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20週年



  2005年12月17日,本會近300名代表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熱烈慶祝本會20週年華誕。

  這些代表來自省直、市直、高校、黨校、科研、企業、媒體和基層單位,有白發蒼蒼的老學者、老幹部,更多的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中青年男女學者和實際部門等本會中堅。本會會長、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範英,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常務副會長、廣州醫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董玉整,副會長魯陽、丘士杰、李純昆、張楓、嚴建强、蔡禾、江立平、楊漢卿、周大鳴、楊鬆、曾新要、吴奕新、李振連,一批學會中青年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和理事、會員,以及特邀嘉賓著名學者李錦全、馬中柱教授,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黎宇同、陳芳芳,企業家郭建軍等出席大會。

  大會由董玉整教授主持;劉小敏研究員受範英會長之托作《風華正茂恰當年》的致詞;嚴建强教授宣讀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發來的賀信;本會老同志代表魯陽先生、本會中年學者代表蔡禾教授、本會青年學者代表郭景萍教授、本會企業團體單位代表江立平董事長分别發言;範英教授以會慶有感爲題賦詩三首並講話;丘士杰教授宣讀《廣東社會學學會關於表彰奬勵第二届(1995—2005年度)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及先進工作者的决定》;大會爲51個榮獲團體先進工作單位、143位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單位和個人頒發了奬牌、奬证和奬品;大會期間穿插幸運抽奬活動;會後舉行盛大的慶祝晚宴。與會者一致認爲,這次會慶籌備得好,開得熱烈隆重,開得生動活潑,一個高潮接着一個高潮,充分展示了廣東社會學學會老中青年相結合,人才濟濟、和諧合作、生龍活虎的氣勢。

  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在致詞中用“務實求真、咬定青山不放鬆”,“情爲民係、一枝一葉總關情”以及“海納百川、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三句話高度概括本會20年特别是近年來的工作。他説, 1985年12月19日,在省民政廳的聚會上,廣東社會學學會正式成立,在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卓炯先生、省社科聯原副主席陳楓先生、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原係主任何肇發先生和省民政廳原廳長孫克杰先生等老前輩的帶領下揚帆起航。關於過去的20年,在今年1月的“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暨迎春酒會”上,範英先生已經作過很好的總結,這裏不再展開。他强調的是,這20年是碩果纍累的20年。20年前,我會只有30多位理事及會員,一個專業委員會也没有。但,在没有任何專撥經費的情况下,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學會不僅没有垮下來,相反,20年後的今天,本會已擁有團體會員340多個,理事近220人、個人會員600多人,學會屬下已設置四個專業委員會,即潜能開發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本會會刊《廣東社會學通訊》原則上半月一期,發至中央有關部委、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社會學研究機構和高校社會學係,發至省五套班子、各市宣傳部門、文明辦,發至本會各理事、團體會員單位,20年來産生了積極的影響。20年來特别是近10年來在範英先生的帶領下,本會敢於直面現實,勇於追求真理,不少成果、不少活動、不少會議得到高層領導和基層群衆的好評,在社會學界同仁中産生了良好的反響,爲廣東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劉會長指出,學會能有今天確實來之不易,這是許多朋友的同感。回首20年,他認爲,我們最重要的特色是務實求真,咬定青山不放鬆。20年間,本會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發展道路,始終堅持關注時代前沿重大和緊迫的現實問題,始終堅持在夯實學術根底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本會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國計民生,但决不盲目地唯上跟風;我們以開闊的胸襟博採衆長,但决不拾人牙慧以嘩衆取寵;我們耐得住寂寞,樂守清貧,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終於得以在學術耕耘的園地裏迎來碩果纍累的今天。

  他説,今年本會所做的主要工作,可以用“一二三四五”簡單概括。一是增設了一個專業委員會。12月9日,本會已正式召開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二是推出了兩大學術成果。今年1月,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了由範英等主編的《更新觀念、創新發展》一書,該書匯聚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學術成果和相關資訊,成爲引領殯葬改革的先聲。今年9月初,廣東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範英等主編的《廣東人精神叢書》共九部,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對該叢書的出版表示祝賀,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爲叢書題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同志爲叢書作序。三是開展了三大活動。10月末,我會以開設專題講座、廣場諮詢等方式參與了省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的社科普及周活動;11月初,我會還參與了《廣東人精神叢書》首髮式活動和南國書香節活動。四是召開了四次大會。1月,我們在廣州遠洋賓館召開了“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暨迎春酒會”;3月底,我們在增城市百花山莊舉辦了“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9月底,我們在廣州市番禺區療養院召開了“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研討會;12月中,我們在廣州賓館舉辦了“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五是承接了五大課題。今年,本會承接了中國殘聯委托的《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廣東省殘聯委托的《廣東省殘疾人現狀調查》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這三大課題現已基本結項;本會同志還集體參與了以省精神文明學會名義承接的兩大課題。其中省文化大省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的《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課題已基本結項,佛山市南海區文明辦委托的《南海區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已經結項。此外,本會還參與了主辦中華國際茶宴等許多社會活動。本會團體會員單位都各自做出了新的成績。本會許多個人會員還參與了全國及省市級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關的多個研討會。

