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市現階段三次産業搆成演變研究
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表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産業結構是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産業結構。指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應當有産業結構不斷調整的觀念。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國民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1995年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已達1243億元(當年價),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將近10倍;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已從1978年907元增加到1995年的19366元(當年價)。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中一、二、三次産業搆成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依據1978—1995年的實際統計資料,對廣州市現階段三次産業搆成演變過程作初步分析研究。
一、廣州市現階段三次産業搆成演變過程及其特徵——二、三産業並重
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三次産業搆成變化的一般趨勢是: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民生産總值中第一、二産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第三産業的比重不斷上昇並超過一、二産業比重之後。産業結構昇級成爲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廣州市1978年之後三次産業搆成演變趨勢怎樣?它有什麽特徵?下面我們列出1978年至1995年廣州市一、二、三次産業比重數據進行分析。
廣州市改革開放17年國内生産總值中三次産業搆成的變化,第一産業比重從1978年的11.67%下降至1995年的5.91%,第二産業比重從58.59%下降至46.67%,第三産業比重從29.74%上昇至47.42%。表明廣州市現階段一、二、三次産業比重總的演變趨勢是符合現代化過程中産業搆成變化的一般趨勢。但從17年三次産業所占比重演變的過程來看,廣州市三次産業搆成演變又有其重要特徵。
我們將1978—1995年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中一、二、三産業所占比重演變過程繪製成動態曲綫圖,就可以比較直觀而又概括地看到三次産業比重的變化過程。
把上面的圖和表結合起來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産業比重下降趨勢比較平穩,波動不大,比較正常。二、三産業比重變化過程中波動比較大,按照演變過程特點可以分爲三段,(一)1978—1985年,第二産業比重下降、第三産業比重上昇,符合現代化過程中産業搆成變化的一般趨勢。(二)1986-1990年,這五年第二産業急劇下降,從52.92%下降至42.65%,年均下降2.05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急劇上昇,從37.39%上昇到49.30%,年均上昇2.38個百分點,變化速度快、幅度大,結果第三産業比重迅速接近並超過第二産業。(三)1991-1995年,這五年第二産業先急劇上昇然後平穩上昇再略有下降,五年變化的結果上昇4.02個百分點,這與現代化過程中第二産業一般呈下降趨勢不一致。第三産業先急劇下降然後平穩下降再略有上昇,五年變化的結果下降1.88個百分點,這與現代化過程中第三産業一般呈上昇趨勢不一致。可以説這一段趨勢是對前一段急劇變化的調整。三段聯繫起來看,廣州市過去17年三次産業比重搆成演變過程比較曲折、波動比較大,但總趨勢還是符合現代化過程中三次産業比重搆成演變的一般規律的。
從廣州市1978-1995年17年二、三産業比重演變動態曲綫圖形來看,又可以分爲兩部分,從1978—1987年爲曲綫形態的前半部分,二、三産業比重由相差較大到逐步縮小,兩條動態曲綫逐步趨向接近。從1987-1995年爲曲綫形態的後半部分,二、三産業比重數值接近,都在45—47%上下波動,兩條動態曲綫接近向前延伸,因比重數值波動而三次相交。在1987—1995年期間,二、三産業在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大而且數值相當,兩者共占90%以上。從二、三産業在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增長中所起的作用來分析,據統計,199l-1995年第二次産業增加值五年累計1809.89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五年累計1802.08億元,兩者不僅數值非常接近,而且分别占同期國内生産總值的46.92%、46.72%(兩者比重僅相差0.2%)。