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古村落現狀調查與保護策略探析



  翁鬆齡 黄文德(翁鬆齡,深圳大鵬古城博物館;黄文德,深圳大鵬古城博物館。)

  【中文摘要】深圳現存大量古村落,類型有寶安式廣府民居、客家民居、廣居客用、廣客混居,圍合式、開放式、單體、院落等,圍合式、開放式等。這些古村落是傳承深圳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它們的保存現狀有喜有憂,應探索解决其産權問題的模式,保護其周邊環境,合理加以利用。

  【關鍵詞】古村落 聚居模式 現狀 保護策略

  Abstract: In Shenzhen, a large number of old villages in various styles can be found. These villages are carrie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ity and are of important values.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We should find som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ir properties, protect well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m rationally.

  Key words: old village model of settlements situation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隨着近年來深圳考古發掘和文物調查工作的進展,深圳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澱正逐步爲國人所認識:深圳大鵬咸頭嶺七千年遺址是環珠三角地區史前人類文明的代表,是200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深圳的大鵬所城作爲明清兩代南中國海防軍事要塞奏響了一曲曲扺抗外來侵略的英雄凱歌,是目前深圳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歷中文化名村。此外,深圳現有大量鮮爲人知的文物古迹散處在山林之間,這些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碑塔橋坊等,其中老屋就曾有15-20萬間之多〔1〕,由於深圳經濟的發展,多種因素造成這些老房子被拆被改或坍塌,現存不足一半,而且這不足一半的老屋生存狀况極爲惡劣,毁壞的速度也在加快,如果無法解决古村落保護的再探尋不出好的保護策略,古村落的徹底消失决不是危言聳聽。

  一、古村落類型

  (一)文化類型

  1. 寶安式廣府民居:深圳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明末新安縣建縣至清末民初屬廣州府新安縣,故其較早的房屋文化類型屬廣府民居,但又有自身特點,可稱爲“寶安式”廣府民居〔2〕,其建築細部標誌爲小式飛帶式垂脊,小式飛帶式垂脊民居的分佈範圍與古代寶安縣的版圖即今天的深圳、香港、東莞基本是吻合的,小式飛帶逐步形成地域風格,後來南遷深圳的客家人也普遍采用。公共建築如大型宗祠、公祠、衙門、廟宇等則與整個廣府地區一樣垂脊使用大式飛帶。廣府圍的建築材料大多使用青磚。典型代表爲羅湖區笋崗老圍。

  2. 客家民居:深圳東部的坑梓、坪山、坪地、龍崗、横崗等地明清兩代屬惠州府歸善縣,明清至民國基本完成了客家人從興梅地區南遷過程,所以其民居大部分爲客家民居,由祭祖的堂屋與普通居住的横屋組成,是粤東北客家圍籠屋與深圳當地地形地貌及建築風格相結的産物。有部分客家圍仍留存有粤東圍籠屋的典型特徵“化胎”與圍籠,深圳龍崗正埔嶺是中國緯度最低的客家圍籠屋。大部分則演變爲方圍,即圍籠拉直成一排屋,相比較而言,方圍比圍籠屋更注重防禦性,適應客家人客居的進攻與防禦當地廣府人的需要,也是當時政府失控防禦盗匪的社會需要。客家民居大量采用夯土作爲建築材料。方圍有龍崗鶴湖新居、坪山大萬世居等。

  廣府圍與客家圍的建築細部區别:廣府圍一般正面開一門,而客家人大多面開三門,這也反映了一段時期内在深圳地區激烈的土客之争客家人處於攻勢而廣府人處於守勢;廣府圍角樓專門作爲防禦工事,平時不住人,較爲凸突出,爲凸角樓,角樓墻體與外圍圍墻爲一體,一次建成,客家圍的角樓則兼做住房,爲嵌角樓。 廣府圍的圍墻一般不再作爲圍内房屋外墻,而客家圍則利用房屋外墻作爲圍墻,有時會再往上結建女墻。

  3. 廣居客用:深圳大部分的客家人南遷是在清初遷界禁海結束清廷復界後,作爲原住民的廣府人在遷界過程中損失慘重,消耗怠盡,客家人才能順利的取代廣府人成爲古代深圳地區部分區域主人,他們有些是在廣府人的廢墟上建立自已的家園,等他們站穩脚根後,甚至驅逐廣府人,這就是清代一段時期深圳及周邊地區的殘酷的土客之争。惠州永湖鳳咀老圍原是一廣府大圍,但廣府人却消失了,除了四周圍的圍墻外,圍内被夷爲平地。廣圍客用深圳地區的典型代表有坑梓的城肚和坪山碧嶺的永仁世居。

