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絲路,期待着再次揚帆
200445《羊城晚報》
張演欽
廣東沿海城市競相開發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爲全省最大的文化投資項目。
今年年初,一條文化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項目經廣東省政府同意立項;廣東省將撥款1.6億元,在發現南海Ⅰ號的陽江海陵島建設岸上展館和水下“水晶宫”。海上絲綢之路的話題再度昇温。對各級“地方父母官”來説,海上絲綢之路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好處”顯而易見。
整合全省海絲路資源
據介紹,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項目計劃總投資1.8億元,其中附屬工程的2000萬元,將由陽江方面負責。廣東省政府拿出的這筆建設資金,是目前爲止全省地級市獲得的最大的一筆文化項目建設專款。
對海上絲綢之路資源的全面整合,正成爲與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各地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其中,以曾經提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資源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廣州爲甚。
廣州是保有海上絲綢之路文物、遺迹最多,年代最久遠的城市。有專家建議,廣州市把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光塔—懷聖寺、西來初地、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黄埔村古港等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遺址認真規劃,突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這不僅要在一些標誌性建築的外觀設計上體現出來,而且要在城市雕塑中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系列”。考慮恢復著名的“十三行”。同時,把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六榕寺、光塔寺(懷聖寺)、西來初地、十三行、廣交會、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黄埔村古港口等,連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旅遊綫。
願同兄弟省聯合“申遺”
當地政府爲什麽對海上絲綢之路充滿期待?陽江市的想法頗具代表性: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在陽江海陵島建成後,不僅能帶動文化産業的繁榮,同時也將對陽江乃至粤西旅遊、經濟、建設等産生極大的拉動作用。
廣州作爲2000年不衰的外貿港口,在“海絲路”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廣州市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近年提出,廣州在全國“海絲路”研究、開發中要起“龍頭”作用。
2001年9月,“廣州文化日”在法國巴黎舉行之際,一場關於“廣州—海上絲路發祥地”的演講,激起海内外人士的强烈興趣。作爲千年不老的古港,廣州一直以“海上貿易”著稱於世,聲名遠播。中山大學歷史係教授劉志偉告訴記者:今天“CANTON”(廣州以前在國際上的名稱)在國際上仍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比現在的“GUANGZHOU”還要響亮。
同時,另外一種聲音也在發出:廣東省乃至全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遺址,應該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對此,廣州市負責海上絲綢之路調研的負責人這樣回答:廣州的領導和專家應該有足够寬廣的胸懷。這是一種“多贏”的局面,是目光更爲遠大的體現。
建議仿古行再現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友誼之路,是一條被國際社會認同的繁榮之路。這是大家的普遍認識。2005年,這條著名的友誼之路將迎來一艘叫“歌德堡號”的仿古商船。它從瑞典出發,沿着絲綢之路航行,最後到達廣州。爲了迎接它,廣州市已作了大量工作。
其實,這種交往早些年已經開始。20年前、10年前,都各有一項與廣州有關的海上絲綢之路活動。1981年7月11日,“蘇哈爾”號船長賽弗林爲了驗证《一千零一夜》中辛伯達航海歷險的真實性,率衆駕駛一艘没有推進器的阿曼仿古木帆船,沿着海上絲綢之路走了6000海里到達廣州,外交部、省和市在黄埔港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1991年2月9日,聯合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搭乘的“和平方舟”萬噸輪扺達廣州,廣東省政府在東方賓館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經過幾天對有關景點的考察後,又召開了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座談會。
廣東的專家學者們建議:創造一次機會,讓中國的科學考察船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向西航行,這不僅是一次推介廣州、廣東的極好機會,而且具有國際意義;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和開發,象徵着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
創立廣東“海洋文明”説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開發項目組組長黄偉宗説,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着更深層次的意義:牢固樹立“廣東文化屬於海洋文明”説,爲廣東文化建設注入更寬廣博大的文化心理背景。
他説:“廣東文化有明顯的與海洋文化對接的特性,對西方和海外文化接收甚多、甚快,因而前沿性也較强。我們要尋找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化更多的契合點,與世界文化進行更廣泛而有認同感的對話。對中國的學界來説,整合這一資源,有着更寬泛而重要的意義:探索廣東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入世’之路!”
去年年底,黄偉宗與及另一位省政府參事、中大教授司徒尚紀聯名建議:争取在2005年,即在全國和海外舉辦“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以及廣州舉辦迎接仿古“歌德堡號”重訪廣州城活動的同時,舉辦“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邀請有關國家和地區參加,重聚千年海上絲路友誼,揭開海上貿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