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經久不衰的地理基因
廣州建城已有2210年。二千多年來,廣州市在原來城址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至1994年城區面積已達216km2,市區人口380.3萬。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最大經濟中心,全國最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改革開放後,廣州發展更快,從1991年開始廣州市國内生産總值超過天津,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僅次於上海、北京,居第三位。廣州歷經二千多年不衰,其原因是什麽?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國内外歷史上都曾有因地理環境變遷引起城市覆滅的例子(如我國新疆樓蘭古城);至於影響到城址遷移、經濟文化衰落的例子就更多了。廣州能够二千多年經久不衰,地理環境比較優越而且比較穩定是基本因素。本文從地理學研究角度,分析廣州地理環境條件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從而説明廣州六個方面的地理條件因素是廣州經久不衰的基本原因(地理基因)。
一、高温多雨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廣州地處歐亞大陸東南、太平洋西岸海陸交接地帶。由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與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巨大的熱力差异,形成了世界上獨特的東亞季風氣候。廣州地處於東亞大陸沿海中段低緯地區,北回歸綫南側内,形成高温多雨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强大的季風帶來潮濕的海洋氣流和豐富的雨量,大大改變了副熱帶高壓帶下沉乾熱氣流對區内氣候的影響,使它與同緯度的西亞、北非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下形成乾旱的熱帶沙漠荒漠氣候迥然不同。西亞、北非沙漠直逼海岸,而廣州却是北回歸綫上難得的緑洲。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優越氣候條件無疑是廣州經久不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珠江三角洲河網及其許多特性,特别是珠江出海航道具有水多、沙少、槽深、穩定等特點,使廣州長期兼有河港和海港兩種功能
上述地理條件因素形成的華南沿海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與華南沿海珠江古海灣(其中散佈着許多島嶼)地貌形態相結合,形成獨特的珠江三角洲河網區及其許多特性。首先,由於西、北、東三江匯入珠江古海灣開闊水域,流速减慢,大量泥沙淤積在島嶼周圍,古海灣逐漸演變成珠江幹流以及衆多的河汊,形成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河網交錯,水道縱横,大小河道共有一千多條,最後又分由虎門、蕉門、洪奇瀝、横門、磨刀門、鷄啼門和崖門等八大口門注入南海。珠江三角洲河網,一方面,西、北、東三江都有水流和航道匯合於廣州珠江河段,使廣州成爲珠江河道網的中心,成爲珠江流域最大内河港口;同時廣州又可經珠江幹流水道出海通往世界各地。這使廣州兼有河港和海港兩種功能。另一方面,西、北、東三江主流又並非直接匯入廣州珠江河段,不致於使廣州珠江河段淤積。西江主流經馬口峽、江門直出磨刀門入海。北江主流經三水直出蕉門、洪奇瀝入海。東江自石龍以下分爲南、北幹流入獅子洋經虎門出海。西、北、東江大部分水流均未經廣州珠江河段,三江所夾帶的大部分泥沙不致於沉積在廣州珠江航道和港區。現在廣州珠江河段泥沙含量只有萬分之三,遠少於黄河、長江的泥沙含量。再一方面,廣州通海水道——廣州經虎門、伶仃洋、珠江口,原是珠江古海灣的一部分,現在仍呈嗽叭形狀態河口灣,有利於形成强大潮流冲刷河床。河口灣頂端廣州黄埔港最大潮差達3.38米,平均潮差1.50~1.69m。珠江八大口門,虎門漲潮總量最大(占珠江各口門的60.8%)。虎門是以潮汐作用爲主的河口灣。珠江幹流水道雖有流溪河以及部分北江和東江水流匯入,但主要是“外海進入潮水來充填,故這種水道始終由潮汐動力控制,性質爲潮成(或潮汐)水道,潮流的往返運動與冲刷,使槽床保持一定的水深。”1949年以前,廣州(黄埔)港出海航道處於自然狀態時水深仍在-4.3m~-6m之間。從1954年開始疏浚整治之後,現航道最小水深在-8.6m~-9.0m之間,2萬噸級海輪可乘潮自由進出。總之,“廣州入海水道是一條非常優良的河口潮汐水道。這一條水道既不受(或基本上不受)流域推移質泥沙淤積的影響;還很少接受流域懸移質泥沙的淤積。”以上説明,廣州地處珠江河網中心,又有深水通海水道;兼有河港和海港兩種功能,特别是出海水道是一條十分優良的河口潮汐水道,很少淤積,具有水多、沙少、槽深、穩定等個性特徵。這是廣州港二千多年來經久不衰的最基本的地理條件因素。
三、廣州有富饒的珠江三角洲作爲直接腹地
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高温多雨的熱帶季風氣候,縱横交錯的河道網,光、熱、水、土條件十分優越,雖然相對内地中原地區來講開發較晚,但潜力大、發展快、農産品商品率高,十分有利於廣州市的形成和發展。長期有富饒的珠江三角洲作爲直接腹地,是廣州經久不衰的又一基本因素。廣州城依山(白雲山)、傍水(珠江),區内兼有平原、臺地、丘陵、山地等地貌類型,城建用地、用水充足,水運條件好,這些都是廣州市形成、發展所必須的的基本條件。
四、廣州長期來是祖國南大門,對外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之一,腹地十分廣闊
