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恩平甄氏源流初探



  甄漢石(甄漢石,廣東恩平。)

  甄舜河祖創業近八百年,走過悠長的艱巨路程,我們的前輩經受朝代興替,民族紛争和社會的變替轉折各種困難考驗,開創基業,英才輩出,涌現出不少名流學士、巨富商賈、達官貴人,這是我們甄族祖先和後代的光榮。

  據史料稽查及歷代族譜轉録,目前多方面核實,恩平市聚居舜河祖的後裔現在分佈村落:平石鎮錦崗村(錦地崗村)、平塘村、深水村、石仔地村、新村塘村、欖坑村、平安村、牛仔頸村、赤基塘村。沙湖鎮水樓村、沙湖村。良西鎮方田村。江南鎮塘上村。東成鎮荷木坑村。大田鎮牛潭村、下新村。恩城地區羲學村、西門村。總計分居七鎮(城區)十八自然村(其間從恩平市遷居外地及省、港、澳、臺、海外的亦不少人數)。

  公元一九九八年五月,舜河僑刊社常委會擬定《關於編修〈廣東甄氏族譜〉(卷二)的意見》,並决定分九册編印各房系族譜。會後各房係宗親紛紛響應,並積極地付之行動,在短短的幾年間已基本完成分房係的族譜續篇出版。正因爲有了族譜的延續及再深入作徹底稽查,兹將甄氏宗親居住恩平市村落、人口、經濟等概况記叙一二。

  恩平錦地崗村(錦崗村)的甄姓族人,是由臺山霞坑房、八世祖越明翁遷來的分支。他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娶妻湯氏生有一子取名雲霖,越明翁卒於己未年五月二十四日,享壽三十有五歲,湯氏因生活所迫乃於明成化己酉年帶子遷於恩平錦地崗村至今約五百餘年,後由錦地崗村再分遷到平塘村各處,現在錦地崗村(屬錦崗村委員會),已分開有石仔地村、深水村、新村、塘村四條自然村有288户,共1949人(包括遷居外地及省、港、澳、臺、海外)。

  錦地崗村舊貌换新顔。近數年來,海外華僑與港、澳、臺同胞及在鄉宗親們爲了建設家鄉,紛紛慷慨捐款,將村塘坦全面用水泥混凝土鋪蓋,路也直通325國道。又新建村委會大樓一座,錦崗學校教育大樓二座,還有公用厠所、籃球場等設施。隨着文明村建設趨勢,石仔地村、新村塘村、深水村也陸續將村容改變,不但村塘坦鋪設水泥路面,而且村與村水泥路相通,來往十分方便。農田建設全面機耕,道路暢通直達田間,水利灌溉設施完善,也有防旱抗澇籌措方案。可謂之耕場條件好。村民生活提高,基本實現户户裝上電話,富裕户還以摩托車甚至小汽車代步。農閒休息日,唱卡拉OK、打麻將、看電視,處處歡聲笑語,呈現一片昇平景象。

  十一世德耀祖之三子任吉翁,其賦性靈敏,甚喜賓客,善於貽謀,年方十八未及冠而經營創業,首是植果樹幾百枝,四時果品無不俱備,尤以荔枝爲最,每到果熟上市所值得銀佰餘兩,歷傳數代,其間三遭天灾,及至干隆年間,其果樹猶存,正是前人種果,後人得福也。次建房屋在錦地崗村之北(即果園南邊),自立村莊,創宅數巷,每巷四座,皆以青石爲基,煙磚砌墻,村前開挖大塘一口,當時所養之魚一年時間,每尾皆重數斤,後至大亂之年,其屋與塘,開始荒廢。又在村側西北,開有一小池,池中又砌一洗浴石級,皆是翁之功績。

  二十四世廣治翁,乳名炳卓,生於清宣統三年,歲次辛亥,終於公元1987年,歲次丁卯十一月,享壽七十七歲。公元1940年畢業於黄埔軍校,在廣州行轅張發奎部擔任秘書參謀。抗日光復後,受權擔任接收日軍侵略華南總指揮官田中久一投降。抗日時我族五世日麗祖祠在廣州被人侵佔,他出面斡旋取回,爲我族付出很大力量。解放後,往香港從商,公元1985年回鄉歡度晚年。其時,目睹錦崗小學教學設備不全,解囊資助,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平塘村是恩平市較大的甄姓村莊,也是甄舜河公子孫聚居恩平最多人數的地方,又是著名的僑鄉。據清光緒十五年重修《廣東甄氏族譜》記載:霞坑房九世雲霖翁十六歲與母湯氏由臺山霞坑遷居恩平縣(市)先在錦地崗村立宅,後再分遷平塘村等地方,妣張氏生二子,長子朝信翁,妣黄氏無子,次子岡主翁,妣吴氏生四子,長子德輝、次子德耀、三子德彰、四子德勝,從此繁衍至今,已有五百年曆史。

