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海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
肖一亭(肖一亭,珠海市博物館,副研究員。)
【中文摘要】近年珠海在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批文物被公佈爲國寶、省保單位;一條街道被公佈爲全國歷史文化名街,一批非物質同文化遺産被列入國家和省非遺名録;完成一批國家文物局公開招標科研課題。對這一些成果的交流、反思與前瞻是有意義的。
【關鍵詞】珠海 文化遺産保護 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orks on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Zhuhai. A number of heritages have been pronounced as relics under state or provincial level protection. One street has been titled as national famous stree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been put into the national list. Profound results in academic studies were also made. It would be worthy to have exchange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for these results.
Key words: Zhuhai cultural heritages protection study
近年來,珠海在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最突出的有幾件事:第一是2006年珠海寶鏡灣遺址、陳芳家宅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珠海的國保單位,實現了零的突破;第二是2007年,唐家灣鎮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佈爲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第三批),使珠海歷史街區保護有了新的模式。第三是在2008年,廣東省政府公佈的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珠海市斗門緑猗堂建築群(含趙氏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蘇曼殊故居、唐紹儀故居(含共樂園和望慈山房)、甄賢社學舊址,香洲烈士墓等五處文物名列其中。第四是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斗門的水上婚婚禮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再就是研究方面,我們完成兩項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産科學與技術研究課題。
一、珠海的兩處國保單位
作爲國保單位的寶鏡灣遺址,位於珠海市高欄島寶鏡灣及其風猛鷹山山坡,是距今約4000多年的海島型史前文化遺址,占地面積30餘萬平方米。1989年發現寶鏡灣岩畫,1997年至2000年間,省、市考古部門4次對岩畫附近的遺址進行搶救性的試掘和發掘工作。發現紅燒土面、柱子洞、泥墻等居住遺迹和大量陶器、石器、玉器、水晶器。發現上千件石網墜和大型石錨,反映史前海島漁撈生活。在寶鏡灣的寶鏡石、天才石、大坪石、太陽石和藏寶洞,發現5處共7幅石刻岩畫。寶鏡灣岩畫於1989年公佈爲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昇格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寶鏡灣遺址(含寶鏡灣岩畫)昇格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珠海寶鏡灣遺址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歷了較長的歷程,可謂漫漫十年長路。早在上世紀九十代初,就已經開始申報,當時寶鏡灣遺址只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初是以寶鏡灣岩畫作爲主題申報,據珠海從北京請來的搞岩畫保護的專家透露,寶鏡灣岩畫當時已經過了好幾關,但最後還是被刷下來了。這樣一拖就是十多年;
另一處國保單位陳芳家宅,位於珠海市前山梅溪村。由祠堂、大屋、洋樓、花廳、牌坊、墓園所組成,占地面積達4.5萬平方米。陳芳(1825—1906),字國芬,珠海梅溪村人。 1849年隨伯父到夏威夷,開辦“芳植記”公司,專營中國貨物,後轉向糖業,成爲當地華僑首富,被譽爲“商界王子”。曾任夏威夷王國國會議員、中國第一任夏威夷商董,中國駐夏威夷領事。1890年回國,在澳門經營酒店、船運並養殖奶牛,並於1891-1896年在故鄉梅溪村建設家宅。陳芳及其家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深受鄉鄰稱贊,並受光緒皇帝賜建石牌坊褒奬。梅豀石牌坊原有四座,現存三座,分别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和光緒十七年(1891)。梅豀石牌坊於1987年公佈爲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昇格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陳芳家宅(含梅豀石牌坊)晋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鏡灣遺址與陳芳家宅能够晋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先是有幸逢到一個好的時代,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文物保護工作都較以往更爲重視,2005年,國務院下發了“加强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確定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爲“文化遺産日”,不僅物質文化遺産要保護,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都納入保護範圍。這是一個好的大環境;再就是珠海對兩處文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有了新的進展。
