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擦亮“海上敦煌”品牌將陽江打造成國際性的海洋文化中心



  ——南海Ⅰ號文化遺産及陽江文化調研報告

  200775《省政府參事建議》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文化研究組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

  黄偉宗執筆

  2003年9月,我們曾到陽江市考察南海Ⅰ號  宋代沉船文化遺産,爲其作出“海上敦煌”  的文化定位,在國内外引起强烈反響。最近,在開始打撈南海Ⅰ號並受到舉世矚目的時候,我們又前往考察,有不少新的發現,特作調研報告如下:

  一、新發現、新分析、新判斷

  正在打撈的南海Ⅰ號沉船,現已整體裝入準備吊起的沉箱,  因工程進度原因要推遲吊起。在開始打撈操作的時候,下海探察的考古人員已對全船整體情况作了大致瞭解,新發現不少文物,比前些年勘察時取樣的文物更多、更全面,提供了整船情况的重要資料。陽江市博物館館長張萬星副研究員,曾多次參加下海探察這船文物,向我們介紹了新發現的這些文物和親見的海底沉船情况,爲我們對這些新發現作出下列的新分析、新判斷,提供了基礎和重要依據。

  (一)從現在探察情况證實,全船文物數量超過原來估計的5至8萬件,其文化和歷史價值也比原先所預計的更豐富、更深廣。4年前,我們以其預計的文物數量及其文化、歷史價值,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中,堪與陸上絲綢之路文物集粹甘肅敦煌相匹對,又堪稱爲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之冠,  而將其定位爲“海上敦煌”。現在看來是很確切的,  必須堅持,  而且當以此爲品牌,着力打造,擦得更亮。

  (二) 現在出水的船錨,是麻石制的長方形條板,考古學家鑒定是中國宋代通用船錨;船身爲木質搆造,所用都是中國南方生長的松木和杉木。據此,可判斷此船乃中國所造、  中國所用。曾有人認爲是外國船的説法,看來不成立。

  (三) 現已清楚船中所載的物件,主要是陶瓷生活用品貨物,如:盤、碟、碗、杯、瓶、壺等,都是套裝而數量特多,而且多是中東式的設計,顯然是當時中國福建、浙江、江西的陶瓷名窑,以“來樣加工” 的方式而生産的出口商品。據此,可以判斷這是一條運載中國向外國出口商品的貨船,不可能是當今有人所説的南宋時崖門海戰的沉船,或者是宋帝昺南逃時的沉船。因爲這船瓷器對海戰無補,只是累贅;皇帝逃命,自身難保,宫廷珠寶帶不完,怎能再帶這些壇壇罐罐?所以,此説也是難成立的。

  (四)  新發現的文物中,有些生活用品,如:銅鏡手把、珠子、圈環、化妝盒、食物殘骨、  眼鏡蛇頭骨(可能是玩蛇遺物)、少量銅錢(可能供途中上岸所用,因宋代時東南亞通用銅錢) 等等。這些生活用品,顯然爲長途航行所需而備。由此可以判斷,這是一條遠航船,因爲近航船無需備太多生活用品。是否遠航船,將决定南海Ⅰ號是否屬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性質,不可忽視。

  (五)新發現有不少重叠的鐵鍋産品,在船艙中覆蓋於瓷器産品之上。這狀况提供三個可能性信息:一是鐵鍋也屬中國宋代重要出口産品之一,因而海上絲綢之路也可能是鐵器之路;二是船上的鐵鍋可能是廣州或佛山産品,因爲廣州、佛山在古代鐵器生産名列全國之冠和世界鐵器商品之冠;三是如能肯定鐵鍋是廣州、佛山産品,那麽,勢必是南海Ⅰ號在福建或浙江某港裝上瓷器産品啓航後,在路經廣州或佛山港時,加運鐵鍋産品,這樣才會出現鐵鍋在瓷器之上的現象。如果將來事實證實如此,也由此而同時證實:南海Ⅰ號的貨物,也與廣東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並非現在有人所説與廣東無關。   

  我們作出這些新分析和新判斷,是初步的,正確與否,有待南海Ⅰ號全部文物出水證實。但在當今輿論界衆説紛紜、猜測四起的情况下,强化有持有據的分析判斷,以正視聽,把握輿論導向,是很有必要的。否則,可能會在這空檔時間,不當的雜音會削弱南海Ⅰ號  的本有文化力,會爲其研究開發、招商引貴造成負面影響。

