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三個世界

  每個人從誕生那天開始,就面對這樣兩個世界,一個是物理世界,另一個是文化世界。風雲雨雪、山川河流、草原田野、房屋道路、花木蟲魚、飛禽走獸,總之,由天地萬物,以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自然事件,搆成了一個紛繁複雜的物理世界。我們的生活習慣、各地的風土人情、各種規章制度、語言文字、民間傳説和歷史典籍、各種思想意識、科學知識、生産技術,以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方式,總之,一切由人類文化和文化製品搆成了另一個世界,我們把它叫做文化世界。大量人工製品雖然就其搆成而言,屬於物理世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發揮主要作用的却是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要素,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把它們作爲文化世界中的對象。

  其實,與人的存在相關涉的不僅有一個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從表面上看,我們和其他動物一樣接受外來的刺激,需要通過大腦指揮身體對刺激做出反應。但是,面對一幅繪畫作品,一般動物只能感受到深淺不同的顔色,只有人才能理解她的内涵,領悟其中美妙所在。好比由若干點劃綫組成的電碼一樣,重要的是電文的内容,而不是由點綫組成的圖案。只有懂得電碼符號的電報員,才能够解讀電文的内容,並將其傳達給其他人。對於一部陌生的音樂作品,一般人可能只會覺得動聽,行家裏手却能聽出每一個樂章所描述的意境,鑒别其藝術品位。人之所以懂得藝術品的内涵,是我們心中的認知結構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人的精神世界越豐富,對於文化的感受越深刻,越細膩。很顯然,藝術欣賞能力不完全决定於視力和聽力的好壞,而是决定於人的精神世界。

  我們每一個人除了和物質、文化打交道外,更多的時間還是在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情,我們每時每刻的内心感受,沉澱在心中的記憶,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我們對未來的向往,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許許多多的爲什麽在我們心中縈懷,各式各樣的答案不斷涌現。很久以前的記憶往往會重新浮現。其中很多内容,會永遠埋藏在我們的心底,作爲個人特有的精神財富,可能一輩子不會向外公開。總之,能够被我們意識到和曾經意識過的全部内容,搆成了這個神秘而又實實在在的世界。

  一般動物精神匱乏,動物社會没有文化,所以對它們來説,只存在一個純粹的物理世界。正是因爲人有精神世界,有精神追求,人類才能從一般動物中分離出來,沿着文化創造的方向前進。人類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都建立在物理世界基礎上,而又具有無庸置疑的獨立性。文化一經創生就能獨立發揮作用,啓發創造出更豐富,更高級的文化,把文化世界推向前進。我們從出生那天起,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及社會風俗的感染——都和某種特定的文化有關。我們的思想方法,心理特徵和行爲習慣,都在特殊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每一個人身上不僅會打上時代的烙印,也會打上特殊文化的烙印。隨着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對物質方面的依賴會不斷减弱,而文化的影響會不斷增强。時至今日,文化對人類社會所産生的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物理世界。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也是人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和文化世界一樣,精神世界是人類特有的世界。其他動物至多只有模糊的意識,如果説高等動物也具有某種精神的話,那肯定是一個極度貧乏的世界。人的一切行爲都服從自己的意識,即使是被迫做出了違心的選擇,直接指導身體動作的力量,仍然來自屈服了的意志。因此,除精神失常者外,每個成年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負責。而一般動物没有意識能力,讓它們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是没有意義的。當它們的行爲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傷害,給予任何處罰,都不能够告戒其不再重犯,也不能警示同類别的個體。這種情况從反面説明人類所擁有的精神世界與其他動物根本不同。

  文化世界又可以劃分爲意識形態和文化製品兩個部分,這和我國古代哲學中的“道”和“器”的劃分相類似。文學藝術、科學理論、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社會法規、思想觀念,以及工程技術、運作程序、技術規範,總而言之,一切可以稱爲知識的東西都屬於“道”的範疇。而工具器物、刀箭槍砲、車輛船舶、機器裝備、道路橋樑、工廠礦山、農田牧場、房屋傢具,以及人工馴化了的牛、馬、羊、犬,人們種植的作物都可以看成文化製品,也就是人類爲了自己的生存發展,按照“道”的原理創造的産品。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進行對比,但是,完全可以斷言,人與人之間精神世界的差别是很大的。這種差别跟人的生活經歷和見識有關,跟每個人的思想方法有關,也和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生活態度有關。由於人類個體思想行爲的主觀隨意性,我們雖然可以揣度别人的心思,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從分析影響精神世界的要素出發,推知他人精神世界的具體内涵。