寶鏡灣遺址在經過幾次考古發掘之後,研究工作跟上去了,出版了一批學術論文和研究專著,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珠海市博物館博物館編著,邱立誠、肖一亭先生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珠海寶鏡灣——海島型史前文化遺址發掘報告》;李世源先生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寶鏡灣岩畫判讀》;肖一亭先生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先秦時期的南海島民——海灣沙丘遺址研究》等;寶鏡灣遺址發現大量遺迹遺物,顯示出這裏的先民有了較爲穩定的生活,有了較大規模的漁業生産,有了漁船並解决了水上停船技術難題,生産並使用大量的玉器,並有鉞、圭等禮器,先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些研究揭示了寶鏡灣遺址和岩畫珍貴的文化内涵,使人們認識到寶鏡灣遺址是中國早期海洋文明的一個典型代表。再就是申報的思路、策略有了改良。從岩畫的申報到遺址的申報,從岩畫的保護到遺址的保護,看起來只是面積的增加,實質上是質的飛躍:從單一文物的保護,到反映早期海洋文化遺址的保護,内容增加了、特點突出了、層次提高了。
梅溪牌坊一直是梅溪村的標誌,現存三座牌坊,中間一座建於1886年,即光緒十二年,這一年珠海發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遠在异國他鄉的陳芳接此消息,自己捐贈白銀三千兩寄回國内,請朝廷救濟灾民。光緒皇帝賜建石牌坊一座,以示褒奬。牌坊高12、寬12.2、深4.6米,並賜封陳芳二品頂戴加二級花翎。左邊一座牌坊建於1891年,是陳芳長孫陳永安請準朝廷賜建給其父陳龍的,牌坊高10.1米,寬9米,深4.6米,單廡,4柱3間3牌樓,陳龍及夫人被賜封爲奉政大夫和五品太宜夫人。右邊一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用耕牛和拖拉機拉倒,已無法考證受賜人,紅衛兵要拉倒另外兩座牌坊時,梅溪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紅衛兵才罷手。現存三座牌坊都用花崗石建造,榫卯結構,完殿頂,石斗拱,石闌額,石柱下置角柱石、須彌座,脊上立鴟吻、鰲魚和火焰寶珠,雕刻花卉、瓜果、人物、瑞獸、暗八仙等。石牌坊中西合璧的藝術造型,恰到好處的力學結構和精美的雕刻裝飾,是石建築中的藝術珍品。但是,如果在省内看石牌坊,很好,但在全國看,則也不是很突出。但是現在我們换一個角度,從華僑文化的角度看,又不同了。珠海也是一個華僑較多的地方,這裏外出的人多而且時代很早,影響很大。陳芳是著名的僑領,陳芳家宅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標本,以陳芳家宅爲題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除了保護幾座牌坊之外,還將以前忽視了的祠堂、大屋、洋樓、花廳、墓園包括進來,大大擴展了其華僑文化的内涵,也突出了陳芳家宅的文化特色。
二、歷史文化名鎮——唐家灣鎮
唐家灣鎮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正式啓動是2004年,經過三年時間終成正果。珠海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視,香洲區委書記親自抓申報。唐家灣鎮很有特點:一是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近代歷史文化發展形態,一大批名人故居群落連同他們的風雲史迹,彰顯出唐家灣鎮人文歷史資源的獨特價值;二是唐家灣的文化既具有以華夏儒家民族文化爲根基的嶺南文化特色,又具有向洋向世界和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唐家灣鎮歷史文化貫穿着一種開放和自由的心態,這與今天的改革開放有着一脈相承的必然性。
唐家灣古鎮核心保護區歷史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以山房路、大同路貫穿成片,保存較好,其中重要的歷史建築包括:民國第一任内閣總理唐紹儀故居、唐家共樂園、望慈山房等,古鎮内的傳統嶺南民居建築群也是古鎮重要的建築遺産。
唐家灣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乃一方鐘靈毓秀之土,以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文化源遠流長而名揚海内外。該鎮興起於四百年前,鼎盛於清末民國時期。中國華民國第一任内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唐國安、洋務運動先驅唐廷樞、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領袖蘇兆征等“風雲人物”都出自這方水土。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歷經百年的滄桑變故,江山更迭,但唐家灣鎮的歷史古迹和建築群落依然保存完好,有着深厚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底藴。
作爲歷史文化名鎮可以説是實至名歸。但是,如何利用歷史文化名鎮豐富的資源,如何唱響歷史文化名鎮這個金字品牌,讓唐家灣歷史文化名鎮焕發青春呢?珠海上自政府,下至民間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珠海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了《唐家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和《唐家灣鎮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龢利用概念規劃》。社會熱心人士也認爲:唐家灣鎮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潜在的發展優勢,要加强文化旅遊區域的布局規劃,發展特色旅遊項目。呼吁有關部門應盡快協調開發唐家灣一日游。
珠海有識人士還提出要重點打造好唐家灣古鎮和會同村文博城,借鑒成都開發“洛帶古鎮”和“街子古鎮”的經驗模式,按照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戰略部署,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籌資的思路,通過修繕、復建、改造等方式,進行修舊如舊的整治,再現晚清嶺南民居的富庶和繁華。改造完成後,通過吸引一批具有原創能力的藝術家和具有原創能力的企業入駐,打造一個集“文化創意産業園”、“民間博物館群”、“藝術收藏品展示交易中心”、“ 原創藝術基地”、“影視城與影視製作基地”爲一體的占地500畝的大型“會同文博城”。同時,構建藝博交易中心平臺及酒店、餐飲、休閒等配套設施,將藝術品創作、收藏、展示與交易結合起來,吸引國内外相關會展和拍賣交易活動,打造華南地區的藝術博覽交易中心,成爲珠海文化創意産業的航母基地。
他們建議制定並實施《珠海市歷史人文資源保護總體規劃》,明確珠海歷史人文資源保護、開發龢利用的長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劃出紫綫圖,做好全市歷史人文資源的原生態保護,防止爲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進行的破壞性開發;要制訂並實施《珠海市古鎮古村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把最能展示珠海清晰歷史文化脈絡的白石村、唐家村、淇澳村、會同村、南屏村、北山村、翠微村、荔山村、南山村、南門村、網山村、接霞莊、斗門古街等納入法定保護範圍;要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做好項目開發規劃,做到“成熟一個、開發一個”,確保歷史人文資源保護、開發龢利用工作有序推進。