  自十一世起至三十世,開始自立世系字輩:德 邦 儒 純 隆(葉)/ 經 傳 世 守(子)奕 / 道 立 崇 廣 厚 / 作 述 尚 賢 良。故與原霞坑房不同(世系不變,字輩區分而已)。平塘村自十一世分房世系:一房德輝、二房德耀、三房德彰、四房德勝、五房德高、六房德舉、德實、七房德魁。

  鑒此,打開世系圖觀之,《廣東甄氏族譜》卷二第六分册恩平(錦平甄氏家譜):明確了一房德輝、二房德耀、三房德彰、四房德勝是八世越明祖之後裔。五房德高是八世德信祖之後裔(詳見清光緒十五年重修《廣東甄氏族譜》霞坑房第六十頁)。六房德舉、德實是六世仁壽祖之裔。七房德魁是六世仁曰祖之裔。

  據舊譜記叙:

  

  德舉祖當年在肇慶府做房科時,德耀祖養猪乸,雇一外姓人做工,每逢猪乸走浪(發情),多是叫工人往六灣村李姓寡母婆處租賃猪公回去可種,事畢又送回去,歷年無异,寡母婆亦信之。不料最後一年,該工人因事被撤職,心懷不軌,乃往六灣訛稱東主着來租賃猪公,李婆不知其被撤職,將猪公交其帶走,騙賣他方。德耀祖並不知情,李婆以時間已久,乃親身來向德耀祖討還猪公,德耀祖乃將工人已辭工,亦無租賃猪公之事清楚説明。李婆以無憑據入涉,遂知她年老,全靠養猪公爲生,今失所靠,頓感仿徨,行到掃管嶺(錦地崗村邊),自縊於鬆樹下。從此與六灣村人打起官司,但當時清朝律例,人命案極爲重視,故德耀祖在縣敗訴,再上訴到肇慶府,德舉祖念同宗親情,盡力斡旋,乃得解决。事後德耀祖感恩圖報,衷心懇請德舉祖兄弟遷返平塘村居住,並劃定由中間巷水井至南邊村頭之地段,爲其後裔居住,又齊集在七世從敬祖祠,焚香點燭,禱告祖先立下誓詞,後代不得岐視,如違者則不昌,故安心而居平塘村。

  

  平塘村地處恩平市中部,靠近325國道廣湛綫公路右側,交通非常方便(相隔恩城鎮、東成圩、聖堂圩同是約八至九公里,成爲鼎足的三個圩鎮)。全村現居住甄姓人共四百一十户,有一千三百一十九人,其中勞動力八百六十人;據不完全統計,遷往各地及旅居海外和港澳、臺地區也有六百零八户,有二千三百多人。該村東西兩向自然形成船狀,南爲村頭北爲村尾,共分“牛掏”、“鷄戀”、“西寧”、“西康”……等八個閘口出入,另有平昌裏、平崗裏兩條小村,原屬該村管轄。解放前,國民政府在該村設有“平塘鄉公所”。

  在村尾閘口内左側,以前有間楊橋水廟,年間香火鼎盛,門口有棵參天木棉樹,逢春盛開大紅花,分外奪目,增添不少濃郁風彩。古廟右側有一條彎曲的小河,河上建有三駁六板花崗石橋,閘口有座牌樓,横額上題:“楊橋水廟”,兩側楹聯:“楊柳低垂堪駐馬”、“橋樑高拱可停車”。全村耕地面積一千五百多畝,還有南北兩個大竹園,面積達三十多畝,村民利用河邊及閒散邊角嶺地種植廣寧竹,村前村後開闢大幅果地,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另外,還有二口大魚塘,近年又新開發魚塘二百多畝,大力發展廣種經濟作物,種下蓮藕二百多畝及桑田六畝多,農民利用石場之便,大搞運輸業,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容也大有改變。由於人口的逐增,該村向村外延伸擴建房屋二百多間,總建築面積約二萬多平方米,有的較富裕村民住上三、四層華麗高樓,全村實現電器化,用上液化石油氣,裝上家庭電話,買有摩托車、小汽車,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近幾年還形成了一股“出國熱”。

