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社會學學會在2003年
一、廣東社會學學會在2003年度主要做瞭如下幾件事
(一)2003年1月20日,召開了“廣東社會學界貫徹十六大精神迎春聯誼會”。近百名理事會員暢談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開展社會學理論研究和活動的體會。會上,各專業委員會和部分重點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的代表向與會同志介紹了本年度的工作簡况和新年度的初步設想。會中還穿插了抽奬活動,聯誼會充滿了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
(二)2003年4月2日—3日,本會與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省文明辦及省精神文明學會, 在從化區召開了“廣東發展先進文化理論研討會”。來自省内各界論文代表、有關領導和新聞傳媒單位負責人共120多人,重點探討什麽是先進文化和文化大省,以及如何發展先進文化和建設文化大省等,爲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文化大省的决策做了輿論先行的鋪墊。此前,本會於2002年便開始到基層進行專題調研,撰寫了一批重點課題,並榮獲多項奬勵。研討會後,《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東和廣州電視臺以及《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探求》、《文明導報》等均有及時報導,産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得到有關方面的充分肯定。
(三)2003年6月,本會參與聯辦的“廣東發展先進文化理論研討會”的大批成果經過編輯、加工,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一書,約71萬字。這是我省首部專述文化大省建設的學術成果。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即先進文化與建設文化大省;先進文化與創新嶺南文化;先進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先進文化與開拓文化産業以及先進文化與全面和諧發展等。該書出版後,即於2003年7月11日在廣州召開了首發座談會,80多位專家學者就此書的出版給瞭高度評價。省内外一批報刊及省市電視臺均有報導。此書榮獲特等奬。
(四)2003年下半年到現在,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撰寫了“廣東人精神系列叢書”約10部近130萬字的初稿。該叢書的撰寫,主要是爲建設文化大省的核心内容——“新時期的廣東人精神”的大力弘揚服務,計劃在在2004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在撰寫該叢書的過程中,本會的一批骨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2004年,本會等就該書的出版擬進行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五)2003年2月—7月,本會在發揚“新時期的廣東人精神”以及抗非鬥争和非公有制企業討論中。與其他學會多次舉行專題座談會、研討會,約60人次與會,並提交了近40篇發言稿或論文,其中一批論文由報刊編發,如《弦揚抗非鬥争中凸顯的科學精神》等8篇論文分别獲得《南方日報》等聯合主辦的專題討論一等奬和二等奬。同時,本會還在《羊城晚報》發了一組文章,專門講非公有制企業的文化建設問題,主要有《努力創建非公有制企業的真善美》、《用文化做大做强非公有制》和《優秀民營企業家是市場英雄》等。
(六)2003年,本會一批骨幹還參與了省社科聯與澳門社科會、廣西、雲南、貴州等省社科聯聯合主辦的“珠江流域西部文化旅遊走廊之開發暨16次粤澳關係研討會”。本次會議重點探討開發珠西旅遊文化走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關問題,爲省委省政府關於開發泛珠江三角洲經濟社會圈的决策尋求相應的突破口,做了先行性的輿論工作。本會提交的論文《開發珠西旅遊文化走廊的十個整合》由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内參《專家建議》編發。與此同時,本會在參與嶺南文化的討論中,也有多篇論文在報刊上發表,提出的觀點受到有關領導部門的重視。
(七)2003年,本會在促進專委會的建設方面,也做了相應的工作,如對潜能專委會的各項活動給予及時的支持、指導,使之正常、健康地發展。該專委會在2003年度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的换届理順了一些關係,各項活動計劃比較實在可行。再就是殯改專委會的工作,由於多方面的社會因素所决定,雖然難於經常開展,但他們是盡了一定的努力的。2003年清明前後,重點組織了一次由新華社記者的訪談活動,專門講樹葬的問題,並在《北京晨報》上發表,引起了國内廣泛的關注。2003年7月初,該專委會與省社會學學會主辦了“廣東社會學界探討先進殯葬文化座談會”,20多位代表與會,提交了一批論文和發言稿。其中《殯葬改革漫談》等由《中國殯改導報》編發。省、市電視臺及報刊也及時地報導了這次活動。此外,本會對積極投稿2003年度全國社會學主題年會的12篇入選論文給予肯定與鼓勵,并發給奬证和資金。再就是爲本會70周歲以上的老社會學工作者舉行第二届祝壽活動。另,本會各專委會和重點教學、科研單位也相應地開展了一些活動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詳見各主要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的簡介)。
(八)2003年,本會對成立以來的歷年簡况作了回顧,並編寫了簡要的會史供省社科聯網站使用。本會的成立時間是1985年12月19日。爲加强本會組織工作,在本年度上還增補了一批理事、常務理事和副會長等。同時,《廣東社會學通訊》在本年度内出版了18期約18萬字,贈送國内相關教學、科研單位和本會理事,共3萬多份。其中,2002年度本會及各專委會和重點教學、科研單位的工作、文化大省的討論,廣東人精神的討論,抗非精神的討論,泛珠三角經濟社會圈合作的討論,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討論,婚姻家庭問題的討論,殯改問題的討論和社會學相關知識的介紹等,都有專題性文章,一批論文被相關報刊選發。也起到了互通信息的作用。
二、廣東社會學學會在2004年度的一些設想
2003年,本會的活動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由本會單獨開展的活動較少。個别專委會雖然重視科研、教學工作,但很少開展專委會内的學術活動。本會的正副會長、秘書長不算少,但其中一部分骨幹還没有充分發揮作用。2003年度内,本會在國内有影響的學術著作或論文較少。本會對基層團體單位的聯繫不够,等等。這有主觀與客觀原因。從主觀上看,希望本會骨幹在加强社會責任感,團結一致,千方百計,爲廣東社會學的發展盡力等方面,在新的年度内要有大的飛躍。從客觀方面看,主要是學會没有正常的經費來源,很難開展更多的大型學術活動和組織相關的學術成果。目前,就是維持《廣東社會學通訊》的正常印刷、發行都有很多難處,希望大家多想辦法。在2004年度内,本會的一些設想如下:與省社科聯等聯合主辦“新時期政治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推出“廣東人精神系列叢書”的各項活動;與陽西縣人民政府等聯合主辦“嶺南聖母冼夫人文化研討會”;與潜專委會聯合主辦“文化大省建設與潜能開發研討會”;與其他學會聯合主辦“發展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對策與建議座談會”;辦好《廣東社會學通訊》,争取學會活動的相關經費。進一步發揮本會骨幹理事的作用,等等。
(這是作者在2004年1月16日“廣東社會學界迎春聯誼會”上的工作報告,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