三、新公佈的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了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04處),珠海市有五處名列其中。蘇曼殊故居、唐紹儀故居(含共樂園、望慈山房)、香洲烈士墓、甄賢社學舊址、緑猗堂及建築群(含趙氏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其中4處爲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一處爲古建築。加上以前公佈的蘇兆征故居、三竈萬人墳、石溪摩崖石刻群、楊氏大宗祠等4處省保單位,珠海市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
四、珠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珠海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政府公佈了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名單。珠海市人民政府於2007年3月29日發佈了《關於批準並公佈珠海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的通知 》(珠府〔2007〕35號 )政府公佈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這個通知指出,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强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有關規定,經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將沙田民歌等9個專案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並予公佈。
珠海市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龢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文化珠海,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知要求各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認真貫徹“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科學規劃,妥善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之間的關係,深入做好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這次公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屬於民間音樂的有(1) 沙田民歌、(2) 鷄山牛歌、(3) 三竈八堡歌、(4)斗門鑼鼓櫃等四項; 屬於民間舞蹈的有三竈鶴舞鶴歌;屬於人生禮俗的有斗門水上婚嫁;屬於歲時節令的有(1)斗門干務飄色、(2)斗門蓮洲地色、(3)斗門蓮洲舞龍等。
2. 由珠海市委宣傳部,珠海市文學界藝術界聯合會、珠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局組織主辦的 “迎新春·鬧元宵”珠海市民間藝術大巡遊,每年都隆重舉行,展示民間藝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開發與傳承。
3. 政府撥出專門經費:確定傳人,組織培訓,確保後繼有人。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力度,每年安排100萬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資金,比2007年增加了4倍;同時,今年啓動了第二次大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珠海市即將出臺的《珠海歷史人文資源保護實施意見》,還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提出具體保護措施。
目前,珠海已經公佈的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有4項已經公佈爲省級文化遺産,有1項公佈爲國家級文化遺産。三竈鶴舞鶴歌、斗門水上婚嫁、斗門干務飄色三個項目繼沙田民歌之後,成功申報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斗門水上婚嫁更被廣東省推薦成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據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評選競争非常激烈,全國各地共申報了2540個項目,經過審查之後,510個項目最終入選,僅占五分之一,分爲民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龢民俗等十大類。斗門水上婚嫁入選民俗類“漢族傳統婚俗”項目,與山西孝義賈家莊婚俗、浙江寧海十裏紅妝婚俗一起,成爲全國三大漢族傳統婚俗代表。三竈鶴舞鶴歌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工作也在進行。
4. 爲加强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2007年,市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專門成立了“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組”,建立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專家諮詢機制。
五、珠海文化遺産保護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進展
根據國家文物局新近發佈的《文化遺産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匯編》(1990—2008)等文件得知:自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來,國家已經完成的此類研究課題共283項,我市完成其中兩項(廣東省共完成5項)。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産保護科學與技術研究課題的設立,是面向全國進行公開招標。國家文物局設立專門的科研課題管理辦公室負責招標與管理。據國家文物局公佈的《文化遺産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匯編(1999-2009)》得知,目前已經完成283項研究課題中,包括基礎研究109項,應用研究64項,軟科學73項,綜合研究37項(另外還有82項在研科研課題)。