  他認爲,學會今年的工作成績是顯著的。總結今年,最重要的特色是情爲民係,一枝一葉總關情。在今年的工作中,本會始終堅持情係廣大人民群衆,緊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題;始終堅持維護社會公平,特别是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始終堅持促進社會發展,特别是通過人文關懷和潜能激發注入精神動力。今年内,本會骨幹會員以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膽識和氣概深入殯葬企業調研,出版了推進殯葬改革的論著,撰寫了數十篇推進殯葬改革的論文,得到了新華社内參、《中國改革報》、《光明日報》、《團結報》等傳媒的高度評價;本會骨幹會員先後深入到中山市、順德區、韶關市、深圳市、茂名市、陽江市、廣州市等地的殘疾人聯合會、福利企業、康復中心、特教學校等進行了多達近百人次的實地調研,瞭解殘疾人的疾苦,宣揚人道主義思想,爲殘疾人事業鼓與呼,得到了各地殘聯和廣大殘疾人朋友的普遍好評;本會骨幹會員没有向黨委和政府要一分錢,歷經近兩年時間用廣東人精神精心製作推出《廣東人精神叢書》,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俊年先生認爲這可能是全國首套地方人文精神的叢書,省市電視臺、《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亞太經濟時報》《廣東宣傳》等予以熱情報導,省内各界給予瞭高度評價。

  劉會長認爲,來年本會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繼續關注重大和緊迫的現實問題。本會要更多地争取各級領導特别是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省民政廳的領導對學會工作的重視與扶持,更多地争取省直、市直各部門、企業界和廣大實際工作者對學會工作的配合與支持,力求使學會在决策諮詢和實踐課題研究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二是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本會要努力加强與廣大學者專家的聯繫,繼續發揚團隊攻關的良好傳統,堅定不移地立足廣東,立足實際,立足服務,逐步增强學會在全國的學術影響。在學術園地中,我們要始終堅持兼容并包的方針,堅持搞大團結、大協作,鼓勵不同學術風格、學術流派的繁榮和發展,反對文人相輕及門户之見。同時鼓勵個人對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獨立鑽研,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和爲現實服務的應用水平。本會要盡力把廣東和進入廣東的社會學方面最優秀的人才都吸納到我們的隊伍裏來,同時遏制影響學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三是要加强對所屬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依靠各專委會自身的力量,鞏固、發展、壯大現有的四個專業委員會,同時要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籌備成立三農問題研究專業委員會,依託省委黨校籌備成立艾滋病問題研究專業委員會,依託相關文化企業籌備成立經典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等。現在深圳市社會學學會已經换届,其他有條件成立社會學學會的地級市,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來。

  本會副會長、省文化廳紀委書記嚴建强教授代表學會宣讀了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經濟學會、廣東省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廣東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倫理學會、深圳市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廣東省民商法學會、廣東省醫學倫理學研究中心、廣州市醫學倫理學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和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編委會等,爲慶祝本會成立20週年發來的賀信。這些賀信對本會20年來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艱苦奮鬥,堅持團結進取,堅持自主創新的辦會路向和辦會成就均作瞭高度評價。特别是省社科聯的賀信指出,我會總結出來的“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長期不懈的追求,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與時俱進的動力,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自强隊伍的根本,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敢打硬仗的秘訣”的寶貴經驗,對廣東各個學術社團的學術活動均有重要啓迪和借鑒作用。其他兄弟學會或研究會等的賀信充滿了難能可貴的戰鬥友誼。

  在慶祝大會進入又一個高潮時,本會會長範英研究員首先感謝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13個單位發來了賀信,感謝社會各界對本會的長期支持與配合,感謝本會獲奬的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先進工作者和所有熱心本會發展的同仁,感謝對這次慶典活動作出奉獻的廣州市春光茶葉廠、廣州市流花閣餐館、省文化廳、廣州市委黨校、茂名市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中國質量萬裏行廣東記者站、廣州市金潤堂茶葉有限公司、廣州市芳村茶葉城御茶苑、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等等單位或個人,感謝會慶20週年大會的主持人,致詞者,宣讀賀信和奬勵决定者,以及發言代表和一批工作人員爲這次大會所作的努力。

  接着,他以自撰的會慶有感詩三首爲中心作瞭解讀性講話。

  在講話中範會長强調指出,没有2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啓動,廣東社會學學會就不可能在1985年12月19日成立;没有省内社會學老前輩卓炯、陳楓、何肇發、孫克杰等的牽頭籌備和一批熱心者的跟進,廣東社會學學會也不可能在那時開闢出這塊新田地。在此,他對近20年來先後逝去的顧問卓炯、陳楓,會長何肇發,副會長歐陽波、丘挺等老前輩表示深切的懷念,對健在的老同志孫克杰、魯陽、丘士杰等前輩表示衷心的敬意。

