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外貿地理優勢分析
廣東省外貿出口值從1978年的13.88億美元增長到1988年的74.84億美元,年平均增長18.4%,遠遠高於全國外貿出口年平均增長速度,從而使廣東省外貿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的位次迅速提高,從1978年的第七位昇到1986年的第一位,而且連續多年居首位。廣東省外貿取得這樣迅速的發展,並能居全國首位,主要是憑藉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地理優勢這兩方面的基本因素。現在我們進一步全面分析廣東省外貿地理優勢及其對外貿發展的作用,這對制定廣東外貿發展戰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着重從廣東地處沿海、毗鄰港澳、水運港口星羅棋佈、華僑遍佈世界各地以及廣東十年來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濟優勢等方面進行分析,請讀者批評指正。
一、地處沿海
廣東省地處我國南部沿海,擁有廣闊的海域,大陸岸綫長達4314公里,約占全國大陸岸綫的四分之一,是全國大陸岸綫最長的省份。地處華南沿海和綿長的大陸岸綫是廣東省外貿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G·T·庫裏安曾經指出:“海岸綫是一種最重要的戰略優勢和國家的自然資源。它保证了在世界貿易中的自由和獨立性,提供了進入沿海漁場和領土延伸到近海礦床的可能。它能促進强大海軍的發展,産生新的城市住宅區以及港口和海灣周圍的自由貿易區。迷人的海灘還經常吸引來大量的遊客。”〔1〕從廣東開放、改革十多年的實踐來看,地處沿海及其綿長的岸綫在廣東經濟和外貿發展中確實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廣東省三個經濟特區、兩個開放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鑒江平原和雷州半島廣大沿海經濟開放區,都是以沿海爲其首要前提條件。對外開放首先是從沿海開始並向内地逐步展開。廣東省老港口(黄埔、湛江、汕頭)的擴建,新港口(深圳的赤灣等,珠海的九洲、中山、澳頭、水東、汕尾等)的誕生,海上運輸的發展,沿海旅遊區(深圳的梅沙、珠海的白藤湖、臺山的上川島等)的建設,珠江口盆地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等,那一項都離不開地處沿海這個基本條件。
廣東地處沿海的優勢,還有許多不同於世界其他沿海地區的特點。它地處歐亞大陸東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温多雨,四季常青,既無高緯度沿海地區冬天海水封凍對航運的限制,又無同緯度的中東、北非沿海那種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下的沙漠直迫海岸的荒凉景象。廣東沿海是世界上海陸因素組合最爲優越的地區之一。
我們的祖先遠在2千多年前就利用廣東地處沿海的地理優勢發展海外通商貿易。起初到東南亞各國,後來發展到南亞、西亞、東非和西歐及南北美洲。現在廣東省已和世界上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廣東沿海中央的廣州港是2千多年來中國與海外通商的主要口岸之一。1840年鴉片戰争以前,廣州一直是全國對外通商的最主要口岸,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現在我國每年春、秋兩季的對外交易會從1957年開始一直在廣州舉行。
大陸解放後主權回到人民手中,但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實行産品經濟模式和閉關鎖國政策,使沿海地理優勢難以發揮,甚至使沿海一些老港口衰落。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之後實行開放、改革政策,特别是廣東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才又使沿海地理優勢在廣東經濟、外貿發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廣東沿海地理優勢是比之内地許多省份礦産資源豐富更爲重要的優勢。1988年全國各省市區出口值統計數字表明,居前十位的全是沿海省市。位於中部地帶的河南省、湖北省的面積、人口都與廣東省相近,而河南省、湖北省的煤、鐵、石油等礦産資源都遠比廣東省豐富,解放後又曾長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區,湖北省工農業總産值也曾超過廣東居全國第四位。廣東省經濟發展在解放後很長時期都落後於這兩省,在全國的地位處於下降趨勢。可是,10年開放改革,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從1985年開始廣東省工農業總産值就超過湖北和河南,到1988年廣東省的出口值分别等於湖北、河南的七倍和十倍。地區經濟對比形勢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廣東沿海擁有水運成本低、進出口貿易遠比内陸省份方便的優勢;而開放、改革則使這種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二、毗鄰港澳
