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回憶錄裏,我多次從Francis S. Collins撰寫的“The Language of God”書中錄下了他的詩句,並且談到了他的身世,以及在他改行學醫後,在修身養性上的進步以及在基因組研究專案上的成就——由此使我聯想到,和他相識多年、也是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項目前任負責人、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ames Watson ,近年來在報紙和網上被哄傳得很熱鬧、但不為人們理解和諒解的兩則軼事。以下先說一說James Watson和他的得獎夥伴Francis Crick 和Maurice Wilkins的簡歷。
James Watson(詹姆斯?沃森1928-), 出生於芝加哥。1947年大學畢業,專業動物學,1950年在印第安那大學微生物學家S. E.Luria門下獲得博士學位。隨之,他前往哥本哈根大學,呆了整整一年,先後師從Herman Kalckar(生化學家) ,Ole Maal?e(微生物學家,我曾經在他手下學習過一個星期,?是丹麥文字母,不是劃去O的意思)做博士後。1951年春,在隨Kalckar前往那不勒斯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聽了倫敦皇家學院Maurice Wilkins的報告,他頭一次驚奇地看到了Wilkins 展示DNA結晶體的X光衍射圖,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並一心嚮往做這項研究工作,但在當時無法與Wilkins接近。1951年8月,經.Luria介紹,他被安排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所(Cavendish Laboratory)Francis Crick(法蘭西斯?克裏克)處工作。經Watson使勁勸說後,Crick也就動了心,決定改變他的研究方向。他們二人一道,專注於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結構。從1951年10月起至1953年3月完成了這項研究,並將論文“DNA分子的結構模型”發表在1953-4-25Nature的一期刊物上。Watson 回到美國後,1953-1955在加州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作。1955年再度回到卡文迪什工作了一年。1956年秋回美,在哈佛先是當助教授,1958 年當副教授至1961年升為正教授。從1968年起任紐約冷泉港實驗所(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所長。1988-1992在NIH(國立衛生研究院)任國立人類基因組專案研究負責人,隨後又回到CSHL任董事會主席。以下附帶說一說獲得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的另倆人的簡歷:
Francis Crick(法蘭西斯?克裏克1916-2004)出生於英國,物理學家。他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所工作。退休後,1977年移居美國加州,並在Salk Institute 擔任non-resident fellow(不需要按時上班的、非常駐研究員,)。
Maurice Wilkins(莫里斯?威爾金斯1916-2004),出生於新西蘭,6歲去英國,物理學家。1940年獲得博士學位。從1946年起,一直在倫敦皇家學院生物物理部門工作。1950年以後,擔當領導職務。他和Rosalind Franklin(羅莎琳德?富蘭克琳,女,1920-1958)是同齡人,又在同一室工作,他們兩人難於相處,不能合作共事,迫使後者於1953年另謀它就,隨後因患卵巢癌於1958年不幸去世,享年38歲。
沃森的兩則軼事
1. 種族言論,激怒世人
據美聯社2007-10-19報導,Watson於10月14日因向倫敦《獨立報》記者發表黑人智商比白人低的言論,在國際社會引來眾怒。Watson 在事後承認此說並無科學依據,使他感到羞愧,並向公眾表示道歉。又據路透社華盛頓2007-10-18電稱,紐約冷泉港實驗所,因其言論帶有攻擊性且有違科學,故於即日起撤銷了他在該所不同時期已任職四十年之久的領導職務(Watson於1968年被任命為領導人達25年,1994年成為董事會的成員)。
Collins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Watson有口出狂言的習性。他對這一問題不該進行這麼毫無根據的猜測。實際上,影響不同地域人的智商的基因,並未顯示任何差別。”
對Watson的這一錯誤言行,網上有更多的訓斥和評論。
2. 性別歧視,名位之爭
外間對DNA雙螺旋結構原始發現人另有一套說法,只是在本世紀初才被哄傳開來。
Francis Crick,James Watson和Maurice Wilkins三人是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他們揭示了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結構模型:認為DNA是一種由兩條鏈構成的雙螺旋結構,在兩條鏈之間有橫檔連接,而橫擋是由4種化學物質配對連接而成,有點類似於盤旋梯子那樣的構想。他們並且指出,這可能是複製遺傳物質的工具。這一理論隨後得到了證實:DNA正是創造和延續生命的遺傳範本。這一發現被公認為廿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幾乎影響了整個生命科學中的所有學科。