  全村東西二向塘坦,全部鋪上水泥路,全程達八百多米長,厚度達二十多公分,寬度六米至十米不等,還有一條平塘大道,直通325國道,兩旁種有風景樹,接口處建有一座宏偉的牌樓,横額:“平塘大道”,兩側楹聯:“平岡築路引出千秋盛,塘柳生春贏來萬代昌”。

  同時,該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建有一間二層高平塘村辦公樓,近幾年在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與在鄉宗親的共同努力下,集資數十萬元,在該村建有老人中心、肇保文化館、康寧文化中心,進一步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每逢過年過節,村裏鑼鼓喧天,有文娱演出、放電影及體育節目,還有醒獅及五彩烟花等活動,十分熱鬧。

  公元1986年,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和家鄉宗親共同捐資三十多萬元,新建成一座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設有八個課室,可容納四至五百學生的學校,並由江門市教育局何適瑩局長題字:“平塘鄉小學”。經過緑化美化校園,使學校成爲園林式小學,爲甄氏後裔及附近村莊適齡兒童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環境,爲培養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後來又在村頭擴建一個面積一千四百九十五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内設舞臺及球場,還配上夜光燈,豐富了人們的文體活動。

  公元1945年,日本侵華失敗,投降前夕,平塘村曾發生一場與日本殘兵敗將面對面交鋒的戰鬥。當時有百多個日本鬼子已佔據毗鄰的陳姓沙安村,進行着燒、殺、搶的三光洗劫。其時,平塘村住着約三十多個在饑荒年無家可歸年齡六、七歲至十二、三歲的難童,由一位化名“黄矮虎”的黄壽源師傅爲領隊,成了此次戰鬥的通訊員,據偵察情况,已知這批日本鬼子决定向平塘村延伸魔手,勒令强抽猪、牛、鷄、美女供其享用。鑒此,村中父老以甄崇勛、甄聘立、甄立侃、甄敬立、甄崇弼、甄崇作……等爲首聚議决定組織一支强大抗日隊伍,凡是十八歲至四十五歲男丁,一律加入抗戰,槍械不論公家或私人,全部納入抗日隊統一使用。在村之外圍深挖護身溝,每個閘口分工派專人防守,全村老少婦孺盡行疏散,離開家門。迨至七月剛收刈完成,某日,佔據沙安村的日本鬼子分東、南、西三路,從廣闊田野向平塘村大舉進攻,平塘村抗日隊配備土槍土砲,則利用禾梗草堆、黄麻地、芋壟等地方作隱蔽,並分配甄崇普、甄沛林、甄爵榮這幾位高大威猛且力大如牛的兄弟扛着土砲在戰場輪逥轉戰,土砲響聲如雷,彈似冰雹,暴雨般飛嚮日本鬼子群中,進退反復多次,愈戰愈烈。最後集中火力轉戰到向西處,雙方對壘三四個時辰,平塘村抗日隊眼看彈藥將打完,力戰不能,無奈傚仿孔明“空城計”大開閘門,每户有意敞開宅門,家中雜物零亂,日本鬼子進村後,鴉雀無聲,只見一位老體龍踵而神態若定的聾啞老太婆(甄樹源之母),與其對話,猶如鷄同鴨講,日本鬼子生性多疑,心驚膽顫,撤出村外東張西望,逗留片刻,就夾着尾巴灰溜溜地離去。此一戰役,未算大獲全勝,但也智退日本鬼子,避免村中被洗劫之灾,值得平塘村人引以自豪。

  據稽查:平石鎮欖坑村是由十九世子進祖從平塘村遷徙在此立村,距今約有一百七十多年,有35户,共157人。平石鎮平安村是由十八世奠世祖從平塘村遷徙在此立村,距今有近二百年,有18户,共88人。恩城地區義學村是由二十世奕葉祖從平塘村遷徙三坑村後再遷徙義學村居住,距今約有一百五十多年,有16户,共62人。平石鎮牛仔嶺村是由二十三世崇合祖從平塘村遷徙到此居住,距今近八十年,有3户,共6人。良西鎮方田村是由二十一世道潔祖從平塘村遷徙在此立村,距今約有近一百三十年,有17户,共72人。江南鎮塘上村是由二十世奕庭祖從平塘村遷徙到此立村,距今約有近一百三十年,有10户,共39人。另外,臺山市海陸村是由十八世世樂祖、世進祖從平塘村遷徙在此立村,距今近二百年,有53户,共223人。還有,十八世世錫祖從平塘村遷徙大良城居住,但至今多方面稽查而下落不明。