  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是唯一的,相互獨立的。我們只能通過語言或其他交流方式瞭解他人的想法,也只能通過同樣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訴别人。人們的認識可以因爲受到啓發而改變,却没有人能幫助别人思考,更不能操作和控制别人的思維。精神世界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决定了精神始終處於絶對自由狀態。我的精神世界只屬於唯一的我,只接受我的意志支配,我只能感受我的感受,思想我的思想,這是自我意識形成和存在的基礎。

  我們雖然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行動來推測他的精神世界。但是,必須承認人的語言行動只能反映精神世界的很小一個局部。在每個人的心中,還有許多鮮爲人知的東西,也許是别人永遠也無法知曉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潜意識的存在。除非在偶然回憶中對潜意識有所領悟,每個人對自己的潜意識的掌握很不充分,個人精神世界的全部内容,並不是每時每刻都爲自己所清楚地瞭解。把潜意識看成是暫時没有意識到的意識,我們對潜意識的細節並不自覺。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的部分生活技能可以在潜意識中形成,也不會影響這些技能在潜意識狀態下得到很好的發揮。把潜意識理解成意識的朦朧狀態,可能一般高等動物終生都處於這種狀態。

  人類的歷史歸根結底是人的精神世界推動下的文化發展史。人們的精神生活在繼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展開。同時,精神的創造必然會不斷超越舊傳統,建立新傳統,文化世界以不斷超越的方式向前發展。是人的精神世界創造了人類的歷史,是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把各國人民聯繫起來,是文化在人世間的世代傳承把古人和今人,以及未來人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使生活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人,都成了人類大家庭的一員。

  在人的一生中,精神世界總處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由於參與社會活動,每個人與其他人進行思想交流,所吸收的文化信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自己又在不斷地思索,思想成果不斷涌現。生活閲歷越來越豐富,精神世界得到不斷充實。滋養我們精神世界的營養,不僅來自社會文化,也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如果説社會文化本身也來源於前人的精神創造,那麽,人們的生活實踐就成了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唯一源泉。

  人們將來自文化世界的素材連同自身的感受,經過頭腦的釀造,爲精神世界提供豐富的營養,使精神世界得以成長壯大。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不斷變化的。全世界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由於環境不同,信仰不同,經濟條件不同,他們的生活體驗千差萬别。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體驗着不同的生活,孕育出的精神世界也不同。此外,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就像同樣的原料可以釀造出不同風味的果酒一樣,即使是同樣的生活經歷,接受同樣的文化熏陶。每個人都可以造就不同的精神要素,哺育出迥然不同的精神世界。苦難可以造就堅强,也可能讓人頽廢;富足可能讓人慷慨,也可以使人吝嗇;面對上帝的説教,有的人信以爲真,有的人嗤之以鼻。這和個人的感情色彩、性格特點、思想方法都有關係,精神世界的成長不服從邏輯的必然性。

  人以文化方式輸出自己的思想成果,通過文化産品作用於物理世界。每個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是思想决定他們的行動。不過,人的行動却不可能是任意的,必須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個人行爲的依據是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是對客觀條件進行判斷基礎上所做的選擇。每個人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方式與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關,時代潮流和社會意識對每個人的思想都會産生深刻的影響。既然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我們在分析人的精神世界的時候,不能不考慮時代精神的作用。

  個人精神世界通過他自己的思維和認識活動得以成長,通過個人的語言行動表現出來。絶大多數思想成果,都是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下,通過主動思考獲得的,潜意識只發揮偶然和輔助的作用。弗洛伊德把正常意識説成精神世界漂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認爲精神世界的大部分會作爲潜意識的形態存在。如果只是從量的角度來説,這種理解也許是對的。但是,以潜伏記憶形態留在頭腦裏的内容會逐漸淡忘,只是在某些偶然條件下,才會被主體意識到。所以潜意識在人的思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輔助性的,偶然的,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其作用效果會逐漸减弱,以至完全喪失。所以,把潜意識看成精神活動的主體,花大力去發掘人的潜意識,不會有多大的意義。

  由於精神世界處於我們的心靈深處,與作爲客體的文化世界和物理世界相區别,我們把她叫做主觀世界。相應的,可以把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統稱爲客觀世界。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建立在物理世界基礎上,所以,我們把物理世界叫做基礎世界,而把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叫做上層世界。

