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我國經濟區劃的幾個理論問題
一、綜合經濟區劃的類型問題
綜合經濟區劃是包括各種經濟部門在内的經濟區劃。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經濟區劃研究的深入,事實上已産生不同類型的綜合經濟區劃。現在看來至少已有下面幾種主要的類型。
1. 列寧在本世紀初把美國劃分爲三大區域:工業的北部、過去農奴佔有制的南部和墾殖的西部。很顯然,這是一種關於美國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地域差异所作的區域劃分,其目的是爲了分析研究美國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所作的區劃主要是反映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地區差异,目的是爲了闡述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規律這個主題。因而也屬於社會經濟制度發展程度的地區差异類型的綜合經濟區劃。
2. 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面臨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生産配置問題,列寧亦倡導蘇聯經濟區劃的研究。1922年蘇聯國家計委曾給經濟區下了這樣的定義: “所謂區,應是一國之中特殊的、在經濟上盡可能完整的地區,這種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的特點,過去文化的遺産、居民及其進行生産活動能力的相互結合,要能够成爲國民經濟總鏈條上的環節之一。有了這樣一個經濟上完整的原則,再加上地方資源、外來物資、新技術和全國國民經濟計劃的最好配合,便有可能在最小的耗費最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能性的基礎上編制本區域的經濟發展草案。與此同時,還可以獲得其他極爲重要的結果:各區域可以在那些在當地能够獲得最充分發展的部門上實行一定程度的專業化,而各區域之間的交换則限於真正必要數量的合理流向的商品。”可見,這是一種關於經濟部門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類型的綜合經濟區劃。
3. 我國原來的經濟管理體制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管理企業,按經濟部門設置相應的經濟管理部門,把同一個地區、同一個城市本來有着密切分工協作關係的各個企業,分别歸屬於中央、省、地、縣四級政府各個部門管理。這樣就割斷了企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横向經濟聯繫,不利於經濟的順利發展。這次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中央發現和指出了這種條塊分割、城鄉分割的弊端,提出實行以城市爲中心的各種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經濟區“是改革的方向,需要有領導、有準備、有步驟地通過試點,積累經驗,逐步實施。”。 1983年春建立的上海經濟區就是這樣的第一個試點。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實行政企職責分開以後,要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爲依託的,不同規模,開放式、網絡型的經濟區。”這是黨中央爲瞭解决條塊分割、城鄉分割弊端而提出的一項重要管理體制改革。這裏所説的經濟區,是以城市爲中心,按地區經濟聯繫確定經濟管理(統一組織生産和流通)的區域範圍。因而是一種經濟管理體制類型的綜合經濟區劃。
4. 我國沿海、内地、邊疆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地區差异。有的學者近年提出把我國劃分爲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居中的内部地區、經濟不發達的邊疆地區。我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鑒於“我國經濟分布客觀上存在着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并且在發展上呈現出逐步由東向西推進的客觀趨勢”,提出“七五期間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東部地區的發展,同時把能源、原材料建設的重點放到中部,並積極做好進一步開發西部地區的準備”。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是一種經濟發展程度和經濟發展戰略地區差异類型的綜合經濟區劃。
5. 計劃經濟區其内容包括各個經濟部門,因而也是一種綜合經濟區劃類型。社會主義國家機關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日常管理國民經濟都按行政區劃系統下達經濟計劃指標,這樣行政區劃就兼有計劃經濟區的性質,因之稱爲行政——經濟區劃或經濟——行政區劃。蘇聯全國經濟區劃的第二、三級經濟區就稱爲經濟行政區劃和行政經濟區劃。
按照經濟區劃的内容確定綜合經濟區劃的類型,認識各種類型綜合經濟區劃的差别及其特點,明確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利於經濟區劃研究的深入。
二、綜合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經濟區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的實質是什麽?這要從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兩方面來説明。
1. 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
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是指各個地區的生産部門、行業、産品不同,各個地區的生産結構不同。各國家各地區的社會生産彼此不相同,世界上幾乎找不到生産完全相同的兩個區域。例如,我國東部季風地區和西北乾旱地區、青藏高寒地區的生産存在巨大差异;東部季風地區秦嶺淮河南北又大不相同;同是華南區的廣東和廣西的生産又不完全相同;廣東省内粤東、粤北、粤中、粤西、海南五大區域又不相同。可見,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首先是由於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地域差异。由於各地區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産資源的不同,爲生産發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各地區地質、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條件及其地域組合不同,使各地區生産發展具有不同和優勢和劣勢。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地域差异必然引起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
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爲生産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爲現實則依賴於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而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如人口數量和素質、開發歷史的長短、已有的生産基礎、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社會經濟制度等因素都各不相同。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使各個地區的生産部門和結構不同。
