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市自然和文化遺産特徵及申報世界雙遺産的價值分析
劉金山(劉金山,廣州市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
【中文摘要】本文在研究了廣州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的諸多特點之後,闡述了廣州市申報世界雙重遺産的突出價值。
【關鍵詞】 雙遺産價值 自然遺産 文化遺産 廣州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characters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Guangzhou, the thesis gives an account on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that may support Guangzhou to apply for a mix heritage to the UNESCO.
Key words: mix heritage value natur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Guangzhou
一、前 言
人們對於廣州文化遺産的認識比對自然遺産的認識要深刻得多,但對廣州市文化遺産的時空規律性及文化多維性的認識以及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即在世界性的遺産對比評價上的研究仍然很少,對廣州自然遺産的認識就更加少了。即便是一位自然科學家,對廣州自然遺産類型的瞭解,分佈規律的認識,典型性、系統性、完整性的研究以及遺産的稀有性和可保護性等方面的知識都比較少,甚至可以説是空白。廣州自然遺産有多少?地理分佈在哪裏?級别有多大?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如何?國際上可對比性怎樣?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的關係如何?它們對人類的發展演化有什麽影響?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難有人來正確回答,都急待着人們去研究,以便於更好地保護龢利用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這就是寫作本文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廣州的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十分豐富。據統計廣州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8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4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3個,80%以上處於廣州市中南部,主要受珠江水系和越秀山、白雲山、蓮花山等山脈控制。例如曾轟動全國的廣州考古三大發現:秦造船遺址、南越國宫署遺址、南越文王墓,以及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它們都集中分佈於越秀山與珠江之間的區域,成爲廣州市文化遺産的璀璨之寶。由於前人對廣州市文化遺産從考古學和歷史學及美學上的研究論文較多,因此本次只對文化遺産的某些獨有特性以及分佈的地理規律性和與自然遺産的關係上做一些探討,以便爲論证廣州市能否申報世界雙重遺産的問題提供參考材料。再據《廣州市地質遺迹研究》(地質出版社,2008年)載,廣州市内有國家級地質遺迹保護區2個,省級地質遺迹保護區7個,市級地質遺迹保護區45個,一共爲54個139處地質遺産地。這是廣州市地質調查院首次對全市境内地質遺産的專門性調查工作所發現的。需要提出的是,地質遺産是自然遺産的主體,從某個意義上説地質遺産就是自然遺産。聯合國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給出的自然遺産定義:自然遺産是指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地理結構及其組成的生態系統、天然名勝和具美學價值的自然區域。從根本上説生態系統是以地質地理結構爲基礎的,如果没有地質地理結構這個基礎,那麽一切生態系統是無從談及的。天然名勝是由奇山异水組成的,這本身就是地質遺産並具美學價值。地質遺迹的涵義除了地質地理結構這個主體部分之外還包括了地質體之上的生物部分,强調了這些無機物或有機物都是在地球演化的幾十億年前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所以説地質遺産就是自然遺産。本文是從地質遺産角度説明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的關係,着重論证廣州市自然遺産突出的特徵和普遍價值的意義,以説明各種名山秀水和珠江三角洲的演化導致衆多自然遺産的形成及其對所述區域内多維特色文化産生的因果關係,以達到論证廣州市申報世界雙重遺産的可行性分析之目的。
二、廣州市自然遺産特徵
1. 地質遺産類型的多樣性特徵
我們通過三年的野外地質遺迹專項調查研究,在廣州地區一共發現11類29亞類139處地質遺産地。《國家地質遺迹調查技術要求》所劃分的11類地質遺迹在廣州都有發現,也就是説在廣州市内存在地球上所有的地質遺産類型。現簡述如下:
Ⅰ.地層類:發現3個亞類(地層命名地、地層界綫剖面和地層組段標準剖面)14處地質遺産地。如花都區赤坭“大烏石組”“大烏石灰岩”“大烏石頁岩”地層命名地,是著名地質學家謝家榮、張會若、斯行健、朱庭祜等人於1928年在這裏命名的地層,並上了《中國區域地層表》,被歷代地學者傳承至今。
Ⅱ.化石類:發現2個亞類(無脊椎動物化石埋藏地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埋藏地)2處地質遺産地。如花都區赤坭飛鼠岩腕足類動物化石點和從化獅象岩古脊椎動物化石點。
