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緑色往生:樹葬墓園的環保使命
爲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筆者僅就建設緑色中國涉及的緑色往生這一緊迫而又長遠的問題,從樹葬墓園的環保使命方面,談點粗略的看法。
一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緑色”這個概念作些厘定
所謂緑色,原指一種天然的色彩或一種人工化成的色彩。“赤橙黄緑青藍紫,誰持綵練當空舞?”這是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詞句,其中所講的緑就是一種天然緑。天然緑在自然原生態中俯拾即是;而人工緑幾可亂真,與天然緑同爲人們的酷愛。置身於天然緑與人工緑的環境中,是人類夢寐以求的對色彩美的享受。因此,世界不可以没有緑,中國不可以没有緑,每個人的周圍和每個人的心中不可以没有緑。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緑色中國”這一概念作些厘定
所謂緑色中國是一個大概念,涵蓋了緑色生態、緑色環境、緑色經濟、緑色文明等方方面面。可以講,緑色中國是緑色世界、緑色東方的一個組成部分,以生態文明爲依託,物質文明爲基礎,政治文明爲保证,精神文明爲追求的綜合性稱謂。也就是説,緑色中國與緑色世界、緑色東方息息相關;緑色中國與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和對自然的認識、改造、利用、保護等息息相關。只有這樣來理解緑色中國,才能跳出天然緑、人工緑的原義,突現其大概念的真諦。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建設緑色中國”這一概念作些厘定
建設緑色中國是一篇大文章,既關係到中國當前的發展,也關係到中國長遠的發展。也就是説,我們要建設的緑色中國,無論是當前和長遠,都要力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面向世界的發展。這正是科學發展觀基本内涵的要求。因此,建設緑色中國不是可以單打一地進行的,它涉及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建設,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三者的互動,其終極目的是以人爲本,以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爲本。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生死”這一概念作些厘定
恩格斯指出,所謂生命,就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的不斷新陳代謝,其本質是組成生命蛋白體的化學成分的不斷自我更新。人的死亡過程就是生命有機體解體的過程。人死之後,除了組成有機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外,什麽東西也不可能留下。他認爲,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實質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學内,已經不被認爲是科學的。因此,生命總是和它的必須結果,即始終作爲種子存在於生命中的死亡聯繫起來考慮的。“辯證的生命觀無非就是這樣——生意味着死。”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絶色往生”這一概念作些厘定
在對“緑色”、“緑色中國”、“建設緑色中國”和“生死”等基本概念認識的基礎上,人們是不難理解“緑色往生”這個字眼的。凡人都有生死,從摇籃到墳墓就是從生到死的過程,把死亡看成是回到出生的起點上即爲往生。所謂緑色往生,也就是人不僅要生在緑色之中,活在緑色之中,而且要死在緑色之中,留給後代子孫以緑色。國人重生、重活固然很重要,但不重死的問題,不重緑色往生的問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建設,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便會一片混亂,最終還是損害以人爲本的。因此,我們在建設緑色中國的進程中,應當把緑色往生的建設擺進去,並作爲建設緑色中國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把提出緑色往生建設的相關問題與對策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上,是不能延誤的當務之急和長遠大計。
二
新中國成立特别是改革開放近30多年來,我國在往生問題上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還存在不少實際問題。其中,各地的往生改革進展不平衡,滯後於社會現實和時代發展的要求,表現在觀念的提昇與緊迫感方面,有關體制、法規、管理、隊伍與設施方面,都存在着亟需面對的尖鋭矛盾。只有逐步解决這些矛盾,才能發揚往生改革的既得成就,改變現實中發展不平衡和滯後現狀,從而推進往生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和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和面向世界的發展。而緑色往生作爲緑色中國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事實上與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的綜合建設均有相當密切的聯繫。