  4. 廣客混居:但在離海較遠的坪地,在被遷界外,且廣府的王姓、林姓勢力强大,王姓西湖塘老圍還有堅固的圍墻,西湖塘新圍乾脆圍墻也不用建了,形成開放式布局。客家人在其周圍地區定居下來,廣客混居,坪地街道鶴湖崗村就是客家林與廣府林共居的村落,客家林(七美公)建的林氏祠堂爲廣府樣式,説明當時廣府文化已經成爲當地的主流文化影響了外來的客家人。

  5. 軍事文化民居:明初的深圳地區的廣府文化圈内,同年築起兩座雄偉的城池-大鵬所城與東莞所城(南頭古城),他們是明衛所制度的産物,軍士舉家從軍,另立軍籍。來自五湖四海的衛所軍士帶來了新鮮的建築技術與建築文化。東莞所城所處的廣府寶安式的核心區域,他們的民居建築形式對寶安式民居的發展與定型起到重要作用,而相對閉塞的大鵬所城,因其屯田區與軍事轄屬範圍等因素,形成濃郁的軍事文化圈,範圍包括大亞灣西岸、環大鵬灣海岸綫直至零丁洋的大嶼山等沿海地區,這個地區也是軍語大鵬話方言區,這個區域内建築形式十分豐富,達四十幾種樣式之多。在村落布局上也不同於傳統的廣府、客家聚族而居的布局形式。

  (二)聚居模式

  1. 血緣聚居:一般表現爲聚族而居,宗祠(客家)與神廳(廣府)作爲整個村落凝聚力的象徵,村落布局以宗祠或神廳爲中心向周圍擴散。血緣聚居是深圳地區古村落聚居的普遍形式。

  2. 异姓混居:由兩個族姓聚居於一個圍合式村落,兩個族姓相對獨立。典型例子有坪地袁曾鶴坑世居、坪地坪西蕭曾合圍,其中蕭氏部分爲客家圍布局,曾氏部分則爲廣府圍布局。

  3. 地緣聚居:因爲某種社會歷史事件而形成的村落如明代衛所屯田制衍生的村落,典型代表有大鵬所城、大鵬王母圍、鹽田圍、葵涌的屯圍等。

  (三)村落平面布局及規模

  1. 單體民居:單體民居有散屋、砲樓、天井院、砲樓院等。天井院大多爲鬥廊院,有齊頭與尖頭兩種樣式,有些廣府一水歸堂式天井院則無鬥廊。有些天井院次間改建成砲樓則爲砲樓院。有些砲樓則守望幾個相連的院落,形成砲樓排屋,砲樓平面呈方形,高二至五層不等,屋面有平頂有雙坡頂,平頂砲樓天臺上有女墻,有些砲樓由兩個組成,兩個並列形成子子樓;一大一小則形成子母樓。

  2. 圍合式村落:圍合式村落具有較强的防禦性,一般設有四角樓,一些重要部位均設有槍眼,有些四周圍墻上加建女墻,内辟有馬道,坑梓龍田世居四周還環以又寬又深的護圍河。客家圍最小的可以爲袖珍圍,如坑梓城外黄氏圍,有兩角樓,帶兩個兩進(兩堂)天井院,然後依次爲兩堂兩横,三堂兩横、三堂兩排兩横,三堂兩排四横等等。廣府圍則圍内排屋、街巷數量及圍子占地面積而規模不等。

  3. 開放式布局:在東部沿海的半天去、高嶺、下沙、西涌各村、油草棚、溪涌、大小梅沙和坪地西湖塘新圍等古村落,均采用開放式布局,村落整體没有圍墻。

  4. 由衛所城堡演化成的龐大村落——鵬城村。鵬城村原爲軍事要塞大鵬所城,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文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占地面積約十萬平方米,現城門、城内布局與民居風格及十餘坐將軍府第保存完好。原住民來自於天南地北的衛所軍士,清末民初,大鵬所城演化成一處民居聚落,當地人仍沿用軍語“大鵬話”,鵬城村(大鵬所城)建有高大的城墻和城樓、角樓、雉碟、護城河、瓮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利用自然地勢進行防洪、防風等自然灾害設計規劃。

  二、深圳古村落的現狀 

  (一)重要古村落,由各級政府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有些成立專門機構管理,如龍崗大鵬所城、鶴湖新居成立了專題博物館,龍田世居、大萬世居也有街道文化站派專人管理,有些村落做了測繪、編制了保護規劃,各級政府拔款進行不同程度的維修。特别是大鵬所城,深圳市政府更是極爲重視,由市、區兩級政府出資四億對其進行搶救維修、建築復原、風貌整治等。