Ⅲ.史前人類:發現2個亞類(新石器時代人類遺産和舊石器時代人類遺産)2處地質遺産地。如從化市獅象岩中-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和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Ⅳ.搆造類:只發現1個亞類(斷層搆造)11處地質遺産地。如白雲山地壘式搆造地質遺産、越秀山斷塊山搆造地質遺産、瘦狗嶺斷層崖搆造地質遺産,等等。
Ⅴ.地質作用類:發現3個亞類(火山地質作用、冰川(旋流)地質作用和岩漿地質作用)8處地質遺産地。如從化市石人嶺火山作用地質遺産、從化市鯉魚板石岩漿作用地質遺産,等等。
Ⅵ.地質灾害類:發現2個亞類(古滑坡和古崩塌)2處地質遺産地。如從化市湖光山莊古崩塌地質灾害地質遺産等。
Ⅶ.岩石類:發現3個亞類(變質岩、岩漿岩和工藝美術雕刻岩)6處地質遺産。如白雲區帽峰山片麻岩岩石地質遺産、從化市亞髻山霞石正長岩岩石地質遺産、花都區花山石英菊花石岩石地質遺産,等等。
Ⅷ.礦物類:只發現1個亞類(寶石礦物)1處地質遺産地,即從化市猫仔坪黄玉寶石礦物地質遺産。
Ⅸ.礦床類:發現2個亞類(金屬礦床和非金屬礦床)28處地質遺産。如從化市鎮安鉛鋅金銀礦床地質遺産、蘇坑鎢礦床地質遺産、增城市拖羅稀土礦床地質遺産、從化市桂峰鉬、銅、鎢、鉍多金屬礦床地質遺産、番禺區蓮花山古采石場地質遺産,等等。
Ⅹ.水體類:發現4個亞類(湖泊、河流、瀑布、熱泉)17處地質遺産。如越秀區東湖水體地質遺産(珠江遺子)、增城市白水寨瀑布水體地質遺産、流溪温熱礦泉水體地質遺産,等等。
Ⅺ.地貌類:發現6個亞類(砂岩地貌、結晶片岩地貌、幽谷地貌、花崗岩地貌、古海蝕崖地貌、丹霞地貌)48處地質遺産。如黄浦區丹水坑花崗岩地貌、蘿崗區羅峰寺斑狀花崗岩地貌、從化市五指山花崗岩地貌、番禺區蓮花山獅子岩古海蝕蘑菇地貌、南沙區黄閣大小虎山古海蝕崖、從化市神龜峰砂岩地貌、從化市石門幽谷地貌,增城市梳腦林場神仙谷峽谷地貌,等等。
2. 地質遺産時空分佈規律性特徵
(1)時間上分佈的連續性
廣州地質遺産在時間上分佈的連續性特别好。從最古老的中元古代18億年前形成的帽峰山片麻岩地質遺産(所代表東南沿海最古老之地殻存在的突出例证)→到晚元古代6億年前形成的震旦紀地層及其古冰磧雜砂岩層(越秀山冰磧層所代表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川時期寒冷氣候的突出例证)→早古生代4.8億年前早奥陶紀南香山片麻狀混合花崗岩→晚古生代3.5億年前的泥盆紀和2.9億年前的石炭紀地層地質遺産(潯峰崗和赤坭一帶的地層古生物均爲地球在這一時期的演化階段提供了物证)→晚古生代末期2.5億年前的二叠紀印支地殻運動引起岩漿侵入事件(增城市鷄心嶺花崗岩地質遺産成爲這一地質事件的突出例证)→中生代2.3億年前的晚三叠世燕山地殻運動造成多期次岩漿侵入作用(從化市鷄枕山、五指峰、黄牛山一帶的地質遺産爲地球這一時期的演化提供了物证)→1.36億年前侏羅紀陸向火山猛烈噴發地質事件(從化市黄鹿嶂、石人嶺、鷄壠山、大嶺山一帶古火山盆地及其古火山機制地質遺産爲地球這一演化階段提供了大量的物证)→0.65億年前的白堊紀岩漿岩株岩墻形成(從化市樂溪——烏石岩漿作用地質遺産爲其突出的例证)→中生代與新生代之間劃時代界綫(番禺蓮花山東麓N/K地質界綫剖面地質遺産成爲其典型例证)→5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丹霞地貌形成(番禺蓮花山、十八羅漢山地質遺産是這種地貌演化的例证)→2.5萬年前的更新世珠江三角洲演化及海岸綫幾度變遷之滄海面貌(番禺區蓮花山獅子岩古海蝕蘑菇地質遺迹、南沙區大小虎山古海蝕崖地質遺迹、海珠區七星崗古海蝕崖地質遺迹、赤崗塔古海蝕崖地質遺迹、曉崗公園古海蝕崖地質遺迹、增城市新塘倚岩寺古海蝕洞地質遺迹……都一齊爲這一時期歷史巨變提供突出的例证)→1萬年以來全新世早期智人的出現(從化市獅象岩人類舊石器和新石器遺址的發現爲廣州市的人類編年史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3000~5000年!)每個地質歷史時期都有地質遺産保存,而且是如此的典型、完美,因而是具有突出的意義和普遍價值的。
(2)空間分佈的規律性
爲叙述方便,根據地質地理結構把廣州劃分爲南區、中區和北區。廣州市地質遺迹種類分佈在這三大區域内是有着根本性區别的。這是因爲地質遺迹種類及其分佈是受三大區域各個不盡相同的地質搆造、地層岩性和地理位置控制的。
南區:指珠江以南地區,包括海珠區、番禺區、南沙區、荔灣區南部和黄埔區南部的長洲島。南區共發現16個地質遺迹,國家級1個、市級15個。15個市級地質遺迹除純陽觀爲火山作用地質遺迹外,其餘幾乎全爲地貌類地質遺迹。所有古海蝕地貌遺迹除新塘1個在中區外全在南區。丹霞地貌遺迹也全在南區,震旦紀砂岩地貌遺迹只有2個,也全在南區。發現的2個古采石場遺迹也都在南區。這是由於南區在地理位置上處於珠江三角洲的最前沿,緊靠南海,在第四紀更新世晚期以來受到古海蝕冲刷作用而形成古海蝕地貌地質遺迹。還由於南區的第三係和白堊係紅色岩係分佈最廣,易在平原臺地上保留紅層而呈現丹霞地貌。在南區震旦紀砂岩多處出露,因而砂岩地貌也有出現。南區的紅色砂岩很適合古代人對采石技術的要求,加上靠海,水運方便,因此古采石場遺迹也都在南區。南區有1處國家級地質遺迹,即番禺蓮花山。蓮花山地質遺迹區規模較大,僅山體面積有3.15平方公里,加上周邊的低窪濕地、泥質海灘和緩衝保護地帶一共有27.76平方公里,地質遺迹的共生組合種類多以及優美性、科學價值都很高。南區其餘十餘處地質遺迹由於地質成因單一、規模較小,類型較簡單、級别較低。但由於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心,社會條件優越,從旅遊地學角度看或從遺迹的科普研究角度評價,資源的可利用性特别顯著。