  他講到,學會成立以來的20年,一直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辦會宗旨,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礎上,在這塊新開闢的田地裏,播種有廣東特色的東西,顯示了巨大的生命與活力,收穫了一批批有廣東特色、同時又具全國意義或人類普適意義的科研成果。他認爲,漫無邊際,不重特色,不從省情、國情的實際出發,一味人雲亦云,或照搬西方的模式,斷難搞出有個性的東西,有自己創新體系的東西,更難搞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社會學。因此,他高度讚揚具有泥香氣息的本土社會學,認爲一些學者、一些領導瞧不起有泥香氣味的本土社會學是立足點的錯位或顛倒。因此要改變足不立地、好高騖遠、欲速不達、適得其反的傾向。他説,不指出這種現狀,不正視這種現狀,就有可能把廣東社會學、中國社會學引向邪路。同時,他又非常强調要一如既往地認真吸納省外和西方的精華爲我所用,爲立足點所用,爲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社會學所用,廣東及中國的社會學事業才有全新的遠景,才有貨真價實的學問和國際地位。

  他强調,學習、研究社會學主要不是爲了養家糊口、拿項目、得大奬、評職稱,不是爲了争權奪利、昇官發財,或迎合某些權勢和時俗的無理需要,而是爲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他希望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同仁高舉大團結、大協作的旗幟,沿着有利於社會學健康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各盡所能,各顯神通,一步一個脚印,扎扎實實地做人、做學問,做社會和諧進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他指出,劉會長的致詞講得很精煉,特别是有關今後的辦會路向,代表了本會的看法。希望本會今後認真加以貫徹落實,在貫徹落實過程中不斷發揮獨創性,不斷務實化和具體化。同時,對在大會上中青年學者代表發言中涉及的如何辦會、社會學要如何開拓前進等關鍵問題的一些學術觀點或工作建議,他認爲講得很好,與本會的向來宗旨基本一致。他説,依靠省内社會學專業科研、教學隊伍,是本會堅定不移的做法,這個隊伍已經取得了許多發展。學會能否辦得更好,廣東社會學能否打向全國、走向世界,主要看這支隊伍的貢獻。但同時要依靠非專業的社會學愛好者,要看到這支隊伍在廣東的巨大活力和作爲。總之,兩支隊伍要相互支持,取長補短,學會始終爲之搭建起這樣的平臺,旨在共同前進。

  最後,在範會長的提議下,與會的所有代表同聲誦讀了《會慶有感》這三首紀録、描述、總結和展望前景的詩歌。其中的妙句和深意,以及從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發出的再次遠征的强烈信息,如催春的號角,進軍的戰鼓,攻堅的雷鳴,將久久地、久久地逥旋在廣東社會學界的天空,逥旋在廣東社會學工作者的心田……


  附:本會會長範英教授撰寫《會慶有感詩三首並贈本會全體同仁》:

  回首二十年 開放辟新田

  長者聞鷄舞 後生競向前

  汗水濕中濕 赤心拳更拳

  荷鋤不識苦 渾身膽氣錚①

  

  回首二十年 躬耕守本源②

  英才逐浪涌 新壠綻新顔

  播種重特色 收穫有奇篇③

  不爲稻樑謀 志在健人間④

  

  回首二十年 諸君耕正酣

  泥香最佳妙 不拒洋味甜⑤

  中西應互動 方飛天外天

  扶犁抬望眼 笑看日近圓⑥

  注釋:

  ①没有2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啓動,廣東社會學學會就不可能在1985年12月19日成立;没有省内社會學老前輩卓炯、陳楓、何肇發、孫克杰等的牽頭籌備和一批熱心者的跟進,廣東社會學學會也不可能在那時開闢出這塊新田地。

  ②“躬耕、守本”原出於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句。這裏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辦會宗旨。

  ③ 什麽叫社會學?幾百種答案還未統一。因此,廣東社會學學會要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礎上,在這塊新辟的田地裏播種有廣東特色的東西,才有生命與活力,才能收穫有廣東特色的科研成果。一味沿着舊路行走,或照搬西方的模式,空勞神思并且無益,也斷難搞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

  ④ 從事社會學的學習與研究,主要不是爲了養家糊口、評職稱、昇官發財,或迎合某些權勢和時俗的需要,而是爲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⑤ 有些人瞧不起有泥味氣息的本土社會學,作者認爲是片面的。當然,强調這一點並非拒絶洋貨之中的精華,否則,也會從一個片面走向另一個片面。

  ⑥“抬望眼”句出自岳飛的《滿江紅》。從“荷鋤”到“扶犁”,從“青農”到“老農”,在作者看來都是耕耘與勞作,而且遠望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前景,祈有如日中天的後來者接棒前行。

  (這是在2005年12月17日“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大會”的紀要,其中作者在大會上所作的會慶感想,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5年第25—26期和2006年5月《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一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