香港、澳門是位於廣東沿海珠江口兩側的小小海島或半島。港澳都是自然資源貧乏而利用沿海邊境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優勢而繁榮起來的。鴉片戰争後香港以其深水港等優越條件逐步取代了澳門遠東轉口貿易港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又利用其在遠東政治、經濟、貿易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國際産業結構調整轉移之機,迅速發展成爲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旅遊中心,已成爲擁有570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戰後初期(1945年末)香港人口60多萬,只有當時廣州人口的一半,而今天幾乎倒了過來,廣州城市人口(325萬)只有香港的一半。1988年香港的生産總值已達3682.48億港元,等於廣州市的11.3倍。香港的經濟實力及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巳大大超過廣州。1989年香港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已超過1萬美元。香港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不僅迅速擴散到珠江三角洲、廣東各地乃至大半個中國,香港已成爲華南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在一定意義上來説,其經濟、技術的輻射能力超過大陸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而廣東毗鄰港澳,是全國各省市區中利用港澳國際市場和信息,利用香港資金、技術,利用香港便捷的海、空運輸設施最爲有利的地區。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與港澳在地理、歷史上的關係最爲密切,經濟上受惠最大。廣東與上海、江蘇同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帶。近代以來,上海、江蘇以其在全國最優越的經濟地理位置、最大的長江内河運輸系統和最大的經濟腹地,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一直遥遥領先。爲何僅經過最近十年功夫,到1988年廣東省出口值(74.8億美元)不僅超過了上海、江蘇,而且超過了上海市和江蘇省兩者出口值之和(46.0+23.49=69.49億美元)。兩地外貿發展趨勢出現這樣巨大的變化(過去恐怕連想都想象不到),最重要的地理條件就是廣東毗鄰港澳。1988年廣東省對港澳地區出口值爲58.67億美元,占全省出口值的78.4%。進一步發揮港澳在廣東經濟、外貿發展中的作用,是廣東經濟、外貿發展戰略的重要内容。
三、水運港口星羅棋佈
發展廣東與港澳和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需要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水運具有投資少、成本低、運量大、可以直通世界沿海各國家和地區等優點,因而成爲國際貿易中最爲有利和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廣東不僅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綫,海岸曲折、港灣衆多,而且境内又有珠江、韓江、鑒江、漠陽江等江河從内地流向海洋。特别是珠江水系水量豐富,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而且西、北、東江三大支流從三個不同方向匯流於珠江三角洲,河道交叉、互相溝通,然後分八大水道口門(虎門、蕉門、洪奇瀝、横門、磨刀門、鷄啼門、虎跳門)注入南海,從而聯繫着廣東省大部分地區。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以及其它幾條獨流入海的河流下游三角洲是廣東人口最爲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天然水道823條,總長6200公里,其中主要水道50多條,長1490公里,大小港口63個。廣東沿海還有許多優良港口。這就爲廣東通往港澳及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提供了極爲優越的地理條件。現在沿海巳建有萬噸級泊位的大港口有黄埔、湛江、深圳(包括蛇口、赤灣、媽灣、鹽田等處萬噸級泊位)、珠海(九洲)、汕頭(汕板門)。規劃建萬噸級泊位的海港還有惠州澳頭港、珠海高攔港、電白水東港、陽江新港、番禺南沙港、東莞虎門港、臺山廣海港等。萬噸級以下的中小港口就更多了。廣州、江門、中山、容奇等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河口港。它們地處河海運輸的連接點上,容易發展成爲水陸運輸樞紐。此外,内河港口還有西江的肇慶、六都、南江口;北江的三水、清遠、連江口、韶關;東江的石龍、惠州、河源、老隆等。論水運港口條件,廣東又是全國河海港口最多的地區,而且陸、海、河、港這些因素的地域組合也十分有利於外貿運輸的發展。這是廣東省外貿發展的又一大優勢。馬克思依據近代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經驗,曾經指出:“利用河道,發展輪船運輸,對創造生産力,興起新的經濟中心,具有法術般的魔力。”〔2〕當代水運,特别是海洋運輸的大型化、專業化、現代化,更增强了海運的優勢。戰後日本、西德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貿易發展及其經濟奇迹,無不利用了水運這個極爲有利的地理條件。