中區:指南以珠江爲界、北以從化旗杆鎮—江浦鎮—增城派潭鎮一綫之間的大片區域,包括白雲區、花都區、天河區、越秀區、蘿崗區、荔灣區北部、珠江北部的黄埔區、增城市中部和南部、從化市南西大部。本區共發現地質遺迹36個,其中省級7個,市級29個。在中區由於廣(州)—從(化)斷裂和廣(州)—羅(浮山)斷裂産生錯動,造成多組叠瓦狀斷裂作用,且有先壓後張性質,使得白雲山形成地壘式搆造山,與此有關的搆造地質遺迹也接連出現,如花果山飛來峰、越秀山斷塊山、象崗山斷塊山、瘦狗嶺斷層崖等都有規律地排列在斷層搆造綫上。各組地層受擠壓而形成的複式褶皺不僅造成了花都盆地早年雛形,而且由於剥蝕作用使各時代地層出露的完美性、系統性、典型性和自然性均高度統一,以至在近一個世紀前就引起中國地學開山宗師謝家榮、斯行健、朱庭祜等人高度興趣,一次性就命名3處地層組段,如“飛鼠岩灰岩”、“髻嶺砂岩”、“大烏石頁岩”均上了中國地層表而名揚全球。飛鼠岩腕足動物化石遺迹也位於中區,受地層控制。在中區南部由於珠江侵蝕强烈,地貌演化已近晚期准平原化,因此在那裏的花崗岩盡管堅硬也都呈球狀風化並殘留於山丘之上,形成别致的風景。斗轉星移,珠江也時過境遷,遺棄不少水體遺迹,留給人間許多湖光美景,如荔灣湖、東湖、流花湖等便可説是珠江遺子了。中區地質遺迹的成因相對較復雜,地形變化較大,其遺迹的規模也相對較大,而類型比較齊全,遺迹之科學性、自然性、優美性等均較好。7個省級地質遺迹都在中區。從旅遊地學和地質美學角度看,或從科普和科研角度看,中區的地質遺産人文價值及社會條件都較好,其資源的可利用性是比較明顯的。
北區:在北區中生代燕山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和火山噴發十分劇烈,搆造十分發育,各種岩漿與地層圍岩發生接觸交代關係,生出各種礦産,所以25處礦床類遺迹全在這個區域内。80%的古火山口遺迹也聚集在北區。還有國内外罕見的寶石礦物遺迹和全省獨一無二的霞石正長岩岩石類遺迹也在北區。由於北區地勢較高,花崗岩地貌遺迹和泥盆紀砂岩地貌遺迹可形成雄偉的群山,起伏如波,浩瀚天際。雄偉而壯觀的2個斷層崖搆造遺迹和唯一的温熱礦泉群水體遺迹也受控於廣(州)-從(化)斷裂,均呈綫性分佈於斷裂帶上。所有的幽谷地貌遺迹或受斷裂控制,或與流水相伴也都分佈於北區,都與北區之地質背景有着内在的聯繫。所有的瀑布幾乎都垂掛於斷層陡崖上。瀑布爲河流之源,在河流的下游往往是碧潭緑湖,它們都是水體類遺迹,其形態也都受到斷谷河床控制。還由於北區地形反差大,搆造斷崖多,所發現的2處地質灾害類遺迹也都位於高山之下或斷崖之旁。北區地處低中山區,地形地貌和地質搆造復雜而多變化,地質遺迹類型多樣,且規模較大,一般單個地質遺迹點面積達1~10平方千米,最大者達28平方千米(如鷄枕山)。各大自然屬性顯著,特别是稀有性、典型性、系統性、完整性、自然性和優美性均達到極致,因此完全可以圈出一個國家級地質遺迹保護區。生態環境也特别優越。從地質美學的角度看,地質體的形態走勢、組合排列、内外呼應、剛柔相兼、次序井然、審美意境深遠……都獨具科學美的理性特質!從旅遊地學角度看,空間位置優越,新鮮和神秘感强烈,賞美探奇内容豐富,旅遊科考一體化潜在功能强大。
3. 地質遺迹的典型性和國際可對比性特徵
在這裏只用幾個實例來證明廣州市地質遺迹的典型性和國際可對比性。
一是越秀山上震旦紀冰磧層的典型性和世界可對比性。其冰磧雜礫岩呈基底式膠結,膠結物爲泥質物,角礫呈稜角狀,分選極差,多爲硅質、或砂質板岩角礫,是典型的冰磧岩層。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次冰川事件,在世界範圍内是可對比的,同位素測年大約爲6.8±0.2億年左右。在澳大利亞南部的伊迪卡拉(Ediacara)山區、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尤都姆(Yudoma)等地均有分佈,與俄羅斯文德紀冰川事件相一致。
二是白雲山地壘搆造的典型性和世界可對比性。白雲山四周均爲斷層所切割,特别是東西兩側分别組成反傾向的一系列叠瓦狀斷層帶,其性質均爲正斷層,是它們把中間地塊(白雲山)推向高空,形成典型的地壘式搆造山地貌。這種地壘式搆造山在我國西北的阿爾泰山、天山,華北的恒山、五臺山和法國的布列塔尼(Brittany)以及捷克斯拉夫北部的波西米亞(Bohemian)呈四邊形地壘搆造的華力西山地均有廣泛分佈,其搆造型式均可全球對比。
三是花都區赤坭飛鼠岩無脊椎動物群及地層的典型性及國際可對比性。在那裏埋藏有腕足類、瓣鰓類、海綿類、介形類、苔蘚類、珊瑚類、有孔蟲、層孔蟲、葉肢介及棘皮動物等,以腕足類爲主。還有少量魚類化石被發現。這是埋藏在大地中的一部有關地球歷史和生命演化的寶典。在這部寶典中世界各地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時期的生命圖像都能找到一一對應的畫面。因此,該地質遺迹具有非常突出的普遍價值。
四是白雲區與佛山市南海區交界處之潯峰崗石炭紀/泥盆紀地層地質遺迹中的岩相古地理及生物地層的典型性可與國際上對比。在這裏石炭紀/泥盆紀地層沉積的連續性特别好,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地層界綫十分清楚,是一個完美的生物地層剖面,中山大學吴起俊已詳細劃分出102個自然岩性化石層,發現了大量的陸相沉積的植物化石:如磷木類(Lepidodendron sp.),石鬆類(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楔葉類(Archaeocalamites sp.),種子蕨類(Rhodeopteridium sp.),以及大量的奇异亞鱗木(Sublepidodenron mirable)、輪狀鈎蕨(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針羊齒(Rhodeopteridium)、無錫始鱗木(Edepidodendron wusihense)等等生物種類,不僅可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期沉積的生物種類對比,還可與世界上許多地區如西歐、北美等地“法門期”沉積的生物種類對比。因此這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内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五是白雲區帽峰山古老變質岩的典型性具有國際對比意義。這裏的古老變質岩在岩石學上爲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或角閃花崗閃長片麻岩,微量礦物有鋯石、磷灰石、石榴子石、磁鐵礦、鈦鐵礦等,顯示高温高壓成因,前人採滚圓鋯石樣獲得Pb-Pb同位素年齡爲18.12億年。本次研究認爲是由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高温高壓變質帶中的深變質岩,是前地槽階段之結晶基底,不僅是廣東省最古老的地層岩石年齡記録,也是華南沿海地殻最早的年齡記録,這對探討震旦紀以前是否存在着優地槽(或稱活動性海溝碰撞帶)以重塑中國大陸東部邊緣地質歷史具有極爲重大的科學價值。而這種高温高壓變質帶中産生的深變質岩在世界著名的安第斯地槽(Andean geosyncline)、馬極蘭地槽(Mazellan geosyncline)、塔斯馬尼亞地槽(Tasmania geosyncline)等結晶基底中都可以找得到,也就是説與國際上可以一一對比的,具有普遍的科學研究價值。