  平石鎮横龍崗村,源自甄舜河公石海房第六世廣遂祖。由於九代單傳,直至十五世對戀祖帶着三個兒子從開平縣(市)仙塘地區錦屏村(現屬開平市沙塘鎮管轄)遷徙到恩平縣(市),在現在横龍崗二公里範圍之内。曾四次選址遷徙,初選南蛇崗,再選龜仔山,又再選狗山脚(以上均是土名),至今舊迹尚存。最後選定一個小山崗,土名横龍崗,立村至今,村名亦順應而曰:“横龍崗村”,該村坐東南向西北(坐丙向壬兼己亥),背靠小山崗,前繞小河流,周圍有大片良田,地理環境較好,立村距今約有三百五十多年。

  後來,石海房第六世廣安祖的後裔十九世球祥祖帶着三個兒子也從仙塘地區錦屏村遷徙到恩平縣(市)横龍崗村定居至今,距今也有近二百多年,全村人口有所增加。據家譜記載,從清道光三十年(庚戌年,即公元1850年)起,由二十世開始,子孫昌盛,置有田園産業,在荷木坑置田幾十畝。二十世啓祥祖帶三個兒子從横龍崗村遷徙到現在的東成鎮荷木坑村定居,距今約有二百多年,有8户共27人(有部分外出廣州等地,未能稽查)。二十世國祥祖帶三個兒子遷徙廣東省陽江市那龍鎮分界龍村定居。

  清末、民國年間,横龍崗村因姓小人稀,其時,全村只有兩户佃租40畝邊遠的沙底瘦脊的望天田(靠雨水開耕),村民爲生活所迫,無奈外出謀生,從事做長工、打短工、理髮,婦女上山割草,石塘擔石頭,逢農忙季節替人割禾插秧,有的遠涉南洋、香港,過着背井離鄉的飄流生活。此時村中人烟稀少,房屋破爛,塘基崩塌,村路巷道凹凸不平,到處雜草叢生。尤其是公元1941年至1943年社會霍亂流行和饑荒年,該村餓死病死十多人,又遭賊劫,被迫賣兒賣女,家破人亡,鰥寡孤獨的一片凄凉景象,慘不忍睹。

  解放後,村民有了耕地,生活逐漸改善,甄姓村民有從事經商、教師、律師、工程師、搞科技、辦工廠、當工人等各種職業。村貌也有很大改變,建有200平方米的文化室(原是燈寮),100平方米的禾場屋,塘坦、村道鋪設水泥混凝土,塘基砌建圍墻,村周圍緑化,建有籃球場。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全村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更多,該村現有84户,共346人(包括香港43户190人,海外5户27人)。

  沙湖鎮水樓村位於距北面沙湖鎮政府所在地沙湖圩約3華里。水樓村奉舜河公之七世良德祖爲開村先祖。據古譜載: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先由石海房七世良德祖之長子(八世焕公祖)携子孫從開平市仙塘(現是仙塘鎮)初遷徙恩平縣(市)沙湖那歧。次年,七世良德祖之次子(八世庸公祖)携子孫又遷至靠近那歧之打鼓嶺,後來原地立村,取名“水樓村”,距今570多年。

  水樓村南面是丘陵山地,前面是開闊田野。先祖經過60多年的辛勤耕耘,無奈土地較少,於是在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焕公祖之裔孫(十世鬆久、鬆祐)舉家遷徙高州電白縣,但至今無從稽查,下落不詳。後來原水樓舊村延伸擴建有興仁裏、聯興裏、新明裏,現在統稱“水樓村”。