總之,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根源於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异,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2. 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
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是指地區間通過産品的交换而實行的社會分工。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首先是由於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由於各地區産品的不同,才有交换的必要。但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不一定就存在地域分工。例如,一個地區生産稻穀和棉花,另一個地區生産小麥和亞蔴、皮毛,他們生産的産品都滿足當地食糧和衣着的需要,都在當地消費。這種情况下就只存在生産的地域差异而不存在地域分工。事實上,在長期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爲了自己的消費需要而進行生産,全部或大部自給自足,普遍存在生産的地域差异但不存在地域分工或地域分工很不發達。那時地區間經濟聯繫不密切,不可能形成既有地域分工又相互聯繫的經濟區。
社會生産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地域差异而地域分工不發達的狀態。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剩餘産品的增多,必然引起産品交换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也就逐步發展起來。特别是由於生産力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就得到迅速發展。如第一次産業革命,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必然要求迅速擴大原料産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而輪船、火車的發明和應用,又爲工業區與原料産地和商品市場之間大宗貨物的運輸提供了條件,從而使地域分工迅速擴大,從一國範圍的地域分工擴大到國際範圍的地域分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還指出,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過去那種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已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來所代替,一切國家的生産和消費都已成爲世界性的了。之後由於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地域分工以及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地區間的分工從部門分工、行業分工發展到零部件和工藝的分工。現在國際上,産品的主機在甲國製造,配件在乙國製造,組裝又在丙國進行,然後銷售到許多國家和地區,這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僅高級復雜的産品,如機床、汽車、輪船、飛機的生産需要許多地區的許多企業協作才能完成,就是糧食、棉花這些普通初級産品的生産也需要地域分工,因爲現在農業生産需要的農藥、化肥、機械、燃料動力和農民需要的日用工業品等都需要城鎮工礦企業來提供。可見,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隨着社會生産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發展到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是社會生産地域分工的基礎,而地域分工是地域差异在社會化大生産條件下發展的必然趨勢。
3. 綜合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
在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發展過程中,必然逐步形成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生産地域綜合體。由於各地區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人口勞動力、科學技術、已有經濟基礎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异,各地區的物産種類、質量、數量和獲得物質産品付出的勞動量不同,産品的成本價格不同,因而引起地區間産品的交换。隨着社會生産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産品交换的規模和地域範圍不斷擴大,而且由於商品競争,促使各個地區都進行本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較爲有利的産品的生産,也就是説各種産品的生産集中於自然、社會經濟條件較爲有利的地區,從而形成生産的專業化、區域化,也就是生産的專門化。但由於各地區資源條件的復雜性和生産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地區專門化生産不可能孤立地發展,還必須有配合專門化部門的輔助部門以及交通運輸、商業服務等部門,從而形成以專門化生産爲中心的多種生産部門有機結合的綜合發展,使各個區域成爲生産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生産地域綜合體。由於地區專門化生産的發展,從而可以爲外區提供大量産品,同時也需要從外區調入本區需要的多種産品,這又使各個地區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從而成爲各有特點又有分工協作的經濟區體系。
總之,綜合經濟區是在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社會生産地域差异基礎上,通過社會生産地域分工的歷史過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生産地域綜合體,形成國民經濟地域單元體系。這就是綜合經濟區的實質和形成發展規律。
從我國的現狀來看,既有商品經濟、地域分工發達的地區,也有商品經濟、地域分工不發達的地區。但從今後長遠的經濟建設來看,應從各個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經濟發展的現狀的地域差异,作出全國地域分工的區域劃分。由此可見,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區劃應當反映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兩個方面。通過社會生産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區域劃分,反映出我國的經濟地域差异特徵和地域分工的規律性,從而爲現代化經濟建設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三、綜合經濟區的部門結構