六是番禺蓮花山東麓新生代第三紀與中生代白堊紀界綫剖面的典型性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在這裏下伏白堊紀地層岩石爲薄-中厚層的灰白色-褐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夾灰色泥質頁岩,具水平層理、微波狀層理和微斜交層理,見層面波痕,微古化石有介形類、輪藻類和蠕蟲類,顯示河口三角洲相沉積成因。上覆第三紀地層岩石爲紫紅色巨厚塊狀之含礫岩屑雜砂岩,單層厚3-10米,層理不發育,局部見液化流動搆造、底冲刷搆造,不等粒結構,顆粒分選度和成熟度極差,角礫稜角尖鋭,顯示盆地邊緣山麓相洪積快速堆積成因。這一界綫標誌着以大型恐龍爲主的爬行動物至此大絶滅,更爲高級的古哺乳動物從此産生並爆發性大發展!這一界綫是地球歷史上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綫,時間是6500萬年前,是地球歷史的轉折。這一地球歷史的時間界綫在全球都具有普遍價值。因爲對於時間來説,地球上各處時間是不間斷的,都存在着這一時間界綫,只是絶大多數地方這個地質界綫被深埋地下未能被人類發現。因此這一地質界綫剖面是地球歷史轉折的突出例证,具有普遍的國際上可對比的科學意義。
4. 地質遺迹的特殊性和稀有性特徵
一是番禺蓮花山西漢古南越國采石場遺址屬世界上唯一的或極特殊的遺産。該采石場不僅年代久遠古老,而且採礦技術工藝達到了世界上極高的水平,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據本次研究,該采石場的岩石礦物及其化學組成和微量元素特徵,均與西漢南越國宫署及南越文王墓室用石的岩石礦物及其化學組成高度一致,其微量元素特徵完全相同。這證明該古采石場年代爲西漢南越國時期(距今2223年前)。這裏的古采石場共有15座,一座緊挨一座,連續長1500、寬100~200、高30~40米,共計開采石料約300多萬立方米。采石方法是以露天臺階式開採法與地下礦房式開採法相結合。開採面非常平直、工整、細緻,臺面水平狀,礦井或礦柱的四個角均爲90°。修飾面鑿紋有章,圖案典雅,或“人”字型或叠瓦狀,排列有序,規律不亂,整齊美觀。所遺留下來的礦柱和開採面常常形成孤標直聳的奇峰,或雄偉壯觀的石門天險和巨壁深澗。一座座采石場就是一幅幅美麗壯觀的畫卷,並統一於這緑色的生態環境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真乃“人工無意奪天工”!在目前所公佈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名録中是找不到這樣能够與之相比美的自然遺産的。經網絡查閲世界各地古採礦(石)場,不是時代遠不如本遺址就是採礦種類不同;時代久遠的幾乎均爲銅礦遺址,不僅礦種不同其美學價值也遠遠不如本遺址。因此,番禺蓮花山西漢古采石場遺址是世界上唯一的極爲特殊的自然遺産,同時又是文化遺産,具有雙遺産特性。
二是分佈於廣州市内的多級標高的古海蝕崖對珠江三角洲在更新世以來的不同時期古海岸綫變遷的恢復和重塑的奇美景觀在國内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本次在廣州市内發現有2~4米海拔標高的一級海蝕崖,如海珠區赤崗塔四周以及番禺區蓮花山北東麓和浮蓮崗(已被破壞);發現有10~12米海拔標高的二級海蝕崖,如番禺區蓮花山北東麓、海珠區七星崗(12.8米)、曉崗公園、南沙區的大小虎山;發現有15~17米海拔標高的三級海蝕崖,如增城新塘倚岩寺、佛山南海等;發現有25~30米海拔標高的四級海蝕崖,如番禺蓮花山獅子岩、飛鷹岩、海仙池等;發現有35~40米海拔標高的五級海蝕崖,如番禺蓮花山北部山脊;發現有海拔標高71米的六級海蝕崖,如番禺區十八羅漢山及蓮花山觀音金像東部山崖,爲珠江三角洲發現的最高海蝕崖。這六級古海蝕崖分别代表更新世晚期,即25000-11000年之間六次海平面景觀,其年代分别大致爲11000、13000、15000、18000、20000、25000年(關於各級海蝕崖與形成時段以及珠江三角洲演化及中國南海岸綫的變遷問題將另文討論)。這裏能保留如此多的古海刻痕標記以及能詳盡恢復和重塑當地海岸的多幕景觀,這在國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
三是燕山運動的七個幕次在廣州北部從化山區得到完美體現和印证。燕山運動是一次震驚全球的洲際性造山運動,是我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搆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它在地質學上的重大意義一直被人類精英們重視。但關於燕山運動的幕次問題一直是個科學奥秘,李春昱(1948~1951)認爲是一個幕,翁文灝(1929)認爲是兩幕,丁文江(1929)和張文佑(1941)認爲是三幕,謝家榮(1936、1937)認爲是五幕,黄汲清(1945)認爲是三個幕,後來(1960)又認爲是五個幕,李四光(1939)認爲是六個幕。到底幾個幕?由於找不到可靠證據,近百年來一直争無定論。本次在廣州北部從化山區發現燕山運動有七個幕!既完整而系統,且證據如山。這七個幕完完整整地記録在五次岩漿侵入和兩次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岩石中:第一幕岩漿侵入活動生成了晚三叠世的石英閃長岩和花崗閃長岩;第二幕火山活動生成了早侏羅世金鷄期安山岩、角礫狀凝灰岩、安山質凝灰岩、安山質火山角礫凝灰岩等陸相火山堆積物;第三幕岩漿侵入活動生成了中侏羅世的二長花崗岩;第四幕火山活動生成了中侏羅世吉嶺灣期至熱水洞期的巨厚陸相火山岩;第五幕岩漿侵入活動生成了晚侏羅世的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長石石英斑岩和霞石正長岩;第六幕岩漿侵入活動生成了早白堊世二長花崗岩和黑雲母斜長花崗斑岩;第七幕岩漿侵入活動生成了晚白堊世黑雲母花崗岩、二長花崗岩和花崗斑岩。這七個幕次的岩漿和火山事件完整而系統地記録了燕山運動的全過程。到目前爲止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處地方能記載燕山運動全過程,這意味着誰要想研究燕山運動最好是到中國廣州來。