廣東具有水網稠密、港口衆多這種天然優勢,但同樣需要人們正確地去認識並加以開發利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廣東利用水網稠密、港口衆多優勢的主要措施:一是開放口岸。1979年前,廣東對外開放口岸僅有9個,對港澳地區進出口貨物的裝卸點、起運點53個。而到1990年廣東對外開放口岸(一類口岸):共36個,爲原來的四倍;裝卸點、起運點(二類口岸)共133個,爲原來的二倍多。這兩類口岸分别占全國同類口岸的20%和40%以上,是全國對外開放口岸最密集的地區。1988年通過這些口岸進出口貨物達3846萬噸,使這些口岸成爲進出口商品集散地,各類鮮活商品與港澳國際市場可以直進直出,有力地促進了廣東外貿的發展。如番禺縣蓮花山口岸開設1年,外貿收購額從幾千萬元猛增到1.5億元,到1998年已超過3億元。二是建設港口。有了天然良港,還需要建設碼頭、港區以及其它各種設施,才能發揮外貿港口功能。開放、改革以來,廣東大力建設港口以及各種配套設施,使它們的通過能力大大提高。全省13個港口已有通往香港的集裝箱航綫。沿海36個市縣都有一個或幾個直航香港的口岸,最多的有20多個口岸。珠江三大支流沿江17個市縣也都開闢有通往港澳進出貨物的裝卸點或起運點。全省有各類口岸的市縣共53個,占全省市縣總數的50%。設置的口岸已幾乎達到飽和程度。現在的問題主要是運力不足,中小港口設施落後,外貿運輸體制不配套,影響港口優勢的發揮。解决了這些問題,將使港口在經濟和外貿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華僑遍佈世界各地
廣東地處華南沿海,毗鄰港澳,南面與東南亞各個島國隔海相望,西部靠近中南半島爲本省人口遷移港澳和國外提供了極爲有利的地理條件。廣東居民外出經商、謀生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特别經過近代大量移民,現在一般估計在世界各地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華裔約有1400萬,占全國華僑(2200萬)的63.6%。廣東是我國華僑人數最多的省份。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和興梅地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被稱爲全國第一僑鄉的臺山縣境内人口95萬,而在港澳、國外的臺山籍人110萬,遍佈世界五大洲78個國家和地區,故有海内海外“兩個臺山”之説。
長期以來,華僑在外艱苦創業,不少人成爲企業家、工程師、科學家。據估計世界上華人積蓄的資産總額達1300億美元,華僑資金約有1000億美元。據日本經濟新聞社調查,“亞洲十大富翁”(不包括王室成員)除名列第四位的是菲律賓人外,其餘9人均爲華人。在東南亞,華人資本已成爲當地民族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亞洲之外的環太平洋地區,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華人的經濟實力也在不斷增大。美國華僑係銀行有50多家,僅紐約“唐人街”就有12家,華僑存款達100多億美元。
華僑歷來有愛國愛鄉的傳統,熱情支援祖國和家鄉建設,特别是開放改革以來,華僑支援祖國建設的熱情更高,普遍願爲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强貢獻力量。據統計,1950年到1965年全省僑匯收入達12.5億多美元。1978年到1987年全省僑匯收入達26億多美元,占全國的80%,1978年以來的10年間全省接受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捐贈的款物折合人民幣36億多元。利用華僑的捐贈,全省新建、擴建大、中、小學共達3200間,其中包括汕頭、嘉應、五邑、韶關等4所大學。新建、擴建醫院、衛生院300多家,興建僑聯大厦、僑胞之家、中旅社300多家。此外還修建了一大批橋樑、道路、圖書館、敬老院、幼兒園、飲水工程等公益事業。1950年至1965年華僑在廣東省的投資達7800萬元人民幣,建成了82個工廠、企業。1978年至1988年全省利用外資79.29億美元,其中90%是華僑、港澳同胞的資金。僅據1988年對深圳、珠海、肇慶、惠州、南雄等33市縣的統計,僑務部門牽綫引進,配合有關部門新簽合資、合作、“三來一補”合同1114個,建成合資、合作企業623個,實際利用僑、港資金4.68億美元。大量僑匯、僑贈、僑資注入廣東,有力地促進了廣東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大大促進了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和外貿出口。如僑鄉江門市10年來通過華僑穿針引綫實際利用外資、僑資2.86億美元,引進先進設備5萬多臺(套),改造了一大批老企業,興辦“三資”企業600多家,開展了“三來一補”業務4000多宗,建立了農産品出口基地240個。歸僑、僑眷利用僑匯興辦企業2265家。從而使江門市外向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外貿出口由1978年的5576萬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3.6億美元,10年增加6.45倍。
