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甄 氏 淵 源 考



  樑邦奎 甄奎山(樑邦奎、甄奎山,山東鄄城縣。)

  甄氏爲虞舜之後裔。《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生於姚墟,卒於鳴條,耕於歷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舜仁慈愛民,民多歸附,所居之地一年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爲甄城,即今山東鄄城之由來。古者甄鄄通,甄乃制陶之輪也,舜之三子曰藩,受禹封爲制陶之官,其後人乃以甄爲氏,爲甄氏起源。 宋人羅泌曰:雷澤不聞有二耕漁必不相遠,舜耕歷山即鄄城南境之歷山,歷山古遺址現爲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歷山廟村南三裏甄莊村爲甄氏故里,1993年鄄城縣地名委員會考證並立村名碑:“夏禹時期始祖甄藩是舜王之三子,受封於甄地即此地,並以地名爲姓,後甄地漸演變稱甄莊。許張等姓相繼遷來,村名沿用至今”。歷山廟村東南二裏今劉窑村,傳爲燒陶器之故址。後郭沫若先生曾親來考證並在歷史地圖上做了明確標注。

  甄氏族譜中有名人大事記對甄氏起源的續述甚詳,續中記載舜有子長義均、次季厘、三甄藩,皆受夏禹所封。義均封於商丘,故曰商均,季厘封於緡(今山東金山縣東北),甄藩封於虞號虞思國(河南虞城)。傳至十一世虞君倭文時夏桀無道滅虞國除。倭文逃歸部族原地嬀水河濱(在現北京西北懷柔延慶兩縣境内)。十二世毛共時湯放桀於南巢,封毛共爲嬀君,傳至二十九世簡孫閼父時,武王克商閼父去國避居靈岩(按不詳何地)。傳至三十代簡孫滿時,武王興滅國繼絶世,求舜後裔,封滿於太昊之墟,妻以文王之長女,賜姓嬀是爲胡公,使守先帝宗廟。胡公二子長曰犀,次曰皋羊,胡公卒犀繼位,是爲申公,申公卒子突幼,皋羊代立是爲相公,成王三十二年突長成,皋羊還政於突,成王改封皋羊於甄舊地爲陶官,後世遂以甄爲氏。

  十一世虞君倭文時,夏桀無道天下大亂,夏桀克國,倭文逃歸原部族舊地嬀水之濱,倭文去陳後留在嬀水的甄氏族人逐漸繁衍昌盛,在北京和河北省南部發展成望族,無極縣的甄氏族人就是其中的一支。在漢、晋、南北朝時期出了大批名人,如甄邯、甄後、甄副、甄勉等,留在陳國的甄氏族人在陳留一帶也發展成望族,如甄彬、甄琛、甄濟等都是朝中的大臣、主要官員。

  至唐末五代時,因避亂由甄城即鄄城遷入魚邑舊城東南二十裏義成大岩村買土造房下來,鄄城甄莊村留守者皆年老病弱數户,金大定年間金宋交兵天下大亂,甄氏族人亦從此四散於豐沛、滕濟青萊兖虞各地。有少數人復回鄄城歸祖,定居於甄莊村。

  明洪武八年大地震使南四湖銜接在一起,加之燕王兵亂,甄氏族人也因之而再遷,至此而四散,不可勝數。

  鄄城甄莊村,經過數次的變遷,至今甄氏族人僅二百餘人,但實爲甄氏之源。現有確切墓址的從115世始,以前的因黄河數次水患,已沉積於地下,不可考證。甄莊村128世甄效先,爲光緒年間不第秀才,後從事私塾教育爲生,弟子遍佈鄉里,在歷山一帶聲望頗高。

  歷史上遷往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而發展延續的甄氏族人不可勝數。 有數字可查的1952年爲響應政府號召開發東北遷出東北五户甄姓宗親,約二十餘人,分佈在白城、黑河市一帶,現已發展至約二百餘人,甄天祥爲某鎮黨委書記。

  建國後因工作關係在外地的計30餘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