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出陽江覓故人



  2005626《南方日報》

  戴勝德

  西出陽江以後,你會發覺你的廣州話似乎越來越難有知音了。都道“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回是“西出陽江無故人”了。陽江、湛江、茂名、雲浮皆於珠江三角洲之西南,明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曾記載有南江,也就是説珠江豈止東江、西江、北江,尚有源於信宜鷄籠山的南江、只是今日謂之羅定江了。不過粤之西南,又豈止南江,還有陽江的漠陽江,新興的新興江,雷州的南渡河,湛江更多河流,上百公里的江就有鑒江、九洲江、遂溪江等。這些江河與珠江多並不相貫,或自流滄海。盡管如此,它們到底是横亘於珠江三角洲,更毋庸置疑在泛珠三角了。這並不妨礙它們之間的文化影響而成爲一個獨特的文化區域。

  中山大學黄偉宗教授繼提出“珠江文化”之後,又提出“南江文化”,使得珠江文化能够“光芒四射”。此番,黄教授帶隊,偕同三泰兄、司徒教授及鄙人往陽江、湛江、茂名、雲浮四市,想探究一下南江的文化。所到之處,人聲鼎沸,争説諸多文化,如冼太文化、銅鼓文化、石狗文化、禪文化、山歌文化……黄教授自然有其高見,説穿了便是“南越文化”,也就是廣東文化的根。我想想亦然,盡管趙佗帶了秦兵五十萬,立南越國,後來由陸賈作説,回歸漢朝。後幾經離合,直至南北朝後,冼太夫人率各洞俚人部落歸順隋朝,一直被認作是化外之民。

  到了唐代,新興的惠能胝手胼足,着大筒褲飄然北上,至黄梅寺拜五祖弘忍求法,五祖看他這身嶺南裝束,便認爲“嶺南獠,豈能作佛”。惠能則以“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人皆有佛性”的機鋒以對,語驚五祖,覺得這個嶺南人慧根甚利。後來這個“獦獠”作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千古之偈,乃承法嗣,成爲禪宗六祖。我想,這可是“南江文化”之本?

  五祖説的“獦獠”文化,大概也是古人説的“南蠻”文化。其實這是最具佛性的文化。惠能北上求法,南下傳法,再北向弘法,乃至海外。一千年後,廣東國民政府揮黄埔之雄師北伐中原,把中國革命向全國推進。又過一個世紀,廣東改革開放,經濟起飛,將現代化向北輻射。我想,這可是黄教授説的南江文化最根本的特質?

  一路上,我尋思,這裏的人怎麽會説“雷公行雷黑咪嘛”?這一路上,路標多有如“那良”、“垌”之類。據司徒教授説,這便是古老的俚語痕迹。俚人無文字記載,唯以漢字註音,望文生義肯定會鬧笑話的。譬如“那”是水田之意,“良”是村莊之意。大概到廣西,還會出現這樣的地名。也就是説,壯族和黎族會是俚人之後雲雲。途間,乃賦詩一首:

  珠江豈止水三分,

  還有南江記舊津。

  羅定青山山有魄,

  雲浮碧水水無痕。

  塵封冼氏千年史,

  儺舞禾樓百粤文。

  各向横流皆入海,

  茫茫自有八重門。

  早在秦代,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痛苦地融和,千百年的媾合,以中原文化之精,南越文化之血,終産生了嶺南文化,至今黄教授提出以珠江文化廣而及之。我想,這正是嶺南文化的根,廣東文化的基因。

  六祖之前,最能代表這種文化基因便是冼夫人。是她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力主將南越文化融入中華文化。她嫁了廣州郡太守馮寶,完全地接受了中原文化。自她以後,俚族人,這群嶺南最原始的土著居民漸漸地拔掉頭上插的野鷄羽翎,褪去藍靛文身,戴上漢人的高冠,着上寬袍大袖。不須刀耕火種,學會駛水牛犁田,播種插秧,秋收冬藏。爲了統一國家,制止分裂,冼夫人手提陽江以中原冶金之術煅煉的兵刃,放飛陽江之風筝,作爲號令,指揮雄師,嶺南四十八處烟塵盡皆安靖。至今,陽江仍存制刀扎筝之遺風。

  冼夫人、惠能不但是南江,而且是珠江的先賢。甚至在英國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所立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像,有三位是中國人,一爲孔子,二爲老子,第三就是惠能了。黄教授認爲惠能爲珠江文化的哲聖,不無道理。而冼夫人,這位女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爲中華文化的統一,民族的大團結,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北京話被胡人“兒”化音,中華文化其實已經是兼容了胡文化的漢文化。同樣,被中原文化滲透了的南越文化成爲珠江文化,而躋身黄河文化、長江文化之列,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西出陽江,我尋覓着珠江的“故人”,這千百年前的“故人”,音容笑貌,依稀猶在。他們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簇擁着人們共同崇拜的偶像,向神靈祈求福祉,禱告平安。他們用古老的音調,頌唱先民的祝願。或許他們會穿戴起祖先的赭袍,雉羽束冠,套着狰獰的面具,詛咒魔鬼,禳灾祛邪。他們在河灘上聚衆儺神,舉着披紅掛彩的牛頭,感恩上蒼的眷顧,賜予豐年……於是有了媽祖、石狗、銅鼓、艾糍、禾樓舞……他們就是“故人”的後裔,珠江的華胄,演繹着原始珠江先民那敬天畏地神聖的祭祀。但是,有一個至今未變的信念,珠江的子民們都認同自己是珠江之子,是炎黄的子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