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當代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趨勢與要求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深入研究當代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由於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是當代中國先進生産力,因此本文首先從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方面闡述當代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趨勢的四個方面。
一、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與科學技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的趨勢
個體手工業的技術基礎是經驗技術,而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要以科學技術爲基礎。社會化大生産要使用機器以及相應的動力、原材料和加工工藝,因此社會化大生産的發展就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發明新機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産品,從而推動社會化大生産的歷史性大跨越。自從英國産業革命開始,發生了多次科學技術大革命,使社會化大生産實現了多次歷史性大跨越。如以蒸汽機等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爲主要標誌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建立了近代機器大工業,社會化大生産開始了機械化時代。以發電機、電動機和内燃機等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爲標誌的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社會化大生産開始了電氣化時代。戰後初期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爲主要標誌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社會化大生産開始在一般機電技術基礎上的半自動化時代。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以微電子技術爲基礎的電腦、網絡、信息技術爲主要標誌的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社會化大生産開始全自動化、信息化時代。
社會化大生産的巨大變革源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重大突破,特别是依靠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鄧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着一場偉大的革命。……現代科學爲生産技術的進步開闢道路,决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産工具,新的生産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裏被創造出來。一系列新興的工業,如高分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激光工業等,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産和技術帶來巨大的進步。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與速度應用於生産,使社會生産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於電子計算機、控制論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産自動化程度。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可以生産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産品。社會生産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産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麽?最主要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社會化大生産與科學技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社會化大生産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突破,産品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這是社會化大生産發展的重要趨勢。
二、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産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的趨勢
在近代科學階段恩格斯就指出科學發展呈加速度發展的趨勢。上述四次科學技術大革命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先後相隔分别爲90年、55年、35年。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不斷涌現出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産力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19世紀,電動機從發明到應用經歷了65年,電話機用了56年,無綫電通訊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而20世紀以來,新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縮短。如雷達從發明到應用只用了15年,噴氣發動機只用了14年,電視機只用了12年,尼龍只用了11年,從發現核裂反應到制成第一個核反應堆只用了4年,集成電器從無到有只用了2年,激光器只用了1年的時間。特别是電子技術問世後,其變革速度明顯地加快,其中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最爲典型的代表。從1973年研製成功第一臺微處理機到80年代初已更新了四代。可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异,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産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産品更新换代越來越快。這是社會化大生産發展的又一重要趨勢。
三、社會化大生産發展中産業結構不斷變革、不斷昇級的趨勢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層出不窮,爲社會化大生産和社會分工不斷開闢新領域,不斷涌現新的企業、行業、部門,而新的行業、部門的效率又比原來的行業、部門高,於是新的行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昇甚至超過原來的行業、部門。因而使社會化大生産的産業結構不斷變革、不斷昇級。技術革命必然引起産業革命——産業結構的根本變革。
從歷史上來看,過去長期建立在小農經濟和手工業個體小生産基礎上的農業國,由於近代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實現了産業結構由農業爲主轉變爲以工業爲主的根本變革,也就是實現了工業化。英國、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電氣技術和煉鋼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工業化國家的鋼、鐵、煤炭和機械製造業迅速發展,重工業逐步取代輕工業居於主導地位。1953年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年産鋼超億噸的國家,標誌着美國重化工爲主的鼎盛時代。在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市場經濟機制的推動下,美國和西歐發達國家又注重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社會經濟實現了現代化,勞動生産率大大提高。在工農業物質生産部門勞動生産率大大提高的基礎上,非物質生産部門第三産業(廣義服務業)也獲得巨大的發展。第三産業的大發展又促進第一、二産業勞動生産率的大幅提高,於是國民生産總值中三次産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二産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産業比重不斷上昇,以至第三産業在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超過第一、第二産業之和。農業在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至10%以下。1950年美國國内生産總值中三次産業比重爲6:36:58,美國是世界上第三産業比重最早超過一、二産業比重之和的國家。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産業結構演變反映了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發展中産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
改革開放後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産業結構都處於不斷調整、不斷昇級的過程中。這是社會化大生産發展的又一重要趨勢。
四、當代社會化大生産出現自動化、信息化趨勢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新换代,計算機的各種部件日趨小型化和集成化,性能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價格不斷下降,爲微型電子計算機(電腦)的普及應用打下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微電子技術基礎上以電腦、網絡、信息爲主要標誌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特别是國際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於是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乃至社會管理出現全自動化、信息化趨勢。電腦網絡技術、遠程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緊密結合加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國際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實現了全國範圍和全球範圍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大大推動着社會化大生産的自動化、信息化進程。
廣東省從1995年開始國内互聯網的試驗,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走在信息化建設的前列。佛山南海市信息化建設從1995年開始,經歷了七個年頭、三個發展階段: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經濟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的全面信息化建設。現在佛山市南海區已初顯信息化的雛型,已建成寬帶、高速、開放、互聯的網絡體系,實現村村通光纖、户户可上網,先後被定爲“國家科委網絡建設試點市”、“廣東省信息化建設綜合試驗區”。我國“十五”計劃開始就明確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信息化是我國先進生産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以上四個方面就是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也就是世界先進生産力、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我們只有順應先進生産力發展的必然趨勢,繼續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才能加快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3章機器與大工業,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94~543頁。
2.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2~88頁。
3.錢三强等:《科學技術發展簡况》,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0頁。
4.盧嘉錫:《當代科技發展與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中山大學教務處編印:《高等教育研究文選》(二),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