5. 自然遺産的可保護性特徵
世界遺産公約對自然遺産的可保護性標準,主要是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最重要意義的生物栖息地,從科學和保護的觀點來看,包括那些含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的栖息地。廣州北部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迹保護區(地質公園)内有2個國家森林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和石門國家森林公園)、4個林場(黄龍帶林場、大封門林場、天湖林場和廣東蓄能庫區林場),它們均爲次原始森林,爲珍稀物種準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完美的生態系統,生活着獨特的生物群落,被稱爲南亞熱帶物種之基因庫。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風常緑闊葉林地帶,群落終年常緑,結構復雜,種類繁多。三亞塘幽谷、石門幽谷、石壁幽谷、五指山幽谷、十字水幽谷以及若干無名谷均屬典型的熱帶雨林,成爲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特殊生物群落及物種栖息地。據統計,有種子植物166科2500多種。裸子植物有蘇鐵科、銀杏科、鬆科、杉科、柏科、羅漢鬆科、三尖杉科、紅豆杉科和買麻藤科等。被子植物有木蘭科、殻鬥科、樟科、八角科、五味子科、連香樹科、番荔枝科、肉荳蔻科、毛莨科、志遠科、千屈菜科、瑞香科、山龍眼科、海桐花科、茶科、桃金娘科、杜英科、梧桐科、木棉科、錦葵科、大戟科、薔薇科、臘梅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金縷梅科、杜仲科、芸香科、棕櫚科、無患子科、木樨科等等。活化石植物、瀕危植物、珍稀觀賞植物有紅荷花、觀光木、紅豆、含笑、毛桃木蓮、桫欏、銀杏、蘇鐵、南洋杉、銀杉、濕地鬆、華南五針鬆、金錢鬆、水杉、水鬆、臺灣杉、羅漢鬆、白豆杉、鵝掌楸、紅花八角等等。近年又在大嶺山、大封門、三角山等林場新發現珍稀野生植物“廣州木蓮”、“廣州堇菜”和“伯樂樹(新種)”。
在天堂頂國家地質遺迹保護區内的動物也很獨特和特别豐富。動物在地理分布上屬東洋界。發現有陸生脊椎動物24目61科158種,其中兩栖綱2目6科18種,爬行綱2目10科33種,鳥綱13目29科69種,哺乳綱7目16科38種。尤其是珍稀動物種類多,在陸生脊椎動物中,屬國家Ⅰ級保護的有白頸長尾雉、蟒蛇、金錢豹等,屬國家Ⅱ級保護的有虎紋蛙、大壁虎、雀鷹、赤腹鷹、燕隼、白鷳、褐翅鴉鵑、小鴉鵑、斑頭鵂、領鵂、領角鵂鹠、穿山甲、水獺、小靈猫、花面狸、斑靈猫、蘇門羚等等。
在廣州市南部的番禺蓮花山國家級地質遺迹保護區内有梅花鹿、獼猴、果子狸、刺猬、虎紋蛙、猫頭鷹、褐翅鴉鵑、栗鸮、雉鷄、紅嘴相思鳥、孔雀等國家級一、二類保護動物和稀有動物10多種,受到國家保護或有重要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近100種。在山頂蓮花湖還有13.14公頃面積的鷺鳥自然保護區,計有6000~10000只白鷺和灰鷺常年在此栖息繁殖。植物有木桫欏、福建柏、野生荔枝、觀光木等國家一、二類珍稀植物11種,有油杉、華南五針鬆、長葉松柏、華南錐閭楠、土沉香、野生毛茶等國家三級保護和珍貴的野生植物307種(類),栽培當地鄉土樹種花卉161種。這裏還有成片的特色林相:紫竹林相、臺灣相思林相、細葉桉樹林相、桃樹林相、華南五針鬆林相以及國家珍稀植物保護區、濕地保護區、草地保護區。
在廣州市的珠江兩岸還保存有一些成片的原生態濕地,例如南沙濕地,面積3400畝,已被當今作爲“濕地公園”加以保護,那是一片白鷺、灰雁、野鴨的栖息地,是野生飛禽的家園,也是一片獨具韵味的靚麗的自然風景。
三、廣州市文化遺産特徵
1. 文化遺産在時間上的連續性
在廣州市北部獅象岩洞穴中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打砸器石片,把廣州市的人類編年史從原來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3000~5000年!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數字。就是説有證據證明在10000年以前廣州就有古人類居住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除了獅象岩以外,前人還發現有天河北部的飛鵝嶺、青山崗、菱塘崗遺址、新市葵涌貝丘遺址、增城三江金蘭寺貝丘遺址以及番禺西北部山崗遺址等等,距今7000~5000年。
青銅時代文化遺址有蘿崗區的暹崗遺址以及東北部的太和、鐘落潭、磨刀坑和龍洞一帶等地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銅器,距今約4500~3000年。西周青銅刺鼎内壁有銘文“西周穆王(約前1001)祭父周昭王”,距今約3010年。西周青銅孟辛父鬲、青銅簋,春秋青銅劍、戈,戰國青銅鼎、鏡、編鐘、劍、戈等等一齊證明青銅時代嶺南和平與戰争的歷史。規模宏大的秦帝國造船遺址埋在地下5米深處,出土鐵鑿、鐵錛、挣鑿、木垂球、磨刀石等工具,還有青銅箭鏃和秦至西漢的半兩銅錢,標誌着青銅時代接近尾聲,鐵器時代已經到來。區莊螺崗秦木椁墓中出土陶器12件、漆器7件、銅器2件,其中一件青銅戈刻“十四年屬邦工……”即爲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鑄制之兵器,此爲秦始皇統一嶺南之歷史物证。西村石頭崗秦木椁墓出土有南越式陶器13件、青銅器20件、玉器3件,漆器若干,以及秦時“半兩”銅幣。其中一件蓋面朱繪雲紋,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是秦漢時南海郡之郡治,這是番禺地名見於考古實物最早之一例。番禺蓮花山漢代采石場遺址規模宏大,共15個采石點,分佈於蓮花山四周,采石技術工藝極爲規範統一、整齊有序和精細美觀。