綜合經濟區的部門結構反映綜合經濟區的發展方向,是經濟區劃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般認爲綜合經濟區具有一定的内部結構(部門結構)和外部聯繫。
1. 綜合經濟區部門結構的共同特徵
綜合經濟區部門結構的共同特徵是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專門化生産通常建立在該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特徵和優勢基礎上,因而産量高、質量好、成本低,無論與外區同類産品比較,還是同本區其它生産項目比較,都能够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在社會生産地域分工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爲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産即專門化生産。由於專門化生産能爲外區提供大量産品,並以其質優、價低、競争力强,暢銷國内外市場,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因而專門化生産部門應當成爲該區生産的主導部門。此外,經濟區還有利用本區其它資源、配合本區專門化部門發展的輔助生産部門,以及爲本區主導部門、輔助部門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包括燃料動力、交通運輸、商業服務、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爲滿足必須在本區滿足的部分需要(而不是全部需要)形成的區内自給性生産部門。這三類生産部門的有機結合搆成經濟區的綜合發展,也是綜合經濟區的最佳産業結構。這種建立在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地域差异基礎上,通過社會生産地域分工過程逐步形成的專門化生産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綜合經濟區體系,組成國民經濟整體,這將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目前我國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程度不高,地區差别很大,但可以通過社會生産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區域劃分,有計劃地引導各個地區向專門化和綜臺發展相結合的經濟區發展,達到調整地區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2. 綜合經濟區部門結構的演變
地理學界一些學者比較注重從區域地理條件特點分析綜合經濟區的部門結構。這是應當重視的一個方面。還有問題的另一方面,這就是綜合經濟區的部門結構是否一成不變呢?不是的。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經濟區的主導部門部門結構是變化的。
從社會經濟部門結構演變的一般趨勢來看,最初是發展農業(第一次産業)並居主要地位,然後是工業(第二次産業)的發展並超過農業居主導地位,戰後發達國家迅速發展的第三産業在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占50%以上,超過工農業的總和。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W·Rostow)提出經濟增長階段論,認爲在不同階段主導部門不是固定不變的。經濟起飛階段一般從輕工業爲主導部門,經濟成熟階段以機器製造業爲主導部門,高額消費階段以耐用消費品汽車工業等爲主導部門,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主導部門轉移到服務業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生産力經濟發展的客觀過程。當然這也不是具體指那個國家和地區,只是社會經濟部門演變的一般趨勢,但它影響着經濟區部門結構的演變。應當看到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經濟區主導部門和部門結構的變化。如果看不到經濟區主導部門和部門結構的變化,就會使我們的認識與客觀經濟過程相脱節。
我國是一個幅員廣大、各地生産力經濟發展懸殊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當根據我國國情研究國内各地區今後生産力經濟發展階段及其主導部門的演變。我們應當根據當代國際經濟形勢研究各個經濟區的部門結構及其發展戰略,而不能照搬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
綜上所述,確定經濟區的部門結構不僅應當根據各個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各種地理條件的現狀特徵,還應當看到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與相鄰地區的横向經濟聯繫、地域分工,乃至國際市場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提出經濟區的産業結構對策。
四、綜合經濟區劃的依據
進行綜合經濟區劃的依據是什麽?那就是通常所謂經濟區劃的原則問題。這裏提出幾點,供討論研究。
綜合經濟區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人類進行一切經濟活動的基本目的是爲了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是考慮綜合經濟區劃的根本出發點。
經濟建設是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基礎上進行的,應當從各個地區條件特點的實際出發確定地區經濟建設方針,包括經濟區的部門結構和發展方向,這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我國東西南北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异很大,各個地區應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根據各個地區條件的特點,實行地域分工,是社會化大生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國過去三十年經濟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教訓,就是脱離各地區資源條件特點,忽視地域分工,各個地區都是一個模式,一個方針,各省各地都要“自成體系”,許多企業辦成“大而全”“小而全”,條塊分割、城鄉分割,重復建設、重復生産,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浪費,大大降低了經濟效益,不少地區還破壞了生態平衡。現在如何進一步認識全國各地區的條件特點,確定合理的地域分工,真正做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根本的辦法之一,就是開展社會生産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綜合經濟區劃。
我國過去經濟區劃研究忽視經濟效益論证。現在綜合經濟區劃就是要在科學地認識社會生産地域差异規律性的基礎上,通過社會生産地域分工的區域劃分,確定全國各個地區的專門化和綜合發展方向,指導經濟建設和經濟管理,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進行經濟區劃不是爲了好看——“墻上掛掛”,而是爲了實惠,即爲了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經濟區劃的依據主要是:
1. 經濟區地域範圍要保持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經濟地域單元的完整性