  (二)有些文物保護單位和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然無人管理,自然與人爲破壞還在延續。

  1. 古村落遭廢异而自然坍塌。深圳近現代大量的原住民到海外謀生,很多古村落因人少偏僻而遭廢异,但這些海外華僑依然擁有着老房子的産權,使得政府及企業想維修利用而無從下手。

  2. 一些業主自行的的維修行爲缺乏文物意識,根據自已的審美觀和意志肆意改變古建築的格局和風貌,如爲古建築墻上貼上瓷片,粉刷白灰水泥等。

  3. 深圳正在大力推行農村城市化,規範土地管理,一下子,農村土地大幅昇值,一些村民申請不到宅基地,便向古建築開刀,拆除重建成高大的現代民居。坪山碧嶺沙坑世居,原爲三堂四横四角樓帶女墻馬道的大型方圍,在2007年底,頃刻間被夷爲平地。(圖五,六)

  4. 重視文物本體,忽視周邊環境的保護。建築環境是建築價值評定的重要内容,這已經被廣泛認同。麗江古城之所以成爲世界文化遺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麗江古城現周邊環境的各諧。曾經的龍崗鶴湖新居,四周圍都是農田,今天,七八層高的現代民居已經緊緊的包圍了老圍,圍子是保住了,但文物價值大大降低了。

  5. 拆除的潜在危險:大型圍籠式客家圍屋-坑梓新喬世居拆除的報告打到了龍崗區政府;坪山玉田世居是民國客家圍屋的典型代表,屋主却把他賣給了一個企業,據租住在世居里的李先生説,這個企業想買了玉田世居拆除改建成廠房。

  三、保護策略探析——以坑梓新喬世居爲例

  深圳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具有較高文物價值,是傳承深圳歷史文化的載體,但是隨着深圳高速的經濟發展而成爲永遠的記憶,甚至有些被拆除之前没來得及做任何記録而就消失,給我們留下的只是遺憾,現在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已經成爲深圳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爲,保護古村落,應由政府干預,責成相應單位和個人,做好日常維護、維修工作,并合理加以利用,科學保護古村落。

  1. 利用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全保是不可能的,對古村落保護必須根據實際情况進行分級保護,通過專業價值評估認定,確定一批重點村落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點,使得保護有法可依。

  2. 新喬世居位於坑梓街道秀新社區,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爲黄姓客家人聚族而居,始建於清朝中期。整個建築坐東北向西南,自南向北依次爲半月池、禾坪、前排屋、前天街、三進宗祠、後排屋、後枕(化胎,客家建築文化中的龍氣所在)、後圍籠,後圍籠的中部有突出且高出圍籠屋的望樓(神廳),中軸綫左右護以四組横屋,四角樓。房屋建築面寬米,進深米,占地面積平方米。在深圳的衆多客家圍中規模較爲宏大、布局規整、元素齊全、四至清淅、保存完好、且周邊環境較爲友好,可謂不可多得。目前,拆除新喬世居發展片區地産的呼聲很高,報告也打到了區政府。我們不禁思考:難道經濟發展與新喬世居這樣重要人文資源就必須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嗎?自然資源與房地産友好結合案例不勝枚舉,筆者認爲,人文資源一樣也可以與城市發展項目巧妙融合,一個小區有一座山一條河一個池塘可以作爲一個地産項目的賣點,尊重歷史,以新喬世居爲中心景觀建築對周邊片區進行一個以“尋找夢想回歸”爲主題的“新喬新居”家園建設項目必將取得成功,並將成爲我區甚至全國保護歷史名村名鎮的成功案例。

  項目以尊重歷史、可持續發展爲主題,建設一個高品味的現代人居,與歷史人文資源交相輝映,目標人群爲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高端人群,由這個高端人群帶動其它高端人群,引導人們對龍崗歷史根源的追求。新喬世居可以做爲社區重要的高品味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閲覽室、茶館、露天舞廳、文物商店等等。

  我們不反對城市化的擴張發展,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不能拆除這些歷史與記憶的載體-歷史建築。新喬世居保護邊界設計:制定保護範圍與周邊建築要求,追求風貌的統一與協調。

  

  注釋:

  〔1〕這是深圳市考古所張一兵教授統計的數字,張教授對深圳古迹調查與研究保護不遺遺力,足迹踏遍深圳的山山水水,留存大量深圳古村落的照片。

  〔2〕命名者:張一兵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