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1400多萬,遍佈在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0—90%分佈在東南區各國,尤其以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最爲集中,其次爲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地。大多數華僑雖然長期僑居國外,而且80%以上加入了當地國籍,但他們在血緣、地緣、親緣方面同中華民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仍然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在許多國家形成了華僑社會,在許多國家的大中城市,如紐約、舊金山、倫敦、巴黎、悉尼等都有華人聚居的“唐人街"。他們願意使用和推銷中國産品,這無疑是中國擴大外貿出口的極爲有利的條件。
毗鄰港澳,華僑衆多且遍佈世界各地是廣東省特有的地理優勢。10年開放改革已使這些優勢得到初步發揮,對廣東省經濟和外貿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廣東經濟技術優勢
廣東省憑籍開放改革中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優越的地理條件,經過10年經濟大發展,巳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濟優勢。這是廣東外貿能够躍居和保持全國首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廣東省10年來積累的技術經濟優勢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1. 廣東省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據統計,1988年廣東社會總産值達2287億元,比1978年增長3.1倍,國民生産總值1099億元,比1978年增長2.4倍;國民收入895億元,比1978年增長3.2倍。以上四個綜合指標,平均增長15.2%、12.9%、12.2%和15.5%,均高於同期全國的平均增長速度,扭轉了長期以來廣東經濟增長速度低於全國的狀况。從而使廣東的社會總産值、國民收入、工農業總産值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的位次均由原來的第七、第六位上昇到全國第三位,僅次於江蘇、上海,超過了山東、遼寧、四川等省。
2. 産業結構優化,經濟技術水平顯著提高。10年來廣東從本省地理條件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使廣東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10年來全省工業總産值增長4.2倍,其中重工業增長2.7倍,輕工業增長5.3倍。輕重工業的比重從58:42改變爲69:31,形成了與本省條件比較符合的輕紡工業爲主的工業結構。改革10年間,廣東共利用外資79.29億美元,占全國同期利用外資總額的一半以上,引進國外先進設備100餘萬臺(套),生産裝配綫2400多條,改造老企業、裝備新企業,初步改變了設備老、技術老、産品老的狀况。現在有五分之一的國營企業設備達到了70-80年代初水平。
3. 産品質量檔次昇級,創造出大批競争力强的名優産品。由於經濟技術水平顯著提高,10年來廣東省共創造出國家級、部級和省級名優産品4100多個。特别是經濟開放區珠江三角洲擁有130多個重點工業衛星鎮,許多鄉鎮企業都創造出名優産品,并且打入國際市場。如中山“威力”牌洗衣機,順德“容聲”牌電冰箱,佛山無綫電三廠電解電容器,東莞“愛迪”牌吸塵器,鶴山“拉舍爾”牌人造毛毯等等,不勝杖舉。珠江三角洲鄉鎮企業不僅創造出名優輕紡産品,而且開始創造名優機械産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如南海縣興發鋁材廠生産的鋁型材成爲全國鄉鎮企業同行首家獲得國家級産品質量認可,成爲北京亞運村工程的首選産品。目前該廠已與港澳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60多家廠商建立了業務關係,30%的産品出口到國外。廣東10年來積累起來的經濟技術優勢使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昇。過去廣東出口一直以農副土特産品和初級産品爲主,直至1978年這類産品出口仍占出口總值的70%,工業制成品只占30%。現在這個比例倒過來,工業制成品已占出口總值的72.48%。這是廣東外貿出口額能够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商品出口,現在廣東已有一批技術出口項目。1988年3月在香港舉辦的“廣東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上,對外公佈了212個項目,10月份在深圳舉辦的“中國第一届對外技術交易會”上,對外公佈了328個項目,其中農林牧漁30項,機械40項,電子29項,儀表儀器19項,化工37項,冶金礦産29項,輕工51項,建築建材22項,水利電力17項,醫療保健23項,計算機應用29項。1988年對外技術出口成交額703萬美元。此外,廣東還擔負非洲扎伊爾等12個國家14項援外項目工程任務。
以上從五個方面分析廣東外貿地理優勢。加深對這些地理優勢及其重要作用的認識,將促進對這些地利(地理優勢)的開發利用,並在廣東省外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注釋:
〔1〕 G·T·庫裏安:《世界知識手册》(上册),中南財經大學圖書館1986年中譯鉛印本,第35頁。
〔2〕轉引自1984年8月20日《世界經濟導報》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