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九届學術年會綜述



  易西兵(易西兵,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2009年4月24-26日,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九届學術年會在深圳舉行。

  此次年會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深圳大鵬所城博物館協辦。來自北京、廣西、湖南、浙江、香港、澳門及廣東廣州、深圳、珠海等地高校和文博科研機構的代表和嘉賓70餘人參加會議。廣東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先生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周義先生專程莅會爲專業委員會新聘的8位研究員頒發證書並致辭。

  會議收到論文40餘篇。4月24日下午和26日上午爲學術研討時間,與會代表踴躍發言,熱烈討論。共有23位代表作學術發言。

  此次年會上代表的發言或提交的論文主題廣泛,涉及考古學、博物館學、古建築、古生物學、地質遺迹研究等多領域。

  一、考古學研究 
  
  考古發現與研究是本次年會的重要議題。多位代表分别以實驗考古、典型器物研究、環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爲主題作發言,提出的觀點富有新意。

  李海榮以《深圳咸頭嶺遺址戳印的施紋方法》爲題發言,通過摸擬實驗考古方法,他認爲咸頭嶺遺址陶器上的戳印所用的戳子爲竹質,用石質工具製作,大致經過刨片、磨片和刻紋三道工序。方向明對廣西南部、廣東西部、海南及越南北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大石鏟進行了觀察和研究,他在《關於桂南大石鏟研究的兩個問題》中指出,對桂南大石剗的研究,應當從田野考古工作和器物形制特徵等方面進行把握。通過對大石鏟出土時的埋藏環境及其形制特徵的分析,他認爲,桂南大石鏟是源於實用工具剗類的一種禮儀化石器。黄啓善《廣西青銅文化的研究》對廣西的青銅文化進行了綜述和分期研究。

  農業考古、動物考古和環境考古是當前的熱門學術課題。張文緒以《古栽培稻研究法及古稻特徵和演化》爲題發言,介紹了古栽培稻的研究方法,以及古栽培稻的特點、演化及定性,他指出,古稻是一個亞種,它既非野稻,也非籼稻或粳稻,有明確的分佈地域和歷史時段,是現代栽培稻的”亞祖”。顧海濱也在發言中闡述了古稻遺存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最新成果。袁家榮以《高廟遺址的漁撈經濟》爲題發言指出,對高廟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骸的統計顯示,遺址出土的魚化石種類多、數量豐富,且有不少砍痕。分析表明,高廟遺址主要屬狩獵和采集的經濟結構。鄭卓在《福州曇石山新石器文化盛衰與海洋環境變化》的發言中闡述了環境變化對曇石山文化發展的影響。

  向安强以《環珠江口先秦手工業考古研究》爲題發言,論述了先秦時期環珠江口地區的手工業技術發展水平。司徒尚紀在《歷史地理與文物考古的關係——以廣州秦漢考古爲例》發方中闡述了歷史地理研究對文物考古的意義。吴偉鴻介紹了香港九龍龍津碼頭遺址2008年度的考古發掘成果。

  二、古建築的研究與保護

  這是本次年會的又一主要議題。深圳作爲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已廣爲人知,但是,深圳地域還有豐富的祠堂、砲樓、圍屋等古建築及大量保存較完整的古村落,這方面瞭解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此次年會上,深圳的學者向會議提交的有關深圳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的論文多達10餘篇,向與會代表展示了深圳的歷史文化遺産及其保護成果。

  賴德劭在《深圳的文物保護單位簡述》發言中介紹了深圳的歷史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總體情况。深圳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26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160處。伍楊以《深圳南頭古城保護策略》爲題發言,介紹了深圳南頭古城的價值、現狀及保護措施。張一兵對深圳龍勝老圍的立村時間和文化特徵進行了重新考證,他認爲,通過考察族譜和文獻記載,以及村落布局及建築特徵,龍勝堂的立村時間大約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其原始文化面貌屬於廣府系統,建築遺存以廣府文化特徵爲主,也帶有部分客家文化因素。李文光以《深圳客家圍屋與移民文化》爲題發言,他認爲圍屋爲客家地區所獨有,是客家人開疆擴土的見证,也是客家人同屬華夏一家的印記,深圳的客家圍屋是客家人創造性的體現,是對環境、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和應用。

  孫霄在《試論中英街界碑的保護與研究》發言中指出,中英街界碑是英國殖民主義侵略和瓜分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证,是英國“展拓香港界址”並在“新界”北部地區實施勘界後,至今保留下來的最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研究中英街界碑的歷史、對於瞭解中英街形成和變遷的歷史均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黄文德在《近代中英海域界研究》中介紹了深圳文物調查發現的兩方中英海域界碑。

  三、其 它

  此次會議上,楊耀林介紹了深圳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和基本陳列情况。肖一亭在《珠海文化遺産保護新進展》發言中介紹了近年珠海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主要是:一批文物被公佈爲國寶、省保單位;一條街道被公佈爲全國歷史文化名街,一批非物質同文化遺産被列入國家和省非遺名録;完成一批國家文物局公開招標科研課題。

  有關非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管理,楊瑩在發言中認爲,非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作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基礎、其所有人保護意識澹薄等因素舉步維艱,她建議劃分爲三種不同保護主體的運作模式。

  此外,劉金山作題爲《廣州市自然和文化遺産特徵以及申報世界雙遺産的價值分析》的發言,對廣州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的諸多特點進行闡述,並分析了廣州市申報世界雙重遺産的突出價值。金建華介紹了廣東茂名盆地發現的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遺存。澳門程惕潔委托代表在會上宣讀了《再談横琴島開放與體制創新》論文。

  

  4月25日,與會代表參觀了深圳大鵬所城、深圳南頭古城、沙井新橋曾氏大宗祠和步涌江氏大宗祠等文物古迹及深圳博物館新館。通過一天的參觀,與會代表進一步感受到深圳這座現代化大城市所具有的深厚歷史文化内涵,對於深圳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及文博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與會代表一致給予高度評價。

  此次年會上,8位學者被聘爲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研究員,他們是:

  任志録,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研究館員;

  張一兵,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研究館員;

  程 州,柳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唐春鬆,桂林博物館,研究館員;

  伍 楊,深圳南頭古城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楊榮昌,深圳市龍崗區文管辦,副研究館員;

  黄曉蕙,佛山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易西兵,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新聘8位研究員,爲委員會注入新的活力,並使委員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會上初步議定,應柳州博物館邀請,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十届年會將於2010年在柳州舉行。

  此次年會與會代表多、規模較大,會議主題廣泛,不少代表的發言或提交的論文觀點鮮明,富有新意。總體上,年會取得圓滿成功,必將對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對促進嶺南地區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繁榮發展産生積極的影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