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號出水“打撈”文化積澱
20071225《中國吉林網》
樑江濤
“海上敦煌”説首倡者黄偉宗建議,争取200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海上敦煌”説首倡者黄偉宗認爲,應當以“海上敦煌”爲品牌,以南海Ⅰ號 文化遺産爲基礎和主幹,全方位地采取多種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陽江打造成國際性的海洋文化中心。(12月23日深圳新聞網-深圳特區報)
爲“海上敦煌”申遺,筆者舉手贊成!深藏於海底800餘年的古沉船南海Ⅰ號昨日整體打撈出水。我國沿海50多個城市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應將海上絲綢之路作爲紐帶和平臺,進行經濟、貿易、文化、學術和旅遊的展覽與交流合作,並通過“海上敦煌”申遺和舉辦世界海洋博覽會等活動展示中華海洋文明以及它所藴含的傳統文化。
南海Ⅰ號驚艷出水,不僅僅見证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進步與大量珍貴文物的豐收。南海Ⅰ號之所以稱之謂“海上敦煌”,正是因爲它所承擔的角色是多個層面的。800年前完整的沉船實體,無疑爲正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具體的實物支點。
而打造“海上敦煌”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在於打撈文化積澱,通過直觀的宣傳與引導激勵中華兒女更好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之下,往往人們更看傳統文化的功利性。除了“節日搭臺,經濟唱戲”等千篇一律的招商噱頭之外,就是近年來“如火如荼”的傳統符號“歸屬之争”。“端午起源説”的争議,孫悟空故鄉等等,樂此不疲的地方政府一直在爲此打“口水戰”。這一切都是危險的“文化沉船”現象,必須予以遏止與矯正。
要世世代代傳承本色的中華文化,必須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有一個强烈的文化氛圍,特别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讓人們領略到越乎“文化表面”的積澱,讓人們受到震撼,自覺吸納並積極傳承。而此次作爲“海上敦煌”的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擔當拯救傳統文化積澱的神聖使命。
我們不能聽憑利益的擺佈,動輒扯出一張“文化表皮”來大搞急功近利的市場策劃,久而久之,傳統文化中深邃的精華將會“漸沉海底”,再讓我們的子孫來“打撈”,那可不是花幾個億鈔票的事情了!
當今天綜合國力日益强盛,改革與發展的大好時光之際,我們應乘風乘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打撈上來,接力下去,代代相傳。我們不僅要大張旗鼓地爲“海上敦煌”申遺,而且要以此爲契機,提昇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素養與文明素質,進而使海上絲綢之路成爲中華文化瑰寶和中華文明使者,走向世界,榮耀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