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立項的建議
2005119《省政府參事建議》
黄偉宗
2005年10月19日,新華社發佈了一條重要消息:“中國將聯手相關國家進行考察絲綢之路擬申報世遺”。消息稱:“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18日表示,中國將加强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相關國家共同努力,盡早爲‘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經南亞、中亞直達歐洲,總長超過一萬公里,在中國境内就有4000多公里。同時還有‘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歷史文化遺存。”“因爲申報要涉及十多個國家,需要‘絲路’沿綫各國一起參與。爲此,國家文物局已組織相關國家駐中國的外交官到‘絲綢之路’沿綫考察”。
這則消息與我省有特别密切而重要的關係。因爲經我組和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多學科專家、學者、教授的考察研究證實: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古港,在全國是歷史最早的、數量最多的、年代最齊全的、路綫是最多最長的,如果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申報獲得成功,我省是最有條件成爲這項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分支項目的;而且,我省在這方面的文化遺存,也應當是我們國家申請這項目的重要依據和重要内容。
我省應當高度重視這個信息,並以此爲契機,立即采取措施,組織統籌機構,將全省各界、各地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成果和力量進行整合,訂出行動計劃,盡快做好迎接國家向聯合國申報後必會前來考察的種種準備工作,不失大好時機,力將我省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存及其相應的更多文化遺存,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以盡快實現我省至今世界文化遺産零的突破。
2000年6月,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專家考察團赴雷州半島考察調研,證實了徐聞是西漢時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由此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爲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提前了1300多年),得到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指示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繼續做好這項工作,並撥給啓動經費。爲此,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館成立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黄偉宗,副組長洪三泰、羅康寧)。 5年來,組織多學科專家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主要有:2001年出版了《開海》《千年國門》等500多萬字的專著;在湛江舉辦“海上絲路與中國南方港”全國性學術研討會,確認了徐聞是中國最早的海上絲路始發港之一;先後到廣東沿海古港(饒平、潮州、澄海、汕頭、汕尾、惠州、東莞、廣州、珠海、臺山、陽江、電白、湛江、雷州、遂溪等),以及香港、澳門和廣西的合浦、北海、欽州、防城港進行考察,發現這些古港分别是從兩漢、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海上絲路始發港,前枯後榮,此盛彼衰,搆成了海上絲路年代最長、朝代最全,綫路最多、最長的格局;2003年出版了前所未有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等書,並在“海上絲綢之路與建設文化大省”研討會上受到省領導和專家的好評;2004年爲陽江南海Ⅰ號定位“海上敦煌”,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海洋學家贊許;在兩廣和粤贛邊境考察,提出研究開發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理論,被認爲是填補學術空白之舉。如此等等,説明我們有基礎、有實力、有理由再爲我省申請世遺效力。
當前,省政府應抓住這一機遇,以“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專題立項,由參事室、文史研究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織實施,具體内容和做法:
一、再次深入細緻考察我省和相連區省海上絲綢之路古港,協助各古港整理研究其史料,編寫並出版《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圖》,既可作申報世遺之用,又可作研究開發旅遊或文化産業之用。
二、修訂再版《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編著《海上絲路的研究開發》、《廣東及南海的海上絲路古港》等書,既可作爲申報世遺的理論和學術支撑專著,又可作爲申報的宣傳和普及讀物。
三、經我們多年逐步考察發現,南雄梅關古道、封開賀江水道、懷集水陸古道、雲浮南江水道、樂昌武江水道、連州湟水古道等,均有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的遺存或史料記載。因而提出海陸絲路對接通道的理論是有實際依據的。如能繼續深入考察研究,得出科學結論,不僅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意義,而且可以爲我省和我國增添更多更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産。爲此,我們擬繼續深入考察研究,編寫並出版考察報告和學術專著,並在聯合國來我省考察之前,聯合有關省市舉辦全國性、跨境的海陸絲路對接通道學木研討會(擬於2006年底召開),會後出版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