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古沉船整體打撈開世界先例



  20071221《陽江日報》

  張文兵 薛桂榮

  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沉船海上整體打撈行動,在持續240多天後,將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與古沉船840餘年的歷史相比,甚至與它被發現的20年的時間相比,200多天非常短暫,却寫就了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一段傳奇。

  世界水下考古方式的一次革命

  滿載文物的南海Ⅰ號古沉船,如何確保安全上岸?按照“原地打撈、整體保護、就地展示”的原則,我國水下考古專家創造性地提出了整體打撈的方案。

  所謂整體打撈,就是將南海Ⅰ號船體和船上滿載的貨物連帶周圍的淤泥一起,按照原狀固定在特殊的鋼制“沉井”内,將分散、易碎的文物一次性吊浮起運,從開放式、能見度低的海底,整體搬到專門爲它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宫”内,然後進行細緻的考古發掘。

  這種打撈方式,在世界考古領域還没有先例,是水下考古的一個重大創新,是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據悉,有“水下考古之父”美譽的美國考古學者喬治·巴斯,在觀看了整體打撈方案的模擬試驗後,贊不絶口:“方案如此精妙,只有中國人才做得出來。”

  爲保证船體和文物安全,整體打撈方案的確定慎之又慎。從2002年下半年至2006年6月,廣東省文化廳、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等單位,先後對整體打撈方案進行了6次修改,國家文物局也組織有關專家進行4次論证。方案最終獲得通過。

   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里程碑  

  南海Ⅰ號的發現和打撈,與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相伴相生。换句話説,正是伴隨着南海Ⅰ號的成功打撈,中國年輕的水下考古事業從起步逐漸走向成熟。

  也許是巧合,更大程度上則是必然。南海Ⅰ號被發現的1987年11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成立。也就是這一年,我國開始了自己的水下考古事業。

  開始總是那麽辛苦和艱難。我國水下考古事業起步之初,缺乏專業技術人員、設備以及大量資金的支持。對南海Ⅰ號的探摸,一直在艱難的摸索中開展。在前期的探摸中,不得不尋求國外、境外的技術支持和資助。20年風風雨雨,20年篳路藍縷,憑藉自身的力量,我們創造了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奇迹。

  南海Ⅰ號的打撈,幸運地在這個時代進行。作爲世界級的考古項目,有人透露,博物館建設和沉船打撈的總成本在3億元左右。而國内外一般的沉船打撈,所需僅幾百萬至數千萬。没有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財富,這是根本無法辦到的。從這個角度上,南海Ⅰ號的出水,可謂適逢其時!

  專家們認爲,南海Ⅰ號的成功打撈,將成爲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座里程碑。以此爲標誌,中國水下考古將躋身世界一流之列!

  拼搏創新精神的結晶

  南海Ⅰ號的成功打撈,是創新精神和拼搏精神的結晶。這項充滿想象力的龐大工程,它的每一個步驟都帶有創舉的意義,這也意味着工程有着極高的技術難度。

  沉船整體打撈大致分爲如下幾步:第一步,清理沉船周邊環境,主要是清理船邊凝結物;第二步,用特製的鋼“沉井”罩住沉船,並利用巨大的水泥塊下壓到海底預定位置;第三步,給沉井依次穿36根托底樑;第四步,在底樑間隙穿37塊保泥板;第五步,切割沉井、安裝吊繩,利用巨型吊船將重達數千噸的裝載沉船和泥沙的沉井吊出水面,用拖船送至“水晶宫”。

  在離東平20海里、20多米水深、能見度爲零的海面下,施工單位憑藉頑强的拼搏精神,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此外,施工者還要應對臺風、暗涌。南海Ⅰ號打撈施工的過程,本身也是創造的過程,工程人員不斷改進施工方法,最終取得了成功。攻堅克難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海上打撈經驗,鎚煉了一支精幹的隊伍。

  古船的出水過程稱得上是“千呼萬唤始出來”。此前,有人責怪媒體總是早報、誤報南海Ⅰ號的出水日期。回頭看來,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