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住在同一個村莊,同一個院落中的孩子,往往會結成來往密切的團體,我們把她叫做“兒童社會”。兒童社會並不是雜亂無章的烏合之衆,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孩子王”,有附和的跟幫,也有不受歡迎却又不願離去的“小賴皮”。不同團體之間經常發生各種聯繫,或者開展競賽,或者聯合起來對付别的集團。兒童社會相對穩定,當有人因爲和其他成員發生矛盾打算投奔别的團伙時,往往會遭到孩子們的歧視和打壓。
在兒童社會裏,孩子們非常在意同伴對自己的看法,也很關心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關心兒童社團的集體活動。雖然有的孩子在兒童社會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却不願意父母出面干預。他們從中獲得樂趣,對兒童社會的關心程度超過接受父母之命。有趣的活動没有宣告結束,大多數孩子都不情願被家長呼唤回家。如果哪家孩子的父母影響了集體活動,這個孩子會遭到全體成員的責備和冷落,他往往會回家以發脾氣的方式予以報復。
在這種社會組織中,孩子們有不少傳統的活動。4至10歲的孩子結成的團體經常在一起辦家家、餵螞蟻、捉迷藏、抽陀螺、踩高蹺、滚鐵環、捕蜻蜓、鬥蟋蟀。有時,孩子們會相約上山採蘑菇,搞野炊,下河游泳。有集體參加的遊戲,也有比賽性質的競技項目。在做遊戲的時候,孩子們會用“王子點兵”或劃手心手背的辦法分組,確定進入遊戲的順序。遊戲的組織者有權利分派角色,這種領袖地位有時也會通過“競争上崗”。孩子們都懂得遵守遊戲規則的必要性,知道必須服從裁决。在失敗的情况下,心甘情願接受對方的處罰。這類遊戲並非成年人所設定,一般不會接受成年人指導,也不歡迎成年人參加,是兒童社會中特有的文化現象。
孩子們在自主活動中體驗成功與失敗,接受教訓,獲得技能,積累生活經驗,形成是非觀念,樹立道德標準,培養美感,陶冶情操,鍛煉對挫折和失敗的獨立承受力。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都懂得自己在活動中所承擔的責任,知道自己的成敗會給團隊帶來怎樣的後果。也會盡力幫助自己所在的團隊獲得成功。通過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樹立團隊精神,形成與人交往的能力,對他們今後順利溶入成人社會有很大幫助。
在孩子們自己組織的活動中,有的人總是表現出非凡的組織才能。在非對抗性游樂活動中,他們會主動承擔遊戲的組織工作,擔任首領或者指導者的角色,負責制定遊戲規則,對規則做出權威性的解釋。在競賽性活動中,他們要不就是對抗一方的領頭人,要不就擔任“裁判”。遊戲是否能够順利進行下去,其趣味性如何,孩子們會不會踴躍參加,往往取决於這種人的才幹和所發揮的水平。這種人領袖意識特别强,喜歡指揮别人,而不願意接受别人的指揮。一旦領袖地位受到挑戰,他們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不惜犧牲兒童社會的團結,引發所在集團的分裂。這種人長大後獨立性特别强,善於運籌策劃,有能力成爲領導者。
當然,兒童社會也可能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兒童遊戲中存在某些侮辱性的處罰,孩子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個别兒童的不良習慣,可能影響其他人,這些都可能給孩子的人格投下陰影。不過,總的來説,兒童畢竟幼稚單純,兒童社會的負面作用很容易得到糾正。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競争越來越激烈,往往因工作太忙,父母較少和孩子接觸。與此同時,我國的教育不斷朝着應試和謀生的方向傾斜,家長對於子女在學習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們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加上我國推行獨生子女政策,父母上班,孩子要麽由爺爺奶奶照顧,要麽請保姆看管,各家各户的同齡兒童很少走到一起。自從公寓樓和單元房興起,以後,孩子們逐漸失去了幾乎完全由他們自己組成的兒童社會,三五成群一道玩耍的機會也减少了。社會開放了,兒童反而封閉起來了;成年人的社會發展了,兒童社會却消失了,孩子們失去自由自在的天堂,失去了自己組織活動,得到鍛煉的機會,這的確是應該引起社會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也有人説,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三四十年前好多了,孩子們不愁吃,不愁穿,日子過的很幸福。其實,你搞錯了。