緑色往生與經濟建設的聯係是最基本的聯繫
按照我國目前死亡率6‰計,每年需要解决的往生問題近800萬人,從最低標準看,每個人的往生費平均爲5000元,我國每年將花去400個億,事實上,富裕地區的人平往生花費遠遠高出5000元,而貧困地區人平5000元的往生費並非最低的標準。如果搞好緑色往生的改革,我國每年花在往生問題上的400個億,很大部分均能節約下來用到該用的地方。何况,筆者於多年前講到,緑色往生一旦朝着改革方向前行,必歸於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成爲第三産業的重要内容,可以直接爲經濟GDP提供相當的份額。這一點,世界是通行的,其中美國的往生産業被視爲僅次於麥當勞之後拓展全球最成功的典範就是一例。但在我國,往生産業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被否定的,實在遺憾得很。
緑色往生與政治建設的聯係是非常明顯的
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即政治文明的建設,不僅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证,也是緑色往生建設的根本保证。僅從依法治國的角度看,往生改革之所以問題叢生,其中與我國的往生法規殘缺不全大有關係。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僅有一份關於往生管理的條例,各省人大對這一條例也僅僅是作出某些規定而已,很多條文已不適應新時期、新情况和新要求,必須有新的、正式的法規予以取代。筆者與廣東社會學界多年前便呼吁中華人民共和國往生法規的起草工作。設若將來有這樣一部法規,並能對緑色往生作出相應的厘定,各省再據此細化,依法治喪的往生問題肯定可以大收其效。這説明,緑色往生與政治建設不僅關係非常明顯,而且要由政治文明來保駕護航,這是無疑的現實。
緑色往生與文化建設的聯係是無時不在的
我們所講的文化建設是先進文化的建設,也即精神文明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既包括真,又包括善,還包括美等的綜合建設。没有真的建設,就没有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和群衆文娱等各方面的存在與發展;没有善的建設,就没有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三觀”等方面的進步與文明;没有美的建設,就没有審美的一系列素質的改善與提高。我國在往生問題上的諸多弊端,無不與上述建設的滯後息息相關,也無時無地在影響着人們的行動,例如封建迷信的觀念,就是公務員、高級官員中的一些人,也根深蒂固,如果要講個案,幾本書也寫不完。因此,緑色中國的建設必須重視文化的建設,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才能促進緑色往生的建設,緑色往生的建設又會反過來推動我們的文化建設或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緑色中國的建設。
緑色往生與生態文明的聯繫無疑是水乳交融的
人及人所處的社會——包括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的建設實踐,都要以自然原生態爲依託。人及人在社會中的各項實踐活動,就是對自然原生態的認識、改造、利用和保護。這種活動便形成生態文明。我們對自然原生態的認識、改造、利用和保護應是統一的體系,不能任意分割,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能或缺的,只有以此爲宗旨,才有資格談論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緑色中國的建設。同時,緑色往生既是緑色中國的組成部分,又是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更與緑色中國和樹葬墓園形成水乳交融的發展態勢,必須進行具體一些的描述,也是本文以下所要重點闡析的問題。
三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在對緑色往生大致認識的前提下來看樹葬墓園就好把握一些。我國的往生歷來有土葬、火葬、樹葬、海葬、天葬等等形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推行火化成爲國家的重要政策,往生者火化後的骨灰,可以安放在寄存的骨灰樓、塔或埋入墳墓,或投入江海。然而,投入江海只能是部分地區部分往生者的歸宿;衆多的骨灰樓塔和墳墓仍要占去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上建成的石料墳墓又很難作再生之用。從我國大多數人的風俗習慣和地少人多、入土爲安、環保爲本的思路出發,多年以來,筆者一直認爲,選擇樹葬葬式並加以改造,“樹葬墓園”是符合主體國情的舉措。