可見,二、三産業在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增長中所占的份額和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這種狀况前後持續9年,所以把1987-1995年看作是廣州市二、三産業並重期是符合實際的。這裏着重説明,這是廣州市三次産業搆成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現代化過程中三次産業搆成演變一般趨勢不可能出現的現象。因爲在正常情况下,第二産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産業比重不斷上昇,到一定時候第三産業比重超過第二産業,在動態曲綫圖上表現爲兩條曲綫只相交一次,然後按照上述趨勢繼續變化,兩者差距(兩條曲綫距離)越來越大,二、三産業比重接近的時間很短,兩條動態曲綫不可能多次相交、不可能長期接近向前延伸。所以説出現二、三産業並重期是廣州市現階段三次産業搆成演變的一個重要特徵。
二、廣州市二、三産業並重期形成的原因
解放前廣州市是一個以商業服務業爲主導的城市,但解放後廣州市經濟逐步轉向以工業、第二産業爲主導,而且經歷了很長時期。長遠來看,廣州市是要發展成爲以第三産業爲主的城市。但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從一個曾長期以工業生産功能爲主導的城市轉變以第三産業服務功能爲主的城市,實現産業結構的根本轉變,中間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這個過渡期産業搆成演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二、三産業並重。形成二、三産業並重期是有其原因的。筆者認爲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1. 廣州市所轄行政區域包括市區和郊縣(原來的四個郊縣現在的四個縣級市:番禺、花都、增城、從化)兩大部分。從産業結構差异來看,實際包括三種地域類型:一是以非農業經濟活動爲主的城區(荔灣、越秀、東山、海珠區),二是以農業經濟活動爲主的四個郊縣農村地區,三是介於城鄉兩類之間過渡類型的近郊區(黄埔、天河、白雲、芳村區)。從土地面積來看,四個郊縣占全市總面積的80.6%,市區(包括近郊區)土地面積占全市的19.4%,四個老城區僅占全市總面積的1.73%。70年代末期,四個郊縣農業人口占80-90%,工業年産值最高的番禺1978年也只有2.6億元,占工農業總産值的60%,工業年産值低的增城、從化不足億元,只占全縣工農業總産值的40%,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的90%,四個郊縣還是典型的農村。1980年廣州市農業人口245.8萬多,占全市總人口的48.98%。所以,廣州市既是一個中心城市、但又是一個包括城市和農村兩種地域類型在内的一個地區。這一點與比較單純是一個城市類型的香港、新加坡大不相同。這是影響廣州市産業搆成演變的一個基本因素。
2. 人均國民生産總值的高低是制約一個地區第三産業比重提高的基本因素。廣州市現代化建設起步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1978年廣州市人均國内生産值只有907元人民幣,按匯率折算不過幾百美元,在世界上屬於低收入類型,人民生活還處於貧困階段。從工業化進程來看,廣州市區工業化還處於輕工業階段,四個郊縣以及近郊大部分地區農村工業化是從80年代初才開始的,工業化還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期。
3. 改革開放後,廣州市及四個郊縣地處沿海、毗鄰港澳,都有接受國際産業結構調整與向外轉移的資金、技術,特别是接受港澳向外轉移的資金、技術來發展工業的優越區位條件和大好時機,而四個郊縣以及近郊區擁有充裕的土地和勞力資源與港澳等境外地區進來的資金、技術相結合發展工業的巨大優勢。廣州市地區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無疑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來發展工業和推動經濟增長。
4. 廣州市及整個珠江三角洲經過80年代的經濟增長後,需要重化工業的發展來提供原材料和技術設備,從而推動廣州市重化工業的發展。實際上1991—1995年期間,廣州市重工業增長明顯快於輕工業,重工業比重由1990年的33.67%上昇至1995的37.28%。隨着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廣州市重化工業還將有更大的發展。全省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需要廣州市重化工業發展的支持。從廣州市域在全省所處地位和條件來看,廣州市域是全省最有條件發展重化工業的城市之一。這又是廣州市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原郊區的黄埔、天河、白雲、芳村特别是番禺、花都是發展重化工業條件優越的地區,因爲廣州的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鐵路車站等大型基礎設施都在這裏。這裏交通方便,水、土資源比較充裕,又可以就近利用中心城區的各種服務設施、技術力量和信息資源。實際上郊區(包括郊縣)是廣州市現有重化工業企業集中分佈的地區。
5. 廣州市90年代初的經濟發展水平比80年代初是有了很大提高,但1990年廣州市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按匯率折算也還只有1138美元,還不到香港、新加坡的十分之一,在世界上仍屬於中下等收入,即使按購買力平價算法也只有3587美元。一般來説,人均收入在2500-5000美元之間,居民對物質産品的需求仍然大於對服務的需求。這一階段的市場需求結構就制約着廣州市二、三産業在國内生産總值比重的變化,工業的快速增長制約着第三産業比重的提高不可能很快。