這些石材均主要用於南越國宫和南越王墓之建築。因爲本次採自蓮花山、南越國宫和南越文王墓之三個岩石樣品經作礦物光學和化學成分分析以及微量元素測試研究,得出三者同一來源的結論,這使蓮花山古采石場的年代和南越國宫、南越文王墓的石材來源地互相得到印证。中山四路忠佑大街之西漢南越國宫署遺址以及象崗山南越文王墓的發現,把西漢南越國的光輝歷史展現出來了,特别是在南越文王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南越國是漢初趙佗建立之王國,佔據嶺南地區,傳五世93年,南越文王是第二代南越王趙眛,爲趙佗之孫,建元四年(前137)繼位,死於元狩元年(前122)。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廣州發現西漢晋南朝時期古遺址古墓葬,記載了廣州在這一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唐、宋、元、明、清至現代的文化遺産就更多了。唐代有銀山大厦的唐城墻遺址、德政中路的唐木構建築遺址、德政中路的唐碼頭遺址、姚潭墓出土的唐邢窑白瓷碗、唐南海神廟碑及其韓愈撰寫之碑文,光孝寺大殿前庭院西南側的唐大悲心陀羅尼經幢、唐懷聖寺光塔、桂花崗的唐清真先賢古墓等。宋代有倉邊路宋代城墻遺址、越華路宋代城墻遺址、德政中路南宋水關遺址、吉祥路宋代六脈渠遺址、中山五路的宋代西湖堤壩遺址、白雲山柯子嶺和順崗之宋代六榕寺祖師墓塔群、光孝路之宋代光孝寺、六榕寺之宋代六榕寺花塔、蘿崗之南宋玉岩書院與蘿峰寺、南海神廟頭門西側之北宋大宋新修廣利王廟之碑、南海神廟門外北宋蘇軾南海浴日亭詩碑、北宋米芾“藥洲”題字、米芾九曜石詩刻等。元代有沙河雙燕崗墓及其出土之青白瓷瓶,御旨賜葬白雲山麓馬嶺之元代雲從龍墓(雲從龍,征南大將軍)以及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許多元代青釉、青花瓷器等。明代有越秀山之明代城墻遺址、明代鎮海樓建築、南明紹武君臣冢、南明王興將軍墓、增城之明代萬壽寺大殿、明代雁塔、明代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從化之明代五嶽殿、明代從化學宫孔聖先師殿、明代廣裕祠堂、鄧氏祠堂、惠福西路之明代嶺南第一樓等。清代有蓮花山之清代蓮花城遺址、南沙之清上、下横檔砲臺、大角山砲臺、黄埔之長洲砲臺、蟹山砲臺、牛山砲臺、魚珠砲臺、三元裏平英團舊址、花都之洪秀全故居、中山四路之城隍廟、龍津西路泮塘之仁威廟、漱珠崗之純陽觀、番禺學宫、餘蔭山房、沙灣何氏大宗祠、荔灣區之陳家祠堂以及各種寺廟、祠堂、牌樓等。民國有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黄埔軍校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國民政府遺址、清末民初之沙面建築群和西關大屋保護區、中山紀念堂,等等。
2.文化遺産在空間上的群集性(中心性)
廣州市文化遺産在地理空間分布上呈短綫狀群集性,主體綫爲南北向,從越秀山180°向珠江,另一次綫爲東西向,即沿珠江分佈。這是因爲廣州建城自秦時古番禺城起,至西漢建南越國宫於古番禺城建都,到三國吴黄武五年(226)立廣州,州治仍設古番禺城,唐改古番禺城爲廣州城。宋代城建仍以廣州城爲中心,至宋慶曆三年(1043)擴建子城(又稱中城),“環五裏”,“雉堞三百”,熙寧元年(1068)於子城東再建東城,“周環七裏”。五年後又在子城之西再築西城,“周十三裏”,後稱此磚城爲宋代三城。至南宋嘉定三年(1210),又於城南增建雁翅城,並開城濠,東西設水閘。至明清時期,廣州城再次向外拓展。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則組合宋代三城爲一,四周城垣各往外擴展數百丈,城北擴800餘丈至越秀山頂,並於山頂建鎮海樓(五層樓);城南擴至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一帶;城西擴至今人民路、盤福路一帶;城東擴今越秀路。清代又在廣州城東西兩邊擴築翼城,延伸至珠江畔。廣州城建從秦始皇(秦王政14年即公元前233年)派任囂、趙佗統一嶺南初建古番禺城至唐改稱廣州城到如今已有2242年的滄桑歲月,雖經歷十多個朝代之和平與戰争,城垣由小變大,但城區中心一直未移動,以古番禺城爲中心,向南北東西逐步拓展開來。因此有90%的文化遺産堆積、重叠、擠壓、群集於明清古城之中(今天及未來的城建若能仍以這個古城爲中心向外逐步擴展,形成廣州城建的與衆不同的有自己特色的獨特風格該有多好!)。這種文化遺産的空間群集性(中心性)使得在景觀上形成了一個“文化遺産帶”,若對某些重要古遺迹加以恢復便很容易形成一個“歷史文化景觀帶”,也就很好地揭示出了一個“龍脈文化”的特色。
3.南越土著文化的獨特性
南越土著文化是指廣州從最早出現人類文明(10000年前)至今由當地人物形成發展和演化的仍遺存的古老文化。包括:新石器時期的特色石器、粗砂黑陶、泥質紅陶、赭紅色條形或頁脈圖案的彩陶,以及幾何印紋陶和米字紋陶類、漢代的灰陶和釉陶、宋西村窑遺址表明當地粗瓷、青白精瓷和影青瓷是其特色。
秦造船遺址表明廣州人善造船,當時可造載重25~30噸的平底大木船,其技術當爲世界領先。
西漢南越國宫署和南越國王宫御苑遺址以及南越國文王墓的發現,表明南越土著文化的興盛開始,花木園林式之曲廊月池應用於國宫建築中,歷代紅墻高聳,山石盆景陳設,其藝術是很講究的。
建築藝術有唐~清南海神廟、宋光孝寺、宋六榕寺花塔、明鎮海樓、明五仙觀、明蓮花塔、清陳家祠堂等爲代表,從化古民居、西關大屋、竹筒屋、騎樓以及精雕細刻的融陶塑、灰塑、石雕、磚雕、金屬裝飾、套色玻璃工藝於一體的特色建築如陳氏書院等從建築的平面布局、立面搆成、剖面到細部裝飾等都有濃厚廣州地方特色。
陶瓷藝術,從西漢多聯罐、盒、到東漢樓閣式陶屋、陶城堡;從西晋青釉印紋壺、杯盤到唐黄釉胡俑、宋三彩刻花、宋白釉黑釉青釉瓷器,到元明的青花青釉及石灣緑釉藍釉出現,到清代青花三彩五彩、廣彩墨彩、釉裏紅、玳瑁釉寶藍釉、石榴紅釉及石灣堆塑人物山水羅漢像,到民國藍地珐琅彩釉以及珊瑚紅描金五彩山水瓷器的大發展均獨具廣彩之特色。
遺風遺俗有端午劃龍舟、重陽登白雲山、鷄枕山,七夕廟會以及土著舞獅、舞麒麟、舞貔貅、舞鳳、舞鯉魚、舞紅鷄、唱八音、唱山歌等等,均原汁原味,古典古雅。
還有廣綉、廣雕、粤劇、粤曲、玻璃音樂、嶺南畫派等都很有地方特色。
4.紅岩文化和龍脈文化的特色性
