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號值得期待的四大再現



  20071225香港《文匯報》

  南海Ⅰ號21日終於重見天日。作爲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南海Ⅰ號上保存的6萬至8萬件文物讓世人充滿期待。 

  這些文物及沉船本身藴涵了什麽樣的考古信息?專家告訴記者,南海Ⅰ號的出水,至少能向人們再現南宋時期人類文明的四大景象。 

  再現宋朝瓷都繁華 

  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介紹,根據初探,南海Ⅰ號上最多的文物品種是瓷器,而已經出水的瓷器大部分是産自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等南宋幾大名窑的瓷器,品種超過30種,這些瓷器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絶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多數可定爲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在瓷器中,極具异域風格的瓷器也大量出現,如仿銀器的瓷碗、類似阿拉伯人手抓飯時使用的喇叭口瓷盤等。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説,在發現較完整的瓷器中,往往開口不是較大就是較小,宋代向東南亞、西亞等地的外銷瓷風格大體如此。 

   據史料記載,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窑。宋代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和非洲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宋瓷出口的品種主要有景德鎮的青白瓷、龍泉窑的青瓷、磁州窑的黑瓷、越窑的劃花器以及廣東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等。 

  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黄偉宗説,當時在國外,宋瓷的使用是階級和身份的象徵,甚至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俗。據記載,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爲食器。宋瓷輸入後,他們改變了過去“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作爲食物器皿。 

  專家表示,南海Ⅰ號上已經出水的瓷器,囊括了史料所記載的大部分品種。可以説,南海Ⅰ號上的瓷器是宋朝繁華瓷都的一個縮影,這些瓷器將爲研究宋朝瓷器提供珍貴的實物材料。 

  再現宋人日常生活 

  除了瓷器外,南海Ⅰ號也出水了金鐲、腰帶、漆盒、銅鏡等飾物和生活器物,各種生活用品給人們留下巨大的研究和想像空間,掀開了800多年前古人生活的神秘面紗。   

  南海Ⅰ號曾經出水一條近2米長的鎏金腰帶、一枚碩大的金戒指以及一枚鎏金龍紋手鐲。腰帶由四股八條金綫編織而成,充滿异域風情,而手鐲豪氣十足,口徑比普通家用飯碗還大,兩端都雕成了龍頭形狀。 

  景李虎分析,南海Ⅰ號出水的金手鐲、鎏金腰帶、金戒指等首飾都比較粗大,像鎏金腰帶長1.8米,手鐲比拇指粗,有四兩重等,由此推測,佩戴這些黄金首飾的船主可能非常富有。 

  在對南海Ⅰ號進行探摸時,考古人員還清理出了一件較爲完整的漆盒。這個漆盒雖然歷經800多年的海水侵蝕,但漆盒上的飾紋華麗,依然非常精美。魏峻説,這個漆盒有一個中等抽屉那麽大,雖然暫時不知道它的用途,但却透露出其主人過着非常精緻的生活。 

  另一面出水的宋代銅鏡也引起了專家的關注。這面銅鏡已經銹迹斑斑,但上面雕刻的花紋依稀可辨。專家表示,這把銅鏡是非常典型的葵花形銅鏡,其精緻之處在於鏡柄上有一條凹凸槽,根據手感,古人可以辨知銅鏡的正反面。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幾塊色彩紅艷逼人的朱砂。“可能是作爲胭脂來用。”有專家推測説。 

  在今年的探摸中,南海Ⅰ號上還出水了一批大小不一的陶罐。專家認爲,這些陶罐可能是當時的船員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用於盛酒。如果這種推斷屬實,那麽,宋代文獻中記載的遠洋途中船員飲酒消遣的生活就可以從南海Ⅰ號上得到證實。 

  再現宋代造船術 

  南海Ⅰ號位於海面下20多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所覆蓋,雖然歷經800多年的海水侵蝕,但古船船體仍然保存完好,整艘船没有側、没有翻,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木質還比較堅硬。 

  南海Ⅰ號之所以采取整體打撈的方式,很大一個原因在於沉船本身藴涵着巨大的考古信息。魏峻説,此前出水的宋代沉船大多殘缺、破損,而南海Ⅰ號保存較爲完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出水後將爲破解宋代造船術、航海術等提供很多依據。 

  在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塊,這些木塊的材質大部分是馬尾松木。魏峻説,馬尾鬆多見於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因此,南海Ⅰ號極有可能就是在南中國地區製造的。 

  在探摸中,潜水員還在古船船頭位置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石碇,長3米,近一尺厚,兩頭略窄,中部較寬,呈菱形。專家分析,這應該是南海Ⅰ號的石錨,中國宋元的時候不用鐵錨,這種石碇就是非常典型的宋元時期石錨。 

  專家表示,宋元是中國歷史上造船技術大發展的高潮時期,宋船廣泛使用了指南針等航海技術,還發明瞭隔水艙,南海Ⅰ號的出水對宋代造船工藝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標本。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盛景 

  史料記載,從兩漢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開始,我國中原及沿海地區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等商品裝船,從福建、廣東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埃及、羅馬等地,這就是着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Ⅰ號船頭朝向西南240度,專家由此判斷,當時這艘古船可能正赴西亞或者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這也應該是在由泉州、廣州港經廣東西部沿海駛向東南亞乃至印度、西亞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綫上。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一直以來大多是依據文獻資料,海洋航路上發現的實物資料相當稀少。南海Ⅰ號在前期探摸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國與外國間的貿易貨品,其中以瓷器爲主,還有金飾、漆器、金屬製品等。 

  魏峻介紹説,南海Ⅰ號上發現有大量印着東南亞及中東地區特色的花紋以及鍍鉛仿銀的瓷片,還有成叠擺放的鐵鍋等,可以推測船主用中國的原材料爲國外客户定制生活用品,證明當時已存在“來樣加工”的貿易形式。

   黄偉宗説,絲綢之路是舉世公認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遺迹。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運輸中國的兩種特産:絲綢和瓷器。陸上絲綢之路主要靠駱駝運輸,但由於用駱駝行走顛簸,只能運輸絲綢、茶葉等不易碎的物品;而像瓷器這些易碎品則必須由海上運輸。南海Ⅰ號上的初步發現可以證明,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 

  專家認爲,對南海Ⅰ號進行發掘和研究,可以復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一段歷史空白。與近代中國文化史上的兩次重大發現——“甲骨”、“敦煌”帶來甲骨學、敦煌學的産生一樣,南海Ⅰ號出水後也可能帶來“海上絲綢之路學”的興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