三四十年前的孩子哪個愁吃愁穿啦?愁吃、愁穿是成年人的事,孩子們幸福的標準就是好不好玩,跟吃穿没有多大關係。兒童生下來並不存在美麗的需求,長輩們給他穿上花衣服或者打補丁的衣服只要暖和,一樣很高興。關於美麗的需求來自文化的熏陶和環境的誘導。爸爸、媽媽給子女穿漂亮衣服的時候反復欣賞,看見别家的孩子穿上漂亮時髦的衣裳時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是這種心理暗示讓兒女們逐漸講究起來的。大城市里的小孩,穿的是品牌服裝,吃的是配方奶粉,有錢人家還給自己的孩子帶上金銀首飾。與其説是爲了孩子們的幸福,倒不如説爲了讓自己感到幸福。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够在其他父母面前顯示出自己對孩子的關愛,也能够獲得家庭富有的榮耀。
然而,真正的關愛應該在心理溝通上,是和孩子多交流,是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玩耍。鄉下兒童依然生活在過去的年代,在那裏,兒童社會的狀况没有多大變化。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玩,童趣濃郁依舊。大一兩歲的姐姐背着小弟弟,穿的是過期的時裝,吃的是粗茶淡飯,没有和國際接軌,從來也没有得到過精心照料。可是,他們想下河就下河,想上樹就上樹,自得其樂,没人管得着。説不定哪一天,幾個小男孩會抓着幾只青蛙回家來,頭臉鼻子都是泥,却没有一個不是樂呵呵的。難道你能説他們不幸福?還是聽聽魯迅先生的感受吧:真正讓他感到童年幸福的,不是破落地主家庭給予的物質享受,而是哥們幾個划船去看社戲時對翻跟鬥的期待,是一幫孩子偷吃蠶荳時的愜意,是聽閏土講述看瓜田抓猹時的驚奇。乏味的“書屋”猶如監牢,雜草叢生的“百草園”才是孩子們的天堂。長大以後,閏土讓兒子向他磕頭,尊稱魯四老爺的時候,他反而感到一陣酸楚,連話都説不出來了。
在經濟競争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早熟,和成年人交流得多,和同齡孩子却很少打成一片。對社會上的事情比那時的我們懂得多,説話的方式更接近成年人。有些孩子長期生活在狹小的圈子裏,在家裏他們是小太陽,全家人圍着滴溜溜轉。出門却十分膽小,害怕生人,受不得委屈,對長輩的依賴性非常强,不懂得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他們從小一個人玩,往往性情孤僻,缺乏廣泛的興趣愛好。由於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領導才能,没有謀劃和組織集體活動的體驗,不知道如何調動别人的積極性。可是,這種人的心氣却往往很高,不願意接受事事不如人的現實;盼望成功,又不願喫苦;目標高遠,却又不願意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好勝心强,又怯於與别人競争,是贏得輸不得的典型。還有些孩子在家裏經常撒嬌,一句話没説好就離家出走,弄的老師和家長焦頭爛額,也弄得自己十分尷尬,很狼狽。
爲了迎接未來的挑戰,當今的年輕父母真是絞盡了腦汁傷透了心。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就得安排去學鋼琴、學書法、學舞蹈、學畫畫。有的娃娃同時兼修兩三個科目,平時要上學,雙休日全搭上。爸爸、媽媽輪番護送孩子到幾個老師家裏上課,連喫飯都顧不上。在家長的逼迫下,每天兩三個小時的基本功練習,把孩子們的耐心都消磨盡了,哪裏還有什麽靈感?我不是説不能讓孩子練琴,藝術才能的培養的確應該抓得早。我是説,别把孩子們玩的時間都用來操練技能去了,高强度的訓練畢竟不適合小孩子。
當然,我們還有幼兒園,那裏是孩子們的樂園。幼兒園有適合孩子們的大型游樂設施,有大量的書籍和玩具,這些都是一般兒童社會不具備的。幼兒園裏有老師,有獨特的教育方式和傳統活動,也有現代化電子玩具。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可以開展各種智力遊戲,參加童話劇表演,滿足表現的欲望,得到成功的體驗。不過,幼兒園裏的所有活動,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或者直接由老師組織開展的。缺乏孩子們自己組織的活動,没有擔任領袖,鍛煉組織指揮才能的機會,不可能得到獨立承受委屈和接受處罰的體驗。因此幼兒園不可能完全替代兒童社會的功能。
爲了孩子們能够健康地成長,幼兒教育應該盡量設法彌補由於兒童社會的缺失而造成的問題。爲此,除了在老師直接領導下的開展活動外,還應該開設“兒童自主活動課”。在活動中,老師只作爲一般成員參加,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先充任首領,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從首領的崗位上撤下來。學前教育的專家還可以到兒童社會中去,研究他們的傳統活動項目。揭示那些既不使用特殊器材,也不必追求嚴密規則的遊戲之所以能够在兒童社會中廣爲流傳,長盛不衰的道理。利用現代幼兒園的優越條件,創造出更多適合孩子們自己組織玩耍的遊戲,豐富幼兒教育的内容,創新幼兒教育的方法。