  水樓村立村伊始,基本上以農業爲活,閑時亦以織竹器爲業。至鴉片戰争後,村中甄姓人開始遠涉重洋,赴美國和中美洲、南洋等國家去謀生。由於辛勤拼搏,生活逐漸富裕,也建了不少新屋,當時人稱“水樓村”爲“財主佬村”,因此也引起賊涎三尺。爲防衛計,先輩在村四周加建圍墻,村中建起幾間碉樓,高達四、五層,制高點設有探照燈,更夫輪值巡夜,竊賊也未敢貿然進村行劫。誰料民國初年,綱紀未彰,盗賊四起,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初六晚,賊匪百餘人蜂擁而來,但鄉民亦早有防備,迎頭痛擊,奮勇鏖戰數小時,當場斃匪數名,賊狼狽而逃,但國臻公、合基公也遭賊殺害,幸村中財物保存無恙。後劫匪糾集外地著名匪首張有興、大笠煙等約七百餘人,旗幟二十餘杆,以牛路水村人做引綫帶路,至六月十五日早晨六點鐘,賊匪蜂擁入村,聲勢浩大,因寡不敵衆,水樓村被洗劫,賊擄男丁九名,由沙湖洞直往尖石、和平地方而去。適其時船頭石甄祝三受任恩平縣縣長,知曉事件發生於甄姓村落,連夜發令圍捕,一方面上告肇慶一方面包抄牛路水村,追回贜物數擔,送回各户認領,逮匪三名,當場槍决,以伸民憤。又至七月二十七日,賊再糾集八百餘名,舉旗集隊,早晨四點鐘由沙湖圩而來,村人見賊勢浩大,男女盡逃走。賊盤踞在村一日一夜,將此村作爲營地,又去攻打莫姓村,亦焚劫三、四村落。時聞聖堂有濟軍三十名,即往請救,甫於鳳山處,賊已接戰,鏖戰數小時,雙方均有傷亡,濟軍彈盡,被迫散走敗回聖堂。適有憲兵自蒲橋上恩城,即展開攻擊才敗退頑賊。後村人回家,見家私穀物盡行被賊搶清,猪鷄牛羊盡宰無存,叫苦連天,斯時無奈之下,數十家遷出新昌尾租鋪居住,年餘聞地方安静無事,然後回村。被賊擄去男丁候至數月,花錢三千餘,方可贖回。略計被賊數次洗劫,村民經濟損失不下十萬之金。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一股日本敗寇,從開平四九、楊橋而來,攻佔沙湖圩,某天中午,日寇大摇大擺而至,企圖搶掠水樓村,當來至離村200米左右的水閘處,被村之壯丁以水埒堤基作掩護迎頭痛擊,開槍打死二名日寇,迫使日寇掉頭逃回沙湖圩。不久,日寇宣佈投降。

  水樓村的前輩向來重視文化教育,在良德祖祠建起“培智小學”至使人才輩出,立村以來,涌現出不少教師、校長,被譽爲“教師村”。現在,村中不少甄姓人當上科局級以上幹部和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有些還當上到副廳級、正縣級、正處級幹部。村人文化素質提高,也帶來了民風淳檏,試看興仁裏閘閣楹聯:“興詩立禮,民俗淳風”,所以村裏自從抗戰時期以來,都建辦有“八音班”、“培智劇社”、“籃球隊”、“武術隊”等,長期開展文體活動。因此,開放改革至今,歷届黨委領導都選擇以水樓村爲蹲點,以點帶面開展示範工作。

  水樓村出國謀生的人日增,遍佈北美和中南美、荷蘭、英國、南洋、香港、澳門等地,尤是赴委内瑞拉較多。港澳同胞、海外華僑,在鄉老闆熱愛家鄉,捐款搞好文明村:修建良德文化室、自來水塔、公厠、水泥塘坦、巷道、塘基護欄、閘閣、凉亭、環村路、球場、路燈,使村容焕然一新,增添幾分秀色。據不完全統計,全村241户1288人(包括海外661人,港澳129人,外地134人)。

  沙湖村乃石海房第十一世耕漁祖的後裔(十八世毓文祖)及第十一世月軒祖之後裔(十八世紹昂祖)約在190年前携部分子孫由水樓村遷徙沙湖村,地處沙湖河南面,與沙湖圩隔河相望,改革開放以後圩鎮擴大,沙湖村周邊幾乎是沙湖圩鎮住宅,儼然是沙湖鎮之“河南區。”

