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必須盡快開展研究開發南海Ⅰ號沉船的文化遺産工作



  2003926《省政府參事建議》

  黄偉宗 司徒尚紀

  2003年9月22日—24日,我們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的幾位成員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有關專家學者到陽江市對南海Ⅰ號南宋沉船的文化遺産進行了初步考察,從考古人員在沉船試掘出的小量文物中,我們看到這艘沉船及其内藏的文物,是一批極其豐富、極其珍貴、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産,並完全可以預見到進一步發掘的潜力很大,將會有更加豐富而珍貴的發現,將有極大可能成爲當今世界最完整、最豐富、最珍貴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寶庫,成爲世界文化遺産。由此,我們提出研究開發建議如下:

  一、務必在2004年5月前啓動“异地搬遷,復原保護”方案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隊稱:經有關各方面研究,已經制定了對南海Ⅰ號沉船采取“异地搬遷,復原保護”的打撈和保護方案,啓動船體的海底作業,尚能在每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因這期間尚未有臺風,海面相對風平浪静,海上作業條件較好。由此,我們認爲:務必在2004年5月前進行,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原因是:

  1.據2003年8月29日《參考消息》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鬆甫罷一郎和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豐山鬱夫在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問時稱:他們將爲世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爲世界文化遺産而努力;並説單是位於路綫東側的亞洲各國,就有約30處世界遺産。這種意見,估計很有可能被采納,如果獲得通過,勢必於近兩年時間到世界各國考察和認定屬於這項遺産的古迹所在,從現有考古發現上看,南海Ⅰ號沉船完全有條件被列爲其中之一,如果錯過明年5月前的打撈時間,勢必要推遲一年甚至兩年,這樣就很可能錯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認定的時機,重現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廣州時因未有準備而造成的失誤。

  2. 2005年7月是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中央已批示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舉辦各種隆重慶祝活動,臺灣與海外也會同慶,鄭和下西洋屬於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産和文化精神,廣州也在此時與瑞典同辦“哥德堡號”100週年紀念活動相呼應。如果南海Ⅰ號沉船盡早出水,有較充裕時間研究開發其價值,作出定位和開發方案,既可與全國和我省的相關活動相呼應,又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整個慶典熱潮中呈現獨特光彩。如果錯過這600年一遇的機會,將是個莫大的損失。所以,我們認爲當務之急是盡力盡快使南海Ⅰ號出水。

  二、明確定位爲“海上敦煌”,加大研究和宣傳力度,妥善處理宣傳和保密保護的關係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與同行的專家學者和當地學者交换意見,一致認爲南海Ⅰ號沉船的文化遺産價值,可以作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標誌,而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標誌甘肅敦煌相比擬,可定位爲並稱其爲“海上敦煌”的理由是

  1.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隊、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陽江市的考古專家經認真研究作出結論:南海Ⅰ號沉船是南宋時代文物,是迄今爲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初探,沉船有三個艙,文物總數約有5—8萬件,相當一個省級博物館的藏品,超過敦煌莫高窟5—6萬件文書數量(與敦煌文物數量相差無幾)。是當今任何一個地方(包括福建泉州海上絲路博物館)的海上絲路文物,數量質量都不可企及的,可謂當今世界海上絲路文物數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載體。

  2.已打撈出的船中文物,有金、銀、鋼、鐵、瓷等器皿文物4千多件,多數可定爲一級、二級文物,其中以瓷器爲多,有30多個品種,其實,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運輸中國特有的兩種標誌性産品,即絲綢和瓷器。因陸路靠駱駝運輸,駱駝走路時背馱貨物摇晃,故絲路的茶葉等物品多由陸路運輸,海路航船較平穩而體積相對較大,故瓷器多從海上運輸。所以説,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Ⅰ號文物以瓷器爲多、爲主,而且又集中了當時全國幾個主要瓷窑(江西景德鎮、浙江、福建等)出産之瓷器集中體現了古時瓷器生産工藝技術、藝術和運輸文化風貌,是迄今最古瓷都和瓷路之體現。

  3.從船的結構看,是刀形船底,可判定是開往遠海之商船;從貨物産地上看,基本是中國産品,可判定是運貨到外國的商船;從多種瓷器的造型上看,部分具有明顯的中東風格,並有留待加工的痕迹,具有“來樣加工”或半成品的意味;特别是打撈出兩顆接近石化的蛇頭骨,  由於蛇是印度和中東某些國家的崇拜物神,這就顯示其船上有這些國家的人,甚至可能是這些國家商人所用的船隻。這些文物和迹象,也證實了這沉船是海上絲路的文物集大成者。