二至四歲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内,父母經常和孩子交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堅强勇敢的性格,善良誠實的品質,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他們的終生發展都是有意義的。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懂得多少道理,盡量采用帶趣味性的方式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孩子的做法正確的時候多表揚,多鼓勵。對孩子可能發生的錯誤做法,最好是先講明道理,進行預防式教育。孩子發生錯誤時,不以懲罰代替教育,也不必逼迫其及時認錯,先以冷落的方式予以懲戒,以使孩子感到情感上的壓力爲限度,目的是加深他們對是非的記憶。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崇高的,平時給予的愛是真摯的,這種懲戒一定會有效果。當情緒適當緩和之後,應該及時説服,引導其真心認錯,預防重犯。等他們稍微長大一點以後,再讓孩子明白爲什麽應該這樣做的道理。
培養孩子優秀品質必須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們最喜歡模仿家長的行爲方式。因爲孩子只有初步的是非鑒别能力,家長的某些“錯誤”行爲一旦被孩子察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會下降,往後孩子就不那麽聽話。失去家長的有效引導,兒童心理的發展會更加危險。所以,家長行爲上的不檢點,往往會引導孩子朝着壞的方向發展。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首先做到。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要求並不適合家長,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適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應該接受的。
成功的喜悦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增加勇氣,爲他們獲得進一步成功打下基礎。孩子在獲得成功的情况下,對於長輩贊許的渴望非常强烈。有人説,孩子是爲了得到長輩的賞識纔來到這個世界上。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説,孩子們的優秀品德是靠表揚塑造出來的。成功教育方法,就是在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候,創設一種情景,强調成功的意義,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幫助他們樹立榮譽感和自信心,增强其成功與成材的意識。
在成功教育中,可以適當夸大孩子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在失敗中發掘值得肯定的因素。但是,必須以孩子能够接受,和不産生負面影響爲限度。把錯事反説成好事,混淆是非界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三歲小孩的表演失敗了,我們反而説他表演得很好,那是可以的。因爲對他們來説,表演失敗與成功並没有嚴格的標準,只要敢於獨立表演就是成功的。如果是對於一個十歲小學生,學習成績不斷下降,成了全班倒數第一名,爸爸説:“好啊,這下就好了,以後再也不會往後退了。”無論家長説話時采用什麽口氣,孩子一聽就會産生被挖苦的感覺。如果爸爸的確是想以這樣的肯定來促進孩子進步,一定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退到最後一名的好處就是再也不會倒退了!哪有一點兒表揚的味道?如果這種説法真能讓孩子得到鼓勵,那就是在撒謊。在我們的經驗中,誠實教育的意義勝過訓練巧言善辯。做人以誠信爲本,不欺騙别人,也不能欺騙自己,歸根結底還是做老實人不喫虧。