經濟區劃如何提高經濟效益?基本途徑是根據各地區條件特點和優勢(即地域差异),合理確定社會生産的地域分工,促進經濟區發展成爲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生産地域單元。如上所述,逐步走向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是經濟區形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專門化生産部門、輔助生産部門、區内自給性生産部門的有機結合是經濟區的最佳産業結構。這樣的經濟區劃體系組成的國民經濟整體將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綜合經濟區劃應當以保持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地域單元完整性爲依據,就是説要把具有相同的專門化和綜合發展方向的地區組織(區劃)在一起,實行生産的專業化、區域化。這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産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並有利於組織整個區域的生産、加工、銷售、科研、教育,促進生産的社會化,從而真正生産出優勢産品,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而專門化生産又必須有輔助部門、區内自給性部門相配合。所以經濟區又是要把幾類不同部門的生産區域組織在一起,搆成一個完整的地域單元。所以,綜合經濟區劃遵循的不是部門經濟區劃一般所遵循的“區内一致性和區際差异性”原則,而是三類不同生産部門和生産地區的有機結合,即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組成的經濟地域單元。綜合經濟區劃只有保持這樣的地域單元的完整性,才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
2. 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類似性和資源地域組合的合理性
經濟區的生産專門化和綜合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基礎上的。專門化生産要求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類似性,因而經濟區劃要根據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把地區條件類似的地區組織在一起,才能促進生産專業化、區域化的發展,農業生産專門化尤其是這樣。自然、社會經濟條件類似的地區一般都是集中連片或相毗鄰。由於經濟區是三類不同生産部門組成的綜合經濟區域,因而又必然要求多種自然資源,這就要按綜合發展要求把有關資源的地域組合起來,也就是把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的地區合理組合起來,工業生産的專門化和綜合發展尤其是這樣。但空間距離也是影響經濟地域組織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不同地區的組合要考慮空間距離的作用,彼此不宜距離過遠,要注意地域上的緊凑集中,使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地區的組合形成完整的地域單元。
3. 行政區劃因素
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是經濟區形成發展的基礎。經濟區劃無疑要以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爲基本依據。但行政區劃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無産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了國家政權以後,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就成爲國家機構的一項基本職能。國家機構是通過行政區劃系統來制訂和執行經濟發展計劃,所以經濟區劃必須考慮行政區劃因素在經濟區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如上所述,實際執行的計劃經濟區(綜合經濟區劃的一種類型)就是完全按行政區劃系統制訂和執行經濟計劃,因而行政區劃就兼有計劃經濟區的性質。但以揭示經濟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規律性爲目的的綜合經濟區劃,它只從根本上指出經濟區的部門結構及其發展方向,爲經濟計劃奠定一定基礎,而不是具體規定實際執行的各種經濟計劃指標。因而它不必完全按照行政區劃系統,它的側重點是指出經濟地域差异的本質特徵和地域分工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家知道,行政區劃主要是根據政治因素、行政管理因素而作的區域劃分。但社會主義國家既然擔負着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行政區劃也要考慮自然、經濟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區因素的影響。所以,經濟區劃與行政區劃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行政區劃是影響經濟區劃的重要因素,也是經濟區劃的重要依據。經濟區劃要保持一定級别行政區的完整性。
4. 經濟中心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别是商品經濟、地域分工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逐步形成生産專門化同綜合發展相結合的經濟區,而且同時産生經濟中心。只要商品交换、地域分工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就必然會産生出一定的經濟中心。有區域性、全國性不同層次、不同等級的經濟中心。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産生等級不同的經濟中心。經濟中心與經濟區都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過程中形成和演變着的。
經濟中心是一定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商品流通中心(貿易中心),交通運輸、金融郵電、經濟管理中心,許多同時又是工業中心,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它集中了區域中相當部分的産業,其國民生産總值在區域中占相當高的比重,平均每平方公里的産值——經濟密度更是特别的高。經濟中心在經濟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巴朗斯基已指出過:經濟中心“是區域的‘靈魂’,是争取完成計劃任務的鬥争中的領導者。無怪乎我們有許多省份通常都是按其經濟中心的名稱命名。”我國現在的上海經濟區也是以其經濟中心上海命名的。
上述幾個方面是影響經濟區劃的主要因素,也是經濟區劃的主要依據。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經濟現狀的地域差异很大。因而很難用完全一樣的原則去劃區。還有全國經濟區劃系統是多層次的,各級區劃的原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所述,主要是就全國一級經濟區劃而言的。如果以爲有適用於一切地區各級經濟區劃的原則,那麽其中就會有不成其爲原則的原則。正確的辦法應當是,有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再加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