  貝克萊和叔本華站在極端自我的立場上,只承認自己的意識和感覺真實地存在,連同自己的身體在内的一切實體,都是感覺的複合或者自我精神外化的結果。至於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則只能看成具有自主能力的物體。在三個世界的劃分中,我們是站在人類整體的立場上,把人類的精神世界作爲一個整體。我們相信,僅管其他人的精神世界和我不一樣,但仍然是與物理世界、文化世界相區别的存在。同時,我們不會因爲無法感受别人的感受,就認爲别人没有感受,因爲不能思想别人的思想,就認爲别人没有思想。當他們以某種方式向我傳達他們的感受和思想的時候,我就能獲得他人精神世界存在的信息。在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中,我們不否認他人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且把她作爲文化創造的重要源泉。

  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哲學家波普爾首先提出來的,他把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别叫做世界1和世界2,把文化産品所組成的世界稱爲世界3。在波普爾的理論中,人的精神世界處在中心位置,物理世界與文化世界之間的作用是通過精神世界間接發生的。而在我所説的三個世界中,文化世界處於中介的地位。個人的思想、感情、價值觀、理想和願望都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我們的身體,可以看成物理世界中唯一能够由意識直接支配的對象。而精神世界對其他物理對象的作用,則是通過我們的身體和文化製品間接發生的。人的精神首先創造思想方法、行爲模式,或者提出某種技術設計。這些精神創造以文化的方式輸出,然後才按照“道”的原理製造出稱爲“器”的文化産品作用於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對精神世界的作用可以直接發生。衣食使人温飽,而温飽可以改善人的心境,優美的環境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這些都是物理世界對精神世界的作用。但是,物理世界對精神世界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刺激感官的途徑來實現的。人們通過感覺獲得來自客觀世界的信息。同一種刺激重復發生,在人的頭腦裏産生相對穩定的聯繫,形成客觀事物的表象。若干表象之間建立的聯繫,形成關於客觀世界的初步認識,這就是主觀經驗。經驗經過思維的釀造,形成認識,這就是能够滋養我們精神世界的營養。由於每個人在形成主觀經驗之前,已經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經擁有獨特的認知結構,所以主觀經驗的性質並非完全由刺激决定。具有同樣生活經歷的人,各自的主觀經驗可以互不相同。

  文化是精神的創造,同物質一道搆成客觀世界,文化比物理世界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肯定人類的精神創造文化,就等於承認了精神對文化的决定作用。承認精神創造的文化影響了物理世界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物質的運行與發展,就等於承認了主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觀世界的運行規則。没有物理世界作爲基礎,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都不能形成。但是,這並不是説人們的精神由物質形態所决定。如果真是這樣,同樣的物理世界基礎上只能産生相同的文化和精神。可是,在現代人登上歷史舞臺這幾萬年時間裏,物理世界自身並没有發生多大的改變,而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恰好是精神所創造的文化明顯地改變了物理世界的面貌,使地球環境按照人類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可見精神世界並不由物理世界决定,却可以影響物理世界的變化。

  事實上,無論人們的思想成果的出現是否服從一定的規則,她們都會以决定的方式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實踐,影響着後續的文化創造,從而影響人的行爲和人類在客觀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没有文化創造,人類只能生活在遠古洪荒的野蠻時代。是意識决定人的行爲,是人的行爲决定了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决定社會的演變。歷史的實際進程往往取决於關鍵性人物的思想行爲,這種偶然性雖然不能完全排除社會發展規律性,却决定了歷史的具體進程是不可能準確預測的。

  自從有了意識,宇宙萬物都成了人類認識的對象,認識能力的發展導致文化的涌現,地球的面貌逐漸按照人的意志改變,人類社會從此得以創造性發展。隨着意識的創造越來越豐富,物質世界和文化世界的新特點,新的規律不斷涌現。文化世界的運行規律來自於意識的創造,物理世界的運行規律與文化創造有關。所以,簡單地回答是意識决定物質,還是物質决定意識?客觀規律會不會以人的意志轉移,都是不確定的。是物質先於精神出現,生命的發展創造了精神,精神創造的文化在决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影響了物質世界的演變。總的説來,宇宙的進程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它不僅創造了物質,也創造了能够影響物質存在方式的精神。

  自從希臘人把世界劃分爲精神和物質兩大哲學範疇以來,精神與物質孰先孰後,以及誰决定了誰的争論從來就没有停息過。這個有關世界本原的問題,一度成爲哲學的基本問題。歷代哲學家因爲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答,劃分成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容。唯物與唯心之争已經困擾和推動哲學發展兩千多年。劃分哲學範疇的目的在於方便研究,既然科學研究已經揭示宇宙的演化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與人相關涉的演化,是三個世界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便已經到了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争做總結的時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