6. 從國内、國際背景來看,廣州市80年代以來的現代化建設和三次産業搆成演變,是在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屬於低收入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起步的,也就是在落後的傳統農業、傳統工業階段,居民生活貧困階段起步,而不像歐美工業化國家的現代化,是在工農業發達、1960年時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已達1000美元左右、居民消費水平較高階段起步,因而可以較快進入以第三産業爲主階段。然而另一方面,廣州又是在許多發達國家實現了國民經濟現代化,已進入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國際條件下起步。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可以較快地吸收世界上先進的經濟、科技、管理來加快廣州市現代化建設,産業結構演變既不可能按歐美國家走過的老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走下去,又不可能像歐美國家那樣較快就可以轉變爲以第三産業爲主階段,必然是從傳統工業階段起步,通過改革開放,吸取發達國家先進的經濟、科技、管理成就及其經驗教訓,也就是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加速發展第一、二産業,同時加速發展第三産業,加速發展信息産業,因而出現二、三産業並重期。總之,國内、國際背景也决定廣州市必然要經過較長的二、三産業並重期才能進入以第三産業爲主的階段。
三、廣州市今後三次産業搆成演變趨勢分析
從前面表1和圖1來看,廣州市1978年至1986年,仍應屬於第二産業爲主導時期;1987年至1995年是廣州市二、三産業並重時期。那麽廣州市二、三産業並重期還將持續多久?今後三次産業搆成將如何演變?
産業結構是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與效益的基本因素。廣州市一、二、三次産業比重怎樣變化才比較符合客觀經濟規律?這要看是否充分發揮了廣州市各個産業發展的優勢,産業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否協調,從而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效益。廣州市今後仍然要按照産業結構比較協調,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要求來進行産業結構的調整,而不是按照先定下來的某種目標,人爲地確定哪一年第三産業比重要達到65%、70%這樣來進行産業結構調整。
隨着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廣州市今後三次産業搆成演變的趨勢是:第一、二産業比重將繼續下降、第三産業比重將繼續上昇,不可能出現第二産業比重上昇、第三産業比重下降的反常趨勢,二、三産業比重之間的差距將逐步擴大。但近期三次産業比重變化的幅度不會很大。九五時期(1996-2000年),預計第一産業比重年均下降0.3個百分點左右,第二産業比重年均下降0.4年百分點左右,第三産業比重年均上昇0.7個百分點左右。按此推算,2000年廣州市三次産業之間比重搆成是4.41:44.67:50.92。這與廣州市政府九五計劃目標5:44:51差别不大。由此看來,2000年廣州市二、三産業比重相差5-6個百分點,因此仍可視爲廣州市二、三産業並重期。也就是説廣州市二、三産業並重期持續到2000年,前後一共15年(1986-2000年)。
2000-2010年期間,經過九五時期的經濟增長,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計劃由1995年1.9萬元提高到2000年的3.9萬元(當年價)],居民對服務的需求上昇,對物質産品的需求下降,以及廣州市中心城市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加强,將促使廣州市第三産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第三産業比重年均上昇幅度將加大,參照廣州市1985-1995年10年期間第三産業比重年均上昇幅度,預計年均昇幅爲1.0個百分點左右,第一、第二産業比重年均下降幅度分别爲0.2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左右。照此推算2010年廣州市三次産業比重搆成爲2.41:36.67:60.92。這與廣州市政府遠景規劃2010年三次産業比重搆成2:33:65有較大差距。筆者認爲,按照市府遠景規劃,2000—2010年期間,第二産業比重年均下降1.1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年均上昇1.4個百分點,這樣的幅度可能偏大,因此2010年廣州市第三産業比重不可能達到65%。因爲廣州市域90年代初開始加快重化工業和高科技工業的發展,到2000—2010年期間將是廣州市域重化工業和高科技工業蓬勃發展時期,因而工業比重不可能迅速下降、第三産業比重也就不可能迅速上昇,若人爲地加快變動幅度,必然會影響到廣州市的經濟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