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醒來的海魂
200821《南方日報》
洪三泰
一
1987年8月,南海最悶熱的日子。珠江口以西陽江海陵島外的海面,飄着熾烈的氣浪。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打撈公司的工作船在這裏作業時發現了一艘滿載中國瓷器的宋代沉船!這艘船被命名爲南海Ⅰ號。
陽江公安邊防支隊立即介入巡航保衛南海Ⅰ號。
1999年底,香港同胞成立了“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次年,爲勘察這艘沉船提供總額達120萬港元贊助資金。並首次使用聲納定位系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先進設備進行較詳細的勘查和探摸,最終確定了南海Ⅰ號的精確位置。
初步打撈出水的金、銅、鐵、瓷類等器物有4000多件,宋代銅錢6000多枚。估計,沉船有文物5至8萬件,多數可定爲一級、二級文物,總量接近一個省級博物館的藏品!
勘察表明,南海Ⅰ號,就沉没於海上絲綢之路上。
宋代這條海路,曾千帆競發,蟻集遠航。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在廣州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市舶司,以管理遠洋海運。阿拉伯人愛德利奚於1153年寫成的《地理書》説:“(中國)最大之港曰廣府,西國商業,以此爲終點。”中國商人出海貿易,一直沿着唐代開通的“廣州通海夷道”入南海至印度洋、波斯灣,到非洲、歐洲的國家和地區。“巨舶通蕃國,孤雲遠帝鄉”(張俞《廣州》),“須臾滿眼賈胡船,萬頃一碧波粘天”(楊萬裏)等宋代詩句描述的就是當時海運的情景。
南海Ⅰ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沉没的。
二
“原地打撈、整體保護、就地展示。”2002年10月,廣東省副省長李蘭芳代表省裏作出决定。
整體打撈,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2003年9月,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一批專家學者,到陽江考察南海Ⅰ號。大家一致認定,南海Ⅰ號豐富的歷史遺存足以成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堪稱“海上敦煌”。中外網頁,自此有了“海上敦煌”4個金燦燦的文字。
2004年元旦剛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一行4人趕到陽江,考察震驚世界的南海Ⅰ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關係及特别項目主管阿麗絲·德·讓麗絲女士在陽江博物館裏,看着宋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連聲説:“這是罕見的世界奇觀!這宋代沉船恰恰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可爲海上絲綢之路作证。”
東亞區代表處文化遺産保護專員杜曉帆先生(日本人)彎着腰仔細地觀看宋朝的每一只壺、碗。他指着那幾只“宋青白釉劃紋瓷碗”和“宋青白釉蟹戲不榴紋瓷碗”,驚訝地説:“這種碗在我們日本只有3只,被稱爲國寶。你們却有幾萬件!”
一位北京老瓷器專家嘆道:“我搞了一輩子瓷器研究,從未見過這麽多的瓷類珍寶!”
戰略規劃署特别代表安德列·列勃先生蹲下來細看宋代銅錢、鐵器和金器。他的目光犀利,像要在這些珍貴的文物中,搜索歷史行進的軌迹,思索東方的神奇。
阿麗絲·德·讓麗絲女士高興地説:“‘海上敦煌’這個定位很好!陸上絲綢之路的敦煌在中國西北,海上絲綢之路的敦煌在陽江。”
6月的一天,世界著名的海洋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顧問吴京先生在網上看到南海Ⅰ號的消息,專程來到陽江,看了出水文物,連聲説:“不得了,不得了呀!世界海洋史要改寫了。”
三
廣東省政府將撥16億元作打撈經費。
陽江市政府在“十裏銀灘”上無償劃撥13萬平方米的建設用地,用於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Ⅰ號沉没的海域,處於幾條大江河的出海口,受環太平洋洋流影響,泥沙淤積較快,20多米水下,沉船被3米厚的淤泥覆蓋着。水下能見度幾乎爲零。20多名水下考古隊員相繼潜入水下,在混濁中摸索着。他們6人一組擠在平臺的“集裝箱”裏,上下鋪睡覺,活動空間很小。白天,烈日烤炙,波劈浪打,人站不穩,若不小心,還會掉在海里呢。潜水,每下降1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到20多米處便有三個半大氣壓,人體會受到影響。這天,天氣惡劣。海面風力達6-7級,浪涌高達4米。前來打撈作業的“南天順號”,抽淤泥工作在波峰浪谷中進行。
發現沉船上有婦女化妝用的小粉盒盒底!還有北宋和南宋的銅錢,還有猪骨頭、眼鏡蛇頭骨!前些日子,還打撈了金腰帶和鑲寶石的戒指,是西亞人的。很可能南海Ⅰ號上有中東人、西亞人,還有女人!
打撈前,要給南海Ⅰ號量身定做一個鋼質沉箱,它會有30多米長,20米寬,20至30米高。總造價1000萬元左右。
2007年5月16日,南海Ⅰ號特製沉井扺達陽江海域打撈現場。這個中國獨創的外涂橙紅色油漆的龐然大物,重530噸,有三四層樓那麽高,大如標準籃球場。它將被吊船吊起,移到南海Ⅰ號上方,再加重壓下放,罩着沉船。沉井的下部嵌入淤泥底部。36根鋼樑穿過沉井中部的泥板。然後將沉井上下兩部分切割分離,下部留在海底,上部裝載着沉船,卸泥减重,起吊出水。
2007年6月5日,南海海面刮起五六級大風,波高浪急。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在陽江市委書記陳小川等人的陪同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扺達打撈現場,登上“南天龍號”施工平臺。雷於藍副省長轉達了省委書記張德江、省長黄華華對所有工作人員的親切問候,並送上慰問金。雷於藍説:南海Ⅰ號打撈,世界矚目。這是當前國家文物考古工作的重點項目,是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一出重頭戲。
在一個驚心動魄的日子,陽江市市長林少春親自到現場指揮。530噸重的鋼制沉井,靠900噸起重船“南天龍號”起吊下水。500噸的水泥塊將沉井壓到淤泥下6米的位置。再加總重600噸的水泥塊把沉井壓到淤泥下8米的位置。長24米、寬10米、深3米的古沉船,已經完全進入巨型“鋼籃”沉井之中。然而,沉井還要壓到淤泥下12米,才算完全到位。海上天氣多變,未來的施工越來越困難了。
四
南海Ⅰ號出水前,中國各路專家雲集海陵島。
“最有價值是整體的沉船。它藴含着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文化信息。”專家説,“它們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均有重要價值。”
“不要以爲水下考古只是打撈寶貝,要把公衆的注意力從文物本身轉移到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産上來。”專家提醒。
船從海底轉移到“水晶宫”,難以百分之百復原沉船先前的“生活”環境,可能引起南海Ⅰ號“水土不服”。專家再次提醒。
“歸航”的日子就要來臨。迎接800多年前沉船“歸航”的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還有那神話般的“水晶宫”。馮紹文是興建博物館的負責人,他和工程師王忠等一起,帶領200多名工人,日夜奮戰於工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和省長黄華華不止一次到博物館建館現場研究和部署工作。
博物館坐落在海陵島南灣的十裏銀灘上。它背靠大角山,左邊是青龍——大王山;右邊是白虎——大角嘴。左右互爲犄角,呈馬蹄型。館的東南對面爲大海,直貫南海2500海里,扺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浩瀚海域。這是西漢以後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綫之一。
醒來的海魂呵,將端坐其中,守望中國永恒的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