  沙湖村下游建有水壩,用以灌溉,故旱澇保收,從未發生水浸村現象,也有“蓮花村”之稱。沙湖村解放前基本以農業爲主,也是地少人多,收入有限,農閒兼做編織竹器和打短工維持家計,稍有文化就做教師養家糊口。上世紀40年代抗戰中期,村中甄灼堯公在教書中參加革命,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公開以甄棠之名字開展革命鬥争,爲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立下功勛。解放後,民政部門還爲沙湖村掛上“抗日戰争根據地”的光榮牌匾。據説革命老前輩吴有恒同志著的《山鄉風雲録》書中之林校長,就是以甄灼堯公爲人物原型塑造的典型。

  解放後,村民勤勞生産,以科學技術化去耕植,不斷獲得豐收,歷來位於鎮級生産隊之首。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向致富道路邁進,村裏把握好時機和發揮靠近沙湖圩鎮之地理條件,建有20多間鋪位出租營利,僅此項收入每年就有10多萬元,因而有充裕資金搞好文明村建設。近幾年村民陸續遠赴海外發展,目前在村中約有76户462人遷海外,其中多半數遍佈委内瑞拉、哥斯達黎加及荷屬島國、美國等地。亦有部分村民個體經商,現在經濟收入提高了,大家積極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發展。現在沙湖村擁有3000多平方米的水泥塘坦,備有燈光球場,大力開展體育健身活動,村中魚塘擴闊加深,四周竪立鋼管護欄,實現巷道水泥化。晚間電燈通明,村旁植樹緑化,村閘建有高大雄偉的牌樓。村容雅麗,不時引來過往人士在村中參觀,拍照留念,幾乎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村裏更注意改善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實行醫療費、水電費均由村裏按規定負擔,對60歲以上老年人頒發生果金,每年還組織老人、婦女等在有關節日到外地旅遊參觀,擴闊視野,大家同聲贊譽,現在生活豐富多彩,文化增進,體質剛健,有詩爲证:“沙溪蓮茂英才出,湖坊人康事業興。”

  赤基塘村是石海房第八世庸公祖後裔(十八世毓光祖)約於公元1815年從水樓村遷徙,距今已193個年頭,屬平塘村委會管轄,相隔325國道僅有400米,交通方便,全村現在37户,157人。

  赤基塘村土地瘦瘠,土質呈赤色,赤基塘也因此而得名。以前没有水利設備,望天田多,生産生活極度困難。在公元1943年大饑荒,村裏有三户人家全餓死,慘不忍睹。更因地勢較低,一場大雨也受澇被浸,村裏没像樣房屋,多以茅草蓋成簡陋房屋居住。爲了生計,多數人除務農外,還編織竹帽爲業,其時,經濟貧困。解放後,公元1958年恩平建起了錦江水庫,有了水利灌溉,村民積極開挖水溝排澇,平整土地,深耕細作,技術改良,做到旱澇保收,生活水平提高。改革開放後,村民有的經商,有的務工,有的搞運輸業,經濟逐漸富裕起來。有的遷居恩城建屋,村中也增建10多間樓房,大家着重村裏環境改善,共同籌資30多萬元搞好文明村建設,鋪築一條300多米長的水泥大道,與平三村連接並直通平塘村委會;又鋪築一條400多米長的水泥大道直通325國道,出入相當便利。村側擴闊魚塘,修整塘基,砌上護欄,鋪好10米寬的水泥塘坦巷道,裝上路燈,電燈通明。還建有100平方米、高二層半文化樓,建有籃球場。村旁植樹緑化,村内設花圃,成園林式家居環境,提倡人人注重環保,講究衛生,公元2005年榮獲廣東省“環保生態示範村”的光榮稱號,與同獲此殊榮的歇馬村同時掛牌。

  大田鎮牛潭村是石海房第十七世聖遠祖由開平遷徙,距今有250多年,現有21户,95人(12户53人已遷徙外地)。

  大田鎮朗北村委會下新村是石海房第二十二世永和祖由牛潭村再遷徙,距今也有125年之久。現有25户,128人(15户72人已遷往外地)。

  綜上所述,可知恩平市(縣)的甄氏族人是來自甄舜河始祖之四大房的霞坑與石海二房後裔遷徙而來,距今約500多年,這是一個真實歷史。我們作爲甄姓氏族的一員,務必緊記祖先的艱苦創業精神,大家同心同德,發揚天下甄氏一家親的團結精神,努力奮鬥,邁開大步走向富裕文明的明天。

  筆者所寫是走訪恩平甄氏居住村的前賢先輩取得資料,及參考《廣東甄氏族譜》卷二各分册,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望宗親閲後指出不足與錯誤,以求改正完善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