  以上這些理由,是我們依據現有的考古成果,從文化學的角度、從世界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價值和地位上,對南海Ⅰ號作出“海上敦煌”的稱謂和定位的。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着眼於對其研究開發,尤其是着眼於宣傳和招商引資。據陽江市領導稱:按現在制定的方案,起碼需要投資3億多元,由中央和省分擔,但至今尚未落實。正式啓動之後,可能還不止這個數字,這就必須招商引資。而要這樣做也就必須大力宣傳推介,這項工作,做得越快、聲勢越大越好。

  但是,要這樣做却又與當前需要的保密和保護相矛盾。因爲沉船尚在24米深海底,且離海岸較遠,隨時有被盗竊之可能,理當采取嚴密的保密和保護措施。眼前已這樣做了,且做得不錯倒是宣傳工作方面因礙於保密而未能開展。其實,  自1989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珠江幾裏外發現這條沉船之後,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歷史博物館(現爲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聯合勘察;2001年又在香港水下考古探索協會的贊助下,經中央和省考古專家的確定位置等等,發現南海Ⅰ號的訊息已傳遍世界了,從參與考察的外國公司和專家,到現代的科技手段,簡直可以説已經没有多少保密價值(當前應盡量避免沉船方位和已出水文物保存位置之擴散),重點是在於加强保護措施,以防盗失。保護的加强與宣傳的加强,是一暗一明,並不矛盾,是完全可以妥善處理的。所以,應當放開手脚,大力宣傳,加快招商引資的步伐。

  三、要以“世界之最”的氣魄,將南海Ⅰ號的研究開發做好、做大、做長

  在剛剛結束的全省文化大省建設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必須把握世界經濟文化發展大勢,把建設文化大省作爲廣東加快發展的新戰略”;在提出“要狠抓落實”的要求中,指出要“扶持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南海Ⅰ號的研究開發,可説是“重大文化項目”,也屬“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因爲它無論在水下歷史文物的數量與質量、水下考古學史上的地位,或者是在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與文化上的價值和地位,都可稱爲世界級或世界之“最”的。因此,我們對其研究開發,也應以世界之“最”的高度和氣魄,做好、做大、做長。

  做好,就是要將現計劃籌建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成世界一流的,並可考慮在以館爲中心的基礎上,將整個海陵島建設成爲世界海上絲路城,或名之爲“海絲島”,逐步擴展,將中國以全世界所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迹景點展示於整個島上,成爲一個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的縮影,成爲一個綜觀世界數千年絲綢之路史和海洋文化的“絲路文化世界”。並使其同時具有會展、招商、旅遊、學術交流、文化活動等功能的經貿與文化一體的海上樂園,使整個海陵島建設成爲像世界第一大“海上船艦”似的神奇船島。

  做大,就要争取舉辦一系列世界性的活動,包括:(1)争取在2004年下半年,即南海Ⅰ號出水之後,舉辦世界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力求一步到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力争世界海上絲路研究中心的申辦權;(2)争取在2005年7月,即在全國和海外舉辦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廣州舉辦“哥德堡號’100週年紀念活動的同時,舉辦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邀請世界上有關國家(估計有30多個國家和地方)參加,重現古代海上貿易文化情景,重聚千年海上絲路友誼,揭開海絲文化新史頁,揭開海上貿易新篇章,將文化學術交流與經濟貿易結合進行,相得益彰;(3)與中國歷代海上絲路有交往的國家和地方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4)建立世界海上絲路和中國海陸絲路旅遊綫或旅遊網,等等。

  做長,就是:(1)一切有關開發保護計劃和措施,要立足於長遠保存龢利用,要以文物必須原地保存和展示的原則,着眼於在陽江市内研究開發;(2)盡快建立“南海l號”綜合研究機構,對這項文化遺産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全體研究,争取於2005年(即在世界海上絲路學術研討會前)出版學術專著;(3)盡快組織文藝創作系列,約請著名作家撰寫大型重點作品,考慮約寫:史詩性長篇報告文學一部、長篇小説一部、散文集一册、電視片文學本一部、電影故事片一部。這些作品既是打開局面的宣傳所需,又是長久性的文化建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