積極參與相關問題的討論,對近代地理學以研究“人地關係”爲研究對象提出質疑,認爲這一表達過於廣泛,失於籠統,應嚴格界定爲“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這當然是可取的。但凡近年地理學界、經濟學界出現的理論和實踐熱點問題,如我國外貿與港口布局、港澳地理區位與産業結構調整,廣卅市現階段三次産業搆成演變,以及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地理基礎等問題,都進入他學術視野之中,并發表不少真知灼見,得到有關部門認同和好評,充分表現了張樂育先生活到老,學到老,矢志不渝於地理科學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當前,我國經濟地理學正面臨着由於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全球化及空間一體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已有理論的重構和實踐問題的解决等機遇和挑戰,這都有賴於廣大經濟地理工作者以科學發展觀來努力開拓創新,以嶄新姿態和裝束融入世界地理科學發展潮流,並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爲此,每個地理工作者都應重新學習,跟上時代前進步伐,成爲時代弄潮兒。在這方面,張樂育先生的人生軌迹和業績是值得借鑒的。

  是爲序。

   司徒尚紀  

  2009年4月2日於中山大學望江齋

  (司徒尚紀,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區域文化學家、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文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已發表各類著作30部、論文300多篇,約共1000萬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