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青花瓷器人物故事圖賞析
張 亮(張亮,廣東省文物鑒定站。)
【中文摘要】元代梅瓶上畫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場景,留下了兩千年前傳頌至今的故事,使我們看到了蕭何爲國求賢的一顆赤誠之心,看到了他識人愛才的伯樂精神,也看到了他那不嫉賢妒能、甘居人後的博大胸懷。
【關鍵詞】梅瓶 元代 伯樂精神
Abstract: Picture about the story of Xiaohe and Hanxin was painted on a prunus vase of Yuan Dynasty. From the picture, we may have more appreciation of the story and the sprit behind.
Key words: prunus vase Yuan dynasty a good judge of talent
青花瓷盛行於元、明、清三朝,它之所以盛行,爲文人雅士、民間藝人鍾愛,與它濃淡有致的發色、幽雅别致的造型、生動活潑的圖案是分不開的。
圖一這件元代梅瓶〔1〕,高44.1、口徑5.1厘米,造型端莊、穩重,胎質細膩,通體繪有青花紋飾:肩部繪有雜寶及纏枝西番蓮;下部飾變形蓮瓣紋;梅瓶的正中,描畫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鬆樹、芭蕉、山石等紋樣。畫面上,蕭何快馬揚鞭,心急如焚,畫面人物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妙筆傳神。整個梅瓶的釉質在燈光下流光溢彩。
這就是有名的“蕭何追月”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背景是漢王劉邦遭楚王項羽忌諱,被遠封巴蜀和漢中,身處不利境遇。而漢王對現狀極其不滿,一心養精蓄鋭,和楚王項羽再争天下。正當用人之際,丞相蕭何突然出走,堂堂一個丞相爲何也出走,漢王大爲光火。當蕭何回來説他是出去追韓信,漢王大駡,那麽多人出走爲何只追韓信,蕭何解釋韓信非一般人物。漢王聽從蕭何建議,欲拜韓信爲大將,並舉行正式拜封儀式,最終韓信爲劉邦所用,獻計獻策,操練兵馬,協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
這件事情在《史記》有詳細記載,原文如下〔2〕:
及項樑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樑敗,又屬項羽,羽以爲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爲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説之。言於上,上拜以爲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駡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駡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爲公以爲將。”何曰:“雖爲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爲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爲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譯文如下:
等到項樑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樑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没有被采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脱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説:“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爲什麽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形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爲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等人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爲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駡道:“你逃跑,是爲什麽?”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説:“韓信啊。”漢王又駡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説:“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象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説:“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裏能够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説:“大王如果决計打回東方去,能够重用韓信,他就回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麽,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説:“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説:“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説:“那麽,讓他做大將。”蕭何説:“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説:“大王一向傲慢無禮,今天任命一位大將,就象是呼唤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難怪韓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説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爲自己會被任命爲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HK]
這只梅瓶上畫的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場景,蕭何策馬加鞭,韓信在河邊徘徊。至於蕭何是怎樣勸説韓信歸漢的,不得而知。只知道後來韓信果然不負蕭何器重,爲劉邦争奪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與蕭何、張良並稱興漢三杰。
元代這件梅瓶,留下了兩千年前傳頌至今的故事,使我們看到了蕭何爲國求賢的一顆赤誠之心,看到了他識人愛才的伯樂精神,也看到了他那不嫉賢妒能、甘居人後的博大胸懷。蕭何確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西漢開國良相,是一位真正能識别千裏馬的伯樂。
注釋:
〔1〕圖片摘自汪慶正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元(下)》,上海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頁136。
〔2〕(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嶽麓書社1988年版,頁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