提倡樹葬墓園的葬式,是建設緑色往生的理想葬式
把往生者的骨灰安置在樹葬墓園的地下,一比其他葬式更符合往生改革進程中人們心理承受力的特點,即落葉歸根的意念、情同永緑的寄託和見樹思親的追夢。二從整體的良性氛圍上看,一片白茫茫的墳頭都不見了,到處是緑樹成行成蔭成勢,並搆成森林樣式,不僅還緑於山,也還緑於民。三是消化二氧化碳,排出新鮮氧氣,每座這樣的墓園都可成爲一間自然加工廠,對子孫後代的用地、環保等可持續發展能做出比現有各種公墓和骨灰樓、塔更爲合理的調置。四是現有各種石料公墓的壽命不會很長,肯定會被後人陸續變代、淘汰,但樹林墓園却可萬古長青、萬古長存,即使多少年後在下面不再安放骨灰,也决不至於將已成的大片樹林林帶加以鏟除,再改爲石料公墓。
提倡樹葬墓園葬式,是對建設緑色往生成功試驗的改革與推廣
在全國一些地方,已經有過這種成功試驗,也在逐步改革與推廣。例如從公辦形式看,中共廣州市委曾從1989年起在全國率先倡導骨灰植樹的新風,植樹地方定在市北白雲山簏的馬鞍山。這個地方後被命名爲“思園”。到目前爲止,已有近萬往生者的骨灰植在那裏,海内外還有很多往生者的家屬要送來故人的骨灰,僅因地少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加之受計劃經濟管理思維和模式的局限,“思園”的費用投入等等一直處於困惑狀態。很需要民營方面的積極參與,走出公辦不力的境况。爲此,筆者與廣東社會學界一批同仁,便於多年前提出“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即逐步推廣公與民同進的、經營性樹葬葬式的建議。
要逐步推廣公與民同進的、經營性的樹葬墓園
這對緑色中國、緑色往生的建設,特别是對資源、環境的保護等等方面所展示的積極作用,是今天我們必須重新提出、認真重視的問題。人類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最大的敵人是無知、冷漠與貪婪。要唤醒全社會的關注和良知,使人們承擔起環保的責任,這是個長久的過程,甚至可以説是一次嚴峻的“緑色長征”。我國面對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現實狀况,面對耕地面積的逐年大减,面對水土流失的嚴重局面,面對城鄉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面對子孫後代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責任,樹葬墓園——對緑色往生這一新生事物的試驗,對它的逐步推廣,對它在建設緑色中國的獨特意義等,必須有進一步的共識。
從人口老齡化角度看
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本世紀30年代,我國老齡化將達到高峰,不僅城鎮的養老負擔係數將大幅增加,醫療費用也隨之大大加重,更意味着往生人數的逐年增長,骨灰占地也逐年加多,若不以樹葬墓園這一環保新葬式逐步取代其他占地較多的葬式,取代不利於資源與環境保護的葬式,顯然會措手不及。
從耕地情况看
我國人均耕地佔有量只有1.41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以我們廣東爲例,人均耕地面積則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之下,到目前僅有0.49畝,也遠遠低於聯合國糧食組織0.79畝的“警戒綫”。有關資料表明,1980年—2003年,廣東耕地面積由2750.71千公頃下降到2133.97千公頃,减少了22.4%,平均每年遞减1%左右,2000年—2003年,廣東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的實現程度爲負值100%,與我國要求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要大於或等於零,即與保護增長或不减少相比,出現的是負值100%,可見其耕地危機的四伏。其中,若不及早重視樹葬墓園這一環保新葬式以逐步取代其他占地較多的葬式,取代不利於資源與環保的葬式,耕地面積變動幅度負值加重的危機肯定會有增無减。
從水土流失的情况看
我國的人均耕地少於世界是不争的事實,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也只有2200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土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如果處理不好,一旦超過了極限,有可能引發資源危機。同時,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3.5倍,人均每年搬動的土石方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加上各種自然灾害的襲擊,水土流失是很嚴重的。就廣東而言,僅廣州市域範圍内水土流失面積就達2.48萬公頃,占廣州市土地總面積的3.3%,其中自然侵蝕面積爲1.57萬公頃,人爲侵蝕面積爲0.91萬公頃,而增城、從化的水土流失面積最大,分别占了全市的37%和34%左右,番禺好一些,僅占6%左右。有鑒於此,若在緑色中國、緑色往生的建設中逐步推廣樹葬墓園的新型葬式,當可在保持水土流失方面作出補救。
從生態環境惡化的情况看