據2002-1-20英國《觀察家報》在一篇以“DNA女功臣終於獲得承認”為題的文章中稱,“一位為揭開人類DNA奧秘做過貢獻而被遺忘的女功臣終於在她去世後獲得了承認,這也是政府反對科學界性別歧視運動的一部分。”
“Rosalind Franklin成了這場女權運動的焦點,由於她的男同事(實際上就是指Maurice Wilkins,筆者注)不承認她在上個世紀的一項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中的關鍵作用,這位有獻身精神的科學家一直受到壓制。”
“三位元男性科學家因DNA雙螺旋結構的突破性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獎——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Franklin進行的詳細原子X射線成像,而Franklin的功績卻鮮為人們所知。她的早逝又沒能使她等到後來的盛名。”
“羅茜”被James Watson 排除在發現雙螺旋結構的功勞簿之外,她的科學夥伴(實際上就是指Wilkins,筆者注)認為,這位沉默寡言的女學者“應該閃到一邊去,要不就安分守己”。直到最近她的成就才開始被承認。
“現在,貿易和工業大臣派特裏夏?休伊特將以她的名義設立Franklin獎章,以提高其她女科學家的地位,並每年提供3萬英鎊作為特別創新獎金。”(參見2002-2-8《參考消息》)
關於Franklin的身世和經歷,從報紙和網上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現綜述如下:
她出生在一個思想比較保守的家庭,差點失去了上劍橋大學的機會,因為她的父親反對女子上學,不想為她支付學費,不過最後還是在她的姑媽和母親的責備下付了學費。她18歲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化學、物理和數學,後來又接觸晶體學。她癡迷於用三維影像研究微小世界。二戰期間,Franklin獲得了一筆研究碳元素的基金。戰爭結束後,她在巴黎學習新的X光射線技術。1950年,倫敦皇家學院邀請她來院進行DNA結構這一新技術專案的研究——作為一名晶體學者,負責繪製晶體結構內原子的位置。1952年5月,她用X射線衍射技術拍攝下了那張著名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像,清晰地展現出DNA是由兩條長鏈組成的雙螺旋,寬度為20埃,這為探明其結構提供了重要依據。 嗣後,評論家認為,如果沒有Franklin這張圖像,Crick,Watson 和Wilkins 三人不可能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獎。
那時候,英國婦女在社會上的位置很低,甚至不能在高級休息室裏用餐。和她一起合作共事的夥伴,Wilkins和她的關係搞得十分緊張。Wilkins 不想讓她插手這項工作,還說了上面已經指出來的那兩句不三不四的壞話。Wilkins曾經把Franklin的DNA圖像拿給Watson看過,後者認為她的方法是正確的。1953年,Franklin說,她已找到另一份工作,於是她離開了皇家學院。當Wilkins獲悉Franklin將在另處就業時,他曾經寫過一封信給Watson 和Crick說:“我們這位沉默寡言的女士下周就要走了,…障礙總算清除了。”然而,當Crick和Watson收到這封信時,他們已經宣佈發現了雙螺旋結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Franklin的研究結果為基礎的。Crick後來也承認,當她離開皇家學院時,“離我們最後的結果也只有兩步之遙”,由此可以證實,Franklin 是有貢獻的,她提供了DNA基本結構圖像。
Collins 在他寫的The Language of God那本書裏,有一章名曰“地球上微生物和人類的生命”(Life on Earth——Of Microbes and Man)的文章 ,其中談到了確認DNA性質和結構的精彩敍述。他從達爾文、孟德爾講起,直至1944年,Avery,O.T.,MacLeod,C.M. 和 McCarty,M. 三人所作的微生物學實驗證明,能夠傳授遺傳特徵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Collins對Avery等人的論說,在英國《焦點》月刊2005年1月號的一篇以“震撼世界的十大實驗”為題的文章中,被列為其中一大實驗,並就此做出進一步的說明:在洛克菲勒大學工作的Ostwald T.Avery 的DNA實驗,其實就已為Watson 等人指出他們的研究路線。文章說,“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1944年,Avery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年的艱苦試驗,終於證實,如果把一個細菌裏的DNA轉移到另外一個細菌裏,這個細菌的特性也會在另外一個細菌裏出現。他的論證曾經引起過激烈的爭議,不過Crick和Watson跟隨這條關鍵線索繼續研究下去,終於贏得了諾貝爾獎。令人憤慨的是,批評者們使Avery和他的小組沒能獲得這個獎項。”
在Collins所寫的書中,他對DNA的結構也有以下一段描述:
“不到十年之後,對遺傳的化學性質就有了一個真正的、美妙的答案。正如Watson在他寫的一本有趣的《雙螺旋》書中記載的那樣,Watson 和Crick在1953年贏得了決定DNA結構的這場競賽。 Watson,Crick和Wilkins利用了Rosalind Franklin所獲得的資料,使他們三人得以推導的DNA分子的結構像一個盤旋梯子那樣形狀的雙螺旋,梯子的橫檔是由系列化合物所組成,而這些化合物則有決定攜帶各種資訊的能力。”
網上還做出補充說,Franklin的功績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在於決定授予諾貝爾獎之前4年,她就死於癌症,而諾貝爾獎是不能頒給已逝者的。
筆者點評:
1.在《觀察家報》這篇報導裏,還有以下一段說明:貿易和工業大臣之所以在事後多年出面處理這件事,似乎是由於英國理工科女畢業生就業問題存在兩個難處:一是任何時候,都有5萬名女畢業生沒在工作(大部分是在離職回家生育之後),而在離職後重新工作的人員中,只有1/3用到了她們在大學學習的專業。再就是,在高精尖領域有阻礙女性科學家就業的因素。幸而,工業大臣及時抓住了這件事,雖則晚了半個世紀。筆者認為,這兩個難處確實是英國客觀存在的情況,但是顯然並非英國所特有,問題出就出在為什麼半個世紀之後,才把這個問題抖摟出來。關於這點,顯然是由於現在已進入網路時代,內幕消息一經傳出之後,誰都要站出來加以評說一番的緣故。
2.本文談到的兩則軼事分別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種族歧視;二 是性別歧視。
種族歧視問題存在已久,所幸社會輿論迅即做出猛烈抨擊,冷泉港實驗所也不護短,不遮醜,並立即做出嚴肅處理。筆者認為,這是世界大勢所趨,雖然值得稱頌,只是顯示這是一件正義之舉而已。
至於Franklin事件,要不是英國政府近年做出決定,追認Franklin的功績,她的成就將永遠被人們忘卻、被歷史埋沒。很顯然,這件事之所以遲至今日才被發掘出來,倒是需要認真追根溯源,探究一下的。
除了發生在英國的上述軼聞外,性別歧視似乎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男女共處一室,尤其在學歷相仿的同齡人之間,為了追逐個人名位、不能和睦相處還是比較經常見到的,而Wilkins事件只不過是一件突出的典型範例而已。網上還說,Wilkins 認為Franklin有autism,意思是說,染有孤僻症。這顯然是Wilkins的偏見,對Franklin的污蔑。就Wilkins已經暴露出來的那些言行來說,Franklin生活在這樣一個工作環境裏,寡言少語是很自然的事;於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她只好離開皇家學院,另謀它就,一走了之。然而,歷史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最終逃脫不了線民的評說和討伐,以及歷史的審判。
關於人的本性問題,亦即,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的問題。我從兩份報紙上收集到了一些有關論說,可供參考。
(1).美國《新聞週刊》2003-6-16一期以“為什麼男人為地位而奮鬥”為題的文章中,從它的一張插圖說明就可以揭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斷:“男人獲得優勢地位的衝動,扭曲我們的感覺,影響我們的友誼、情緒和健康。”這篇文章從成吉思汗、企業首席執行官談到嬰幼兒,以至6歲或是青少年都逃脫不了以下兩個男性的心理特點:生理學上的本能衝動和權力成為自身的心理獎賞,使男人為權力和地位而奮鬥。(參見《參考消息》2003-7-12報導)筆者認為,這就是男人之所以成為男人而不同于女人的特點;說得再明白一點,男人為權力和地位而奮鬥是他們的本性。
(2).英國《衛報》2005-12-19的一篇文章更能說明問題。這篇報導認為,追求什麼的意識自兒時即已存在。“由英國10歲以下兒童心態調查的結果顯示,孩子最在意的是金錢和名氣,而在2004年的調查,排在第一位的卻是“出名”,但當被問及世界上最有名的人是誰時,孩子們的答案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物,而上帝在這份名人榜上位居第一,……”(參見2005-12-21《參考消息》)。筆者認為,除排名不同外,這大概是普世存在的現象。原來。成人的追求在兒時即已形成。撇開金錢勿論,就知識份子而言,所謂名氣或出名,或者說,尊者、長者或名人的名望或名位—這是指公眾對某人在專業上的成就和職業道德上的威信做出的綜合評價。名望的推動力緣起于公民的良知,對事業的抱負和對社會責任感的關注,但也有在地位,權力乃至金錢的誘惑下,為名所擾,為名所憂,乃至為名而亡者(非指軀體而言)。在Wilkins和Franklin之間之所以鬧彆扭,前者地位有了,缺就缺在學術上的名望,這是男人生理學上的一種衝動,只此而已。這是我對名望或名位的理解。英國人和英國政府不為名人護短和遮醜,即使在死後仍然予以糾正並加以頌揚,還設立了獎學金作為一種永久追念形式是值得稱讚,乃至作為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也未嘗不可。
至於何以遲至今日才見諸報端,公諸於世,似乎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更為重要的原因。我在前面已經講了,那就是目前我們已進入網路時代,過去的老一套辦法行不通了。對過去的老套,人們認為言之有理,理直氣壯地為尊者、長者或名人捧場,樹立形象或威信,寧可犧牲誠信,諱言他們的錯誤,為他們護短,遮醜。甚至不顧法律的尊嚴,為他們開脫罪行,以至大事化了,不予聞問、斥責或追查。此即所謂罰不責尊者、長者或名人是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