紅岩文化是指南越土著民族喜用當地産出的紅砂岩爲石料,砌築城墻房屋或寶塔寺廟建築如南越國宫苑之紅色曲廊、紅色城墻、紅色越王井。唐宋元明清之歷代紅色城墻石基、紅色屋基,如明代鎮海樓、五仙觀、清代蓮花城等等。幾乎一切建築均有紅岩使用,或爲基,或爲墻,或爲路,或爲城門、屋面,從秦漢時代一直沿用至今。以至當代建築也體現了紅岩文化,如廣州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館均大量的采用紅砂岩裝飾門面墻面。開採紅砂岩之古開採場有番禺蓮花山和大石鎮罉塘潭等地,就連古開採場也特别講究紅色岩石的技術工藝,圖案花紋修飾極爲典雅而有規律,遺留之孤峰獨具韵味。因此形成了地方特色之紅岩文化。
龍脈文化是指廣州從古至今,城市建設均遵照老祖宗的龍脈意識,認爲白雲山―越秀山―紀念堂―市政府―海珠廣場這一綫是龍脈所在,兩千多年以來的城市中軸綫一直未變。作者預言,即便是當代人們把廣州城市中軸綫移到珠江新城,100年後還會再移回到原處的。當代的建築很混亂,没有文化依據,長官意志,違反傳統文化龢民族審美觀的,那麽終究是要失敗的。因爲龍脈文化在這片土地裏根深蒂固。
5.外來文化的淵源性和開放性
廣州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西漢南越國趙佗主政時期或之前的秦就開始了對外文化貿易和交往。秦時就有“粤人善作舟”之説。秦造船遺址的發現證明那時就可製造20~30噸的大木船用於海上航行。到西漢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原支非洲象牙、波斯銀盆和焊珠金飾件得到證明,横枝崗西漢墓出土的3件玻璃碗,經化驗其成分屬西方鈣鈉玻璃系統。《漢· 地理志》載:“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凑,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漢以後,至兩晋南北朝,中外文化交流在廣州發展極爲興盛,中外使節往來頻繁,中國的陶瓷、茶葉、絲綢、布匹、廣綉、繪畫大量流傳至國外,而外國之玻璃器皿、銀器和象牙、佛珠之類傳入廣州。最早從海路來到廣州傳教的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天竺國(印度)僧人迦摩羅,他在廣州招集信徒,集資創建三歸、王仁兩寺,傳播佛教。東晋隆安五年(401),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佛教名僧三藏法師曇摩耶舍又到廣州建王園寺(今光孝寺)傳教,奉敕譯經。樑晋通七年(526)天竺國高僧達摩遠渡重洋西來廣州初地登岸,開壇傳教。故荔灣區“西來初地”之名由此而得。
唐宋時期是廣州對外文化貿易交流的鼎盛時期。不僅開通了從廣州至波斯灣、大食國,再向西達東非、紅海這條當時世界最長的“廣州通海夷道”,而且向東還有通日本、高麗的航綫,使廣州成爲當時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海事”一詞最早産生在始建於隋代的南海神廟内尚存唐·韓愈撰文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中。唐朝首先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總管外貿事宜,這是中國有海關之始。唐代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先到廣州,現存的光塔、懷聖寺和清真先賢古墓就是明证。北宋期間廣州仍保留全國最大的海港城市和對外貿易中心地位。開寶四年(971)在廣州首設市舶司。這期間全國各地名瓷匯聚廣州出口。江西景德鎮瓷及廣州西村瓷和潮州筆架山瓷最受外國歡迎,出口量最大。明清以來,廣州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西關十八甫是安頓外商之所,廣州十三行是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之地。
四、廣州市申報世界雙重遺産的突出價值分析
1. 記録了2.5萬年以來珠江三角洲演化規律與地球有機和無機演化的歷史。
據廣州市珠江三角洲古海蝕崖分級(據海拔高度)研究,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晚玉木冰期(爲第四紀最末次冰川活動,時間在25000年―11000年前),玉木亞間冰期末,即2.5萬年前海平面最高達71米,從2.5萬年前―1.1萬年前這段時間表現爲海退,海平面從原來的71米逐步退到35—25米—15米—10米—2米的標高,並逐步形成了番禺蓮花山古海遺岸、北蓮花山、獅子岩、十八羅漢山、增城新塘、海珠曉港公園、七星崗、赤崗塔、長洲島、南沙大小虎山、浮蓮崗等地之海蝕地貌遺迹。海退旋回這一演變規律控制着舊石器時代以前的史前人類生活圈的更替。海侵旋回則制約着舊石器時代以後的人類有歷史以來的生活圈的變遷。全新世1.1萬年以來的海侵旋迴對人類文化遺産的影響非常大。現在還保留很清楚的是2200年以來從秦任囂城→南越國趙佗城→唐城→宋城→明城→清城的位置及唐宋明清碼頭遺址的變化都反映了珠江口海岸綫的變遷。大地幾度滄桑,人類居所幾度更移,都記録了地球在2.5萬年以來的無機和有機演化的歷史。這種清楚的歷史記録表現在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的科學和美學内涵以及二者的因果關係的完美,這在國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因此具有突出的價值。
2. 番禺蓮花山西漢古采石場遺址,所代表的人類古代開採技術方法(最早出現的露天臺階採礦法和地下礦房式採礦方法)及其工藝在美學上和科學上的突出例证。同時完美地形成了南越國的獨特的建築藝術和紅岩文化的審美觀,導致了嶺南文化的獨特性、地域性和淵源性,使之成爲人類文化中的突出例证。這在國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具有突出的科學、美學和文化價值。