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應該在成功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引進。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要引導他們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由於怕孩子受委屈,而包辦代替,無原則地維護自家孩子,往往會使他們養成對長輩的依賴性,妨礙他們形成獨立承受委屈和主動抗争的意識。我不贊以保護孩子自尊心爲理由,禁止在作業本上畫叉的做法。將來,每個人都必然要面對挫折和失敗,如果這麽一點挫折都承受不了,長大以後怎麽辦?過分溺愛可能導致心理能力的下降,這種傾向是危險的。
1987年國際天才兒童大會在美國鹽湖城召開,與會專家得出結論:天才並不是單純的知識積累,天才兒童往往表現在某些方面特别優秀。如果我們承認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人才形成於專項特長的集中優化,那麽,在人類整體素質提高的過程中,個性化發展必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義。因此,讓所有人都接受同樣的教育,向統一的方向發展是不利於素質的提高,不利於優秀人才涌現,也不能够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全方位需求的。所以説,没有個性化的特色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
三至五歲,是發現兒童的特長,培養興趣愛好的最佳時期。孩子的特長與遺傳因素有關,也和小時候所獲得的技能訓練有關。有的小孩體格健壯善於奔跑;有的動作協調靈活,節奏感强喜歡跳舞;有的孩子手臂較長,有利於發展球類運動;有的孩子手指較長,有利於學習鍵盤樂器,演奏提琴;有的喜歡繪畫,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特别準,發展美術較有潜力;有的孩子發音準確,嗓門洪亮,有利於發展聲樂。在形成藝術特長方面,先天因素所占比重很大。對於一個歌唱家來説,没有天生的好嗓門,比没有準確聽音的耳朵更要命。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如果説孩子是爲了得到成年人的賞識纔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同樣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興趣而出生的。兒童最初的特長往往以突出技能的形式表現出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要特别注意發現孩子的特長,有意識培養他們在特長方面的愛好。孩子具備某種特長,在表現欲望的驅使下,他會特别喜歡參加這方面的活動,他的特長就可以得到進一步提昇,在這方面成爲同齡兒童中的佼佼者。有了這樣的條件,他的突出才能就能得到進一步的鼓勵,不斷激發孩子自覺努力。所以,人的特長和興趣常常是聯繫在一起的。
任何一項技能的形成,都包含着若干技術要點。兒童的某些技能,可以在不理解動作要點的情况下,通過反復訓練形成。但是,要熟練地掌握成套技能,使已經掌握的技能得到提高,形成自己的特長,就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動作協調性存在差别,接受訓練時需要通過自己的體驗,發揚各自的優勢,克服自己的缺點。如果兒童對訓練的内容感興趣,能主動克服困難,就可以順利掌握技能,形成特長。如果孩子自身没有興趣,只是在父母的壓力下,機械地完成老師規定的動作,是達不到訓練效果的。有些家長不懂這個道理,以爲“黄荆棍下出好漢”,希望采用施加精神壓力逼迫孩子成材,其實没有用。
一部電影講了一個少女書法家的故事。家長要求她每天都要進行較長時間的書法訓練,想多玩一會兒也不行。有一次,孩子尿急,由於没有得到允許,一邊哭一邊寫毛筆字,小便順着小腿往下流。影片突出一個中心:刻苦成材。在現實生活中,我也看見過家長手執竹鞭,瞪着大眼睛督促兒子練小提琴的情形。那是氣温高達三十七八度的酷暑天,一個欲哭無泪的八九歲兒童,在母親的呵斥聲中拉得琴弦嘎嘎響。不僅聲音難聽,還總是跑調。就憑母親那一臉殺氣,已經把音樂的美感掃除得一干二净,還拿什麽來激發藝術的靈感?如果説書法藝術的確可以在不需要靈感的艱苦條件下練成——這裏有一個大大的問號——那麽,音樂家是絶對不可能在武力的威逼下成長起來的。
人性的基本點是創造。不能讓兒童的特長停留在模仿的水平上,也不能讓他們僅僅滿足於得到成年人的贊賞。强化訓練可以使兒童的特長向着技能特化的方向發展,甚至可以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但是,這樣的特長只能稱爲“特技”,也就是特化了的技能,充其量可以看成高超的“獸性”,仍然與創新教育的目標不同道,與人類智慧和藝術創造無關。目前某些城市少年宫的兒童繪畫訓練班,集中一批三到九歲的小孩,成天價模仿名家畫作。通過反復訓練之後,的確可以畫出漂亮的大公鷄和嚮日葵。有些作品比畢加索的原作還“畢加索”,參加國際比賽也曾得過大奬。可是,這些孩子的繪畫水平却只是一種訓練有素的特技,是一種機械化動作能力。也許,恰恰是這種技能行爲模式堵塞了他們通往創造的道路,大多數獲奬兒童長大以後並没有走上專業美術道路,更不用説成爲藝術大師了。