  二、將陽江打造爲國際性海洋文化中心的步驟和建議

  自從我們爲南海Ⅰ號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後,該船的影響日益擴大。2004年元旦,由阿麗絲·  德·  讓麗絲主管爲首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團,在省參事室(文史館) 負責人的陪同下到陽江考察,認爲該船文物具有非同尋常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無愧爲“海上敦煌”;2004年6月13日,世界著名海洋學家吴京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地理雜誌總顧問,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原“教育部長”、成功大學校長)因從網上知悉我們所作“海上敦煌”定位,主動請求我們邀請他前來考察。他在考察時認爲:該船是世界航海史、航海科學和航海文化史的重大發現,世界的海洋史將由此改寫,並十分贊同我組所作的文化定位。這些世界級的機構和人物的訐價,顯然是從世界的視野進行分析判斷作出的。我們也應當從世界的制高點上去認識南海Ⅰ號 的價值和意義,去對其進行研究開發。由此,我們認爲當以具有世界龍頭内涵的“海上敦煌”爲品牌,以南海Ⅰ號文化遺産爲基礎和主幹,全方位地采取多種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陽江打造成國際性的海洋文化中心。具體做法是:

  (一)争取2008年在陽江舉辦國際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論壇。這個論壇,應當立即籌備。籌備工作應當與打撈船體、移位保護和建館工程同步進行,争取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落成盛典時,同時開幕。南海Ⅰ號現已有國際影響,盛典和論壇也應當邀請國際友人和學者參加。通過這國際性的盛會,并且由舉辦這次活動開始,盡力在我國以至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國家,掀起“海上敦煌” 熱,並使其也能像甘肅敦煌形成爲“敦煌學”那樣,在學術上逐步形成“海上敦煌學”。

  (二)圍遶着這個目的,應當擴大博物館的展覽範圍和文化學術内容。首先在博物館内,除當以南海Ⅰ號爲主體外,還應當有我省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層位,並逐步擴展全國、以至世界海上絲路始發港的展位,  以及迄今所有海上絲路的研究著作和史料,并且立即組織專家繪製《海上絲綢之路圖》,讓觀衆進館即瞭解廣東、中國、全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狀况,還可以分類、分册出版,供研究。同時,應盡快成立研究和宣傳辦公室,負責籌備論壇,在國内外徵集論文,並組織作家進行專題報告文學、歌曲、舞蹈、畫卷和電視片的創作。争取這些展覽内容、綫路圖、學術論文、文藝作品,均於盛典和論壇開幕前到位,及時地發揮宣傳效應。我們專家學者當全力支持協助。

  (三)争取2009年申請世界文化遺産。2005年,國家文物局長正式宣佈:争取在五年内,將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及相關文化遺存串聯在一起,申請一項世界文化遺産。2009年是正式宣佈的第四年,當是這一項目的關鍵性階段,必須不失時機地力争列入這一項目。爲此,當在聯合國考察前或同一時候,舉辦以南海Ⅰ號 文物價值爲專題的學術論壇,以增强申遺的學術力度。這是因爲開幕盛典時的論壇,着重於從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看南海Ⅰ號 文物價值,條件限制,尚不能深入論证沉船文物,故在開館後才能舉行專題論壇。

  (四)争取於2010年在陽江舉辦國際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據我們多年研究考察證實:全世界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在我國沿海也有50多個城市,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有如此數量衆多的國家、地區和城市爲基礎,以海上絲綢之路爲紐帶和平臺,進行經濟、貿易、文化、學術和旅遊的展覽與交流合作,估計必會獲得重大成功。這一舉措,必將大大提高南海Ⅰ號和陽江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

  (五)争取於2011年在陽江舉辦世界海洋博覽會。據網上資料,1998年裏斯本曾舉辦世界海洋博覽會,因全力以赴,在全世界發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結果獲利100多億美元。

  2005年,我國曾在上海舉辦過國際海洋博覽會,作爲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活動的一個分支活動,主題又太專業,  以至影響不大。據説這與上海在承辦後又獲得世界博覽會承辦權,從而不能全力以赴有關。可見這並非海洋博覽會之過。陽江如能像裏斯木那樣全力以赴承辦,加之自己在此前有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的基礎和經驗,是必能成功的。這一舉措的結果,陽江可望成爲國際性的海洋文化中心。

  (六) 建議圍遶將陽江建成爲國際性海洋文化中心的總目標,將陽江本地特色文化進行加工整合,以搆成文化競争合力,從單項到整體都力争前列的優勢。例如,  陽江風筝文化,有自身傳統和特點,頗有名氣,2004年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到陽江考察時,有一官員向我們建議:將陽江風筝作爲珠江文化代表,聯合作爲黄河文化代表的山東濰坊風筝、作爲長江文化代表的江蘇南通風筝,整合爲中國三江風筝文化,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現在應將這一建議付諸實施。此外,陽江自古有刀具文化傳統,近年有“十八子”等名牌享譽神州,應采取措施向海外伸展影響力。其他特色文化還很多,應當將這些本地特色文化,與南海Ⅰ號文化相輝映,呈衆星拱月之勢;并且從海洋文化的總體上,去强化這些本地特色文化的内涵和力度,使陽江文化形成爲多元一體而又多姿多彩的有機整體,搆成爲一種具有深厚海洋性和鮮明地方性的地域文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