珠海市完成的兩項科研課題屬於基礎研究類,由珠海市博物館肖一亭同志主持申報並負責完成的。分别爲《中國南海沙丘遺址文化與生態研究》、《先秦時期南海漁業文化研究》。兩項成果先後都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課題結項專家評審,並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和專家的好評。日前,國家文物局網站文化遺産科技平臺以較大的篇幅介紹了新近通過國家驗收的課題《先秦時期南海漁業文化研究》。
該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研究。研究者試圖從微觀的角度探明漁業先民的人種人群、生存環境、食物的種類數量、生産工具的特點、捕魚的方式、制鹽,甚至煮食的方式。從宏觀上探明這一群體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文化特點及在中華文化中的位置。
該研究分爲幾個子題目進行系統研究與闡述。首先,對南海北岸的早期人類的活動情况進行了梳理,從早期的化石人類、細小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沙丘遺址,從早期人類居住地點的選擇,到南海先民的人種人群,從體質人類學到文獻記載的早期南海族群;其次,從生物學家瞭解的南海海洋生物,到考古出土的海洋生物,探知當時先民的食物資源;第三,以海南島三亞落筆洞、珠海寶鏡灣、臺灣鵝鸞鼻等遺址爲標本,探知史前南海居民的漁獵工具;第四,從國内發現的重要的水上工具,南海北岸發現反映海船的資料,進而瞭解史前南海居民的捕魚方法;第五,探討漁民的竈、竈具和制鹽;第六,從葬俗、岩畫、拔牙、玉制禮器、陶器表面裝飾和刻劃符號等方面入手,探討漁業經濟條件下的精神生活;第七,從漁業先民的聚落形態、居住房屋、生産工具、服飾生活等方面探討漁業文化特點;從南海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區,探討與粤北石峽、湖南洞庭湖地區、江浙良渚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聯繫,進而探討漁業文化的影響。研究者希望通過以上研究,繪出一個較爲清晰的南海北岸史前漁業文化面貌輪廓。
該課題研究表明:包括珠海在内的南海北岸及近岸島嶼上,生活着一批批、一群群以打魚爲生的史前先民。在沙丘上,貝丘裏,坡地上,洞穴中甚至在岩石上都留下了先民活動的痕迹、居住的遺迹和動人的故事。大海是他們的依託,海灣和河旁是他們主要的生産、生活場所,海洋中的魚類、貝類、藻類生物爲他們提供了豐富的食品,還有連通着大海的江河,也是他們的天然糧倉,居住地附近的原野和森林中的動物、植物,爲他們提供營養的補充。他們是上天的恩賜,是大海哺育的孩子,擁有着浩瀚的南海與無限的生機,他們是勇敢的、充滿智慧的、具有强大創造力的先民,他們的文化具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文化因子已經融入到中華文化的血液之中。南海漁業先民的文化,從人物性格上看,它不同於北方草原上遊牧民族的文化,没有那麽粗獷、豪放,也不同於長江、黄河流域的冲積平原上農耕先民的文化,没有那麽痴迷地眷戀着故土,它是一種以海岸與島嶼爲依託,以漁獵爲生計的面向海洋的文化。史前時期南海漁業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一般特性,這就是開放性、冒險性、交流遷移性、兼容性、商業性,同時,還有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文明。
該課題重點探討和闡明瞭南海北岸及島嶼人類史前漁業文化的面貌、特點及其與農耕文化的聯繫和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創新點是:從海洋考古的視角,綜合、系統、全面地揭示南海北岸史前漁業文化的面貌。
六、珠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還有許多提昇的空間
珠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取得的新進展還體現在市、區、鎮(鄉)各級政府都較以前更爲關注,有更多的參預。以前關於文物保護維修,區一級政府基本持旁觀態度,而現在開始出人、出資、出力了。各區的文物普查工作行動起來了,組織了專門隊伍,籌集了專門經費,制訂了專項計劃方案。在維修轄區内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蘇曼殊故居時,在省、市政府撥出專門經費的同時,香洲區政府也主動出資,使蘇曼殊故居維修保護工作能够順利進行。但是,珠海的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也面臨許多問題,文化遺産保護還有許多提昇的空間:
1. 從政策運用的層面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提出的文物保護要“五納入”也就是文物保護要納入當地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領導責任,珠海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歷史人文資源保護的政府投入還是太少,與周邊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保護經費太少。珠海早在1996年就擁有地方立法權,然而直到今天,我市没有爲歷史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出臺地方性法規,提供法制保障。
2. 從人員和經費看:珠海市區以下政府均没有設立文物保護專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使《文物法》有關“屬地管理”的規定和責任,一直得不到落實。市級的人員也少,文化局文物科只有4名工作人員,既要承擔全市人文資源的日常保護與監管工作,還要對文物保護點等人文資源進行保護開發與利用。文物保護經費雖然近年增加較快,但由於基數少,所以也少,2007年只有150萬,2008年有200萬。
3. 從保護與利用看:目前面臨許多難題。如沙丘遺址保護、岩畫保護、古街古村落的保護都面臨許多需要解决的難題。
總之,近年來珠海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研究與開發利用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同時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昇的空間;粤、桂兩省的諸多地市在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利用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爲進一步提昇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水平,共同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