廣州作爲地處歐亞大陸東南、太平洋西岸的沿海港口,北上可達華中、華北、華東以及西南、西北,南下出海可通往世界各地,有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前景。從歷史上來看,由於廣州地處華南沿海中段,面向海洋,從建城開始就是華南通往海外的主要港口,特别是公元三世紀(我國古代南北朝)後由於海舶船身增大,不必沿岸行駛,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航綫口岸便從徐聞、合浦東移至廣州,從此廣州便成爲中國的南大門,成爲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成爲通往西歐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廣州一直是祖國的南大門,我國通往海外的主要港口之一。這是廣州經久不衰的又一基本因素。在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和水陸空交通空前發達的條件下,作爲祖國南大門、沿海港口城市的廣州,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五、廣州擁有華南沿海前沿的巨大區位優勢
廣州作爲華南沿海港口城市,靠近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西亞和西歐的國際遠洋航綫。在古代先進農耕經濟技術從内地中原向沿海擴散過程中,是我國與海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前沿;在近現代是西歐、北美先進經濟技術(商品、市場經濟和以機器技術爲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自西向東擴散、從沿海向内地推進的前沿,因而擁有接受近現代世界先進經濟技術擴散和戰後國際産業結構調整與向外轉移的資金、技術的巨大區位優勢。60年代以來東亞成爲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以及由此引起世界經濟貿易重心東移、太平洋時代即將到來,這些都十分有利於地處東亞、太平洋西岸的廣州市的發展。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使廣州的沿海區位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發展速度加快、迅速超過内地大城市的重要原因。總之,沿海區位優勢是廣州經久不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六、廣州兼有“門户位置”和“中心位置”兩方面的優勢
廣州既有華南沿海港口城市“門户位置”的優勢,又有距海145公里、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北部、廣東省陸地中心地帶“中心位置”的優勢。正是中心位置的優勢,使廣州比地處大陸邊緣地帶的澳門、香港早1500~2000年就得到開發,長期成爲珠江三角洲最大中心城市,成爲廣東省乃至整個華南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華南地區最大的水陸空交通運輸樞紐。作爲門户位置,廣州的優越性稍遜於香港,但作爲中心位置,香港難於企及廣州。香港發展陸路交通(鐵路、公路)只有往北一個方向,而且地域狹窄又多山,可利用空間不多。近年來香港通往内地的陸路交通趨於飽和又難於進一步擴大,這是不利於香港今後發展的。而廣州却擁有發展通往各地陸路交通的地理條件。廣州是我國沿海港口城市中最有條件發展成爲水、陸、空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實際上廣州長期來就是華南地區最大交通運輸樞紐,這與廣州擁有中心位置的優勢分不開。總之,廣州擁有中心位置優勢,也是廣州經久不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上述六個方面優越的地理條件因素及其在地域空間上的組合就是廣州的巨大地理優勢;也就是廣州二千多年來經久不衰的基本原因(地理基因)。廣州確實不愧是一塊黄金寶地。她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而又美好的。只要采取正確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廣州的地理優勢及其巨大潜力,把廣州建設成爲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是有條件實現的。廣州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廣州市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應當有利於發揮廣州地理條件的個性特徵和巨大地理優勢,從而把廣州真正建設成爲有個性特色、長期興旺發達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參考文獻:
1. 李春初:《廣州港的發展要狠抓入海深水航道的開發建設》,提交“廣州港與廣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國際研討會論文。
2. 李春初:《珠江三角洲的地質搆造背景與地貌》,《珠江三角洲水土資源》,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8~31頁。
3. 沈燦桑:《三角洲河口水沙運動規律》,同上書,第32~88頁。
4.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28~438頁。
5. 林初昇:《廣州城市發展分析》,廣東人民出版1986年出版。
6. 張樂育:《我國對外開放的歷史地理背景》。《開放導報》1996年第1期。
7. 張樂育:《香港、廣州城市職能的差异及其演變趨勢》,《熱帶地理》199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