當然,我們不可能通過廣泛的社會實驗來證明,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引導兒童成材。也許有這樣的情况,孩子一開始的確是被迫參加强化訓練,在獲得一技之長後,得到周圍人士鼓勵。在成功喜悦的激勵下對技藝産生了興趣,把被動行爲轉變成自覺努力,最後也獲得了成功的。既然目前還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在不情願的情况下有機會成材,不也很好嗎?不過,這種情况一定是孩子確實具有可造就的特長,他們雖然没有主動表現出來,却被長輩的慧眼所發現。兒童在訓練過程中,的確對訓練項目産生了興趣,從被迫轉化到了自覺。走這樣的道路是艱難的,同時也有相當程度的偶然性。
無論怎樣,只要孩子表現出某方面的特長,都應該予以關注。除了進一步發展特長而外,還要保護他們的興趣,適時將特長向着審美和創造的方向上引導,讓每一個兒童都成長爲具有個性和特長愛好的新人。當然,發展兒童的特長愛好,不完全是爲了培養具有專業水平的藝術家、體育健將和職業的科學家。即使他們長大以後没有從事音樂、美術方面的工作,具備藝術鑒賞能力,也是現代社會對個人素質的起碼要求。各類文化是相通的,一個作家没有音樂素養,他至少寫不出有關音樂題材的好作品。一個技術員,只知道自己的專業技術細節,對於自然科學的相關理論一概不了解,對於社會發展的需求一無所知,也無法創造出適應社會所需要的新技術。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由於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怪,我國藝術類師範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大多數藝術師範學校把藝術當成技術來傳授。師範院校開辦非師範專業,已經不够正常,而在評價師範教育成果的時候,並不看重畢業生在藝術教育實踐中的表現,而看重畢業生考研的成效。師範美術係以培養了職業畫家自我標榜,音樂教育係以出歌星爲榮。輕視以至於取消從事基礎教育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這顯然是和師範院校畢業生的多數必須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况不相吻合的。
與此同時,全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出現嚴重畸形。中學畢業生普遍不能識譜,藝術欣賞力很差。高雅藝術欣賞不了,就會跟在幾個二三流歌星後面瞎起哄。如果某個中學出現了幾個“藝術天才”,往往是對口報考藝術院校的特殊學生,或者是爲了評優晋級特别打造的“特長生”,與我們談論的發展藝術教育,提高全民藝術素養的關係不大。在學校藝術教育發生偏向的同時,社會上針對“考級”的民間技能培訓却在昇温。不少家長斥重金聘請教師傳授聲樂、樂器技藝,這當然是好事。但不能完全代替學校藝術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是有條件聘請家庭教師的人畢竟很少,同時,以考級爲目標的教學同樣只注重操作技能的訓練,考級過關的人音樂素質並不一定高。近年來很多歌星在各級比賽中一鳴驚人,可是文化常識却驚人的貧乏。他們是發聲的好手,甚至是專門爲了在大賽中發那麽些特别音符而製作的“留聲機”。
爲了完成提高全民族藝術素質的任務,必須普及藝術教育。我們的藝術院校並不是没有培養出優秀的演員,然而,我們的確没有培養出具有欣賞能力的觀衆。我國京戲的發展基本上没有受到西方聲樂的干擾,各派唱腔各具特色,其音樂性,歌唱性和藝術表現力,都不在美聲唱法之下。可是,無論政府投入多少資金也没有振興起來。京戲的主要危機並非缺乏演員,關鍵是缺乏觀衆,没人欣賞的藝術絶對不可能走紅。當然,京劇有一定難度,過於程式化的表演既標誌其成熟程度,也暗示着走向衰老。只有通過普及京戲教育,培養出一大批懂京戲的年輕人,讓看戲重新成爲時尚,京戲才有復興的希望。由此看來,要提高全民族的藝術修養,不通過若干代人的努力是不能奏效的。不僅要培養藝術人才,更主要的還是提昇民衆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而首要的任務是造就一大批獻身群衆藝術的專家,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藝術教育發展的偏向,讓藝術的花朵在中華大地處處綻放。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