3. 全球性的燕山地殻造山運動七個幕次的完美和獨有,清楚地記録在從化、增城的中生代的五次岩漿侵入和二次火山噴出的地質歷史事件遺留的各種岩石中。以及由此形成和藴藏金銀鉛鋅鎳鎢錫鉬鉍稀土稀有礦床的成礦系列的完美,以及由此産生了陳國達的地窪成礦理論模式,還有這裏1000多平方公里内的自然美景及名勝風光,山巒裏隱藏着人類多時代的文化遺物以及地下深埋着的黄玉寶石。這些記録地球歷史和地質事件的信息,不僅存在於地表景觀中,更存在於地下岩石中,而這些信息有些在世界上還是唯一的,失而不可復得。因此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價值。
4. 白雲山越秀山這種由綫性搆造形成的近南北向排列的典型的斷塊搆造山地質遺迹與古廣州城文化遺産越王臺、南越王井、南越王墓、南越國宫署遺址所代表的南越文化中的“龍脈文化”現象,一直影響唐、宋、元、明、清各歷代城建的中軸綫南北向恒定不變的事實,表達出人對自然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理念。這在中國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因此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5. 廣州類型豐富的自然遺産對人類形成審美觀的豐富多彩具有因果關聯。據本次研究在廣州市内發現11類29亞類139處自然遺産,幾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種類的自然遺産。人類長期在這種豐富多彩的自然遺産地生活,對形成豐富多採的審美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形成人與自然的依隨關係,依靠山脈而建,跟隨山川而居,長期形成了人類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并存的現象,如蘿峰山自然遺産與南宋玉岩書院蘿峰寺,漱珠崗玄武岩火山自然遺産與純陽觀道教等等有17處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并存,表達了人對自然的敬慕和親近。二是人在各種各樣的自然遺産環境中生活,長期孕育形成了豐富的審美觀,並由此創造出豐富艷麗的藝術風格(包括嶺南建築、雕刻藝術、陶瓷藝術、挑花刺綉藝術與繪畫藝術),即嶺南藝術文化。這種自然物象對人審美藝術的因果關係在人類歷史中是有過的,但這是多麽典型和突出!因此,這種雙遺産的因果效應的保護,對人類社會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6. 18億年前的古老陸殻保存了原始的豐富多彩的物種基因庫及其生物多樣性,在亞熱帶地質地理氣候條件下,在漫長的歷史中對廣州人“花文化”的産生、形成和發展是有着根本性的直接的影響和因果關係的。以致於當代廣州被世人評選爲“國際花城”和廣州人創造的“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緑色環境理念的産生和形成也是具有直接的歷史淵源的。從古老陸殻→生物多樣性→國際花城→緑色環境的科學系統,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例证,又是多種物種可保護性的範例,這在國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在世界雙遺産評價中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7. 珠江口岸邊的南海神廟—唐宋碼頭遺址—秦造船遺址—荔灣十三行—西來初地(華林寺)—西關十八甫—沙面近代建築群落等文化遺産都一齊證明廣州早在秦漢及南越國時期就開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一直歷經十幾個朝代廣州對外開發經久不衰。唐宋市舶司,粤海關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對外海關機構。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經—波斯灣—大食國—東非—紅海的通海夷道,成爲世界上最早最長的海上交通航綫。廣州也成爲東方第一大港、千年商埠。廣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並保留瞭如此多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産,這在中國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世界雙遺産評價中具有突出的價值。
8. 沿岸的龍穴島抗英戰壕遺址—虎門威遠砲臺—上下横檔砲臺遺址—大虎山砲臺遺址—黄埔長洲砲臺遺址—蟹山和牛山砲臺遺址—魚珠砲臺遺址—越秀山四方砲臺遺址—三元裏平英團舊址等都是19世紀中葉(1841—1861年)中國人民反對英帝國的鴉片戰争遺留下來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抗拒毒品的突出例证。這在中國和世界上均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世界雙遺産評價中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根據以上八方面的價值分析,認爲廣州市申報世界雙重遺産是可行的。
五、結束語
本文論证了廣州申報世界雙遺産的價值,其目的就是爲了保護廣州的自然和文化遺産。要保護廣州的自然和文化遺産,這不僅是廣州人的事也是全人類的事。但是,如果不通過世界雙遺産的價值論证,一個不了解廣州的人就會以爲廣州没有世界雙遺産存在,或誤認爲即便有也是没有保護價值的。如果由於這種論证並廣泛宣傳,使得在今後工作中注意保護這些有價值的雙遺産,或針對性的修復有價值的雙遺産,最終能够使廣州申報世界雙遺産成功,這樣廣州就得到了一種榮譽:廣州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産城市。這就提高了廣州城市的品位。因爲能説明廣州自然地理的優越和文化沉積的深厚。更是一種旅遊品牌,爲廣州旅遊創造更好的口碑。城市的口碑也象爲人的口碑一樣,這對廣州立足世界地位具有舉足輕重之重要!
我們熱愛廣州,但我希望她不僅是我們的廣州,而且還是世界的廣州。我越是瞭解廣州,越覺得廣州需要保護,越覺得廣州需要進入世界雙遺産名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