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地理位置及其作用之分析
香港的地理位置是影響香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地理因素之一,分析研究香港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對於認識香港經濟發展及其今後前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理位置不只是指一個地方在那裏,其全面的科學含義是指一個地方與外部一切地理因素在方位和距離方面的空間關係的總和。〔1〕其中,與經緯度相互關係確定的是數理地理位置;與自然地理因素相互關係確定的是自然地理位置;與經濟地理因素相互關係確定的是經濟地理位置;與政治地理因素相互關係確定的是政治地理位置;與文化地理因素相互關係確定的是文化地理位置。香港這幾方面的地理位置都有其非常特殊的地方,而且對香港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香港的數理地理位置
香港位於北緯22度09分至22度37分,東經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這是香港的數理地理位置。其緯度位置是香港形成南亞熱帶氣候的基礎;其經度位置是香港成爲與倫敦、紐約鼎足而立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香港的經度位置使它又處於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地有利的時差區,“由於倫敦、紐約、香港分佈於歐、美、亞三洲,處於三個不同的時區,時間上(相差約八個小時)正好(使世界金融市場)互相銜接,連成一個整體。”〔2〕香港的經度位置使它與東京差一個小時(香港20時,東京2l時,倫敦12時,紐約7時),這是香港與東京競争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一個極爲有利的因素。
二、香港的自然地理位置
香港位於東亞中國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中央,是世界上最大的歐亞大陸與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交匯處,因而使香港位於温暖多雨的東亞季風氣候區,使香港與亞洲大陸西南部同緯度的阿拉伯沙漠乾旱氣候迥然不同。這就爲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它背靠中國大陸、面向大洋,爲通往世界各地提供了基礎。
香港的數理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位置是對香港發展長期起作用的因素。香港是從遠洋船舶大型化的時代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故她所擁有的深水港和面向大洋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香港的經濟地理位置
香港維多利亞港與美國的舊金山、巴西的裏約熱内盧並稱爲世界三個最優良的天然深水港。但除了這個極爲重要的港口資源外,香港幾乎没有發展工業所必須的各種礦産資源和農業原料。論土地面積僅1060平方公里,號稱彈丸之地。但它的經濟地理位置却非常有利,背靠人口衆多、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的中國大陸,地處太平洋西岸中央,便於通往世界各地。維多利亞港和優越的經濟地理位置,是香港發展成爲國際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必要條件。本世紀初廣九鐵路建成(1911年全綫通車),九龍位於廣九鐵路南端,北連京廣鐵路,使香港成爲中國的轉口貿易港。中國内地的農副産品和各種工業原料源源不斷運進香港,就近供應,價格低廉。香港的工業制成品通過水陸運輸網可方便地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香港毗鄰中國大陸,使它就近方便獲得大量低廉的資源、勞力和廣闊的市場;香港面向海洋,可利用海運成本低的優勢,聯繫世界各地。這些都是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香港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强大競争力的重要因素。
香港就其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地理位置來説,偏隅於一角。因而大陸解放前香港主要是華南地區轉口貿易港,其經濟地位遠不如上海和廣州。但香港擁有維多利亞天然良港這個優勢,在當代海上運輸現代化和國際分工高度發達的條件下,香港背靠中國大陸、面向海洋、海陸交匯、位於太平洋西岸中央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加上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長其實行自由港政策,經營者的審時度勢,不過二、三十年時間,香港便發展成爲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國際性工商業城市,成爲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現在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已超過廣州、上海。
香港經濟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還表現在邊境效應上。自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商品經濟發展要求貿易自由和對外開放。香港被英國佔領後,客觀上起着擴大開放、交流的作用,很快就發展成爲中國的轉口貿易港。1950年朝鮮戰争爆發後,美國挑起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中國大陸禁運,香港作爲轉口貿易港的地位迅速下降。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從香港輸往内地的貿易額僅占港産品出口值的0.1~0.5%之間。但我國出口商品還是大量通過香港輸出,香港成爲我國與海外進行經濟貿易的特殊橋樑。1979年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内地占香港轉口貿易的三分之一。香港作爲轉口貿易港的地位是香港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
香港又是著名的“購物天堂”。香港之所以成爲“購物天堂”,有多方面的因素,如長期實行自由港政策(絶大多數商品免征進口税),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等,但邊境效應是一個重要因素,各國都到地處沿海邊境的香港市場低價傾銷商品。經濟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香港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四、香港的政治地理位置
香港的政治地理位置更是特殊,甚至具有某種神秘色彩。
政治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都屬歷史範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内容。香港的政治地理位置大體上可分爲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1.鴉片戰争以前;2.鴉片戰争後至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3.新中國誕生至1997年主權收回時期。鴉片戰争之前,香港只是中國沿海邊陲漁村,人口不過二千左右,很少爲世人所知。香港政治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是在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把它割讓給英國之後。雖然這一個多世紀中經歷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香港政治地理形勢也相應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但在英國政府管轄時期,它是處於中英兩國之間的邊緣小塊政治地域單元,廣泛的意義上也可以説是東西方兩大政治經濟體系之間的邊緣小塊政區。新中國成立之前,香港是殖民帝國英國與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之間位於中國大陸邊緣的英屬小塊殖民地;新中國誕生後,香港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之間位於我國大陸邊緣仍被英國管轄的一小塊政區。香港離英國本土遠,實行自由港政策,與英國本土不同,但又屬於英國管轄下的一個政區單位。從香港割讓到主權收回這一個半世紀中,香港這種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使它成爲政治避難所、資本安全港和特殊的政治交往橋樑。