我國的水土流失,必然形成河水斷流、水資源危機日重,湖泊退化愈烈,地下水位、水質下降,濕地破環加劇,水體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海洋生態問題突出,大氣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普遍,人居生態氛圍受到綜合性的、惡性循環的挑戰。例如一些地方,由於飲用水嚴重受污,河流周邊的作物無收,居民百病叢生,死人不斷。在廣州,雲山珠水曾是市民的驕傲,但由於人爲的填水造陸或低窪地改造,使珠江水道日趨變窄,加之各種污染,江水由清變濁變黑;東山湖、流花湖、荔灣湖、北秀湖、簏湖等湖水及市内大小河涌大都發出臭氣;今荔灣路、中山八路、多寶路、黄沙大道一帶原是以往的荔灣濕地,如今則盪然無存;廣州身受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熱島效應的困擾已近麻木。因此,先在大中城市辦起樹葬墓園是排解上述問題的重要出路。
生態環境學指出,樹葬是種極其寶貴的自然資源
其覆蓋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個國家和地區環境質量的優劣。森林是地球上一種最主要的生態系統,一是對生物圈的氣體循環起着主導性作用,全世界森林每年放出的氧氣超過世界人口呼吸所需氧氣的10倍;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平均每天每公頃達1噸,我國的森林每天可吸1.2億噸。二是降水的15—40%可以被森林林冠所截留,5—10%可被林下枯枝落葉所吸收,其餘50—80%的降水則會順着林下滲入地層,成爲地下水的重要來源。三是對氣候的調節和自然灾害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水旱灾難的9成都是因森林和植被遭受破壞所至。四是森林藉助光合作用,可以生産有機物質,占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産有機物質的53.4%,碳含量占90%,每公頃的生物量達100—400噸(干重),約爲農田或草木植物群落的20—100倍。由此可見,試行樹葬墓園既利緑色往生,更利千家萬户所關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質量。
我國不少大中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正在逐步提高
同時針對森林分佈不均匀的現狀,都在擴建森林公園。筆者認爲這很有遠見。當然,這種森林公園屬政府必須投入財政的公共事業範圍,若能把樹葬墓園的大事也列進其中,一石兩鳥地加以解决,將是非常巧妙的舉措。而樹葬墓園與森林公園的建設,在投資主體方面,既可是政府,也可是政府與民間相别,主要由民間來辦。但不管誰投資,合建森林公園與樹葬墓園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可觀的。如果屬政府投資,公共性事業主要在社會效益上得到充分體現,也有一定的經濟收益;如果屬民間投資,把樹葬墓園主要作爲經濟行爲,也會有一定的社會效益。這要具體情况具體分析。
在建設森林公園與樹葬墓園時,所種森林50年後的社會價值雖然很難量化,但其經濟價值却是可測知的
印度加爾各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認爲,一棵50年樹齡的大樹,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其産生氧氣、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涵養水源、爲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等6項的經濟價值總計約爲19.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爲160餘萬元。按照這個算法,如我國神農架50萬棵大樹的經濟價值可高達1000億美元,超過上海市2003年的GDP總值,也幾接近廣東2004年GDP總值的一半。當然,被劃爲森林公園或樹葬墓園的建設用地,要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從事樹葬墓園的經營者要取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同時,什麽地方適宜種植什麽樹,既經濟又易形成規模等等,自有許多實際問題要研究。
總而言之,中國有個很好的傳統品德,就是重孝道。孝道是從來不避殯、不避葬的。只是目前石料墓園占地太多,有些價格老百姓受不了,也很不利於環保等。相比之下,提倡樹葬墓園雖然還得占些地,但占地較少,一般老百姓也會逐步認同,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環保,有利於緑色中國和緑色文明的實現。因此,我國的殯葬行業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爲的。
(詳見前文的題注。本文講了幾個與緑色往生相關的概念後,着重於闡析緑色往生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緊密關係,認爲提倡樹葬墓園的葬式是建設緑色往生的理想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