香港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及其政治避難所的作用,引起内地大批人口移入香港,爲香港提供大批廉價勞動力。這明顯地表現在香港人口多次重大變化上。從英國佔領香港以來,香港的人口從1850年的3萬增至1871年的13萬,1901年30萬,1940年180萬,到八十年代的今天,已達到567萬。
香港人口增長包括本身的自然增長和從外地遷入的機械增長二部分。1981年香港户口統計調查,在總人口的520萬人中,有57.2%是在香港出生,有43.8%是外地遷入的,占總人口中的227萬。香港人口98%是我國同胞,除極少數是海外華人遷入外,絶大部分是從内地遷入的。香港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是内地居民大批移人香港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别是廣東毗鄰香港,所以香港居民中廣東籍人數最多,其次是福建、上海。數百萬内地貧困農民、工人遷入香港,就爲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這無疑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香港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還起着資本安全港的作用,引起大量資本流人。除抗日戰争前後和大陸解放前後内地資本和英資財團流入香港外,還有東南亞地區和一些政局動盪國家的許多華僑資本涌入。“據有關方面估計,五十至六十年代期間,這些流人香港的資金至少有近300億港元之巨。”〔3〕大批“逃資”的進入又給香港帶進不少新技術與設備,帶來經營管理人才,從而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
香港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還使它成爲我國與海外僑胞、西方各界人士交往的特殊橋樑。因而每年都有大批海外僑胞、西方各界人士經香港進入内地。在過去閉關鎖國時期,香港新界深圳河南面落馬洲成爲海外人士瞭望祖國内地的旅遊點。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後,與海外交往更加密切,來往人數更多。這是促進香港經濟繁榮的又一重要因素。
政治、經濟地理位置是使香港長期以來成爲自由港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世界各國都是在本國領土邊境或口岸附近設置自由港。現在世界上絶大多數自由港都分佈在邊境地區,香港地處邊境的政治地理位置,又是英國在遠東政治經濟貿易活動的重要據點,這是香港一開埠就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此外,香港除了在太平洋戰争中被日本佔領過幾年,極少受戰火的威脅,並在戰後利用美國的“冷戰”政策以及朝鮮戰争和越南戰争,發了一筆不小的戰争財。
因此,香港處於東西方兩大政治、經濟體系之間這種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使它得到來自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這兩方面的許多好處。
新中國誕生標誌着香港政治地理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雖然香港還在英國政府管轄之下,但中國一直把香港視爲中國領土,香港居民絶大多數是我國同胞。我國人大、政協都有香港代表參加。香港同胞有新中國作强大靠山。同時,中國政府長期來向香港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原材料供應,從而維持了香港地區的穩定與繁榮。港英當局在二十幾年前就不再叫香港爲殖民地,所制帶有侮辱性的“阿群帶路圖”的徽志也被廢而不用了。香港中國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無疑有利於香港經濟的發展,特别是有利於華資的壯大,並逐步超過香港英資財團。如今除了原來的三大中資企業(中國銀行、華潤公司、招商局)外,中央和地方許多省市都在香港設置經貿機構,進一步起着促進香港經濟穩定和繁榮的作用。
另一方面,港英當局不會輕易放棄香港。在1997年之前,香港仍在英國政府管轄之下,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一環,與西方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繫。港英當局要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以顯示其生命力。香港政府對於經濟貿易采取基本不干預政策,長期實行自由貿易、自由經營、自由競争的方針,使香港企業形成一套比較符合商品經濟規律的管理體制,能够比較快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這些都是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香港政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它得到國内其它地方不可能得到的許多利益,從而促進着香港經濟的迅速發展。
五、香港的文化地理位置
從整個世界的文化地域差异和特徵來看,香港的文化地理位置也是十分特殊的。概括起來説,近代香港的文化地理位置是處於以中國爲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英國爲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間邊緣交叉地帶。
近代西方文化超過東方文化,並逐步向東方、向世界各地擴展。我國近代東南沿海包括香港、上海、廣州等在内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興起,便是近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結合的産物〔4〕。這是近代香港文化地理位置的基本歷史背景。
香港是中國領土,中國人民長期在香港地區繁衍,香港文化的主要淵源是華夏文化。香港在割讓給英國之後的發展過程中,又有大批中國居民移人,現在香港98%的居民是中國人,所以現在香港居民的文化傳統與大陸是一脈相承的。這就十分有利於内地與香港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政治、文化交往。另一方面,香港歸英國統治之後,西方文化滲入到香港的各個領域,同時,强行定英文爲官方語言,從而形成中英文雙語制度。目前,有25%左右的居民能講英語。香港人英語水平較高,是香港文化地理上的一個優勢,是香港與西方保持經濟、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也是香港能够迅速吸取西方科技和管理最新成果、發展與西方的經濟貿易往來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香港這一特殊的文化地理位置,使我國同胞在香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環境中,將東方文化傳統中喫苦耐勞精神與西方文化中競争、開拓精神結合起來,發展成爲獨具特色的積極進取的香港人風格。這是香港經濟能够迅速發展的一個極爲重要的原因。現在香港取得成功的那些企業家中,大多都具有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特點。
總之,香港的文化地理位置有利於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吸取東西方文化之所長,使香港成爲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這是香港文化地理上的優勢,是香港經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注釋:
〔1〕巴朗斯基:《經濟地理學上的位置》,《經濟地理學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譯本),第106~128頁。
〔2〕陳可煜:《香港經濟一瞥》,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頁。
〔3〕鄭德良:《香港經濟初探》,中山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頁。
〔4〕參閲胡兆量:《我國經濟地帶與東亞經濟地帶的文化地理背景》,《經濟地理》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